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出走者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阿毛在武汉文集最新章节!
1.内心的出走者
常常有独自到陌生的地方去过一种全然不同的生活的愿望。如果不是去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至少也期望遇到一些惊天动地的人或事件,把这个旧环境中的旧我全然抛掉。当然这种愿望是相当的不现实的,因而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实上,无论你到哪,你都不可能“脱胎换骨”你发现你依然把你熟悉的环境中的准则与记忆全都带到了陌生的地方。
失望到了极点。如果可能的话,那唯一的安慰,便是在人群中尖声惊叫。凄厉也好,舒放也好,让内心隐秘的愿望就在这尖声惊叫中突然消掉,然后再无奈地听任重新滋长起来的愿望一次又一次地在曲折的内心世界中游走。
“一个内心的出走者!”
这是在一次文学聚会上,与刘继明聊天时,他对我这种愿望的断语。
这句话当时强烈地击中了我。我浮想翩翩,突然认识到原来我那些内心的愿望在无数次地期待着出走——一次成功的出走。
可事实上出走这个事件从来就不曾发生过。人们常常说五十年代的人有沉重的历史感,七十年代的人有轻松的未来感,而六十年代的人则不过是一群既不沉重又不能轻松的游走的人,我不认为“游走”一词贴近了我们这一代的全部实际。而这句“内心的出走者”更贴进我们的现状。
我们没有五十年代的那些人在沉重的历史感里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的主客观环境(或者说是负重感与雄心),也不具备七十年代那些年轻者单独或结伴出走的轻松与豪情。真实的出来事件在我们身上从来就没有发生过,而内心的出走就象不能平静的大海那样掀起无数的浪花——起伏不断,消失了又重现。
我所说的“用内心生活”实际上是内心起伏的出走事件。
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六十年代作家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一次内心的出走。
2。自救方式
我常常一句话不说,一个字也不写而手头上又没有愿意干的事时,我以为自己到了世界的边缘:心灰意冷,绝望之极。我以为自己正在遭受自己制造的灾难,正在自己谋杀自己。我急于想写点什么,说点什么,来拯救自己,可我无能为力。
世界在肉体之外。精神已经窒息。我想这时只有大病一场才能拯救自己无感的灵魂。尽管我娇小依人,但绝对风吹不倒。我总是不想病时病,希望病时却春风无限,坚强无比。
有时,我太坚强,太不容易折服。只有无诗无画的生活才令我心力交瘁,痛苦不堪。
我自救的方式便是写作。
所以当我一个字都写不出时,我无疑是陷在自杀的泥潭之中。想要倾诉,却没有倾诉的心情,也失去了倾诉的语言。曾在一个电视剧中听到这样一句台词:“惩罚女人的最好办法是让她一个人呆在一间大屋子里。”我以为这是世间最好的赏赐。
对我来说,我最需要的是一间自己的屋子。一个可供我随心所欲的空间。在那里,我可以无忧地写作,睡眠,孤独,甚至偶尔的绝望。但是我没有。
我与人共处都市的一角。在狭小的浮躁的天地里竭尽全力维持几平米思维的空间。除了必须说的应酬之语,我不多说一句话。我不是清高,也不是过分自爱,而是我不喜欢语言的叶片,只是爱好思维的花朵。所以除了在恶躁环境中的自语,我无法与人对语。
我在这样的境遇里生存。只能靠写作自救。
但常常因为烦躁,因为无法平静的心情,我失去了语言。不变的环境时常让我不知所措。我无法总是用一种激情的态度对待旧环境里的旧面孔。
我渴望改变。从内心到外在的变化。但是一切都是那么陈旧,那么灰暗。我想突如其来的灾难也要比不变的环境要好。但我们不能祈求灾难,只能祈求平静的幸福。
可写作的人哪有平静的幸福呢?平静的幸福对于写作的人来说是一种奢望,就像拥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对我来说是一种奢望一样。
而我通过写作自救。这种自救方式本身就如毒瘾。
戒掉的唯一后果是戒不掉。你会因越陷越深,而感到愉悦与欣慰。
这样你通过文字解放了自己,也通过文字毒害了自己。
这便是写作。我以为。因为这样,我从来都没有体会到有些作家所认为的那样:“完成一部作品之后的欣喜。”
我所追求的不是“完成之后”而是完成之前的过程。
在海边,我的双脚重重地踩在沙滩上。沙滩上的脚印是深是浅?什么时候被海水淹没?我不关心。
我关心的是我走路的姿势是否倾情而疯狂。这是我要的一切。像一个吸毒者,关心的是吸毒的感受,而不是毒品对吸毒者的毒害。
我关心的是写作过程中自己灵魂的自由度,而不是完成之后的社会反响。
写作对我来说,目前还只是一种纯个人的行为。但它不可缺少。
先有生存,后有发展。现在是生存问题。写作让我不至于无聊地自杀。
至于发展的事情,则要看以后能否有一个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空间了。
当我富裕到不仅有一个自我思维的空间,而且也有兴趣激情洋溢地讲述生存的意义时,那样我就不仅做到了自救,也能挽救他人了。
人大概就是这样走出自我的吧?但愿这一天不会来得太晚,因为我的心是这样充满着善良的渴望。
弗洛伊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并不想杀任何人。我只想死掉。”
而我还不想死,所以我通过写作自救。
3。我一生的时光
我是一个极为慵倦的人,慵倦得近乎对自己不负责任。回忆起我二十九年的时光,几乎大部分都是在没有目的的无序的痛苦与睡眠中度过。
写作是青春的疼痛与睡眠之中的间隙。
我总是梦见自己在一条窄窄的不太干净的河面上跨过来,跨过去;或是像一只鸟那样低低地飞翔。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掉入河水或撞在石头或树上。这种不高不低的空间总让我紧张不已。这段时期的睡眠中反反复复重复着这样的梦境。使我痛苦不已:我在梦中也没法轻松。
我对怀旧与睡眠的过分钟爱,消融了我内心不太坚固的理想(写作或成为作家的理想)。今后能否继续写作,取决于我能否减少怀旧与睡眠的时间。
我总认为上帝造人,本来就是让一部分人飞黄腾达、春风得意;让另一部分人默默无闻、一无所成。大概我是属于后者。所以我连怨天尤人也漫不经心,而甘愿沉溺于怀旧与睡眠,并固执地认为没有目的的生活并不就是坏事。
这样,我一生的时光不是展望,而是怀旧,是为了最终回到那让我来到人世的地方(而这不能看作是有目的的生活或生活的目的)。如果把人生看作一本厚厚的怀旧文字,我们的生活就是必不可少的阅读。偶然与灾难有如灵感悄然地跑进来打断我们的阅读,让我们的内心生出枝枝蔓蔓的感慨,在阅读的间隙形成文字,去感动别人。
而我说过的话(当然不是写作的文字)在我的心里消失不现,我只能努力回忆。
一部分人靠回忆活着,一部分人靠幻想活着。我既靠回忆也靠幻想。
一部分人的面部与脚步都是朝向前方;一部分人的脚步朝前面部向后。我是这后一种对来路依依不舍的人。面部与脚步都朝前的人固然可敬,而一步一回首的人却更可爱。我们所经历的人生、经历的事都只有一次,那么未来的生活无疑是无穷无尽的挽歌与回忆。我因此热爱那些善于回忆与回首的人,因为他们充满怀旧的温情。
所以我爱做的事是在废墟上放花,而不是在花中放花。
我以为只有生与死的对比,才能看出生的蓬勃与死的寂静。这是永恒的对照,充满世界的每一个时空。
所以,我活着,但时常考虑到死,不仅仅因为死是最终的归宿与现实,更因为我懂得回首与怀旧,懂得我是在还没有看见死的地方开始的生。前方美丽的魔幻的影像丝毫不能使我醉心。我看到的只是死亡。没有什么比死亡更让我们泪眼婆裟。
不要让我做锦上添花的事,美丽的地方鲜花并不重要。也不要憎恨目空一切或淡薄一切的人,这人必定有其傲然于世的理由。让我们少一分不屑,多一分理解。
比如理解我。我要去的地方与我停留的地方,必定是命定的地方。现在我坐在电脑前,维持为电话、叫喊、吵闹所打断的阅读与写作。我愿意这样。我追求的始终是无任何世俗意义上的实惠,无世俗意义上的前途,有的只是清贫与孤寂,然而我喜欢。我热爱的东西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好处。我的幻想没有任何收入。写作的收入微乎其微。我还不能像一些作家靠出色的作品养活自己。我的任何一件作品都不能养活我,即使是最好的作品,因为它们淡薄于世的情绪。我越爱的东西越使我贫穷(怀旧与睡眠;幻想与写作)。我不爱的却在养活我(为生存的工作)。
如果一定要谈到我生存的目的,那我毕生的目的(也是唯一的目的)便是同与生俱来的痛苦作斗争,这种斗争表现在幻想与写作上,它们贯穿在我的怀旧情调中。
这样,我一生的时光只做两件事,那就是怀旧与睡眠,它的形式是幻想与写作。
我从来不知道我自己将在哪里停息,将在哪里因为这唯一的目的而对自己满意?我与热爱我的人一样,只能对我的前途作沮丧的展望。
1.内心的出走者
常常有独自到陌生的地方去过一种全然不同的生活的愿望。如果不是去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至少也期望遇到一些惊天动地的人或事件,把这个旧环境中的旧我全然抛掉。当然这种愿望是相当的不现实的,因而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实上,无论你到哪,你都不可能“脱胎换骨”你发现你依然把你熟悉的环境中的准则与记忆全都带到了陌生的地方。
失望到了极点。如果可能的话,那唯一的安慰,便是在人群中尖声惊叫。凄厉也好,舒放也好,让内心隐秘的愿望就在这尖声惊叫中突然消掉,然后再无奈地听任重新滋长起来的愿望一次又一次地在曲折的内心世界中游走。
“一个内心的出走者!”
这是在一次文学聚会上,与刘继明聊天时,他对我这种愿望的断语。
这句话当时强烈地击中了我。我浮想翩翩,突然认识到原来我那些内心的愿望在无数次地期待着出走——一次成功的出走。
可事实上出走这个事件从来就不曾发生过。人们常常说五十年代的人有沉重的历史感,七十年代的人有轻松的未来感,而六十年代的人则不过是一群既不沉重又不能轻松的游走的人,我不认为“游走”一词贴近了我们这一代的全部实际。而这句“内心的出走者”更贴进我们的现状。
我们没有五十年代的那些人在沉重的历史感里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的主客观环境(或者说是负重感与雄心),也不具备七十年代那些年轻者单独或结伴出走的轻松与豪情。真实的出来事件在我们身上从来就没有发生过,而内心的出走就象不能平静的大海那样掀起无数的浪花——起伏不断,消失了又重现。
我所说的“用内心生活”实际上是内心起伏的出走事件。
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六十年代作家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一次内心的出走。
2。自救方式
我常常一句话不说,一个字也不写而手头上又没有愿意干的事时,我以为自己到了世界的边缘:心灰意冷,绝望之极。我以为自己正在遭受自己制造的灾难,正在自己谋杀自己。我急于想写点什么,说点什么,来拯救自己,可我无能为力。
世界在肉体之外。精神已经窒息。我想这时只有大病一场才能拯救自己无感的灵魂。尽管我娇小依人,但绝对风吹不倒。我总是不想病时病,希望病时却春风无限,坚强无比。
有时,我太坚强,太不容易折服。只有无诗无画的生活才令我心力交瘁,痛苦不堪。
我自救的方式便是写作。
所以当我一个字都写不出时,我无疑是陷在自杀的泥潭之中。想要倾诉,却没有倾诉的心情,也失去了倾诉的语言。曾在一个电视剧中听到这样一句台词:“惩罚女人的最好办法是让她一个人呆在一间大屋子里。”我以为这是世间最好的赏赐。
对我来说,我最需要的是一间自己的屋子。一个可供我随心所欲的空间。在那里,我可以无忧地写作,睡眠,孤独,甚至偶尔的绝望。但是我没有。
我与人共处都市的一角。在狭小的浮躁的天地里竭尽全力维持几平米思维的空间。除了必须说的应酬之语,我不多说一句话。我不是清高,也不是过分自爱,而是我不喜欢语言的叶片,只是爱好思维的花朵。所以除了在恶躁环境中的自语,我无法与人对语。
我在这样的境遇里生存。只能靠写作自救。
但常常因为烦躁,因为无法平静的心情,我失去了语言。不变的环境时常让我不知所措。我无法总是用一种激情的态度对待旧环境里的旧面孔。
我渴望改变。从内心到外在的变化。但是一切都是那么陈旧,那么灰暗。我想突如其来的灾难也要比不变的环境要好。但我们不能祈求灾难,只能祈求平静的幸福。
可写作的人哪有平静的幸福呢?平静的幸福对于写作的人来说是一种奢望,就像拥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对我来说是一种奢望一样。
而我通过写作自救。这种自救方式本身就如毒瘾。
戒掉的唯一后果是戒不掉。你会因越陷越深,而感到愉悦与欣慰。
这样你通过文字解放了自己,也通过文字毒害了自己。
这便是写作。我以为。因为这样,我从来都没有体会到有些作家所认为的那样:“完成一部作品之后的欣喜。”
我所追求的不是“完成之后”而是完成之前的过程。
在海边,我的双脚重重地踩在沙滩上。沙滩上的脚印是深是浅?什么时候被海水淹没?我不关心。
我关心的是我走路的姿势是否倾情而疯狂。这是我要的一切。像一个吸毒者,关心的是吸毒的感受,而不是毒品对吸毒者的毒害。
我关心的是写作过程中自己灵魂的自由度,而不是完成之后的社会反响。
写作对我来说,目前还只是一种纯个人的行为。但它不可缺少。
先有生存,后有发展。现在是生存问题。写作让我不至于无聊地自杀。
至于发展的事情,则要看以后能否有一个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空间了。
当我富裕到不仅有一个自我思维的空间,而且也有兴趣激情洋溢地讲述生存的意义时,那样我就不仅做到了自救,也能挽救他人了。
人大概就是这样走出自我的吧?但愿这一天不会来得太晚,因为我的心是这样充满着善良的渴望。
弗洛伊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并不想杀任何人。我只想死掉。”
而我还不想死,所以我通过写作自救。
3。我一生的时光
我是一个极为慵倦的人,慵倦得近乎对自己不负责任。回忆起我二十九年的时光,几乎大部分都是在没有目的的无序的痛苦与睡眠中度过。
写作是青春的疼痛与睡眠之中的间隙。
我总是梦见自己在一条窄窄的不太干净的河面上跨过来,跨过去;或是像一只鸟那样低低地飞翔。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掉入河水或撞在石头或树上。这种不高不低的空间总让我紧张不已。这段时期的睡眠中反反复复重复着这样的梦境。使我痛苦不已:我在梦中也没法轻松。
我对怀旧与睡眠的过分钟爱,消融了我内心不太坚固的理想(写作或成为作家的理想)。今后能否继续写作,取决于我能否减少怀旧与睡眠的时间。
我总认为上帝造人,本来就是让一部分人飞黄腾达、春风得意;让另一部分人默默无闻、一无所成。大概我是属于后者。所以我连怨天尤人也漫不经心,而甘愿沉溺于怀旧与睡眠,并固执地认为没有目的的生活并不就是坏事。
这样,我一生的时光不是展望,而是怀旧,是为了最终回到那让我来到人世的地方(而这不能看作是有目的的生活或生活的目的)。如果把人生看作一本厚厚的怀旧文字,我们的生活就是必不可少的阅读。偶然与灾难有如灵感悄然地跑进来打断我们的阅读,让我们的内心生出枝枝蔓蔓的感慨,在阅读的间隙形成文字,去感动别人。
而我说过的话(当然不是写作的文字)在我的心里消失不现,我只能努力回忆。
一部分人靠回忆活着,一部分人靠幻想活着。我既靠回忆也靠幻想。
一部分人的面部与脚步都是朝向前方;一部分人的脚步朝前面部向后。我是这后一种对来路依依不舍的人。面部与脚步都朝前的人固然可敬,而一步一回首的人却更可爱。我们所经历的人生、经历的事都只有一次,那么未来的生活无疑是无穷无尽的挽歌与回忆。我因此热爱那些善于回忆与回首的人,因为他们充满怀旧的温情。
所以我爱做的事是在废墟上放花,而不是在花中放花。
我以为只有生与死的对比,才能看出生的蓬勃与死的寂静。这是永恒的对照,充满世界的每一个时空。
所以,我活着,但时常考虑到死,不仅仅因为死是最终的归宿与现实,更因为我懂得回首与怀旧,懂得我是在还没有看见死的地方开始的生。前方美丽的魔幻的影像丝毫不能使我醉心。我看到的只是死亡。没有什么比死亡更让我们泪眼婆裟。
不要让我做锦上添花的事,美丽的地方鲜花并不重要。也不要憎恨目空一切或淡薄一切的人,这人必定有其傲然于世的理由。让我们少一分不屑,多一分理解。
比如理解我。我要去的地方与我停留的地方,必定是命定的地方。现在我坐在电脑前,维持为电话、叫喊、吵闹所打断的阅读与写作。我愿意这样。我追求的始终是无任何世俗意义上的实惠,无世俗意义上的前途,有的只是清贫与孤寂,然而我喜欢。我热爱的东西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好处。我的幻想没有任何收入。写作的收入微乎其微。我还不能像一些作家靠出色的作品养活自己。我的任何一件作品都不能养活我,即使是最好的作品,因为它们淡薄于世的情绪。我越爱的东西越使我贫穷(怀旧与睡眠;幻想与写作)。我不爱的却在养活我(为生存的工作)。
如果一定要谈到我生存的目的,那我毕生的目的(也是唯一的目的)便是同与生俱来的痛苦作斗争,这种斗争表现在幻想与写作上,它们贯穿在我的怀旧情调中。
这样,我一生的时光只做两件事,那就是怀旧与睡眠,它的形式是幻想与写作。
我从来不知道我自己将在哪里停息,将在哪里因为这唯一的目的而对自己满意?我与热爱我的人一样,只能对我的前途作沮丧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