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余秋雨争论的对话录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东方龙文集最新章节!
题记:前段时间,余秋雨的一场官司又引起许多网友关于余秋雨话题的争论,下面便是本人在某论坛与哈余族、抨余族们对话的部分内容。孰是孰非,留待众人评说。
苍白的夜:
余秋雨!能不能安静点
名人总会有点名人的派头。名人的名气大了,脾气通常也会跟着大起来。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就拿余秋雨来说吧。好不容易在媒体上清静了一段时间,没有什么官司可打了,可他偏偏又要弄出个律师“声明”来。如果是正常的声明倒也罢了,关键是余先生这则名为不起诉嫉妒者的“声明”完全是以一种大赦天下的口气来声明的。字里行间充满着一种君临天下的霸气。
我不怀疑,被余先生送上法庭的众多他所谓的法盲中,的确有一些采取了不正当的方式,但他们批评的真实目的绝不象余先生说的那样,是出于“感到失落和嫉妒”我相信绝大多数是出于善意和正义才批评的。
忌医讳疾的危害想必余先生比我更了解。既然人无完人,那么总会有人批评。一个经不起批评的政府是软弱的政府,一个惧怕人批评的人同样是一个脆弱的人。如果有一天没有人批评余先生了,他再也找不到起诉的对象了,未必是好事,很可能是人们不再和他一般见识了。
秋雨无言:
欣赏仁兄的风格。现在讨伐余老师的文章很多,这么尖锐赤裸的不多。
其实余老师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苦衷,那些评论家根本对他的事情不了解,有的甚至没认真看完一本书。
前几天打电话给余老师的助手金克林先生,询问先生的近况,其他的内容都忘了,只有一件小事还记得:一位出版商做一套小说,内容有些与上海宝贝很类似,请先生为这套小说作序,并拿出了6万元的润格。结果被余老师拒绝了,这位书商便从网络上网络了几个打手,通过关系在些2、3类生活类报纸上刊发。有些内容连余老师自己都看的忍俊不禁,连搭理的兴趣都没有。
现在对余秋雨的争论很多,我觉得看一个人还是综合看比较好,作为学者和作家,看就看作品,何必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呢?
说的不对的地方,先生海涵。
东方龙:
余的才气是不容否认的,不过,余成在才气,败亦在才气。
他的散文为了刻意表现“文化散文”、“大散文”的气度,以至于走到越来越做作的地步。其散文上的滑坡,很大程度上与其做人的浮华做作、善于表现应该说有着很大的关系。这大概也就是文如其人的道理吧。
有人拿他与其本家余光中老先生作比较,真的很有启发。为什么余光中老先生就那么令人肃然起敬呢?看看老先生写的听听那冷雨,哪里有半点的装派和做伪?
东方龙:
可能有些言重了。客观说,余对戏剧理论的贡献应该肯定,余在当代散文史上也应有其一定的地位“哈余族”从另一面所看到的余自然也有其真实性。只是这却并非是余的全部,所以要想让所有人都象他们那样来理解余是不可能的。
秋雨无言:
余先生的作品就摆在那里。余先生是学者、作家,戏剧学家,而不是文字专家,也不是专业的历史学家。
如果有人把目光聚焦于几个具体的文字的错误、聚焦于一些难以澄清的历史细节,并在此纠缠不休,那他的眼睛就有问题了。试问,中国的哪个文坛巨匠,如果单从文字、标点符号等细枝末节来研究,谁会没有一点错误呢?美璧尚有微瑕。
风物长宜放眼量,看人读文,还是大处着眼。
王秀华:
就如同金庸的武侠小说无论怎么畅销也不能提高其作品的文化品位一样,余先生散文无论再怎么畅销,无论遭遇过多少次盗版,与作者本人能否进入大师的行列并没有多少必然的联系。但在读者被那些文化套餐败坏胃口而又遇到别样色香味的菜肴的情况下,在一部分人需要偶像来崇拜而另一部分人需要通过炒作偶像来发财的情况下,余秋雨就被起哄式架上了大师的神坛。而余秋雨本人,也对铺天盖地的赞誉一一笑纳,照单全受。其实这也难怪,在那种氛围中,换了你我,能不且惊且喜且半推半就地走上大师的神坛么?(“批余浪潮”与“大师情结”)
秋雨无言:
金庸在我来看,是绝对的大师。而且,或许是绝后的大师。
东方龙:
绝不绝后,还很难说。不过从做人的功力上来说,金庸确是比秋雨先生略胜一筹。至少金先生懂得让攻讦者拳入绵里难以发力的功夫,作品既然摆在那里,就由不得自己,好坏任由他人评说去。这就如同女人的美丽,不能由女人自己顾影自怜,最有说服力的是要让男人们来欣赏。
人家不欣赏,就跳着脚骂街。岂不知,在骂那些对你评头论足的“臭男人”的时候,你自己倒先成了不折不扣的“泼妇”
langren:
一个食客当然有权利(先不管有没有资格)对烹饪大师的手艺品头论足,但于饮食一道,烹饪大师的贡献的确要大大大于专事品头论足的食客。我喜欢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文笔和思想深度俱佳。至于其为人,我不愿意多加讨论。
对于林林总总的所谓学术名人,在学术成就以外,我们往往在更多方面给予了过度的“关注”我在想,当鲁迅先生勾引了封建遗老的阔家年幼小姐、当歌德义无返顾地充当着权利和女人身体的奴隶,当萨特在他情人波伏娃的协助下诱奸任何可以到手的女学生、当雪莱、拜伦们热心于换妻游戏、当毕加索沉湎于酒池肉林我们就因为他们的道德瑕疵而贬低其在专业领域的成就吗?
学术名人的价值主要在于其学术成就,毕竟,学术名人不是“好人”、“完人”的木乃伊。历史人物亦如是,对历史人物的值判断标准主要是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的贡献。
东方龙:
我也说过,喜欢余秋雨的散文,喜欢但不崇拜。
余秋雨毕竟不是烹饪大师。即使是烹饪大师,也未必每餐都能发挥出他绝佳的手艺。作为食客,虽然有品头论足之嫌,但如果从大师烹饪的佳肴中不期然吃出一颗苍蝇的话,我还是无论如何会有令人作呕的感觉的,实在没有大师崇拜者那样的好胃口能够将苍蝇也当作佳肴一同吞下,尽管大师的烹饪色香味俱佳。
恕我孤陋寡闻,还真不知道鲁迅先生勾引了封建遗老的阔家年幼小姐。不过,我所了解的鲁迅好像并不喜欢像某些大师那样,炫耀自己娶的女人是如何的年轻、如何的漂亮、如何又被选入亚洲几大美女行列。我还知道,同某些大师一样,鲁迅的作品中也有出错的时候。比如在小说风波里,鲁迅就将六斤家用十六个铜钉修补过的饭碗在第二次提及时写成“十八个铜钉的饭碗”面对读者的质疑,鲁迅先生解释说:“六斤家只有这一个钉过的碗,钉是十六或十八,我也记不清了。总之两数之一是错的,请改成一律。”瞧鲁迅多么幽默,认错的态度也够诚恳的。所以和某些大师相比,我更欣赏鲁迅。
人无完人。唯其如此,对人才应该客观全面地做评价。“历史人物亦如是”对历史人物的价值判断不能只看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的贡献,而且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历史人物所客观存在的历史局限。
盲目崇拜者的悲剧,往往就在于他的有失客观和理智,将大师奉为不容亵渎的上帝。在他们看来,大师的臭鞋汗脚也许都是香的,这简直可笑到了“嗜痂成癖”的程度。
2003。07。21-10。09
题记:前段时间,余秋雨的一场官司又引起许多网友关于余秋雨话题的争论,下面便是本人在某论坛与哈余族、抨余族们对话的部分内容。孰是孰非,留待众人评说。
苍白的夜:
余秋雨!能不能安静点
名人总会有点名人的派头。名人的名气大了,脾气通常也会跟着大起来。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就拿余秋雨来说吧。好不容易在媒体上清静了一段时间,没有什么官司可打了,可他偏偏又要弄出个律师“声明”来。如果是正常的声明倒也罢了,关键是余先生这则名为不起诉嫉妒者的“声明”完全是以一种大赦天下的口气来声明的。字里行间充满着一种君临天下的霸气。
我不怀疑,被余先生送上法庭的众多他所谓的法盲中,的确有一些采取了不正当的方式,但他们批评的真实目的绝不象余先生说的那样,是出于“感到失落和嫉妒”我相信绝大多数是出于善意和正义才批评的。
忌医讳疾的危害想必余先生比我更了解。既然人无完人,那么总会有人批评。一个经不起批评的政府是软弱的政府,一个惧怕人批评的人同样是一个脆弱的人。如果有一天没有人批评余先生了,他再也找不到起诉的对象了,未必是好事,很可能是人们不再和他一般见识了。
秋雨无言:
欣赏仁兄的风格。现在讨伐余老师的文章很多,这么尖锐赤裸的不多。
其实余老师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苦衷,那些评论家根本对他的事情不了解,有的甚至没认真看完一本书。
前几天打电话给余老师的助手金克林先生,询问先生的近况,其他的内容都忘了,只有一件小事还记得:一位出版商做一套小说,内容有些与上海宝贝很类似,请先生为这套小说作序,并拿出了6万元的润格。结果被余老师拒绝了,这位书商便从网络上网络了几个打手,通过关系在些2、3类生活类报纸上刊发。有些内容连余老师自己都看的忍俊不禁,连搭理的兴趣都没有。
现在对余秋雨的争论很多,我觉得看一个人还是综合看比较好,作为学者和作家,看就看作品,何必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呢?
说的不对的地方,先生海涵。
东方龙:
余的才气是不容否认的,不过,余成在才气,败亦在才气。
他的散文为了刻意表现“文化散文”、“大散文”的气度,以至于走到越来越做作的地步。其散文上的滑坡,很大程度上与其做人的浮华做作、善于表现应该说有着很大的关系。这大概也就是文如其人的道理吧。
有人拿他与其本家余光中老先生作比较,真的很有启发。为什么余光中老先生就那么令人肃然起敬呢?看看老先生写的听听那冷雨,哪里有半点的装派和做伪?
东方龙:
可能有些言重了。客观说,余对戏剧理论的贡献应该肯定,余在当代散文史上也应有其一定的地位“哈余族”从另一面所看到的余自然也有其真实性。只是这却并非是余的全部,所以要想让所有人都象他们那样来理解余是不可能的。
秋雨无言:
余先生的作品就摆在那里。余先生是学者、作家,戏剧学家,而不是文字专家,也不是专业的历史学家。
如果有人把目光聚焦于几个具体的文字的错误、聚焦于一些难以澄清的历史细节,并在此纠缠不休,那他的眼睛就有问题了。试问,中国的哪个文坛巨匠,如果单从文字、标点符号等细枝末节来研究,谁会没有一点错误呢?美璧尚有微瑕。
风物长宜放眼量,看人读文,还是大处着眼。
王秀华:
就如同金庸的武侠小说无论怎么畅销也不能提高其作品的文化品位一样,余先生散文无论再怎么畅销,无论遭遇过多少次盗版,与作者本人能否进入大师的行列并没有多少必然的联系。但在读者被那些文化套餐败坏胃口而又遇到别样色香味的菜肴的情况下,在一部分人需要偶像来崇拜而另一部分人需要通过炒作偶像来发财的情况下,余秋雨就被起哄式架上了大师的神坛。而余秋雨本人,也对铺天盖地的赞誉一一笑纳,照单全受。其实这也难怪,在那种氛围中,换了你我,能不且惊且喜且半推半就地走上大师的神坛么?(“批余浪潮”与“大师情结”)
秋雨无言:
金庸在我来看,是绝对的大师。而且,或许是绝后的大师。
东方龙:
绝不绝后,还很难说。不过从做人的功力上来说,金庸确是比秋雨先生略胜一筹。至少金先生懂得让攻讦者拳入绵里难以发力的功夫,作品既然摆在那里,就由不得自己,好坏任由他人评说去。这就如同女人的美丽,不能由女人自己顾影自怜,最有说服力的是要让男人们来欣赏。
人家不欣赏,就跳着脚骂街。岂不知,在骂那些对你评头论足的“臭男人”的时候,你自己倒先成了不折不扣的“泼妇”
langren:
一个食客当然有权利(先不管有没有资格)对烹饪大师的手艺品头论足,但于饮食一道,烹饪大师的贡献的确要大大大于专事品头论足的食客。我喜欢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文笔和思想深度俱佳。至于其为人,我不愿意多加讨论。
对于林林总总的所谓学术名人,在学术成就以外,我们往往在更多方面给予了过度的“关注”我在想,当鲁迅先生勾引了封建遗老的阔家年幼小姐、当歌德义无返顾地充当着权利和女人身体的奴隶,当萨特在他情人波伏娃的协助下诱奸任何可以到手的女学生、当雪莱、拜伦们热心于换妻游戏、当毕加索沉湎于酒池肉林我们就因为他们的道德瑕疵而贬低其在专业领域的成就吗?
学术名人的价值主要在于其学术成就,毕竟,学术名人不是“好人”、“完人”的木乃伊。历史人物亦如是,对历史人物的值判断标准主要是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的贡献。
东方龙:
我也说过,喜欢余秋雨的散文,喜欢但不崇拜。
余秋雨毕竟不是烹饪大师。即使是烹饪大师,也未必每餐都能发挥出他绝佳的手艺。作为食客,虽然有品头论足之嫌,但如果从大师烹饪的佳肴中不期然吃出一颗苍蝇的话,我还是无论如何会有令人作呕的感觉的,实在没有大师崇拜者那样的好胃口能够将苍蝇也当作佳肴一同吞下,尽管大师的烹饪色香味俱佳。
恕我孤陋寡闻,还真不知道鲁迅先生勾引了封建遗老的阔家年幼小姐。不过,我所了解的鲁迅好像并不喜欢像某些大师那样,炫耀自己娶的女人是如何的年轻、如何的漂亮、如何又被选入亚洲几大美女行列。我还知道,同某些大师一样,鲁迅的作品中也有出错的时候。比如在小说风波里,鲁迅就将六斤家用十六个铜钉修补过的饭碗在第二次提及时写成“十八个铜钉的饭碗”面对读者的质疑,鲁迅先生解释说:“六斤家只有这一个钉过的碗,钉是十六或十八,我也记不清了。总之两数之一是错的,请改成一律。”瞧鲁迅多么幽默,认错的态度也够诚恳的。所以和某些大师相比,我更欣赏鲁迅。
人无完人。唯其如此,对人才应该客观全面地做评价。“历史人物亦如是”对历史人物的价值判断不能只看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的贡献,而且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历史人物所客观存在的历史局限。
盲目崇拜者的悲剧,往往就在于他的有失客观和理智,将大师奉为不容亵渎的上帝。在他们看来,大师的臭鞋汗脚也许都是香的,这简直可笑到了“嗜痂成癖”的程度。
2003。07。21-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