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及其审题要点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柏相文集最新章节!
中国高考制度,到2006年已经不连续地施行了45年。历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共出现了四种类型: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和双作文。
三足鼎立 一枝独秀
2006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作文考题,用一句话来概述可以说是:“三足鼎立,一枝独秀”
所谓“三足鼎立”指的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这三种作文命题类型三分天下。话题作文可以说是“涛声依旧,保持坚挺”;命题作文可用“卷土重来,迅速走红”来形容;材料作文亦可谓“东山再起,来势凶猛”所谓“一枝独秀”指的是双作文这种命题形式,可谓之为“一苇渡江,暗香袭人”
具体来说,浙、赣、粤、闽、皖、川,这六个省区采用的是话题作文这种形式;京、沪、津、辽、湘、苏,这六个省区采用的是命题作文这种形式;全国1卷、全国2卷、鄂、鲁,这四套卷子采用的是材料作文这种形式;只有重庆一家采用的是一大一小双作文这种形式,难度从命题专家的角度来看也没有加大,大小作文的总字数仍然是不少于800字。
材料作文 亥年新宠
高考语文考题全国卷每年的变化可以说是微变式趋于合理,渐变式求乎尽善。从全国卷一贯的命题风格与特点来判断:2007年(亥年)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类型无疑还会是材料作文这种形式,只不过在材料的选择上会更加灵活,在命题要求的设置上会更加缜密;对考生而言,也会更适合考生作文能力的发挥与考生语文综合能力与素养的体现。
材料作文也不是新面孔了,它曾经一统江山,独步天下。
我国开始施行高考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始于1951年,到1963年,连续13年作文考题采用的都是命题作文这种形式。1964年高考语文首次采用材料作文这种作文命题形式,类型是读后感。1965年又是命题作文。1966年-1976年,高考中断了11年。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当年是30个省区自主命题(包括台湾、西藏、内蒙等),也是我国高考各省区自主命题的开始,各省区都采用的是命题作文这种形式。1978年恢复全国统一命题,又是材料作文,类型是缩写。1979年是材料作文,类型是改写;1980、1981连续两年还是材料作文,类型是读后感。1982年是命题作文。
1983年首次采用双作文这种材料作文命题形式,所给的材料是漫画,这也是作文考查首次采用图画(表)式材料“一画双用”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材料作文首次登上高考作文的大舞台了。
随后1984-1987连续四年是材料作文,其中1985年是根据材料写回信。1988年命题作文又客串了一年,接着1989-1998年这10年期间只有1994年是命题作文,其余的年份都是材料作文。其中1992年是我国第二次开始分省区命题,全国卷是“一材两用”的双作文的材料作文形式,上海卷也是材料作文,1998年全国统一命题,小作文是补写,大作文是根据另一则材料提炼观点。直到1999年话题作文伴随语文教学改革异军突起,材料作文这种作文命题形式才退出高考作文的焦点大看台。虽然,1999年上海卷双作文,2000年的上海卷、北京春季卷,2001年的上海春季卷、2005年的春季卷都还保留着材料作文的痕迹,但广大考生和语文界的关注焦点都集中到话题作文上了。
话题作文形式的出现,对减少束缚,鼓励学生充分施展才华,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这无可置疑也勿庸赘言。但话题作文早已露出的始终无法克服的弊端却也不能回避,种种令人担忧的现象至今难以改变:话题作文命题的限制不够,写作范围过于宽泛,话题就象是一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话题作文不利于防止“宿构”、套用、模仿乃至抄袭等现象的发生,削弱了考生一般作文能力的培养,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科学训练造成了负面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材料作文的东山再起在所难免。
摆脱定势 把握原则
在连续7年话题作文的考查似乎让人们已经淡忘了材料作文的时候,高考作文考查又使用了一次“回马枪”让我们感觉“一夜回到了解放前”可是我们似乎又不适应材料作文了。从去年高考阅卷情况和今年学生平时作文训练来看,学生不会写材料作文了,特别是审题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们还没有从话题作文的思维定势里摆脱出来。
从审题角度来说,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大致有三点区别:
话题作文所附的材料,在于引出作文的话题,只起提示话题内容的作用,材料可用可不用;但材料作文要求准确提炼出材料中所蕴含的独特寓意和最本质的中心,所提供的材料在文中必须使用。
话题作文淡化了文体意识,考生可自由选择自己熟悉的文体,甚至剧本、病历、实验报告等新颖的实用文体;但材料作文往往只能写成议论性文体,或者说议论性的文本容易出彩,博得高分。
话题作文的审题与材料作文相比难度不大,考生只要采取发散性思维(联想、想象),文章的立意只要与话题相关,可自由发挥;但材料作文,作文内容离不开材料,最佳立意也只能有一个,须认真分析,根据提炼出的所给材料的最本质的中心观点来展开,选择发挥的自由度不大。但这也恰恰是命题者的本意:拒绝套袭文章,真正考察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语文素养。
话题作文只有一个话题,但材料作文可以拟订多个话题。
“意”为文旨 “意”犹帅也
古人云:“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又说:“故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也,即作者立意之本意也”古代先贤以“帅”、“主脑”为喻,形象地说明了文章中心的重要作用。
高考作文立意不准,则文不扣材,离题万里,满盘皆输。因此,准确把握材料内涵,正确审题立意,是写好材料作文关键的一个环节。
从历年的材料作文命题形式来看,材料作文有读后感、缩写、改写、书信(写回信)、扩写、补写、提炼话题(角度)等几种类型,至今仍被广泛采用的是提炼角度这种类型。从各个材料作文前面给出的材料内容看,材料作文有普通事件、寓言故事、新闻调查、漫画图表、名言警句等几种形式。从材料的数量上来看,材料作文有单则材料和多则材料两种。多则材料作文一般有两则材料,从材料性质来看,有相容的和相对的两种类型。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命题和哪一种形式的材料,在审题时必须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读懂材料意思,从不同角度概括出你理解的材料所反映的不同的寓意。
2、对从材料中从不同角度概括的材料的寓意,逐一做出明确判断(对还是错;对,为什么?错,为什么?),联系现实,对照生活中的某些热点、焦点,选择最佳立意角度。所谓最佳立意角度,一是材料的本质寓意,一是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写好的角度。
3、升格自己所决定作为文章立意的角度,使它带有一种普遍意义(上升到生活之理的层面或哲学之理的层面),使你的文章能抒发出你个性的人生感悟与体验,或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对读者的人生(生活、学习、实践)产生有益的启示。
4、联系现实,筛选写作素材,考虑结构与语言表达方式,展开作文。
例如: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他找到伯乐,要伯乐围着他的马转三圈,然后离开。离开时要三次回头看马。如果伯乐这样做,他付给伯乐一天的工钱。伯乐照着赵国人的话做了,马很快卖掉了,而且马价提高了十倍。
这则材料有以下几个角度:
赵国人:1自己卖马,三天无人问津;自己是普通人,人微言轻;做个平凡人好难(感想平凡)。2想了一个办法,很快卖掉,且马价倍增;请名人捧场;名人效应。3付给了伯乐一天的工钱;虽有付出,但很划算;付出与回报。
伯 乐:1获得了一天的报酬;付出时间,收获金钱;回报与付出。2伯乐是相马的专家;权威、人们愿意相信有名望的人;努力成为内行,权威与信任。3暗示人们马是千里马;发现千里马;人才与伯乐。
马:1是千里马;是人才;人才需要发现、提拔。2不是千里马;是庸才,南郭先生与齐宣王;不正当竞争,谁是罪魁祸首。3同样的一匹马,差异怎么这么大呢?马的感想;这个世界怎么了?
买马人:1上当;为什么会上当;迷信、盲从权威。2物有所值;一份价钱一份货;相信品牌,名牌战略。
这则材料的最佳角度:名人效应;人才与伯乐;迷信、盲从权威。
升格为生活之理或哲学之理:1名人效应之我见;2人才需要伯乐的提携;3不能迷信盲从权威。
当然,材料作文的审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不同性质与类型的材料,审题的侧重点和角度也会有所不同,要提高自己材料作文的审题能力,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些所谓的方法,还需要大量的科学整合与系列训练,更需要尽力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与情感体验,全面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与语文综合素养。
中国高考制度,到2006年已经不连续地施行了45年。历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共出现了四种类型: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和双作文。
三足鼎立 一枝独秀
2006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作文考题,用一句话来概述可以说是:“三足鼎立,一枝独秀”
所谓“三足鼎立”指的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这三种作文命题类型三分天下。话题作文可以说是“涛声依旧,保持坚挺”;命题作文可用“卷土重来,迅速走红”来形容;材料作文亦可谓“东山再起,来势凶猛”所谓“一枝独秀”指的是双作文这种命题形式,可谓之为“一苇渡江,暗香袭人”
具体来说,浙、赣、粤、闽、皖、川,这六个省区采用的是话题作文这种形式;京、沪、津、辽、湘、苏,这六个省区采用的是命题作文这种形式;全国1卷、全国2卷、鄂、鲁,这四套卷子采用的是材料作文这种形式;只有重庆一家采用的是一大一小双作文这种形式,难度从命题专家的角度来看也没有加大,大小作文的总字数仍然是不少于800字。
材料作文 亥年新宠
高考语文考题全国卷每年的变化可以说是微变式趋于合理,渐变式求乎尽善。从全国卷一贯的命题风格与特点来判断:2007年(亥年)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类型无疑还会是材料作文这种形式,只不过在材料的选择上会更加灵活,在命题要求的设置上会更加缜密;对考生而言,也会更适合考生作文能力的发挥与考生语文综合能力与素养的体现。
材料作文也不是新面孔了,它曾经一统江山,独步天下。
我国开始施行高考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始于1951年,到1963年,连续13年作文考题采用的都是命题作文这种形式。1964年高考语文首次采用材料作文这种作文命题形式,类型是读后感。1965年又是命题作文。1966年-1976年,高考中断了11年。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当年是30个省区自主命题(包括台湾、西藏、内蒙等),也是我国高考各省区自主命题的开始,各省区都采用的是命题作文这种形式。1978年恢复全国统一命题,又是材料作文,类型是缩写。1979年是材料作文,类型是改写;1980、1981连续两年还是材料作文,类型是读后感。1982年是命题作文。
1983年首次采用双作文这种材料作文命题形式,所给的材料是漫画,这也是作文考查首次采用图画(表)式材料“一画双用”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材料作文首次登上高考作文的大舞台了。
随后1984-1987连续四年是材料作文,其中1985年是根据材料写回信。1988年命题作文又客串了一年,接着1989-1998年这10年期间只有1994年是命题作文,其余的年份都是材料作文。其中1992年是我国第二次开始分省区命题,全国卷是“一材两用”的双作文的材料作文形式,上海卷也是材料作文,1998年全国统一命题,小作文是补写,大作文是根据另一则材料提炼观点。直到1999年话题作文伴随语文教学改革异军突起,材料作文这种作文命题形式才退出高考作文的焦点大看台。虽然,1999年上海卷双作文,2000年的上海卷、北京春季卷,2001年的上海春季卷、2005年的春季卷都还保留着材料作文的痕迹,但广大考生和语文界的关注焦点都集中到话题作文上了。
话题作文形式的出现,对减少束缚,鼓励学生充分施展才华,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这无可置疑也勿庸赘言。但话题作文早已露出的始终无法克服的弊端却也不能回避,种种令人担忧的现象至今难以改变:话题作文命题的限制不够,写作范围过于宽泛,话题就象是一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话题作文不利于防止“宿构”、套用、模仿乃至抄袭等现象的发生,削弱了考生一般作文能力的培养,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科学训练造成了负面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材料作文的东山再起在所难免。
摆脱定势 把握原则
在连续7年话题作文的考查似乎让人们已经淡忘了材料作文的时候,高考作文考查又使用了一次“回马枪”让我们感觉“一夜回到了解放前”可是我们似乎又不适应材料作文了。从去年高考阅卷情况和今年学生平时作文训练来看,学生不会写材料作文了,特别是审题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们还没有从话题作文的思维定势里摆脱出来。
从审题角度来说,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大致有三点区别:
话题作文所附的材料,在于引出作文的话题,只起提示话题内容的作用,材料可用可不用;但材料作文要求准确提炼出材料中所蕴含的独特寓意和最本质的中心,所提供的材料在文中必须使用。
话题作文淡化了文体意识,考生可自由选择自己熟悉的文体,甚至剧本、病历、实验报告等新颖的实用文体;但材料作文往往只能写成议论性文体,或者说议论性的文本容易出彩,博得高分。
话题作文的审题与材料作文相比难度不大,考生只要采取发散性思维(联想、想象),文章的立意只要与话题相关,可自由发挥;但材料作文,作文内容离不开材料,最佳立意也只能有一个,须认真分析,根据提炼出的所给材料的最本质的中心观点来展开,选择发挥的自由度不大。但这也恰恰是命题者的本意:拒绝套袭文章,真正考察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语文素养。
话题作文只有一个话题,但材料作文可以拟订多个话题。
“意”为文旨 “意”犹帅也
古人云:“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又说:“故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也,即作者立意之本意也”古代先贤以“帅”、“主脑”为喻,形象地说明了文章中心的重要作用。
高考作文立意不准,则文不扣材,离题万里,满盘皆输。因此,准确把握材料内涵,正确审题立意,是写好材料作文关键的一个环节。
从历年的材料作文命题形式来看,材料作文有读后感、缩写、改写、书信(写回信)、扩写、补写、提炼话题(角度)等几种类型,至今仍被广泛采用的是提炼角度这种类型。从各个材料作文前面给出的材料内容看,材料作文有普通事件、寓言故事、新闻调查、漫画图表、名言警句等几种形式。从材料的数量上来看,材料作文有单则材料和多则材料两种。多则材料作文一般有两则材料,从材料性质来看,有相容的和相对的两种类型。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命题和哪一种形式的材料,在审题时必须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读懂材料意思,从不同角度概括出你理解的材料所反映的不同的寓意。
2、对从材料中从不同角度概括的材料的寓意,逐一做出明确判断(对还是错;对,为什么?错,为什么?),联系现实,对照生活中的某些热点、焦点,选择最佳立意角度。所谓最佳立意角度,一是材料的本质寓意,一是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写好的角度。
3、升格自己所决定作为文章立意的角度,使它带有一种普遍意义(上升到生活之理的层面或哲学之理的层面),使你的文章能抒发出你个性的人生感悟与体验,或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对读者的人生(生活、学习、实践)产生有益的启示。
4、联系现实,筛选写作素材,考虑结构与语言表达方式,展开作文。
例如: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他找到伯乐,要伯乐围着他的马转三圈,然后离开。离开时要三次回头看马。如果伯乐这样做,他付给伯乐一天的工钱。伯乐照着赵国人的话做了,马很快卖掉了,而且马价提高了十倍。
这则材料有以下几个角度:
赵国人:1自己卖马,三天无人问津;自己是普通人,人微言轻;做个平凡人好难(感想平凡)。2想了一个办法,很快卖掉,且马价倍增;请名人捧场;名人效应。3付给了伯乐一天的工钱;虽有付出,但很划算;付出与回报。
伯 乐:1获得了一天的报酬;付出时间,收获金钱;回报与付出。2伯乐是相马的专家;权威、人们愿意相信有名望的人;努力成为内行,权威与信任。3暗示人们马是千里马;发现千里马;人才与伯乐。
马:1是千里马;是人才;人才需要发现、提拔。2不是千里马;是庸才,南郭先生与齐宣王;不正当竞争,谁是罪魁祸首。3同样的一匹马,差异怎么这么大呢?马的感想;这个世界怎么了?
买马人:1上当;为什么会上当;迷信、盲从权威。2物有所值;一份价钱一份货;相信品牌,名牌战略。
这则材料的最佳角度:名人效应;人才与伯乐;迷信、盲从权威。
升格为生活之理或哲学之理:1名人效应之我见;2人才需要伯乐的提携;3不能迷信盲从权威。
当然,材料作文的审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不同性质与类型的材料,审题的侧重点和角度也会有所不同,要提高自己材料作文的审题能力,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些所谓的方法,还需要大量的科学整合与系列训练,更需要尽力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与情感体验,全面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与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