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blue安琪儿文集最新章节!
一
如何以致人?(理论篇)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睿智。”
就连唐太宗也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辨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衰。
这几句话真是经典。
小女子闲来无事,也看兵法之类的书籍,大抵杂七杂八,倒是想的事像迸豆子一般欢快的冒出来。
所以,闲来雅兴,就此乱涂雅一番。大家见了,就当观一次免费的兵法小调罢。有不同见解的,也可跟贴共论之。小女子学识尚浅,所以莫把古人或伟人之言之举拿来比之论之,偶是诚惶诚恐的。写来,且博君一笑而已。
古云,女子无才便是德,现今,女子有德唯才视之。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大抵的意思,我想就不用多说了,这是一个关于争夺主动权的命题。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近代史上我国一次深刻的教训。
可是,有些人不明白,正是因为外国人熟读了孙子兵法才会如此强悍,说白了,就是自己用自己制造的东西,砸自己的脚。
清朝的固步自封,说到底都是腐朽观念在作怪。
不用武器威胁你,就用观念来帮你洗脑就可以了。这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
如何致于人?孙子兵法的谋攻篇,作了如下的解释: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最次者攻城。
武经总要关于伐谋伐交,再次说明:伐谋者,攻敌之心,使不能谋也;伐交者,绝敌之援,使不能合也;伐兵者,合刃于力士之场,不得已而用之也。
兵不血刃的“谋”啊,果真是杀人不见血的。
拿破仑一生中最爱的书是孙子兵法,经常是挑灯夜读啊。要不然凭他五尺身材,怎么可能把铁蹄贱踏得如此的长远呢。这一双飞翔的翅膀,借的东风,都是宝贵的智慧源泉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战败后,在褪去朱颜的宫殿里突然发现了一本书,几夜深读后,突然大声泣哭,撕心裂肺地说道:“为什么二十年前没有机会看到这样的奇书啊——孙子兵法!”
我其实很想鄙视,但想想,又觉得汗颜。
虽然,他感慨自己在二十年前没有读到如此好的书,但这部奇书在我国是兵家大略,谋之大全啊。最终还不是在清朝的时候,受到如此沉重的耻辱。
这中华广博的智慧啊,上下五千年,拥有无上的荣耀,却不懂得利用。
致人而不致于人,是孙子兵法最高的思想主题。所有的论证皆为了它而服务。
它就是诸多兵法的核心所在。
真正读兵法通透的人,运用起来,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新进门的,只要记住这句话,也算是见过兵法之书了。
但真正懂得如何运用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兵贵致人,是战争的最高指导原则,一切谋略皆围绕这一命题而构建的。
唐李靖观阅诸子百家之兵书大全后,总结一句话——古代兵法,万句千章,比是“致人而不致于人”!
我记得鬼谷子里的谋篇也讲述过——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制命也。
主动权就是先机,谁拥有主动,谁就成王!
鬼谷子的“制人而不见制于人”和孙子的理论是相通的,异曲同工,曲径通幽。
从此以后,各家的兵法,皆由上面的理论再加以强化。
太白阴经继续延续此法,总结而出——制人之术,避人之长,攻人之短,见己之所长,蔽己之所短。
上初中时,去书店买的就是孙子兵法和练书法的字帖。
书法之精髓与兵法是相通的。以静带动,以一点而谋全局。
今晚,来此闲谈兵法,倒是换种思维方式思考。
二
兵者诡道:论孙膑与庞涓。(实例篇)
纵然,我特别讨厌庞涓此人,但为了能衬托孙膑的风采,估且先让他和孙膑站一线,风光一会儿。
总要有所比较,才能知底细,才能分好劣,辨美丑;货比三家,优胜劣汰,说的也是这种道理。
我写孙膑,并不是因为他是孙子的后代,而是因其自身的光辉,他所爆发出来的“谋略与胆识”并不逊于孙子。在其后的孙膑兵法中,更详细地总结了孙子兵法战争谋略应用的法则,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提出了“道”制胜的观点及灵活造势的战术思想。
灵活造势中演绎出了两大战略思想,如何“必攻不守”如何“以寡敌众”
孙子兵法由孙武所作,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一百多年后,其后代又出了“孙膑”这一杰出的军事家。
回归主题,再来看孙膑在实践中如何运用他所创新的兵法,就先以“庞涓”试下身手了。
我之所以鄙视庞涓,是因为其心术不正,必自毙。更重要的是,此人胸襟太过狭窄,无容人之量,即使没有奇才孙膑,最终他也会被自己的心魔所吞噬。
我只想用千家诗里面的一句诗来形容孙膑,那就是“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
纵观孙膑一生的艰辛颠簸,仅能用寒梅来描述了,这才更贴切!(如果有时间,真想写一篇穿越文小说,再现春秋时代孙膑的宏才伟略和无畏胆识。让这位奇才,不再是孤儿伶仃,受尽战国之痛,亲朋背叛之耻!)
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者,必成大器。更何况孙膑受刖刑及鲸面,只是一个只能靠坐轮椅而行军指挥的军事家。
但这位军事家的一个手指头的指挥,却可以胜过千军万马。
自古以来,谋略思想家的地位,一直倍让世人所尊崇,有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甚至于超过其奉供的君主,比如三国的诸葛亮。
说到诸葛亮,我一直要想到周瑜去了,问题是周瑜也同样是遇到了如此的奇才,所以妒忌是必然的,要不然就不会有那句——既生瑜,何生亮了。
但因为周瑜是帅哥,还娶了美女小乔,是段“才子配佳人”的佳话,在此,就不损周瑜了。
因为周瑜没有伤害诸葛亮,即使是妒忌,也不会以小人之心,而暗地污蔑陷害诸葛亮。
但是,像庞涓这种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却是我所最痛恨的人!比真小人还不如!
正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楼外还有楼中楼。
真正的智者,应该是运用别人头脑里的智慧的人。
真正的智者,应该能容天下之宇宙,集优秀人才于一身。供己而用,才是大智之人。
真正的智者,集天下者用天下!
善于借用他人的头脑,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才是有大智大慧的人。
古人说得好:“下智者用己之力,中智者用人之力,上智者用人之智。”借用他人的头脑来产生好主意,好方案,是非常骄傲的事,这是上智者的做法。
要想成功就必须借用别人的头脑。来产生奇谋妙计和发明创造。
“成功的策略”等于“他人的金钱”加上“他人的头脑”
兵经百字——艰于力则借敌之力,难于诛则借敌之刃,乏于财则借敌之财,缺于物则借敌之物,鲜军将则借敌之军将,不可智谋则借敌之谋。
己所难措,假手于人,不必亲行,坐享其利;甚至于以敌借敌,借敌之借,使敌不知而终为借,使敌既知而不得不为我借,则借法巧也。
汉高祖刘邦,取得天下,靠的就是张良,萧何,韩信三人。
刘邦封赏萧何八千户,却独对谋士张良封赏三万户,这是何等的云泥之别啊,靠智慧的人,永远高人一等,地位都要高于靠血杀拼来的将军。
但是,孙膑对付庞涓,竟然不用亲自动一下手指头,就让其自毙而亡。
这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一直倍爱推崇的谋略钥匙。
上兵伐谋,无论古今,智谋都具有神奇的威力。
当今社会,这种谋略,依旧可以应用下去。
我并不认为双手健全的人就一定是“思想健康”的,我更欣赏的是那种有毅力并头脑清醒聪颖的人。
其实,形体之美丑或是否健全,都无关紧要;项上人头,才是重中之重。
孙膑与庞涓,同师鬼谷子,本是同门师弟,却相煎太急,让人孰不可忍。
庞涓早一步出山,为魏王效力。立下战功,开始居功自傲,视天下的谋士于草芥。
由于,鬼谷子亲授孙膑“孙子兵法十三篇”
使得早出道的孙膑在谋略上更胜庞涓几筹。
以致招来小肚鸡肠庞涓的妒忌仇恨,终于找了一个机会,污陷孙膑,毁其容貌,使其深陷牢狱之灾,成为残人。
生性冷静内敛的孙膑,在魏国受尽污辱,其间,只能靠装疯卖傻来忍辱负重,终于被齐国大将田忌所救,并受到齐王的赏识。
其后,我们终于有了用“下等马跟上等马”“上等马与中等马”“中等马与下等马”比赛的典故,就出自孙膑的小技谋略了。位置变换,思维活跃的应用,就是孙膑兵法里面——灵活造势的战术思想了。
再来,就是著名的经典话题——围魏救赵。
攻魏救赵的典故,更把“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理论运用到了极至。
孙膑“围魏救赵”是运用兵法思想的辉煌战例。
吕氏春秋上说“孙膑贵势”何谓“势”?
孙子兵法指出:“势者,因利而制权也。”意思是说,所谓“势”就是要根据战争实际创造出有利于己的作战态势。“因利而制权”思想的核心还在于“致人而不致于人”即掌握战略主动权,这里面应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处于主导战争全局的地位;二是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决定自身的行动;三是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主宰敌人的行动。
孙膑“围魏救赵”的关键也正在于此,驾驭战争全局,后发先至,调动敌人,变被动为主动,掌握战略主动权。
但是奸人庞涓又使离间计,他派人潜入齐国,用重金贿赂齐国相国邹忌,要他除掉孙膑。
真是让我想大骂了,原来对邹忌略有好感,现在觉得,这些没有真本事的小人,心胸极其的狭窄,容不得比他有才之人,都是一些没用的东西!
没有容人之量,必被他人所取代!这是历史不变的法则!
现代的社会,应该以围棋而论之,我活,也要让你活,实现共赢共利,才能共同发展和进步!
举个实例,比如:
中国首富李嘉诚,心中一直存有一个信念——如果利润10%是合理的,本来你可以拿到11%,但是还是拿9%为上策,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百十来件生意源源而来。
如果惟得是图,精明地算计着一点点的蝇头小利,往往“得了芝麻,丢了西瓜”;相反,勇于吃亏,乐于让利,才会赢得好口碑,赢得更多人的合作,利用这一点,与你合作的伙伴才会越来越多。
因为,人要去求生意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照顾对方的利益,才能实现共赢互利,长久合作发展。
再扯回原题:
跟庞涓的另外一次救韩攻魏的战役,运用了虚实,奇正的格局,直接结束了庞涓的生命。
在魏韩交兵五战五不胜之际起兵攻魏,庞涓以疲惫之师与孙膑战于马陵,兵败自刎。
这就是司马法所说的——谁故意污陷残害别人,别人就可以把他杀掉。
心术不正,必自取灭亡。
以害人始,所以,以害已终。
所谓的兵书,不出如下:孙子兵法吴子太公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答阴符经
一
如何以致人?(理论篇)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睿智。”
就连唐太宗也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辨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衰。
这几句话真是经典。
小女子闲来无事,也看兵法之类的书籍,大抵杂七杂八,倒是想的事像迸豆子一般欢快的冒出来。
所以,闲来雅兴,就此乱涂雅一番。大家见了,就当观一次免费的兵法小调罢。有不同见解的,也可跟贴共论之。小女子学识尚浅,所以莫把古人或伟人之言之举拿来比之论之,偶是诚惶诚恐的。写来,且博君一笑而已。
古云,女子无才便是德,现今,女子有德唯才视之。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大抵的意思,我想就不用多说了,这是一个关于争夺主动权的命题。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近代史上我国一次深刻的教训。
可是,有些人不明白,正是因为外国人熟读了孙子兵法才会如此强悍,说白了,就是自己用自己制造的东西,砸自己的脚。
清朝的固步自封,说到底都是腐朽观念在作怪。
不用武器威胁你,就用观念来帮你洗脑就可以了。这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
如何致于人?孙子兵法的谋攻篇,作了如下的解释: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最次者攻城。
武经总要关于伐谋伐交,再次说明:伐谋者,攻敌之心,使不能谋也;伐交者,绝敌之援,使不能合也;伐兵者,合刃于力士之场,不得已而用之也。
兵不血刃的“谋”啊,果真是杀人不见血的。
拿破仑一生中最爱的书是孙子兵法,经常是挑灯夜读啊。要不然凭他五尺身材,怎么可能把铁蹄贱踏得如此的长远呢。这一双飞翔的翅膀,借的东风,都是宝贵的智慧源泉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战败后,在褪去朱颜的宫殿里突然发现了一本书,几夜深读后,突然大声泣哭,撕心裂肺地说道:“为什么二十年前没有机会看到这样的奇书啊——孙子兵法!”
我其实很想鄙视,但想想,又觉得汗颜。
虽然,他感慨自己在二十年前没有读到如此好的书,但这部奇书在我国是兵家大略,谋之大全啊。最终还不是在清朝的时候,受到如此沉重的耻辱。
这中华广博的智慧啊,上下五千年,拥有无上的荣耀,却不懂得利用。
致人而不致于人,是孙子兵法最高的思想主题。所有的论证皆为了它而服务。
它就是诸多兵法的核心所在。
真正读兵法通透的人,运用起来,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新进门的,只要记住这句话,也算是见过兵法之书了。
但真正懂得如何运用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兵贵致人,是战争的最高指导原则,一切谋略皆围绕这一命题而构建的。
唐李靖观阅诸子百家之兵书大全后,总结一句话——古代兵法,万句千章,比是“致人而不致于人”!
我记得鬼谷子里的谋篇也讲述过——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制命也。
主动权就是先机,谁拥有主动,谁就成王!
鬼谷子的“制人而不见制于人”和孙子的理论是相通的,异曲同工,曲径通幽。
从此以后,各家的兵法,皆由上面的理论再加以强化。
太白阴经继续延续此法,总结而出——制人之术,避人之长,攻人之短,见己之所长,蔽己之所短。
上初中时,去书店买的就是孙子兵法和练书法的字帖。
书法之精髓与兵法是相通的。以静带动,以一点而谋全局。
今晚,来此闲谈兵法,倒是换种思维方式思考。
二
兵者诡道:论孙膑与庞涓。(实例篇)
纵然,我特别讨厌庞涓此人,但为了能衬托孙膑的风采,估且先让他和孙膑站一线,风光一会儿。
总要有所比较,才能知底细,才能分好劣,辨美丑;货比三家,优胜劣汰,说的也是这种道理。
我写孙膑,并不是因为他是孙子的后代,而是因其自身的光辉,他所爆发出来的“谋略与胆识”并不逊于孙子。在其后的孙膑兵法中,更详细地总结了孙子兵法战争谋略应用的法则,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提出了“道”制胜的观点及灵活造势的战术思想。
灵活造势中演绎出了两大战略思想,如何“必攻不守”如何“以寡敌众”
孙子兵法由孙武所作,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一百多年后,其后代又出了“孙膑”这一杰出的军事家。
回归主题,再来看孙膑在实践中如何运用他所创新的兵法,就先以“庞涓”试下身手了。
我之所以鄙视庞涓,是因为其心术不正,必自毙。更重要的是,此人胸襟太过狭窄,无容人之量,即使没有奇才孙膑,最终他也会被自己的心魔所吞噬。
我只想用千家诗里面的一句诗来形容孙膑,那就是“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
纵观孙膑一生的艰辛颠簸,仅能用寒梅来描述了,这才更贴切!(如果有时间,真想写一篇穿越文小说,再现春秋时代孙膑的宏才伟略和无畏胆识。让这位奇才,不再是孤儿伶仃,受尽战国之痛,亲朋背叛之耻!)
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者,必成大器。更何况孙膑受刖刑及鲸面,只是一个只能靠坐轮椅而行军指挥的军事家。
但这位军事家的一个手指头的指挥,却可以胜过千军万马。
自古以来,谋略思想家的地位,一直倍让世人所尊崇,有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甚至于超过其奉供的君主,比如三国的诸葛亮。
说到诸葛亮,我一直要想到周瑜去了,问题是周瑜也同样是遇到了如此的奇才,所以妒忌是必然的,要不然就不会有那句——既生瑜,何生亮了。
但因为周瑜是帅哥,还娶了美女小乔,是段“才子配佳人”的佳话,在此,就不损周瑜了。
因为周瑜没有伤害诸葛亮,即使是妒忌,也不会以小人之心,而暗地污蔑陷害诸葛亮。
但是,像庞涓这种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却是我所最痛恨的人!比真小人还不如!
正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楼外还有楼中楼。
真正的智者,应该是运用别人头脑里的智慧的人。
真正的智者,应该能容天下之宇宙,集优秀人才于一身。供己而用,才是大智之人。
真正的智者,集天下者用天下!
善于借用他人的头脑,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才是有大智大慧的人。
古人说得好:“下智者用己之力,中智者用人之力,上智者用人之智。”借用他人的头脑来产生好主意,好方案,是非常骄傲的事,这是上智者的做法。
要想成功就必须借用别人的头脑。来产生奇谋妙计和发明创造。
“成功的策略”等于“他人的金钱”加上“他人的头脑”
兵经百字——艰于力则借敌之力,难于诛则借敌之刃,乏于财则借敌之财,缺于物则借敌之物,鲜军将则借敌之军将,不可智谋则借敌之谋。
己所难措,假手于人,不必亲行,坐享其利;甚至于以敌借敌,借敌之借,使敌不知而终为借,使敌既知而不得不为我借,则借法巧也。
汉高祖刘邦,取得天下,靠的就是张良,萧何,韩信三人。
刘邦封赏萧何八千户,却独对谋士张良封赏三万户,这是何等的云泥之别啊,靠智慧的人,永远高人一等,地位都要高于靠血杀拼来的将军。
但是,孙膑对付庞涓,竟然不用亲自动一下手指头,就让其自毙而亡。
这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一直倍爱推崇的谋略钥匙。
上兵伐谋,无论古今,智谋都具有神奇的威力。
当今社会,这种谋略,依旧可以应用下去。
我并不认为双手健全的人就一定是“思想健康”的,我更欣赏的是那种有毅力并头脑清醒聪颖的人。
其实,形体之美丑或是否健全,都无关紧要;项上人头,才是重中之重。
孙膑与庞涓,同师鬼谷子,本是同门师弟,却相煎太急,让人孰不可忍。
庞涓早一步出山,为魏王效力。立下战功,开始居功自傲,视天下的谋士于草芥。
由于,鬼谷子亲授孙膑“孙子兵法十三篇”
使得早出道的孙膑在谋略上更胜庞涓几筹。
以致招来小肚鸡肠庞涓的妒忌仇恨,终于找了一个机会,污陷孙膑,毁其容貌,使其深陷牢狱之灾,成为残人。
生性冷静内敛的孙膑,在魏国受尽污辱,其间,只能靠装疯卖傻来忍辱负重,终于被齐国大将田忌所救,并受到齐王的赏识。
其后,我们终于有了用“下等马跟上等马”“上等马与中等马”“中等马与下等马”比赛的典故,就出自孙膑的小技谋略了。位置变换,思维活跃的应用,就是孙膑兵法里面——灵活造势的战术思想了。
再来,就是著名的经典话题——围魏救赵。
攻魏救赵的典故,更把“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理论运用到了极至。
孙膑“围魏救赵”是运用兵法思想的辉煌战例。
吕氏春秋上说“孙膑贵势”何谓“势”?
孙子兵法指出:“势者,因利而制权也。”意思是说,所谓“势”就是要根据战争实际创造出有利于己的作战态势。“因利而制权”思想的核心还在于“致人而不致于人”即掌握战略主动权,这里面应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处于主导战争全局的地位;二是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决定自身的行动;三是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主宰敌人的行动。
孙膑“围魏救赵”的关键也正在于此,驾驭战争全局,后发先至,调动敌人,变被动为主动,掌握战略主动权。
但是奸人庞涓又使离间计,他派人潜入齐国,用重金贿赂齐国相国邹忌,要他除掉孙膑。
真是让我想大骂了,原来对邹忌略有好感,现在觉得,这些没有真本事的小人,心胸极其的狭窄,容不得比他有才之人,都是一些没用的东西!
没有容人之量,必被他人所取代!这是历史不变的法则!
现代的社会,应该以围棋而论之,我活,也要让你活,实现共赢共利,才能共同发展和进步!
举个实例,比如:
中国首富李嘉诚,心中一直存有一个信念——如果利润10%是合理的,本来你可以拿到11%,但是还是拿9%为上策,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百十来件生意源源而来。
如果惟得是图,精明地算计着一点点的蝇头小利,往往“得了芝麻,丢了西瓜”;相反,勇于吃亏,乐于让利,才会赢得好口碑,赢得更多人的合作,利用这一点,与你合作的伙伴才会越来越多。
因为,人要去求生意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照顾对方的利益,才能实现共赢互利,长久合作发展。
再扯回原题:
跟庞涓的另外一次救韩攻魏的战役,运用了虚实,奇正的格局,直接结束了庞涓的生命。
在魏韩交兵五战五不胜之际起兵攻魏,庞涓以疲惫之师与孙膑战于马陵,兵败自刎。
这就是司马法所说的——谁故意污陷残害别人,别人就可以把他杀掉。
心术不正,必自取灭亡。
以害人始,所以,以害已终。
所谓的兵书,不出如下:孙子兵法吴子太公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答阴符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