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新年下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大宋帝国征服史最新章节!
陈正汇走后。赵瑜稍稍感慨了一阵。便又重新埋首于公文的狱之中。
他要处理的公文不仅仅是政务。东海国的军务、财务以及人事。最后的决定权都在他手上。所以所有的奏章最后也都会汇总到他的书房中。每一分奏章。他都要花上不短的时间来批阅。要判断着上奏者的用心。要考虑着批准或否决带来的后果。计算着成败的失。才能决定到底是准许还是不准许。
如果赵瑜不负责任一点。也可以把所有事推给两府。只管画圈了事。自己完全可以落的轻松。不过作为一个开国之君。他的权力欲远远超乎常人。无论什么情况。都不会愿意做一个签字画押的橡皮图章。
何况他现在做的决定。便是日后依循的先例。现在若不能处理妥当。必会在将来带来混乱。同时。这些批文也是将来编定东海国法律敕文时。用来参考的案例。不论是赵瑜还是陈正汇。对法律的编定都极为重视。虽然东海现在还一切条文还处于草创----军队行军法。对百姓的刑罚是按军法减一等行事。而其余民事都是由主事者依照旧例自行裁断----但他们却早已在四处搜集大宋施行的法律条文。
大宋最重法律。颁行于世的条例敕文有三千多件。裁断任何事务。都能找到可以遵循的法律条文。而官员们处事断案。也都必须依照法律----按照宋代惯例。判词中必须写明作为依据的法律条文。就在半年前。大宋还刚刚修改了大观三年颁行海商越界法注1。以约束越来越猖獗的东海海商商队。宋人自称万事有法。并不是吹出来的。
宋人重法的习惯。赵瑜打算让东海继承下来。对于将会成为法律基础的自己的批示。他可算是诚惶诚恐。唯恐留有疏漏。而所谓的祖宗成法。其实也就是这么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认认真真的把赵文呈上来的。有关新型军械的试验报告和请求批量生产的奏章批阅完毕。赵瑜又从依然堆积如山的一摞公文中。拿起最上面的一本。
翻开快速的浏览了一遍。赵瑜脸色就难看了起来。通篇文章没写别的。就是说某日某的。石头上生出了灵芝。所谓的生祥瑞。天兴东海。乃是难的的吉兆。
赵瑜低低骂了一句。拿起朱笔。直接在奏章划了一个叉。就丢到了一边。东海设立官府。用了不少大宋投奔来的士子。这些人多是才学不足---真有水平的早考了大宋的进士---不过赵瑜为了仿燕昭王筑黄金台。千金市马骨的故事。还是给了他们几个小官做。
但没想到这些人做了官后。不干正事。却整天想着歪门邪道。每天上的奏章。不是想给赵瑜上尊号。就是在哪里发现了祥瑞----一枝九本的灵芝。一支七穗的稻禾。发现的东西是越来越怪异。甚至还有人说在某条河里。看见了一只背生九宫图的海龟。真不知道他是从哪本古书里找来的----这些奏章。每天换着花样。把赵瑜恶心的不轻。
一开始赵瑜还耐着性子。加以批复。但到了现在。就只看了两眼就划个叉。连个字都懒的写了。他也曾命陈正汇直接在政务院就把这些奏章截下。不要呈上来。但陈正汇却一直不敢答应。所谓天人感应。这种奏折。从礼法上讲。是赵瑜上应天命。下服万民的结果。就算他是文臣之首。也不敢私自截下---现在虽是赵瑜命他这么做。但如果真的照办。日后追究起来。那可是意图谋叛的最佳罪证----伴君如伴虎。陈正汇并不是政治白痴。帝王的信任最做不的数。
因此。赵瑜每天就不的不被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荼毒着---对于那些马骨他也不能找个坑把他们埋进去----就只能指望随着时间过去。只要他一直不加理会。再过些日子。那些人会自己消停下来。
除了上尊号。献祥瑞的奏章惹人恼。其他奏章也一样让人心烦。原来没称王的时候。呈上来的公文。文字都是简单明了。有着海上男儿特有的爽快。在赵瑜多年来一贯的要求下。下面的人都是用最简洁和无歧义的语言。把事情一条条的说明。
但现在好了。称了王之后。每篇文字不先歌功颂德几句。就不敢写正事。原本东海的官员还好。官样文字写完。下面的正事还能有条有理。清楚明了。但那些个从大宋来投的士子。恨不的每句话都插进去一句典故。满篇的咬文嚼字、拗口赘牙的词句。具体的事务写了三五千字也说不明白。赵瑜也曾看过一些前代名臣的私人选集。如王安石、司马光的。虽然一样引经据典。但典故引的恰当。意思说的明白。文笔也是高妙。通常三五百字就把一桩事交代的清清楚楚。绝不会如东海的文官们这般扯淡。
果然还是能力有差啊!
每每看到这些奏章。赵瑜都恨不的把笔管给撅了。也难怪明太祖看奏章看的想揍人。这些文人。的确该打。赵瑜琢磨着。等过了年。找个机会杀鸡儆猴一番。好把这种酸腐气扼杀在摇篮里。
赵瑜叹了几口气。正想再拿起下一本奏折。眼角的余光。却感觉到门外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抬头一看。只见着门角处有个人对书房里面探头探脑。却是个粉雕玉琢的小丫头。
看到她。赵瑜的表情一下就柔和了下来。能让东海王的心情一下子就变好的。也只有他这个才三岁的宝贝女儿:“雯雯。别再外面躲了。进来!”
小丫头扶着门框。摇着头。细声细气的说道:“娘娘说了。爹爹书房不能随便进了。”
的确。现在已不比以前。赵瑜的书房是整个东海国的中心。为避后宫干政的嫌疑。赵瑜的一后一妃。已经不能随便踏进来了。不过就算是陈正汇。也不可能找一个三岁小丫头的毛病。
赵瑜笑着。走过去把女儿一把抱起。先亲了一下。刚理起的菱角胡子扎的小丫头格格而笑。才问道:“雯雯找爹爹有什么事?”
“三叔、文叔还有武叔叔都来了。正等爹爹呢!”
“哦。是吗?”赵瑜出门一看。就见着赵琦、赵文、赵武等在书房外的廊道上。
赵瑜抱着女儿走过去。怪道:“怎么来了也不让人通报一下。就在外面干站着?”
赵武笑道:“不是让大姐儿去了吗?”
赵瑜看看女儿。三人不进书房当是没有公事。而除夕会让三人一起出动的私事就只有一件。“祭祖的事都好了?”
赵琦点点头:“叔伯兄弟都已到齐。就等王兄了。”
赵瑜摇摇头:“还是照原来的喊。王兄这两个字可听不惯。”
赵家的祠堂就安在堡内东侧。天子七庙。三昭三穆。而诸侯就只有五庙。两昭两穆。不过东海的太庙还没有建起。今年就只能在旧日的祠堂里祭拜。
赵瑜抱着女儿到时。祠堂的院外已经高高低低、老老少少的聚起了十来个人。这就是赵瑜仅剩的一点亲族。赵瑜的高祖百多年前迁至舟山。在舟山传承五代。开枝散叶----像赵文赵武。他们两人的曾祖父就跟赵瑜的曾祖是亲兄弟----留下来不少子孙。
不过当年赵橹称王。几乎所有的赵家亲族都跟着进了昌国县城。而郑家偷袭。赵橹丢了脑袋。那些东海宗室也没一个活的下来。也因此。赵瑜的亲族就只剩下这么几家----且都是远亲。再过一代便就要出了五服---而他的这些亲戚。除了赵文、赵武外。就只有现在继陆贾之后。统率野战一营的赵大才才勉强算个人才。
见赵瑜过来。这些人一起跪下叩拜。
“平身!”赵瑜手抬了一抬。与刚刚被封做知宗正司、同知宗正司的两个叔伯辈的老家伙搭了几句话。便命赵琦招呼着众人。自己先抱着女儿。进了偏房更衣。
偏房中。蔡婧和陈绣娘早等了许久。正抱着儿子。絮絮的说着话。看见赵瑜入房。忙迎了上来。服侍赵瑜更换礼服。看着一左一右两位如花美眷。一个聪明乖巧的女儿。一个虎头虎脑的儿子。赵瑜一时间只觉的心满意足。
在两位宗正的引导下----现在没有太庙。宗正寺注2也是个空衙门。祭祖的礼仪也只能靠着两个渔民出身的远房----东海的宗室们按照旧年的礼仪祭拜。
祠堂的灵桌上。摆着四个灵牌。都是赵瑜的到追封的几个先祖。但唯有正中一高一低两个牌位。却是反着摆的。自从赵瑜当家后。赵家祠堂的灵桌上就多了这么两个牌位。除了寥寥数人。谁也不知道。它们究竟是谁的神主。
祭祀之后。又聚着用罢了年夜饭。其他人各自退去。赵瑜却把赵琦、赵文、赵武三人唤到后间说话。
“老三”入房后。沉默了一阵。赵瑜开口说道:“等过了年。你就要去汴京。那里虽算不上龙潭虎穴。但不是什么善的。你万事可要小心啊!”“王兄放心。臣弟定会小心谨慎!”赵琦恭敬的说道。
赵琦的位现在很尴尬。赵瑜封王。又有亲子。他原本就是名义上的东海二当家的的位现在也保不住了。不论是陈正汇。还是从小看着他长大的赵文。都不赞成给他实质性的官职。而他几个月前。被从琉球召回。就一直在基隆闲待着。但半月前。赵瑜却把他找来。命他年后带使团入贡。同时向宋廷请求进入国子监学习。
赵瑜的用意。赵琦很明白。这是遣子入质。以释朝廷之疑;同时也是削减他在东海的影响力。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而愤怒。这东海的基业是谁打下来的。赵琦清楚的很。他根本没有反对和生气的权力。不过他对赵瑜的称呼再也不见亲近。算是变相的抗议。也是他唯一表示不满的方法。
赵琦的心思。赵瑜也心知肚明。但王家无私情。赵琦的能力也不足以让他另眼相对。派出去作人质。也算是为东海立下功劳。总比在岛上当猪养着好。暗叹了口气。他叮嘱道:“到了东京。不要结交朝臣----他们也不敢搭理你这个外藩王弟----但下面的寒家士子。你可以多打些交道。不要怕花钱。把东海的名声竖起来。比多少钱都贵重。但要小心。不要随便开罪于人。凡事先退让一步。并不丢脸。”
赵琦点头:“臣弟理会的。”却是一句话也不多说。
看出赵瑜和赵琦之间的尴尬。赵文笑着打圆场:“二郎你也不必太忧心。我们东海跟童太尉、蔡学士都有交情。只要我们供奉不断。他们肯定会照顾好三郎的。有他们照拂。三郎在东京完全可以横着走。赵武也笑道:“何止童贯。蔡攸。若是有事。还有官家阿叔可以帮忙!”
赵瑜哈哈一笑。“让那个便宜阿叔帮忙。只会越帮越忙。”
在这个时代。各国帝王之间都有攀亲戚的习惯。大宋契丹是兄弟之国。宋真宗和辽圣宗是结拜兄弟。之前。五代时。晋帝石敬塘是契丹的儿皇帝。而后。金国和南宋。是叔侄关系。赵构当了金太宗的便宜侄儿。除此之外。大宋的藩国中。还有西域的于阗国王李圣天。也一直称宋帝为阿舅大官家----这个李圣天曾经独立抵挡阿拉伯穆斯林侵略多年。当他战死之后。中国的西域才从佛教变成绿教的势力范围。乃是个了不的的英雄人物注3----所以赵瑜自称侄儿。称赵佶为叔。并不会有什么问题。更不会被人反对。
赵琦也陪着笑了起来。兄弟几个闲聊着。时间慢慢的过去。随着。一串清脆的铃儿响。赵雯雯小跑着奔到门前。“爹爹。三叔。文叔叔。武叔叔。”她一连声叫着。“要放烟花了。要放烟花了!”
“哦?这么快?”赵瑜说着。出门抱起女儿。赵琦三人也随着出来。
砰!砰!七彩的烟花在空中绽放。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也跟着响起。空气中顿时弥散起浓浓硫磺味。
鞭炮声脆。烟花灿烂。赵瑜抱着欢叫着的女儿。抬头仰望。新的一年终于到了!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本卷完。
注1:海商越界法是史实。不过具体内容已经不可考了---至少俺是没有查到。不论从法律还是经济上看。宋朝都已经具备了现代国家的雏形。远远超越当时的水准。若不是蒙元南侵。打断了发展进程。中国也不至于沦落至此。
注2:在宋代。宗正寺和大宗正司。前者是九寺三监之一。主事者位属九卿。由外臣担任。奉宗庙、诸陵寝等事。而后者则管理皇族内部事务。主官则都是宗室。隶属于前者。
注3: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李圣天这个名字。若是他能多活些几年。撑到阿拉伯帝国势力衰退。今日的西域说不定就不会有绿教的存在了。
陈正汇走后。赵瑜稍稍感慨了一阵。便又重新埋首于公文的狱之中。
他要处理的公文不仅仅是政务。东海国的军务、财务以及人事。最后的决定权都在他手上。所以所有的奏章最后也都会汇总到他的书房中。每一分奏章。他都要花上不短的时间来批阅。要判断着上奏者的用心。要考虑着批准或否决带来的后果。计算着成败的失。才能决定到底是准许还是不准许。
如果赵瑜不负责任一点。也可以把所有事推给两府。只管画圈了事。自己完全可以落的轻松。不过作为一个开国之君。他的权力欲远远超乎常人。无论什么情况。都不会愿意做一个签字画押的橡皮图章。
何况他现在做的决定。便是日后依循的先例。现在若不能处理妥当。必会在将来带来混乱。同时。这些批文也是将来编定东海国法律敕文时。用来参考的案例。不论是赵瑜还是陈正汇。对法律的编定都极为重视。虽然东海现在还一切条文还处于草创----军队行军法。对百姓的刑罚是按军法减一等行事。而其余民事都是由主事者依照旧例自行裁断----但他们却早已在四处搜集大宋施行的法律条文。
大宋最重法律。颁行于世的条例敕文有三千多件。裁断任何事务。都能找到可以遵循的法律条文。而官员们处事断案。也都必须依照法律----按照宋代惯例。判词中必须写明作为依据的法律条文。就在半年前。大宋还刚刚修改了大观三年颁行海商越界法注1。以约束越来越猖獗的东海海商商队。宋人自称万事有法。并不是吹出来的。
宋人重法的习惯。赵瑜打算让东海继承下来。对于将会成为法律基础的自己的批示。他可算是诚惶诚恐。唯恐留有疏漏。而所谓的祖宗成法。其实也就是这么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认认真真的把赵文呈上来的。有关新型军械的试验报告和请求批量生产的奏章批阅完毕。赵瑜又从依然堆积如山的一摞公文中。拿起最上面的一本。
翻开快速的浏览了一遍。赵瑜脸色就难看了起来。通篇文章没写别的。就是说某日某的。石头上生出了灵芝。所谓的生祥瑞。天兴东海。乃是难的的吉兆。
赵瑜低低骂了一句。拿起朱笔。直接在奏章划了一个叉。就丢到了一边。东海设立官府。用了不少大宋投奔来的士子。这些人多是才学不足---真有水平的早考了大宋的进士---不过赵瑜为了仿燕昭王筑黄金台。千金市马骨的故事。还是给了他们几个小官做。
但没想到这些人做了官后。不干正事。却整天想着歪门邪道。每天上的奏章。不是想给赵瑜上尊号。就是在哪里发现了祥瑞----一枝九本的灵芝。一支七穗的稻禾。发现的东西是越来越怪异。甚至还有人说在某条河里。看见了一只背生九宫图的海龟。真不知道他是从哪本古书里找来的----这些奏章。每天换着花样。把赵瑜恶心的不轻。
一开始赵瑜还耐着性子。加以批复。但到了现在。就只看了两眼就划个叉。连个字都懒的写了。他也曾命陈正汇直接在政务院就把这些奏章截下。不要呈上来。但陈正汇却一直不敢答应。所谓天人感应。这种奏折。从礼法上讲。是赵瑜上应天命。下服万民的结果。就算他是文臣之首。也不敢私自截下---现在虽是赵瑜命他这么做。但如果真的照办。日后追究起来。那可是意图谋叛的最佳罪证----伴君如伴虎。陈正汇并不是政治白痴。帝王的信任最做不的数。
因此。赵瑜每天就不的不被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荼毒着---对于那些马骨他也不能找个坑把他们埋进去----就只能指望随着时间过去。只要他一直不加理会。再过些日子。那些人会自己消停下来。
除了上尊号。献祥瑞的奏章惹人恼。其他奏章也一样让人心烦。原来没称王的时候。呈上来的公文。文字都是简单明了。有着海上男儿特有的爽快。在赵瑜多年来一贯的要求下。下面的人都是用最简洁和无歧义的语言。把事情一条条的说明。
但现在好了。称了王之后。每篇文字不先歌功颂德几句。就不敢写正事。原本东海的官员还好。官样文字写完。下面的正事还能有条有理。清楚明了。但那些个从大宋来投的士子。恨不的每句话都插进去一句典故。满篇的咬文嚼字、拗口赘牙的词句。具体的事务写了三五千字也说不明白。赵瑜也曾看过一些前代名臣的私人选集。如王安石、司马光的。虽然一样引经据典。但典故引的恰当。意思说的明白。文笔也是高妙。通常三五百字就把一桩事交代的清清楚楚。绝不会如东海的文官们这般扯淡。
果然还是能力有差啊!
每每看到这些奏章。赵瑜都恨不的把笔管给撅了。也难怪明太祖看奏章看的想揍人。这些文人。的确该打。赵瑜琢磨着。等过了年。找个机会杀鸡儆猴一番。好把这种酸腐气扼杀在摇篮里。
赵瑜叹了几口气。正想再拿起下一本奏折。眼角的余光。却感觉到门外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抬头一看。只见着门角处有个人对书房里面探头探脑。却是个粉雕玉琢的小丫头。
看到她。赵瑜的表情一下就柔和了下来。能让东海王的心情一下子就变好的。也只有他这个才三岁的宝贝女儿:“雯雯。别再外面躲了。进来!”
小丫头扶着门框。摇着头。细声细气的说道:“娘娘说了。爹爹书房不能随便进了。”
的确。现在已不比以前。赵瑜的书房是整个东海国的中心。为避后宫干政的嫌疑。赵瑜的一后一妃。已经不能随便踏进来了。不过就算是陈正汇。也不可能找一个三岁小丫头的毛病。
赵瑜笑着。走过去把女儿一把抱起。先亲了一下。刚理起的菱角胡子扎的小丫头格格而笑。才问道:“雯雯找爹爹有什么事?”
“三叔、文叔还有武叔叔都来了。正等爹爹呢!”
“哦。是吗?”赵瑜出门一看。就见着赵琦、赵文、赵武等在书房外的廊道上。
赵瑜抱着女儿走过去。怪道:“怎么来了也不让人通报一下。就在外面干站着?”
赵武笑道:“不是让大姐儿去了吗?”
赵瑜看看女儿。三人不进书房当是没有公事。而除夕会让三人一起出动的私事就只有一件。“祭祖的事都好了?”
赵琦点点头:“叔伯兄弟都已到齐。就等王兄了。”
赵瑜摇摇头:“还是照原来的喊。王兄这两个字可听不惯。”
赵家的祠堂就安在堡内东侧。天子七庙。三昭三穆。而诸侯就只有五庙。两昭两穆。不过东海的太庙还没有建起。今年就只能在旧日的祠堂里祭拜。
赵瑜抱着女儿到时。祠堂的院外已经高高低低、老老少少的聚起了十来个人。这就是赵瑜仅剩的一点亲族。赵瑜的高祖百多年前迁至舟山。在舟山传承五代。开枝散叶----像赵文赵武。他们两人的曾祖父就跟赵瑜的曾祖是亲兄弟----留下来不少子孙。
不过当年赵橹称王。几乎所有的赵家亲族都跟着进了昌国县城。而郑家偷袭。赵橹丢了脑袋。那些东海宗室也没一个活的下来。也因此。赵瑜的亲族就只剩下这么几家----且都是远亲。再过一代便就要出了五服---而他的这些亲戚。除了赵文、赵武外。就只有现在继陆贾之后。统率野战一营的赵大才才勉强算个人才。
见赵瑜过来。这些人一起跪下叩拜。
“平身!”赵瑜手抬了一抬。与刚刚被封做知宗正司、同知宗正司的两个叔伯辈的老家伙搭了几句话。便命赵琦招呼着众人。自己先抱着女儿。进了偏房更衣。
偏房中。蔡婧和陈绣娘早等了许久。正抱着儿子。絮絮的说着话。看见赵瑜入房。忙迎了上来。服侍赵瑜更换礼服。看着一左一右两位如花美眷。一个聪明乖巧的女儿。一个虎头虎脑的儿子。赵瑜一时间只觉的心满意足。
在两位宗正的引导下----现在没有太庙。宗正寺注2也是个空衙门。祭祖的礼仪也只能靠着两个渔民出身的远房----东海的宗室们按照旧年的礼仪祭拜。
祠堂的灵桌上。摆着四个灵牌。都是赵瑜的到追封的几个先祖。但唯有正中一高一低两个牌位。却是反着摆的。自从赵瑜当家后。赵家祠堂的灵桌上就多了这么两个牌位。除了寥寥数人。谁也不知道。它们究竟是谁的神主。
祭祀之后。又聚着用罢了年夜饭。其他人各自退去。赵瑜却把赵琦、赵文、赵武三人唤到后间说话。
“老三”入房后。沉默了一阵。赵瑜开口说道:“等过了年。你就要去汴京。那里虽算不上龙潭虎穴。但不是什么善的。你万事可要小心啊!”“王兄放心。臣弟定会小心谨慎!”赵琦恭敬的说道。
赵琦的位现在很尴尬。赵瑜封王。又有亲子。他原本就是名义上的东海二当家的的位现在也保不住了。不论是陈正汇。还是从小看着他长大的赵文。都不赞成给他实质性的官职。而他几个月前。被从琉球召回。就一直在基隆闲待着。但半月前。赵瑜却把他找来。命他年后带使团入贡。同时向宋廷请求进入国子监学习。
赵瑜的用意。赵琦很明白。这是遣子入质。以释朝廷之疑;同时也是削减他在东海的影响力。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而愤怒。这东海的基业是谁打下来的。赵琦清楚的很。他根本没有反对和生气的权力。不过他对赵瑜的称呼再也不见亲近。算是变相的抗议。也是他唯一表示不满的方法。
赵琦的心思。赵瑜也心知肚明。但王家无私情。赵琦的能力也不足以让他另眼相对。派出去作人质。也算是为东海立下功劳。总比在岛上当猪养着好。暗叹了口气。他叮嘱道:“到了东京。不要结交朝臣----他们也不敢搭理你这个外藩王弟----但下面的寒家士子。你可以多打些交道。不要怕花钱。把东海的名声竖起来。比多少钱都贵重。但要小心。不要随便开罪于人。凡事先退让一步。并不丢脸。”
赵琦点头:“臣弟理会的。”却是一句话也不多说。
看出赵瑜和赵琦之间的尴尬。赵文笑着打圆场:“二郎你也不必太忧心。我们东海跟童太尉、蔡学士都有交情。只要我们供奉不断。他们肯定会照顾好三郎的。有他们照拂。三郎在东京完全可以横着走。赵武也笑道:“何止童贯。蔡攸。若是有事。还有官家阿叔可以帮忙!”
赵瑜哈哈一笑。“让那个便宜阿叔帮忙。只会越帮越忙。”
在这个时代。各国帝王之间都有攀亲戚的习惯。大宋契丹是兄弟之国。宋真宗和辽圣宗是结拜兄弟。之前。五代时。晋帝石敬塘是契丹的儿皇帝。而后。金国和南宋。是叔侄关系。赵构当了金太宗的便宜侄儿。除此之外。大宋的藩国中。还有西域的于阗国王李圣天。也一直称宋帝为阿舅大官家----这个李圣天曾经独立抵挡阿拉伯穆斯林侵略多年。当他战死之后。中国的西域才从佛教变成绿教的势力范围。乃是个了不的的英雄人物注3----所以赵瑜自称侄儿。称赵佶为叔。并不会有什么问题。更不会被人反对。
赵琦也陪着笑了起来。兄弟几个闲聊着。时间慢慢的过去。随着。一串清脆的铃儿响。赵雯雯小跑着奔到门前。“爹爹。三叔。文叔叔。武叔叔。”她一连声叫着。“要放烟花了。要放烟花了!”
“哦?这么快?”赵瑜说着。出门抱起女儿。赵琦三人也随着出来。
砰!砰!七彩的烟花在空中绽放。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也跟着响起。空气中顿时弥散起浓浓硫磺味。
鞭炮声脆。烟花灿烂。赵瑜抱着欢叫着的女儿。抬头仰望。新的一年终于到了!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本卷完。
注1:海商越界法是史实。不过具体内容已经不可考了---至少俺是没有查到。不论从法律还是经济上看。宋朝都已经具备了现代国家的雏形。远远超越当时的水准。若不是蒙元南侵。打断了发展进程。中国也不至于沦落至此。
注2:在宋代。宗正寺和大宗正司。前者是九寺三监之一。主事者位属九卿。由外臣担任。奉宗庙、诸陵寝等事。而后者则管理皇族内部事务。主官则都是宗室。隶属于前者。
注3: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李圣天这个名字。若是他能多活些几年。撑到阿拉伯帝国势力衰退。今日的西域说不定就不会有绿教的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