第26章 印度洋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海底两万里最新章节!
第一阶段的海底旅行就到此为止。珊瑚墓地那动人的一幕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底旅行的第二阶段从印度洋这里开始。如此看来,尼摩艇长将在这浩瀚的大海里度过他整个人生。虽然他现在还没到寿终正寝的时候,但也已经为自己在深不可测的海底深渊修好了坟墓。在那里,任何海怪都不会来骚扰鹦鹉螺号上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们的安息!“也不会有任何人来打扰他们!”尼摩艇长补充说道。
对于人类社会,他始终持有这种无法改变的愤世嫉俗和怀疑态度!
至于我本人,我可不能仅仅满足于那些令龚赛伊心满意足的种种假设。这个善良的小伙子坚持把鹦鹉螺号的指挥官只看做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学者,因人类社会世态炎凉而蔑视人类。在龚赛伊眼里,他是一个不为世人理解的天才。他在陆地上人类社会那里已经领受过太多的失望,不得已逃避到这个人类难以接近、而他的本性得以自由发挥的地方。但是,我觉得,这种假设只能解释尼摩艇长的某些方面。
因为,那个神秘的夜晚,我们先被关押在禁闭室里,后来又被实施强制性睡眠;艇长出于谨慎如此粗暴地从我的手中夺走了我正准备观察洋面的望远镜;那个死去的船员在鹦鹉螺号令人费解的碰撞中身负重伤,这一切都迫使我以一种合乎情理的方式去进行思索。不,尼摩艇长并不只是想逃避人类!他这艘神奇的潜艇不但能为他向往自由的本性服务,而且也许还能为他用来实施某种可怕的报复行动。
眼下,对于我来说,一切尚未明了。我仅仅是在黑暗中看到了微弱的光明,可以这么说,仅仅局限于记述发生的事情。
此外,我们同尼摩艇长没有任何关系。他深知,逃离鹦鹉螺号是不可能的事。我们甚至还不能算凭担保而获得假释的囚犯,因此不受任何承诺的约束。我们只是俘虏,一些出于假惺惺的礼貌而被称为客人的囚犯。不管怎样,尼德·兰没有放弃恢复自由的希望。一旦出现偶然的机遇,他肯定会加以利用。我当然也会像他一样行动。然而,要是我能把艇长大方地让我们了解的鹦鹉螺号的秘密带走,那也不是就没有任何遗憾了。因为,对于这个人,究竟应该憎恨还是赞美呢?他到底是受害人,还是加害者呢?再说,坦率地讲,我要在最终抛弃他之前完成这次海底环球旅行。前一阶段的旅行多么奇妙!我要饱览我们地球的海底所蕴藏的全部奇景异观。即使我得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能满足自己的强烈好奇心,我也要亲眼目睹迄今无人见过的事物。到目前为止,我发现了什么呢?毫无发现,或者说几乎是毫无发现,因为我们仅仅在太平洋航行了6000法里!
不过,我很清楚,鹦鹉螺号正在驶向有人类居住的陆地。如果我们遇到逃生的机会,而我却为了满足了解这个陌生人的好奇心而牺牲自己的伙伴,那么这样做未免太残忍了。我必须跟着他们,甚至引导他们逃生。可是,这样的机会会降临吗?作为被强制剥夺自由意志的人,我希望这种机会降临;作为一名学者,一个好奇心很强的人,我又担心逃生机会的降临。
一八六八年一月二十一日这天中午,大副来测量太阳高度,我登上平台,点燃了一支雪茄,在一旁看他操作。我想,此人显然听不懂法语,因为有好几次我无意中说出脑子里在思考的问题,他要是能听懂法语,理应有所反应。可是,他始终毫无表情,一声不吭。
正当他借助六分仪观测太阳时,鹦鹉螺号的一名水手——这个精力充沛的船员在第一次海底旅行时曾经随同我们一起去克雷斯波岛——来擦拭舷灯玻璃。于是,我仔细观察起这台舷灯的构造来。像灯塔一样,这架舷灯里有几块凸镜片,能把灯光聚焦在有效面上,从而使舷灯的功率骤增百倍。舷灯设计非常合理,因此,照明功能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由于是真空发光,所以,能够同时保证光亮的稳定性和强度,而且还可以节省产生光弧的石墨。节约对于尼摩艇长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他不可能轻而易举地更换石墨。不过,在真空发光的条件下,石墨几乎一点都不损耗。
当鹦鹉螺号准备重新开始它的海底旅行时,我回到了客厅。舱盖门被重新关上,鹦鹉螺号径直向西行驶。
面积5.5亿公顷的印度洋,浩瀚无垠,既不见船影,也看不到岛屿。海水清澈,俯看洋面会感到眩晕。一连几天,鹦鹉螺号一般都在印度洋洋面100至200米以下的水层航行。我深深地爱上了大海,换了任何其他人都会觉得时间漫长,生活单调。可是,我每天到平台上散步,接受海上新鲜空气的沐浴,透过客厅舷窗观赏海里丰富多彩的景致,阅读图书室里的藏书,撰写自己的日记,这些事情耗用了我的全部时间,我根本来不及偷懒或自寻烦恼。
我们大家的身体状况令人满意,潜艇上的伙食完全适合我们。尼德·兰出于抵触情绪而摆弄的各式菜肴,对于我来说实在是没有必要。此外,在这种恒温环境下,我们甚至无须担心会染上感冒。再说,石珊瑚草,也就是法国普罗旺斯地区沿海有名的“海茴香”,潜艇上还有一定存货,将它和煮烂的珊瑚虫肉搅拌在一起,还是一种治疗咳嗽的良药。
一连几天,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水鸟,有蹼足类鸟、海燕和海鸥等。我们巧妙地捕杀到几只海鸟。经过某种方式的烹饪,它们就成了一道十分可口的水生野味。那些来自陆地、长途迁徙的水鸟,因长途跋涉,一路劳顿,现在停栖在洋面的波涛上休息。在它们中间,我发现了属于长翼类的漂亮信天翁,它们的鸣叫声就像驴叫那样刺耳。蹼足科中则有飞速极快、擅长捕捉表层鱼的军舰鸟和为数众多的鹲或麦秸尾,尤其以赤尾鹲居多。赤尾鹲和鸽子一般大小,白里泛红的羽毛更加烘托出黑色的羽翼。
鹦鹉螺号上的渔网捕捞到好几种玳瑁属的海龟。它们那隆起的龟甲十分珍贵。这类善于潜水的爬行动物翕上鼻孔里的肉阀,就能长时间地潜入水中。有几只海龟被捉上来时还缩在龟壳里睡觉呢!海龟的这一招可以防止海洋动物的袭击。总的来说,海龟肉味道极其一般,不过它们的卵可是美味佳肴。
至于鱼类,当我们透过防护板敞开的舷窗窥视它们的海底生活时,不住地发出赞叹。我发现了好几种以前从未见过的鱼种。
我特别要说的是红海、印度洋和赤道美洲海域特产的贝壳鱼。这种鱼就像海龟、犰狳、海胆和甲壳动物一样,外面有一层既不是白垩质也不是石质,而是真正的骨质护甲。它们的护甲有的呈三角形,有的则呈四边形。在三角形甲壳的贝壳鱼中间,我注意到其中有几种贝壳鱼体长只有半分米,棕色的尾鳍,其他鳍呈黄色,它们的肉富有营养,美味可口。我甚至想建议对它进行淡水养殖。不是有不少海鱼都轻而易举地适应了淡水生活吗?我还看到了四边形甲壳的贝壳鱼,背部长着四个粗节。下腹长有白色斑点的贝壳鱼可以像鸟一样被驯养。骨质甲壳凸成尖刺的三角形贝壳鱼会发出像猪吼一样的叫声,因此可以叫它“海猪”。还有甲壳像锥形驼峰的贝壳鱼,它们的肉坚硬难啃。
龚赛伊大师在日记中记载的鱼类,我还可以摘录几种:这一带特有的单鼻鲀鱼,如赤背白腹鲀,身上长着三道纵纹;色彩艳丽的电鲀,体长只有七英寸。其他科的标本还有形似蛋的黑褐色卵形鱼,全身布满白色花纹,没有尾巴;堪称海生豪猪的迪奥鲀鱼,全身长满尖刺,肚子一鼓,就成了一只刺球;各大洋都有的海马;长吻海蛾鱼,其展开的胸鳍形似飞翼,虽然不能飞翔,但至少可以腾空飞跃;体形平扁的鸽子鱼,尾部布满了环形鳞片;色彩艳丽的长颌鱼,体长25厘米,肉质鲜美;头部凹凸不平的青色美首鱼;长胸鳍的黑纹鳚,能以惊人的速度在水面上滑行;肉质鲜美的帆鱼,能扬起胸鳍顺流漂泊;造物主用黄、天蓝、金黄和银白等颜色点缀的库尔特鱼,色彩斑斓,艳丽无比;鱼翅如丝的织翼鱼;满身淤泥、会发出响声的杜父鱼;肝脏剧毒的鲂;长着护眼泡的波迪昂鱼;最后是堪称捕虫能手的皱皮鱼,其管状长吻犹如一杆夏斯坡公司和雷明顿公司都设计不出的喷水枪,喷射一滴口水就能杀死一只昆虫。
按照拉塞佩德分类法,第八十九属第二亚纲硬骨鱼类,其特征是长有鳃骨和鳃膜。我见到过这一属中的鲉鱼,头顶上长着尖刺,只有一个脊鳍。这属鱼按其亚属不同,有的长鳞,有的无鳞。第二亚属的标本有二指鱼,体长三四分米,身上长有黄色条纹,脑袋的模样十分奇特。至于第一亚属,有几个俗称“海蟾蜍”的怪鱼标本。这种大头鱼有的颌窦深凹,有的隆突浮肿,头顶长有尖刺和结节,角丑陋而不规则,身上和尾部布满小茧,被它刺伤十分危险,这真是一种既令人讨厌又令人生畏的鱼。
一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鹦鹉螺号日夜兼程,二十四小时航行250海里,或者说,以每小时22海里的速度行驶。我们之所以一路上能够辨认各种鱼类,是因为这些鱼受电灯光的吸引奋力追随我们,大多数鱼赶不上鹦鹉螺号的速度,很快就被甩在了后面。然而,有些鱼还是能够在一段时间里追随鹦鹉螺号的左右。
二十四日上午,我们在南纬12度5分、东经94度33分见到了长满美丽的椰子树的石珊瑚岛——奇林岛。达尔文先生和费兹·罗瓦船长上过这个岛屿考察。鹦鹉螺号沿着这个荒岛行驶,距离岛屿四周的悬崖峭壁很近。鹦鹉螺号的拖网捕捞到了许多珊瑚虫和棘皮动物,还有一些属于软体动物门的稀奇贝壳。一些珍稀品种又丰富了尼摩艇长的收藏。其中还有一种寄生在贝壳上的星点状珊瑚。
奇林岛很快就在我们的视线中消失。我们朝着位于西北方向的印度半岛尖角驶去。
“我们在驶向文明的陆地,”这天,尼德·兰对我说,“这总要比那个野人多于狍子的巴布亚群岛强!在印度次大陆上有公路、铁路,还有英国人、法国人和印度人居住的城市。五英里以内必定能遇到一个同胞!嗯?难道这不是与尼摩艇长不辞而别的时机?”
“不,尼德。还没到时候。”我语气坚决地说道,“就像你们海员常说的,等等再说吧!鹦鹉螺号在接近有人居住的大陆。它会重回欧洲的,就让它把我们带回欧洲去吧。到了我们的欧洲海域,我们再相机行事。再说,我想尼摩艇长也不会准许我们上马拉马尔或哥罗蒙代尔沿岸狩猎。”
“先生,那就别问他啦!难道不行吗?”
我没有回答加拿大人。我不想继续争辩下去。其实,命运把我抛弃在鹦鹉螺号上,我心里已经对命运不抱希望。
自从驶离奇林岛以后,鹦鹉螺号总的来说放慢了航行的速度,航向也比较随心所欲,而且还经常潜入很深的水域。操舵手使劲扳动操纵杆,潜艇的尾翼大大倾斜于吃水线。我们一直下潜到两三公里以下的水域,但始终没有潜入真正的印度洋底。就连潜水深度13000米的探测器也没有探到印度洋的最深处。至于深水层的温度,潜艇上的温度计始终指示着零上四度。我注意到,只有浅层海域的水温总低于海面水温。
一月二十五日,印度洋茫茫一片,既不见船只也看不到岛屿。鹦鹉螺号整个白天都在洋面上航行,功率强大的螺旋桨拍打着海水,溅起了巨大的浪花。它这副模样,人们怎么会不把它当做巨鲸?整个白天四分之三的时间,我一直呆在平台上眺望大海。除了下午四点有一艘长长的汽轮从西边迎面驶来,洋面上空空如也。有片刻时间,我见到了汽轮的桅杆。不过,汽轮不可能看见贴着洋面航行的鹦鹉螺号。我想,这是印度半岛和东方公司往返于锡兰和悉尼之间的班轮,途中停靠乔治王角和墨尔本。
下午五点,在热带地区短暂的黄昏来临之前,我和龚赛伊为洋面上出现的奇观赞叹不已。
这是一种可爱的动物,按照古代人的说法,遇到它会交上好运。亚里士多德、雅典娜、普林和奥波恩都曾研究过这种动物的嗜好,并且为它用尽了希腊和意大利诗篇中最富有诗意的辞藻。他们给它取名“鹦鹉螺”和“庞贝螺”。可是,现代科学并没有认可这两个称谓。因此,这种软体动物现在的学名叫“船蛸”。
谁要是请教龚赛伊,那么一定能从这个好小伙子那里获悉,软体动物门分为五纲:第一纲是头足纲,有的有介壳,有的没有介壳。按照它们长的鳃的数目,头足纲软体动物又可分为两鳃和四鳃两科,两鳃科又分为船蛸、鱿鱼和墨鱼三属;而四鳃科只有鹦鹉螺一属。如果经过上述分类,一个脑子僵化的人仍然把长吸盘的船蛸和长触须的鹦鹉螺相混淆,那么就不可饶恕了。
那么,当时一定是一群船蛸在印度洋洋面上浮游。我们估计有好几百条。它们属于印度洋特有的身上长结节的那一类。
这种体态优美的软体动物借助它们的唧管吸水和喷水的反作用力来向后游动。它们的八根触须,细长的六根漂浮在水面上,而另外两根则弯成掌状竖起,像风帆一样迎风招展。我清楚地见到了它们的螺旋波纹介壳。居维埃恰如其分地称它们为“雅致的小舟”,真像一叶小舟!船蛸用自己的分泌液营造的介壳,像小舟一样承载着船蛸,而不会粘住它自己的身体。
“船蛸能够自如地离开介壳,”我对龚赛伊说,“但是,它从不离开。”
“就像尼摩艇长,”龚赛伊不无道理地说道,“所以,最好把他的潜艇命名为‘船蛸号’。”
鹦鹉螺号在这群软体动物中间大约航行了一个小时。突然,这群软体动物不知受了什么惊吓,好像接收到了统一的信号似的,一下子收起了所有的“风帆”,收缩起所有的腕,身体也随即蜷缩起来,介壳翻了个身,改变了重心。整个小“船队”顿时消失在茫茫波涛之中。这一切就发生在瞬间。我从未见过一支船队能够像它们那样统一行动。
这时,夜幕匆匆降临。微风掀起了轻微的波涛,静静地拍打在鹦鹉螺号舷侧顶列板下。
第二天,一月二十六日,我们从东经82度穿过赤道,又回到了北半球。
整个白天,一群令人生畏的角鲨不离我们左右。这是一种可怕的海洋动物,它们在这一带迅速繁殖,使这一带海域变得极其危险。烟灰角鲨褐背白腹,嘴里长着11排尖牙;眼睛角鲨颈部有一大块被白色怀抱的黑斑,看上去像一只眼睛;浅栗色的圆吻角鲨,全身布满深色斑点。这些力大无穷的动物常常猛力地撞击我们潜艇客厅的玻璃,令人胆战心惊。尼德·兰再也克制不住自己了,他真想浮到水面上去,用鱼叉击毙它们。尤其是那些嘴里布满像马赛克一样尖牙的星鲨和长达五米的大虎鲨,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激怒尼德·兰。这时,鹦鹉螺号加快了航行速度,轻而易举地把这些速度极快的鲨鱼甩在了后面。
一月二十七日,在孟加拉湾口,我们好几次遇见阴森恐怖的景象。一具具尸体在海面上随波漂泊。这些尸体来自印度的城市,由恒河漂入大海。秃鹫——这个国家的唯一收尸者——没来得及吞噬这些尸体。不过,角鲨少不了要帮助它们完成收尸工作。
晚上七点时分,鹦鹉螺号半浮在乳白色的海水里航行。远远望去,海水仿佛变成了乳汁似的。这难道是月光产生的视觉效果?不,刚出现两天的新月此时还在海平面以下的太阳光里呢?天空虽然星光灿烂,但跟乳白色的海水相比,仍显得黯然无光。
龚赛伊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问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幸亏,我还能够回答他的问题。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乳海’,”我告诉他说,“安波阿纳沿海和这一带海域经常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白色波涛。”
“可是,”龚赛伊坚持要寻根问底,“先生,能否告诉我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想必,总不会是这里的海水都变成了牛奶吧!”
“当然不是,小伙子。这种让你惊讶不已的白色是由水中无数细小发光的纤毛虫所致。这些小虫胶质无色,像头发丝一般细,长不超过五分之一毫米。它们互相粘接在一起,绵延好几法里。”
“好几法里哪!”龚赛伊惊叫起来。
“是的,小伙子。不要煞费心思去数它们!再说,你也数不过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有些航海家曾在这一带海域见过40多平方海里的‘乳海’现象呢!”
我不知道龚赛伊是否会采纳我的建议。不过,他仿佛陷入了沉思。想必,他正在用心计算着40多平方海里能够容纳多少五分之一毫米长的小虫。而我却在继续观察这一现象。一连好几小时,鹦鹉螺号一直在“乳海”上航行。我注意到它在皂沫般的海面上静静地滑行,犹如漂浮在海湾顺、逆流相遇所产生的白色泡沫旋涡之中。
午夜时分,海水突然恢复了平常的颜色。但是,在我们身后海平线的尽头,天空反射着白色的水波,仿佛久久地笼罩在朦胧的北极光之中。
第一阶段的海底旅行就到此为止。珊瑚墓地那动人的一幕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底旅行的第二阶段从印度洋这里开始。如此看来,尼摩艇长将在这浩瀚的大海里度过他整个人生。虽然他现在还没到寿终正寝的时候,但也已经为自己在深不可测的海底深渊修好了坟墓。在那里,任何海怪都不会来骚扰鹦鹉螺号上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们的安息!“也不会有任何人来打扰他们!”尼摩艇长补充说道。
对于人类社会,他始终持有这种无法改变的愤世嫉俗和怀疑态度!
至于我本人,我可不能仅仅满足于那些令龚赛伊心满意足的种种假设。这个善良的小伙子坚持把鹦鹉螺号的指挥官只看做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学者,因人类社会世态炎凉而蔑视人类。在龚赛伊眼里,他是一个不为世人理解的天才。他在陆地上人类社会那里已经领受过太多的失望,不得已逃避到这个人类难以接近、而他的本性得以自由发挥的地方。但是,我觉得,这种假设只能解释尼摩艇长的某些方面。
因为,那个神秘的夜晚,我们先被关押在禁闭室里,后来又被实施强制性睡眠;艇长出于谨慎如此粗暴地从我的手中夺走了我正准备观察洋面的望远镜;那个死去的船员在鹦鹉螺号令人费解的碰撞中身负重伤,这一切都迫使我以一种合乎情理的方式去进行思索。不,尼摩艇长并不只是想逃避人类!他这艘神奇的潜艇不但能为他向往自由的本性服务,而且也许还能为他用来实施某种可怕的报复行动。
眼下,对于我来说,一切尚未明了。我仅仅是在黑暗中看到了微弱的光明,可以这么说,仅仅局限于记述发生的事情。
此外,我们同尼摩艇长没有任何关系。他深知,逃离鹦鹉螺号是不可能的事。我们甚至还不能算凭担保而获得假释的囚犯,因此不受任何承诺的约束。我们只是俘虏,一些出于假惺惺的礼貌而被称为客人的囚犯。不管怎样,尼德·兰没有放弃恢复自由的希望。一旦出现偶然的机遇,他肯定会加以利用。我当然也会像他一样行动。然而,要是我能把艇长大方地让我们了解的鹦鹉螺号的秘密带走,那也不是就没有任何遗憾了。因为,对于这个人,究竟应该憎恨还是赞美呢?他到底是受害人,还是加害者呢?再说,坦率地讲,我要在最终抛弃他之前完成这次海底环球旅行。前一阶段的旅行多么奇妙!我要饱览我们地球的海底所蕴藏的全部奇景异观。即使我得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能满足自己的强烈好奇心,我也要亲眼目睹迄今无人见过的事物。到目前为止,我发现了什么呢?毫无发现,或者说几乎是毫无发现,因为我们仅仅在太平洋航行了6000法里!
不过,我很清楚,鹦鹉螺号正在驶向有人类居住的陆地。如果我们遇到逃生的机会,而我却为了满足了解这个陌生人的好奇心而牺牲自己的伙伴,那么这样做未免太残忍了。我必须跟着他们,甚至引导他们逃生。可是,这样的机会会降临吗?作为被强制剥夺自由意志的人,我希望这种机会降临;作为一名学者,一个好奇心很强的人,我又担心逃生机会的降临。
一八六八年一月二十一日这天中午,大副来测量太阳高度,我登上平台,点燃了一支雪茄,在一旁看他操作。我想,此人显然听不懂法语,因为有好几次我无意中说出脑子里在思考的问题,他要是能听懂法语,理应有所反应。可是,他始终毫无表情,一声不吭。
正当他借助六分仪观测太阳时,鹦鹉螺号的一名水手——这个精力充沛的船员在第一次海底旅行时曾经随同我们一起去克雷斯波岛——来擦拭舷灯玻璃。于是,我仔细观察起这台舷灯的构造来。像灯塔一样,这架舷灯里有几块凸镜片,能把灯光聚焦在有效面上,从而使舷灯的功率骤增百倍。舷灯设计非常合理,因此,照明功能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由于是真空发光,所以,能够同时保证光亮的稳定性和强度,而且还可以节省产生光弧的石墨。节约对于尼摩艇长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他不可能轻而易举地更换石墨。不过,在真空发光的条件下,石墨几乎一点都不损耗。
当鹦鹉螺号准备重新开始它的海底旅行时,我回到了客厅。舱盖门被重新关上,鹦鹉螺号径直向西行驶。
面积5.5亿公顷的印度洋,浩瀚无垠,既不见船影,也看不到岛屿。海水清澈,俯看洋面会感到眩晕。一连几天,鹦鹉螺号一般都在印度洋洋面100至200米以下的水层航行。我深深地爱上了大海,换了任何其他人都会觉得时间漫长,生活单调。可是,我每天到平台上散步,接受海上新鲜空气的沐浴,透过客厅舷窗观赏海里丰富多彩的景致,阅读图书室里的藏书,撰写自己的日记,这些事情耗用了我的全部时间,我根本来不及偷懒或自寻烦恼。
我们大家的身体状况令人满意,潜艇上的伙食完全适合我们。尼德·兰出于抵触情绪而摆弄的各式菜肴,对于我来说实在是没有必要。此外,在这种恒温环境下,我们甚至无须担心会染上感冒。再说,石珊瑚草,也就是法国普罗旺斯地区沿海有名的“海茴香”,潜艇上还有一定存货,将它和煮烂的珊瑚虫肉搅拌在一起,还是一种治疗咳嗽的良药。
一连几天,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水鸟,有蹼足类鸟、海燕和海鸥等。我们巧妙地捕杀到几只海鸟。经过某种方式的烹饪,它们就成了一道十分可口的水生野味。那些来自陆地、长途迁徙的水鸟,因长途跋涉,一路劳顿,现在停栖在洋面的波涛上休息。在它们中间,我发现了属于长翼类的漂亮信天翁,它们的鸣叫声就像驴叫那样刺耳。蹼足科中则有飞速极快、擅长捕捉表层鱼的军舰鸟和为数众多的鹲或麦秸尾,尤其以赤尾鹲居多。赤尾鹲和鸽子一般大小,白里泛红的羽毛更加烘托出黑色的羽翼。
鹦鹉螺号上的渔网捕捞到好几种玳瑁属的海龟。它们那隆起的龟甲十分珍贵。这类善于潜水的爬行动物翕上鼻孔里的肉阀,就能长时间地潜入水中。有几只海龟被捉上来时还缩在龟壳里睡觉呢!海龟的这一招可以防止海洋动物的袭击。总的来说,海龟肉味道极其一般,不过它们的卵可是美味佳肴。
至于鱼类,当我们透过防护板敞开的舷窗窥视它们的海底生活时,不住地发出赞叹。我发现了好几种以前从未见过的鱼种。
我特别要说的是红海、印度洋和赤道美洲海域特产的贝壳鱼。这种鱼就像海龟、犰狳、海胆和甲壳动物一样,外面有一层既不是白垩质也不是石质,而是真正的骨质护甲。它们的护甲有的呈三角形,有的则呈四边形。在三角形甲壳的贝壳鱼中间,我注意到其中有几种贝壳鱼体长只有半分米,棕色的尾鳍,其他鳍呈黄色,它们的肉富有营养,美味可口。我甚至想建议对它进行淡水养殖。不是有不少海鱼都轻而易举地适应了淡水生活吗?我还看到了四边形甲壳的贝壳鱼,背部长着四个粗节。下腹长有白色斑点的贝壳鱼可以像鸟一样被驯养。骨质甲壳凸成尖刺的三角形贝壳鱼会发出像猪吼一样的叫声,因此可以叫它“海猪”。还有甲壳像锥形驼峰的贝壳鱼,它们的肉坚硬难啃。
龚赛伊大师在日记中记载的鱼类,我还可以摘录几种:这一带特有的单鼻鲀鱼,如赤背白腹鲀,身上长着三道纵纹;色彩艳丽的电鲀,体长只有七英寸。其他科的标本还有形似蛋的黑褐色卵形鱼,全身布满白色花纹,没有尾巴;堪称海生豪猪的迪奥鲀鱼,全身长满尖刺,肚子一鼓,就成了一只刺球;各大洋都有的海马;长吻海蛾鱼,其展开的胸鳍形似飞翼,虽然不能飞翔,但至少可以腾空飞跃;体形平扁的鸽子鱼,尾部布满了环形鳞片;色彩艳丽的长颌鱼,体长25厘米,肉质鲜美;头部凹凸不平的青色美首鱼;长胸鳍的黑纹鳚,能以惊人的速度在水面上滑行;肉质鲜美的帆鱼,能扬起胸鳍顺流漂泊;造物主用黄、天蓝、金黄和银白等颜色点缀的库尔特鱼,色彩斑斓,艳丽无比;鱼翅如丝的织翼鱼;满身淤泥、会发出响声的杜父鱼;肝脏剧毒的鲂;长着护眼泡的波迪昂鱼;最后是堪称捕虫能手的皱皮鱼,其管状长吻犹如一杆夏斯坡公司和雷明顿公司都设计不出的喷水枪,喷射一滴口水就能杀死一只昆虫。
按照拉塞佩德分类法,第八十九属第二亚纲硬骨鱼类,其特征是长有鳃骨和鳃膜。我见到过这一属中的鲉鱼,头顶上长着尖刺,只有一个脊鳍。这属鱼按其亚属不同,有的长鳞,有的无鳞。第二亚属的标本有二指鱼,体长三四分米,身上长有黄色条纹,脑袋的模样十分奇特。至于第一亚属,有几个俗称“海蟾蜍”的怪鱼标本。这种大头鱼有的颌窦深凹,有的隆突浮肿,头顶长有尖刺和结节,角丑陋而不规则,身上和尾部布满小茧,被它刺伤十分危险,这真是一种既令人讨厌又令人生畏的鱼。
一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鹦鹉螺号日夜兼程,二十四小时航行250海里,或者说,以每小时22海里的速度行驶。我们之所以一路上能够辨认各种鱼类,是因为这些鱼受电灯光的吸引奋力追随我们,大多数鱼赶不上鹦鹉螺号的速度,很快就被甩在了后面。然而,有些鱼还是能够在一段时间里追随鹦鹉螺号的左右。
二十四日上午,我们在南纬12度5分、东经94度33分见到了长满美丽的椰子树的石珊瑚岛——奇林岛。达尔文先生和费兹·罗瓦船长上过这个岛屿考察。鹦鹉螺号沿着这个荒岛行驶,距离岛屿四周的悬崖峭壁很近。鹦鹉螺号的拖网捕捞到了许多珊瑚虫和棘皮动物,还有一些属于软体动物门的稀奇贝壳。一些珍稀品种又丰富了尼摩艇长的收藏。其中还有一种寄生在贝壳上的星点状珊瑚。
奇林岛很快就在我们的视线中消失。我们朝着位于西北方向的印度半岛尖角驶去。
“我们在驶向文明的陆地,”这天,尼德·兰对我说,“这总要比那个野人多于狍子的巴布亚群岛强!在印度次大陆上有公路、铁路,还有英国人、法国人和印度人居住的城市。五英里以内必定能遇到一个同胞!嗯?难道这不是与尼摩艇长不辞而别的时机?”
“不,尼德。还没到时候。”我语气坚决地说道,“就像你们海员常说的,等等再说吧!鹦鹉螺号在接近有人居住的大陆。它会重回欧洲的,就让它把我们带回欧洲去吧。到了我们的欧洲海域,我们再相机行事。再说,我想尼摩艇长也不会准许我们上马拉马尔或哥罗蒙代尔沿岸狩猎。”
“先生,那就别问他啦!难道不行吗?”
我没有回答加拿大人。我不想继续争辩下去。其实,命运把我抛弃在鹦鹉螺号上,我心里已经对命运不抱希望。
自从驶离奇林岛以后,鹦鹉螺号总的来说放慢了航行的速度,航向也比较随心所欲,而且还经常潜入很深的水域。操舵手使劲扳动操纵杆,潜艇的尾翼大大倾斜于吃水线。我们一直下潜到两三公里以下的水域,但始终没有潜入真正的印度洋底。就连潜水深度13000米的探测器也没有探到印度洋的最深处。至于深水层的温度,潜艇上的温度计始终指示着零上四度。我注意到,只有浅层海域的水温总低于海面水温。
一月二十五日,印度洋茫茫一片,既不见船只也看不到岛屿。鹦鹉螺号整个白天都在洋面上航行,功率强大的螺旋桨拍打着海水,溅起了巨大的浪花。它这副模样,人们怎么会不把它当做巨鲸?整个白天四分之三的时间,我一直呆在平台上眺望大海。除了下午四点有一艘长长的汽轮从西边迎面驶来,洋面上空空如也。有片刻时间,我见到了汽轮的桅杆。不过,汽轮不可能看见贴着洋面航行的鹦鹉螺号。我想,这是印度半岛和东方公司往返于锡兰和悉尼之间的班轮,途中停靠乔治王角和墨尔本。
下午五点,在热带地区短暂的黄昏来临之前,我和龚赛伊为洋面上出现的奇观赞叹不已。
这是一种可爱的动物,按照古代人的说法,遇到它会交上好运。亚里士多德、雅典娜、普林和奥波恩都曾研究过这种动物的嗜好,并且为它用尽了希腊和意大利诗篇中最富有诗意的辞藻。他们给它取名“鹦鹉螺”和“庞贝螺”。可是,现代科学并没有认可这两个称谓。因此,这种软体动物现在的学名叫“船蛸”。
谁要是请教龚赛伊,那么一定能从这个好小伙子那里获悉,软体动物门分为五纲:第一纲是头足纲,有的有介壳,有的没有介壳。按照它们长的鳃的数目,头足纲软体动物又可分为两鳃和四鳃两科,两鳃科又分为船蛸、鱿鱼和墨鱼三属;而四鳃科只有鹦鹉螺一属。如果经过上述分类,一个脑子僵化的人仍然把长吸盘的船蛸和长触须的鹦鹉螺相混淆,那么就不可饶恕了。
那么,当时一定是一群船蛸在印度洋洋面上浮游。我们估计有好几百条。它们属于印度洋特有的身上长结节的那一类。
这种体态优美的软体动物借助它们的唧管吸水和喷水的反作用力来向后游动。它们的八根触须,细长的六根漂浮在水面上,而另外两根则弯成掌状竖起,像风帆一样迎风招展。我清楚地见到了它们的螺旋波纹介壳。居维埃恰如其分地称它们为“雅致的小舟”,真像一叶小舟!船蛸用自己的分泌液营造的介壳,像小舟一样承载着船蛸,而不会粘住它自己的身体。
“船蛸能够自如地离开介壳,”我对龚赛伊说,“但是,它从不离开。”
“就像尼摩艇长,”龚赛伊不无道理地说道,“所以,最好把他的潜艇命名为‘船蛸号’。”
鹦鹉螺号在这群软体动物中间大约航行了一个小时。突然,这群软体动物不知受了什么惊吓,好像接收到了统一的信号似的,一下子收起了所有的“风帆”,收缩起所有的腕,身体也随即蜷缩起来,介壳翻了个身,改变了重心。整个小“船队”顿时消失在茫茫波涛之中。这一切就发生在瞬间。我从未见过一支船队能够像它们那样统一行动。
这时,夜幕匆匆降临。微风掀起了轻微的波涛,静静地拍打在鹦鹉螺号舷侧顶列板下。
第二天,一月二十六日,我们从东经82度穿过赤道,又回到了北半球。
整个白天,一群令人生畏的角鲨不离我们左右。这是一种可怕的海洋动物,它们在这一带迅速繁殖,使这一带海域变得极其危险。烟灰角鲨褐背白腹,嘴里长着11排尖牙;眼睛角鲨颈部有一大块被白色怀抱的黑斑,看上去像一只眼睛;浅栗色的圆吻角鲨,全身布满深色斑点。这些力大无穷的动物常常猛力地撞击我们潜艇客厅的玻璃,令人胆战心惊。尼德·兰再也克制不住自己了,他真想浮到水面上去,用鱼叉击毙它们。尤其是那些嘴里布满像马赛克一样尖牙的星鲨和长达五米的大虎鲨,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激怒尼德·兰。这时,鹦鹉螺号加快了航行速度,轻而易举地把这些速度极快的鲨鱼甩在了后面。
一月二十七日,在孟加拉湾口,我们好几次遇见阴森恐怖的景象。一具具尸体在海面上随波漂泊。这些尸体来自印度的城市,由恒河漂入大海。秃鹫——这个国家的唯一收尸者——没来得及吞噬这些尸体。不过,角鲨少不了要帮助它们完成收尸工作。
晚上七点时分,鹦鹉螺号半浮在乳白色的海水里航行。远远望去,海水仿佛变成了乳汁似的。这难道是月光产生的视觉效果?不,刚出现两天的新月此时还在海平面以下的太阳光里呢?天空虽然星光灿烂,但跟乳白色的海水相比,仍显得黯然无光。
龚赛伊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问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幸亏,我还能够回答他的问题。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乳海’,”我告诉他说,“安波阿纳沿海和这一带海域经常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白色波涛。”
“可是,”龚赛伊坚持要寻根问底,“先生,能否告诉我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想必,总不会是这里的海水都变成了牛奶吧!”
“当然不是,小伙子。这种让你惊讶不已的白色是由水中无数细小发光的纤毛虫所致。这些小虫胶质无色,像头发丝一般细,长不超过五分之一毫米。它们互相粘接在一起,绵延好几法里。”
“好几法里哪!”龚赛伊惊叫起来。
“是的,小伙子。不要煞费心思去数它们!再说,你也数不过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有些航海家曾在这一带海域见过40多平方海里的‘乳海’现象呢!”
我不知道龚赛伊是否会采纳我的建议。不过,他仿佛陷入了沉思。想必,他正在用心计算着40多平方海里能够容纳多少五分之一毫米长的小虫。而我却在继续观察这一现象。一连好几小时,鹦鹉螺号一直在“乳海”上航行。我注意到它在皂沫般的海面上静静地滑行,犹如漂浮在海湾顺、逆流相遇所产生的白色泡沫旋涡之中。
午夜时分,海水突然恢复了平常的颜色。但是,在我们身后海平线的尽头,天空反射着白色的水波,仿佛久久地笼罩在朦胧的北极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