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良为妃_分卷阅读_6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逼良为妃最新章节!
她想了想,又向许嬷嬷道:“我看这些奴婢也未必看得出来。还是你去跟皇帝说一声,就说我说的,倘若她有什么看得顺眼或是想亲近的,不论是什么品级出身,尽管和我开口,到时候一块儿相看,就是没有,也可说说喜欢什么样儿的,是文的武的?是老实的还是爱说话的?什么话都使得,左右咱们还有时候,正可以慢慢挑去。叫她别害羞,这是一辈子的大事,没什么好避讳的,实在说不出口,写在纸上给我也使得的。”
许嬷嬷蹲身说了一个好字,与崔成秀一道去清和殿见皇帝。皇帝素来是今日事今日毕,传过晚膳便让文书房送了当日的邸报并急递文书进来,正读得入神,觉察有人进门头也不抬:“东西都送到了?”
崔成秀瞥了身后的许嬷嬷一眼,老老实实回道:“送到了。小的看那床榻也不经使了,又让知客姑子检了几样家什换了换,耽搁了点时候,小爷恕罪。”
“胡说。”皇帝住了笔,瞥了他一眼,“她连一碗阳羡茶都不肯喝,怎么肯收那些东西?”她一眼见许嬷嬷含笑立在崔成秀背后,忙起身道:“许嬷嬷来了,可是母后有什么吩咐?这些人越来越不晓事了,母后宫里来人,怎么都不通报?”
“是奴婢不让人通报的,”许嬷嬷矮身朝皇帝行礼,“太后老娘娘的意思,要奴婢悄悄走一遭。刚刚听崔总管的话头,一时听糊涂了没行礼,小爷恕罪。”
皇帝素来对太后宫里的人十分礼遇,令小内侍搬了小凳来,又赐了茶,才道:“朕出宫遇到了个来考女科的女秀才,说来也巧,是李瑞娘的同乡。朕听瑞娘提过,说那人文章比她还好,只是当年因病误了神童科,就留了心。倒真是个真材实料的人才,人品也好,一边读着书,一边抄了时文集子去书坊卖贴补家计,朕起了爱才之心想让资助她一二,她还耐得住不肯受,光这一点操守,就比许多官员都强了。她行李太单薄,朕让崔成秀想法子拐着弯照顾些,免得犯了旧疾错过大比,朝廷少了一个人才,也可惜了。”
这话和崔成秀的话如出一辙,许嬷嬷并无疑心,待御前伺候人都退了下去,将太后的话向皇帝转述了一遍,又道:“太后老娘娘这些日子千挑万选,就是怕挑出来的人不合小爷的意。小爷要是有什么喜欢的人,老娘娘也欢喜的。”
这件事委实出自皇帝意外。她面上温和,骨子里实则要强,读书理政也只想着要高人一筹才符合自己身份,虽然与那些侍读的勋贵子弟朝夕相处,也只视为日后的心腹臣子,从不曾往儿女私情上想过。皇帝自小便不爱和人亲近,只把这几个人在脑海里过了一遍,想到要与其中一人成婚,彼此亲昵,便觉都不顺眼极了,恨不得全部打发了眼前清净,心里头盘算着明年亲了政,便可把这些人都分了差使撵出京去,又担心许嬷嬷看出端倪,目光只盯着奏章不放:“倒是没什么人选。朕心里只担心着亲政,怕政务处置得不好,让先帝失望,倒没想过这些事。”
许嬷嬷见皇帝不肯看她,也以为皇帝听了这些话害羞,心里头也暗笑这一本正经的小爷终于也有了女儿家心思,又道:“那小爷现在细细想想,在这上头有什么想法,就是稀奇古怪些也使得的。”
“倒也没什么想法。”毕竟是一辈子的大事,皇帝心浮气躁,奏章也读不下去,见许嬷嬷坐在小凳上一脸笑意望着自己,便也沉下心仔细想了想,冷不防一个念头猛地冒出来,目光霍然一跳,极力板住脸,声气和平地开口,“就是小时候一直有件典故不明白,当初想问先生们,怕被说是无心向学,也就一直没问出口——朕当初时就奇怪,自明宗皇帝以下,都是与男子成婚诞育宗嗣,太祖皇帝一统天下,按说是极英明的,怎么反而会立女后?”
她语气极平静,许嬷嬷不疑有他,笑道:“太祖皇帝英明天生,他老人家的心思奴婢却猜不出来。只是奴婢年轻时候听宫里头老人讲古,说太祖皇帝亲口提过,圣文皇后是天老爷特意降下来辅佐她的,与旁不同,故此圣文皇后不在了,太祖皇帝空着后位,不再立后,也不纳宠,就那么守了一辈子。太祖皇帝先前本是藩王,懿宗皇帝年寿不永,驾崩前把江山托付给了她,登了基又扫平四海,是应了天意;明宗皇帝是太平天子,为宗嗣绵延多纳些侍君,后头生了仁宗皇帝,又是一位明君,也是应了天意不是?”
“朕想来也是。”皇帝眉头极快地一蹙便舒展开来,“说起来朕往日没想过这些事,除了这一桩疑问,倒是一时想不起什么。”
“这也是人之常情。离六月十六还早,小爷且慢慢想,有什么想法尽管跟老娘娘开口,或是抹不开,要奴婢传个话跑个腿的也成。”许嬷嬷又候了一会儿,见皇帝并没什么话,便起身告退,“时候不早了,小爷早些歇下吧。”
皇帝若无其事地目送她出去,面上声色不动,心里头几乎已经是翻江倒海。她是太平天子,自承嗣后明里暗里听了不少关于哀皇帝悼皇帝的话头,也知道绵延子嗣开枝散叶也是宗庙重任之一,往日也从不曾怀疑过,可如今大婚将近,她却忽然起了和太祖皇帝一样的心思。
“小爷还没歇下,你去御膳房一趟,进茶的时候机灵点,得空便提一句顾娘子。”皇帝不曾问完话,崔成秀困得眼皮打了架,也不敢远离御前,只站在值房窗口眼巴巴等着,见许嬷嬷出来,值班太监进殿里去剪灯花,便让崔三顺去御膳房传安神汤。
“师傅,”崔三顺有些犹豫,“咱们这么下力气撮合着,万一成了事,小爷明年大婚,那边顾娘子不是没了着落?”
“什么没了着落?说话也没个忌讳!”崔成秀瞪了他一眼,低声呵斥,“宫里头多少人巴望承恩,佛祖爷爷前磕头磕死了都够不上,顾娘子这是祖宗有德,坟上冒了青烟!咱们小爷念旧,日后就是情分淡了,时不时照拂着也够她上青云的了,还想着天长地久地霸着是怎么的?民间是有契姐妹契兄弟,可小爷是什么人?除了日后的皇夫,”他竖起一个指头,“那是独一份的夫妻同体,旁人谁敢和她平齐?再说,就是皇夫,也不能一个人守到老呀!甭管男女,当了皇上,没有三宫六院就不成话。要不然宫里头这么多间房子,白空着做什么使的?先帝当初多少侍君,”他往西边一带殿宇努了努嘴,“得宠的,不得宠的,还少了?也有不乐意,硬被爹妈贪富贵送进来的,还是位小侯爷呢!最后怎么样?还不是在这里服服帖帖窝一辈子,窝到死!这宫里说到底就一个主子,万岁发了话,就是龙也得盘着,就是虎也得卧着,就是大人们讲的什么什么天子之怒伏尸千里,谁敢硬挺着跟自己的生死前程过不去?”
他正长篇大论地教训徒弟,忽见值班太监下了台阶,朝他遥遥比了个“传召”的手势,忙整整衣冠,扯出一副笑脸进了殿。
皇帝果然还惦念着,劈头便道:“她当真收下了?”
“圣明不过小爷,顾娘子起初是不肯收的。”崔成秀早编好了说辞,此刻便舌灿莲花,“后来奴婢想起小爷常说的什么读书人都讲究‘广厦千万间,天下皆欢颜’,就说这竹榻都糟烂不结实了,庵里头姑子们也不上心,娘子现在还勉强用得上,后面客人要是碰上床榻塌了可怎么好?就当是小爷舍给后面客人积福的,娘子不过是赶上顺便用几日罢了,好说歹说半个时辰,才总算答应了。”
皇帝微微一笑,轻轻点头:“倒像是她的做派。”
“小爷这心地,简直是让人没话说!”崔成秀打起精神,更是胡说地天花乱坠,“许娘子和李娘子都夸小爷细心体贴,我看顾娘子虽然不说话,可也是点了头的。奴婢临走是,顾娘子还问小爷的功课,这不是也惦记着小爷的么?”
这句话正说到皇帝心里,她欣然点头,唇角漾起一抹笑来:“果然提到朕了?”
“千真万确,奴婢听得真真儿的!”崔成秀回得斩钉截铁,眼见皇帝十分欣喜,自己也喜上眉梢:这种事就是要趁热打铁,眼看着这边是十成有了八成了,就是顾小娘子不乐意,也架不住天子金口玉言呀!得宠多少日子全靠勾搭人的本事,日后自己传顾小娘子几手,好日子不就来了吗?
作者有话要说:
☆、第10章
明宗皇帝传下来的老例,侍君不论出身,皇夫人选却必得从勋贵子弟里挑拣。
眼看皇帝及笄在即,许多公侯府上都瞪大眼睛紧盯宫内的一举一动,太后这一场相看虽然安排得隐秘,也有几家消息灵通的隐约探到了风声。旁人不敢说什么,昌国公却是太后一母同胞的亲弟弟,他是个急性子,头天得了消息,第二日便催着昌国公夫人递牌子进了宫。
昌国公夫人性情和乃夫是如出一辙,和太后寒暄了几句,便自以为吞吞吐吐地开口:“咱们家允诚,年纪可也与陛下差不多——”
太后闻弦音而识雅意,手按额角,语气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思:“除了年纪和皇帝差不多,他还有哪一样儿够得上的?”
“允诚长得也不比陛下差呀。”昌国公夫人不以为然,“说句打嘴的话,您是正正经经的太后,陛下就是咱们韩家的嫡亲外甥,俗话都说姨表好做亲,允诚和陛下打小儿一处长大,彼此也是知根知底,您总不能把富贵往外推,平白便宜外人吧?”
她这头说得理直气壮,那边太后几乎气得晕过去。老昌国公早死,只落下太后和昌国公一对长姐幼弟相依为命,先帝仁厚,安排太后嫁给哀皇帝,又安排昌国公入东宫陪姐夫读书,名义上侍读,其实哀皇帝和昌国公差了十几岁,几乎是把小舅子当成儿子养。
老话说出头的椽子先烂,因怕自己弟弟太出尖遭人嫉恨,昌国公每次觐见,太后都扳着指头苦口婆心地跟他讲韬光隐晦的道理,连后头成婚人选也选得中规中矩,并不敢选那些心思玲珑的闺秀。不意昌国公夫妇两人志同道合地韬光隐晦十几年下来,府里渐渐有弄假成真的趋势,长子次子没一个上进争气,在宗学里头是有名的顽劣,连宫里都颇有耳闻。昌国公夫人此刻提的允诚,便是昌国公的三子,因着前两个的前车之鉴被管教得严些,虽然确实上进了些,但和皇帝身边的那几个精挑细选的侍读比,能耐还是不出挑。
太后深知自己弟弟弟妹的脾性,发火也无济于事,只得耐着性子和她讲解:“皇夫是只要一张脸就做得的?允诚是比两个哥哥好些,可和那几家国公府里的孩子比,骑射文章,哪一样及得上人家?皇帝是个孝顺孩子,允诚就这么安安分分的,日后也少不了恩典的,何必这样上赶着闹笑话?”
“怎么是笑话?”昌国公前一天和夫人商量了一个晚上,总结了许多道理出来,此刻昌国公夫人就现学现卖,“老爷每次上朝回来,都和我夸陛下英明能干,日后必定不比先帝差。我们夫妻俩私底下的想头,陛下是个有主意的,也用不着皇夫在大事上指手画脚,只要安安分分传宗接代就成。那几个国公世子,本事是真材实料,可心里头指不定打什么主意,又不是自家人,进了宫也未必安分,倒是允诚,他是个老实孩子,生得好,性情上肯听陛下的话,打小也时常入宫,熟悉宫里头规矩,又和陛下相识,这不是现成的姻缘么?”
她这一番歪理说下来,太后听得发晕,只得直言不讳:“皇帝是我自小看到大的,她的心思都在治国理政上,允诚这样的,怕是看不上。”
“看上看不上,总要试一试才知道。”昌国公夫人觉得昌国公的话极对,自己家姐姐面上和善,内里头性情严刚,加上守寡多年,其实并不了解那些小儿女心思。她心里愈加不以为然,面上还是哀求,“就是和那几个世子一道见一面,皇帝中意,是允诚的造化,不中意,咱们家悄悄偃旗息鼓,也不伤彼此的体面,这样也不成么?”
话说到这份上,要拒绝也显得有些不近人情,太后正左右为难,忽听殿外远远击掌之声,知道是皇帝下了朝过来,忙道:“这样的事都讲究个你情我愿,之前那几位国公世子的事,我已经和皇帝说过了;如今要加上允诚,也得皇帝点了头才好,不然贸然相见,皇帝不喜欢起来,吃亏的还是允诚。”
“就是这个道理。”昌国公夫人并未醒悟这是太后的推脱之辞,欣然点了头,欢欢喜喜等着皇帝进门。
六月十五是百官大朝的日子,皇帝照例服皮弁服,来见太后也并未更衣,进门时未语先笑:“今日秦享递了奏章上来,郑廷机和水营指挥使许篆已于初十在海州就地擒拿枷送入京,这两人本还有顽抗的意思,幸得去传旨的韩允节能干,预先和布政使衙门通了气,不然又是一场祸事。那两个胆大包天的逆臣姑且不论,允节表哥在宗学里不出挑,不意还有这份逸才,看来日后朕对其他自己家子弟也得留意一二了。”
韩允节是昌国公的堂侄,因父母早亡寄养在昌国公府里,论情分便如昌国公的亲子一般。他自幼喜好武艺,如今已经升了京卫千户,算得上韩家里第一个拿得出手的人才。皇帝这样称许,便是要委以重任的意思了,太后甚是欢喜,还不曾说话,不意旁边昌国公夫人已经见缝插针地朝皇帝拜了下去:“谢陛下恩典,有陛下这句话,臣妾回去必定督促允诚上进读书,不负陛下期望。”
皇帝一心讨太后的欢喜,也想借机伏下分派侍读出宫的话头,不意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微微打量方认出来,很是和气地点头令昌国公夫人起身:“舅母来了?前些日子崔成秀去府上赐书,回来说阿舅身子不好,朕一直记挂着,只是事情忙,不及问候,今天大朝留神看了看,人清减了些,精神倒是还好。倘若还需要什么好药材,只管去太医院支取,或是有什么为难的,只管和朕开口,咱们自家人,总是无碍的。”
皇帝这样殷殷垂询,昌国公夫人心花怒放,更不把太后的话放在心上,张口便道:“不瞒陛下,臣妾正有桩事情想要求陛下:允诚——”
太后忍无可忍,咳嗽一声,淡淡吩咐道:“允节这样能干,我这个做姑母的也欢喜——前几日遂王送了几柄好如意来,翠喜,你陪着昌国公夫人去挑一柄。”
这便是明晃晃的赶人了。眼见昌国公夫人讪讪而去,太后脸上犹存怒气,皇帝也好奇起来,向着太后道:“可是允诚表哥在宗学里出了什么岔子不好开口?阿舅和舅母是实在人,不喜欢虚文,儿也知道。只要不是什么大事,儿和宗学师傅说一声,总无碍的。”
太后实在为难,心里头把昌国公夫妇骂了千遍万遍,狠了狠心,叹息道:“没出什么事儿,是他们夫妇起了个糊涂念头。皇帝只管当笑话听,别往心里去。”说着将昌国公夫人的来意叙述了一遍,又道,“你也知道他们两个,向来就是不够数儿,仗着我的面子混口吃喝就行了,哪里有做承恩公的福分?皇帝只当不知道,待一会儿我训斥她一顿,也就了了。”
“儿倒是觉得舅母的话有些道理。”皇帝将昌国公夫人的话琢磨了一下,突然觉得竟然是句句在理:那几个侍读不是什么好人选,但若是寻个不出挑的勋贵子弟,就是冷落在一边也掀不起什么风浪,又占着皇夫的位置,凡事还可以挡在前头,倒不失为一条瞒天过海的好计策。
皇帝暗地里替昌国公夫人记上一功,眼见太后一脸愧疚,又忙着抚慰:“这话不是虚言。说实话,儿平时从未想过这个,昨天晚上想了一夜,实在想不出什么样的人选合适。如今想来,儿那几个侍读,困在宫里实在委屈了他们的才干,倒是做些心腹股肱更合适些,也怕他们不甘心在宫里,闹出事来彼此脸上不好看。不如就按照舅母的话,寻几个老实子弟,没那些旁的心思,宫里头日后也清净些。”
“这话倒也未尝不可。”太后想了想,也握着皇帝的手叹气,“这江山社稷,眼看就要你一个人担起来,虽说寻个老实孩子,不能为你分忧,可也没那些弄权乱政的毛病,彼此省事。只是也不一定要允诚,总要彼此顺眼,日后才好相处。既这么着,六月十六我便与那几个心热的先说清楚,要她们打听着,日后有好性情的孩子,再做定夺也不迟。”
皇帝眼见这一招奏效,更是大方:“既然舅母要允诚表哥也去,便一处去吧。哀皇帝生时与阿舅一家也亲厚,如今去进香也是应该的,凭谁也不能拿这个说嘴。”
昌国公夫人随着女官捧着黄盘托着如意出来,正听见皇帝的话,登时便是心花怒放,心道到底是甥舅亲,皇帝这样对自家青眼有加,那事情还有个不成?
她却不知道皇帝心里头正是另一幅算盘:六月十六,她是无论如何都要抽身往慈寿庵走一遭的,韩允诚是太后娘家人,身份地位和自己亲近些也无妨,性情又老实忠厚甚是听话,口风也紧实,不正是送上门来的上好借口么!
作者有话要说:
☆、第11章
六月十六这一日,天气是格外的热。报国寺里做水陆道场,更是热闹的不堪。慈寿庵与报国寺一墙之隔,也遭了池鱼之殃,李清和许汐两人被搅扰得作不成文,索性丢了笔去看热闹,只剩下顾沅一个。
这一日她抄的是谨身殿大学士薛孝通的文集,天下有名的大儒,文章也格外深奥繁复。顾沅定心凝神,冷不防门口有人嚷了一声:“有水桶么?”
顾沅一惊抬头,却见院门外站着个陌生年轻男子,锦袍革带,右臂平举,托着只系着金链子的金丝小猴儿,左手提着根镶金嵌玉的马鞭,朝顾沅看了一眼,很是自来熟地搭话:“我自这里路过,我这宝贝渴了,”他将右臂上的小猴儿举了举,“借小娘子的水桶一用。”
慈寿庵院落虽然不多,顾沅的院子在最后一进,前头又有山门和几重大殿,顾沅几乎哑然,忽听院外隐隐又有“扑通”一声,登时了然,一面点头答应,自院角水井里打上水来,一面心里头哭笑不得,怎么京里头这些个勋贵子弟,都这么喜欢翻慈寿庵的墙呢?
那小猴儿却是极通人性,拿爪子捧着水喝了几次,又呲牙咧嘴地朝顾沅做鬼脸。男子朝顾沅一笑:“小胡儿看人准,这么中意你,想必你这人不赖。”说着又转脸朝院墙西拐角喊,“老三!做什么磨磨蹭蹭的?”
有人不情不愿应了一声,不一会儿一个锦衣少年自拐角转出来,一面整袍掖带一面嘟嘟囔囔:“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啰嗦什么?耽误时辰误了事,回去我让阿父请家法揍你!”男子瞪了少年一眼,又朝顾沅一笑,“我不爱说什么客套话,就喜欢直来直去。能住在慈寿庵这地方,足见小娘子身家不浅。我们兄弟俩不是坏人,在京里也是有名有号,就是今儿事情尴尬,不得通名报姓。小娘子放心,我们也不是作奸犯科,”他抬手朝报国寺的方向指了指,“就是我这兄弟未来媳妇在里面,今天要见个面,前门堵得厉害,不得已从这里借个路,小娘子就当什么也没看见没听见,也保管没什么牵连,怎么样?”
顾沅见那男子衣着名贵,一副大大咧咧的派头,又见少年已经红了脸,略一迟疑,方要点头,忽见一个小厮引着个胖子自东边气喘吁吁跑过来,远远向着男子扯着公鸭嗓道:“我的大爷!您怎么到了这边?小三爷呢?那边都问了三回了——”
她想了想,又向许嬷嬷道:“我看这些奴婢也未必看得出来。还是你去跟皇帝说一声,就说我说的,倘若她有什么看得顺眼或是想亲近的,不论是什么品级出身,尽管和我开口,到时候一块儿相看,就是没有,也可说说喜欢什么样儿的,是文的武的?是老实的还是爱说话的?什么话都使得,左右咱们还有时候,正可以慢慢挑去。叫她别害羞,这是一辈子的大事,没什么好避讳的,实在说不出口,写在纸上给我也使得的。”
许嬷嬷蹲身说了一个好字,与崔成秀一道去清和殿见皇帝。皇帝素来是今日事今日毕,传过晚膳便让文书房送了当日的邸报并急递文书进来,正读得入神,觉察有人进门头也不抬:“东西都送到了?”
崔成秀瞥了身后的许嬷嬷一眼,老老实实回道:“送到了。小的看那床榻也不经使了,又让知客姑子检了几样家什换了换,耽搁了点时候,小爷恕罪。”
“胡说。”皇帝住了笔,瞥了他一眼,“她连一碗阳羡茶都不肯喝,怎么肯收那些东西?”她一眼见许嬷嬷含笑立在崔成秀背后,忙起身道:“许嬷嬷来了,可是母后有什么吩咐?这些人越来越不晓事了,母后宫里来人,怎么都不通报?”
“是奴婢不让人通报的,”许嬷嬷矮身朝皇帝行礼,“太后老娘娘的意思,要奴婢悄悄走一遭。刚刚听崔总管的话头,一时听糊涂了没行礼,小爷恕罪。”
皇帝素来对太后宫里的人十分礼遇,令小内侍搬了小凳来,又赐了茶,才道:“朕出宫遇到了个来考女科的女秀才,说来也巧,是李瑞娘的同乡。朕听瑞娘提过,说那人文章比她还好,只是当年因病误了神童科,就留了心。倒真是个真材实料的人才,人品也好,一边读着书,一边抄了时文集子去书坊卖贴补家计,朕起了爱才之心想让资助她一二,她还耐得住不肯受,光这一点操守,就比许多官员都强了。她行李太单薄,朕让崔成秀想法子拐着弯照顾些,免得犯了旧疾错过大比,朝廷少了一个人才,也可惜了。”
这话和崔成秀的话如出一辙,许嬷嬷并无疑心,待御前伺候人都退了下去,将太后的话向皇帝转述了一遍,又道:“太后老娘娘这些日子千挑万选,就是怕挑出来的人不合小爷的意。小爷要是有什么喜欢的人,老娘娘也欢喜的。”
这件事委实出自皇帝意外。她面上温和,骨子里实则要强,读书理政也只想着要高人一筹才符合自己身份,虽然与那些侍读的勋贵子弟朝夕相处,也只视为日后的心腹臣子,从不曾往儿女私情上想过。皇帝自小便不爱和人亲近,只把这几个人在脑海里过了一遍,想到要与其中一人成婚,彼此亲昵,便觉都不顺眼极了,恨不得全部打发了眼前清净,心里头盘算着明年亲了政,便可把这些人都分了差使撵出京去,又担心许嬷嬷看出端倪,目光只盯着奏章不放:“倒是没什么人选。朕心里只担心着亲政,怕政务处置得不好,让先帝失望,倒没想过这些事。”
许嬷嬷见皇帝不肯看她,也以为皇帝听了这些话害羞,心里头也暗笑这一本正经的小爷终于也有了女儿家心思,又道:“那小爷现在细细想想,在这上头有什么想法,就是稀奇古怪些也使得的。”
“倒也没什么想法。”毕竟是一辈子的大事,皇帝心浮气躁,奏章也读不下去,见许嬷嬷坐在小凳上一脸笑意望着自己,便也沉下心仔细想了想,冷不防一个念头猛地冒出来,目光霍然一跳,极力板住脸,声气和平地开口,“就是小时候一直有件典故不明白,当初想问先生们,怕被说是无心向学,也就一直没问出口——朕当初时就奇怪,自明宗皇帝以下,都是与男子成婚诞育宗嗣,太祖皇帝一统天下,按说是极英明的,怎么反而会立女后?”
她语气极平静,许嬷嬷不疑有他,笑道:“太祖皇帝英明天生,他老人家的心思奴婢却猜不出来。只是奴婢年轻时候听宫里头老人讲古,说太祖皇帝亲口提过,圣文皇后是天老爷特意降下来辅佐她的,与旁不同,故此圣文皇后不在了,太祖皇帝空着后位,不再立后,也不纳宠,就那么守了一辈子。太祖皇帝先前本是藩王,懿宗皇帝年寿不永,驾崩前把江山托付给了她,登了基又扫平四海,是应了天意;明宗皇帝是太平天子,为宗嗣绵延多纳些侍君,后头生了仁宗皇帝,又是一位明君,也是应了天意不是?”
“朕想来也是。”皇帝眉头极快地一蹙便舒展开来,“说起来朕往日没想过这些事,除了这一桩疑问,倒是一时想不起什么。”
“这也是人之常情。离六月十六还早,小爷且慢慢想,有什么想法尽管跟老娘娘开口,或是抹不开,要奴婢传个话跑个腿的也成。”许嬷嬷又候了一会儿,见皇帝并没什么话,便起身告退,“时候不早了,小爷早些歇下吧。”
皇帝若无其事地目送她出去,面上声色不动,心里头几乎已经是翻江倒海。她是太平天子,自承嗣后明里暗里听了不少关于哀皇帝悼皇帝的话头,也知道绵延子嗣开枝散叶也是宗庙重任之一,往日也从不曾怀疑过,可如今大婚将近,她却忽然起了和太祖皇帝一样的心思。
“小爷还没歇下,你去御膳房一趟,进茶的时候机灵点,得空便提一句顾娘子。”皇帝不曾问完话,崔成秀困得眼皮打了架,也不敢远离御前,只站在值房窗口眼巴巴等着,见许嬷嬷出来,值班太监进殿里去剪灯花,便让崔三顺去御膳房传安神汤。
“师傅,”崔三顺有些犹豫,“咱们这么下力气撮合着,万一成了事,小爷明年大婚,那边顾娘子不是没了着落?”
“什么没了着落?说话也没个忌讳!”崔成秀瞪了他一眼,低声呵斥,“宫里头多少人巴望承恩,佛祖爷爷前磕头磕死了都够不上,顾娘子这是祖宗有德,坟上冒了青烟!咱们小爷念旧,日后就是情分淡了,时不时照拂着也够她上青云的了,还想着天长地久地霸着是怎么的?民间是有契姐妹契兄弟,可小爷是什么人?除了日后的皇夫,”他竖起一个指头,“那是独一份的夫妻同体,旁人谁敢和她平齐?再说,就是皇夫,也不能一个人守到老呀!甭管男女,当了皇上,没有三宫六院就不成话。要不然宫里头这么多间房子,白空着做什么使的?先帝当初多少侍君,”他往西边一带殿宇努了努嘴,“得宠的,不得宠的,还少了?也有不乐意,硬被爹妈贪富贵送进来的,还是位小侯爷呢!最后怎么样?还不是在这里服服帖帖窝一辈子,窝到死!这宫里说到底就一个主子,万岁发了话,就是龙也得盘着,就是虎也得卧着,就是大人们讲的什么什么天子之怒伏尸千里,谁敢硬挺着跟自己的生死前程过不去?”
他正长篇大论地教训徒弟,忽见值班太监下了台阶,朝他遥遥比了个“传召”的手势,忙整整衣冠,扯出一副笑脸进了殿。
皇帝果然还惦念着,劈头便道:“她当真收下了?”
“圣明不过小爷,顾娘子起初是不肯收的。”崔成秀早编好了说辞,此刻便舌灿莲花,“后来奴婢想起小爷常说的什么读书人都讲究‘广厦千万间,天下皆欢颜’,就说这竹榻都糟烂不结实了,庵里头姑子们也不上心,娘子现在还勉强用得上,后面客人要是碰上床榻塌了可怎么好?就当是小爷舍给后面客人积福的,娘子不过是赶上顺便用几日罢了,好说歹说半个时辰,才总算答应了。”
皇帝微微一笑,轻轻点头:“倒像是她的做派。”
“小爷这心地,简直是让人没话说!”崔成秀打起精神,更是胡说地天花乱坠,“许娘子和李娘子都夸小爷细心体贴,我看顾娘子虽然不说话,可也是点了头的。奴婢临走是,顾娘子还问小爷的功课,这不是也惦记着小爷的么?”
这句话正说到皇帝心里,她欣然点头,唇角漾起一抹笑来:“果然提到朕了?”
“千真万确,奴婢听得真真儿的!”崔成秀回得斩钉截铁,眼见皇帝十分欣喜,自己也喜上眉梢:这种事就是要趁热打铁,眼看着这边是十成有了八成了,就是顾小娘子不乐意,也架不住天子金口玉言呀!得宠多少日子全靠勾搭人的本事,日后自己传顾小娘子几手,好日子不就来了吗?
作者有话要说:
☆、第10章
明宗皇帝传下来的老例,侍君不论出身,皇夫人选却必得从勋贵子弟里挑拣。
眼看皇帝及笄在即,许多公侯府上都瞪大眼睛紧盯宫内的一举一动,太后这一场相看虽然安排得隐秘,也有几家消息灵通的隐约探到了风声。旁人不敢说什么,昌国公却是太后一母同胞的亲弟弟,他是个急性子,头天得了消息,第二日便催着昌国公夫人递牌子进了宫。
昌国公夫人性情和乃夫是如出一辙,和太后寒暄了几句,便自以为吞吞吐吐地开口:“咱们家允诚,年纪可也与陛下差不多——”
太后闻弦音而识雅意,手按额角,语气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思:“除了年纪和皇帝差不多,他还有哪一样儿够得上的?”
“允诚长得也不比陛下差呀。”昌国公夫人不以为然,“说句打嘴的话,您是正正经经的太后,陛下就是咱们韩家的嫡亲外甥,俗话都说姨表好做亲,允诚和陛下打小儿一处长大,彼此也是知根知底,您总不能把富贵往外推,平白便宜外人吧?”
她这头说得理直气壮,那边太后几乎气得晕过去。老昌国公早死,只落下太后和昌国公一对长姐幼弟相依为命,先帝仁厚,安排太后嫁给哀皇帝,又安排昌国公入东宫陪姐夫读书,名义上侍读,其实哀皇帝和昌国公差了十几岁,几乎是把小舅子当成儿子养。
老话说出头的椽子先烂,因怕自己弟弟太出尖遭人嫉恨,昌国公每次觐见,太后都扳着指头苦口婆心地跟他讲韬光隐晦的道理,连后头成婚人选也选得中规中矩,并不敢选那些心思玲珑的闺秀。不意昌国公夫妇两人志同道合地韬光隐晦十几年下来,府里渐渐有弄假成真的趋势,长子次子没一个上进争气,在宗学里头是有名的顽劣,连宫里都颇有耳闻。昌国公夫人此刻提的允诚,便是昌国公的三子,因着前两个的前车之鉴被管教得严些,虽然确实上进了些,但和皇帝身边的那几个精挑细选的侍读比,能耐还是不出挑。
太后深知自己弟弟弟妹的脾性,发火也无济于事,只得耐着性子和她讲解:“皇夫是只要一张脸就做得的?允诚是比两个哥哥好些,可和那几家国公府里的孩子比,骑射文章,哪一样及得上人家?皇帝是个孝顺孩子,允诚就这么安安分分的,日后也少不了恩典的,何必这样上赶着闹笑话?”
“怎么是笑话?”昌国公前一天和夫人商量了一个晚上,总结了许多道理出来,此刻昌国公夫人就现学现卖,“老爷每次上朝回来,都和我夸陛下英明能干,日后必定不比先帝差。我们夫妻俩私底下的想头,陛下是个有主意的,也用不着皇夫在大事上指手画脚,只要安安分分传宗接代就成。那几个国公世子,本事是真材实料,可心里头指不定打什么主意,又不是自家人,进了宫也未必安分,倒是允诚,他是个老实孩子,生得好,性情上肯听陛下的话,打小也时常入宫,熟悉宫里头规矩,又和陛下相识,这不是现成的姻缘么?”
她这一番歪理说下来,太后听得发晕,只得直言不讳:“皇帝是我自小看到大的,她的心思都在治国理政上,允诚这样的,怕是看不上。”
“看上看不上,总要试一试才知道。”昌国公夫人觉得昌国公的话极对,自己家姐姐面上和善,内里头性情严刚,加上守寡多年,其实并不了解那些小儿女心思。她心里愈加不以为然,面上还是哀求,“就是和那几个世子一道见一面,皇帝中意,是允诚的造化,不中意,咱们家悄悄偃旗息鼓,也不伤彼此的体面,这样也不成么?”
话说到这份上,要拒绝也显得有些不近人情,太后正左右为难,忽听殿外远远击掌之声,知道是皇帝下了朝过来,忙道:“这样的事都讲究个你情我愿,之前那几位国公世子的事,我已经和皇帝说过了;如今要加上允诚,也得皇帝点了头才好,不然贸然相见,皇帝不喜欢起来,吃亏的还是允诚。”
“就是这个道理。”昌国公夫人并未醒悟这是太后的推脱之辞,欣然点了头,欢欢喜喜等着皇帝进门。
六月十五是百官大朝的日子,皇帝照例服皮弁服,来见太后也并未更衣,进门时未语先笑:“今日秦享递了奏章上来,郑廷机和水营指挥使许篆已于初十在海州就地擒拿枷送入京,这两人本还有顽抗的意思,幸得去传旨的韩允节能干,预先和布政使衙门通了气,不然又是一场祸事。那两个胆大包天的逆臣姑且不论,允节表哥在宗学里不出挑,不意还有这份逸才,看来日后朕对其他自己家子弟也得留意一二了。”
韩允节是昌国公的堂侄,因父母早亡寄养在昌国公府里,论情分便如昌国公的亲子一般。他自幼喜好武艺,如今已经升了京卫千户,算得上韩家里第一个拿得出手的人才。皇帝这样称许,便是要委以重任的意思了,太后甚是欢喜,还不曾说话,不意旁边昌国公夫人已经见缝插针地朝皇帝拜了下去:“谢陛下恩典,有陛下这句话,臣妾回去必定督促允诚上进读书,不负陛下期望。”
皇帝一心讨太后的欢喜,也想借机伏下分派侍读出宫的话头,不意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微微打量方认出来,很是和气地点头令昌国公夫人起身:“舅母来了?前些日子崔成秀去府上赐书,回来说阿舅身子不好,朕一直记挂着,只是事情忙,不及问候,今天大朝留神看了看,人清减了些,精神倒是还好。倘若还需要什么好药材,只管去太医院支取,或是有什么为难的,只管和朕开口,咱们自家人,总是无碍的。”
皇帝这样殷殷垂询,昌国公夫人心花怒放,更不把太后的话放在心上,张口便道:“不瞒陛下,臣妾正有桩事情想要求陛下:允诚——”
太后忍无可忍,咳嗽一声,淡淡吩咐道:“允节这样能干,我这个做姑母的也欢喜——前几日遂王送了几柄好如意来,翠喜,你陪着昌国公夫人去挑一柄。”
这便是明晃晃的赶人了。眼见昌国公夫人讪讪而去,太后脸上犹存怒气,皇帝也好奇起来,向着太后道:“可是允诚表哥在宗学里出了什么岔子不好开口?阿舅和舅母是实在人,不喜欢虚文,儿也知道。只要不是什么大事,儿和宗学师傅说一声,总无碍的。”
太后实在为难,心里头把昌国公夫妇骂了千遍万遍,狠了狠心,叹息道:“没出什么事儿,是他们夫妇起了个糊涂念头。皇帝只管当笑话听,别往心里去。”说着将昌国公夫人的来意叙述了一遍,又道,“你也知道他们两个,向来就是不够数儿,仗着我的面子混口吃喝就行了,哪里有做承恩公的福分?皇帝只当不知道,待一会儿我训斥她一顿,也就了了。”
“儿倒是觉得舅母的话有些道理。”皇帝将昌国公夫人的话琢磨了一下,突然觉得竟然是句句在理:那几个侍读不是什么好人选,但若是寻个不出挑的勋贵子弟,就是冷落在一边也掀不起什么风浪,又占着皇夫的位置,凡事还可以挡在前头,倒不失为一条瞒天过海的好计策。
皇帝暗地里替昌国公夫人记上一功,眼见太后一脸愧疚,又忙着抚慰:“这话不是虚言。说实话,儿平时从未想过这个,昨天晚上想了一夜,实在想不出什么样的人选合适。如今想来,儿那几个侍读,困在宫里实在委屈了他们的才干,倒是做些心腹股肱更合适些,也怕他们不甘心在宫里,闹出事来彼此脸上不好看。不如就按照舅母的话,寻几个老实子弟,没那些旁的心思,宫里头日后也清净些。”
“这话倒也未尝不可。”太后想了想,也握着皇帝的手叹气,“这江山社稷,眼看就要你一个人担起来,虽说寻个老实孩子,不能为你分忧,可也没那些弄权乱政的毛病,彼此省事。只是也不一定要允诚,总要彼此顺眼,日后才好相处。既这么着,六月十六我便与那几个心热的先说清楚,要她们打听着,日后有好性情的孩子,再做定夺也不迟。”
皇帝眼见这一招奏效,更是大方:“既然舅母要允诚表哥也去,便一处去吧。哀皇帝生时与阿舅一家也亲厚,如今去进香也是应该的,凭谁也不能拿这个说嘴。”
昌国公夫人随着女官捧着黄盘托着如意出来,正听见皇帝的话,登时便是心花怒放,心道到底是甥舅亲,皇帝这样对自家青眼有加,那事情还有个不成?
她却不知道皇帝心里头正是另一幅算盘:六月十六,她是无论如何都要抽身往慈寿庵走一遭的,韩允诚是太后娘家人,身份地位和自己亲近些也无妨,性情又老实忠厚甚是听话,口风也紧实,不正是送上门来的上好借口么!
作者有话要说:
☆、第11章
六月十六这一日,天气是格外的热。报国寺里做水陆道场,更是热闹的不堪。慈寿庵与报国寺一墙之隔,也遭了池鱼之殃,李清和许汐两人被搅扰得作不成文,索性丢了笔去看热闹,只剩下顾沅一个。
这一日她抄的是谨身殿大学士薛孝通的文集,天下有名的大儒,文章也格外深奥繁复。顾沅定心凝神,冷不防门口有人嚷了一声:“有水桶么?”
顾沅一惊抬头,却见院门外站着个陌生年轻男子,锦袍革带,右臂平举,托着只系着金链子的金丝小猴儿,左手提着根镶金嵌玉的马鞭,朝顾沅看了一眼,很是自来熟地搭话:“我自这里路过,我这宝贝渴了,”他将右臂上的小猴儿举了举,“借小娘子的水桶一用。”
慈寿庵院落虽然不多,顾沅的院子在最后一进,前头又有山门和几重大殿,顾沅几乎哑然,忽听院外隐隐又有“扑通”一声,登时了然,一面点头答应,自院角水井里打上水来,一面心里头哭笑不得,怎么京里头这些个勋贵子弟,都这么喜欢翻慈寿庵的墙呢?
那小猴儿却是极通人性,拿爪子捧着水喝了几次,又呲牙咧嘴地朝顾沅做鬼脸。男子朝顾沅一笑:“小胡儿看人准,这么中意你,想必你这人不赖。”说着又转脸朝院墙西拐角喊,“老三!做什么磨磨蹭蹭的?”
有人不情不愿应了一声,不一会儿一个锦衣少年自拐角转出来,一面整袍掖带一面嘟嘟囔囔:“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啰嗦什么?耽误时辰误了事,回去我让阿父请家法揍你!”男子瞪了少年一眼,又朝顾沅一笑,“我不爱说什么客套话,就喜欢直来直去。能住在慈寿庵这地方,足见小娘子身家不浅。我们兄弟俩不是坏人,在京里也是有名有号,就是今儿事情尴尬,不得通名报姓。小娘子放心,我们也不是作奸犯科,”他抬手朝报国寺的方向指了指,“就是我这兄弟未来媳妇在里面,今天要见个面,前门堵得厉害,不得已从这里借个路,小娘子就当什么也没看见没听见,也保管没什么牵连,怎么样?”
顾沅见那男子衣着名贵,一副大大咧咧的派头,又见少年已经红了脸,略一迟疑,方要点头,忽见一个小厮引着个胖子自东边气喘吁吁跑过来,远远向着男子扯着公鸭嗓道:“我的大爷!您怎么到了这边?小三爷呢?那边都问了三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