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朱大典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保持常态文集最新章节!
人,太完美了,不敢亲近;太可恶了,又不愿接近。朱大典则不同,我们如果能认识他的人生发展轨迹,以及从他身上再去联系中国社会的人事物理,那朱大典其人其事就太值得我们去进行一番点评了。
朱大典(1581—1646),字延之,号未孩,金华长山乡人,为著名抗清名将、民族英雄。现在位于长山乡的伏龙山上的伏龙庙和秀峰庵,修复了朱大典读书处。在金华的八咏楼下,还有朱大典殉难处的遗迹。
那么,朱大典究竟有哪些让人点评之处呢?
第一笔点评之处是,朱大典从一个寒门子弟的才俊人堕落为穷人当官的贪婪者。
朱大典出生在金华长山的五家村,少时因家遇讼事失败而举家迁到长山村,栖身长山村边的伏龙庙中,生活困顿。据有关资料记载,朱大典少时好学,但苦于家境贫寒,无钱入学读书。在伏龙庙附近有一所私塾,是长山徐姓人家所办,朱大典在割草拣柴之余,便常常到私塾边“倚窗听课”后被塾师及东家发现,他们都被朱大典的好学精神所感动,遂破例收他入学伴读。朱大典于是得到读书的机会,从此更加发愤读书,终于在1616年考中进士,踏上了仕途。
但是,就是这个寒门出身的朱大典,在明末官场的上却素以贪婪著称,时人皆目之为严嵩再世。史书上说朱大典“饶有才,而性奇贪,多行暴虐”他督师凤阳的时候“括取财贿,四府僚属,囊橐皆尽,人拟其富且敌国”朱大典的贪婪由此可见一斑。
是什么原因导致朱大典从一个寒门子弟的才俊人堕落为穷人当官的贪婪者?历史也许已经无法让我们去考证了,但现代人所扮演的闹剧往往又在重演历史的一幕幕。
就拿当前的反腐斗争来说吧,曾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这种现象有人就把它概括为一句经典的话语:穷人当官更贪婪,寒门子弟败类多。因为这些贪官几乎都有着这样一个共同的履历:一是出身寒门;二是好学肯干,积极向上,在组织的精心培养和自身的勤奋努力下,一步步走上了领导干部岗位。三是他们没有珍惜来之不易的成绩和地位,开始放松自己,人生观、价值观和地位观发生扭曲,贪腐坠落,坠入万劫不复的犯罪深渊,最终身败名裂。
寒门子弟败类多,这在中国的乡镇和县市的群集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读书做官,衣锦还乡”他们买官卖官,做官刮财,不择手段。倒是处于最基层的农村,由于大多的企业家入主村政,相较而言却出现了难得清廉。
分析至此,如果我们再以今推古,朱大典不也是在表演着这一幕“泥腿子上台捞一把”的闹剧吗?
所以,我们在钦佩朱大典的勤学时,还不要淡忘了他的贪腐之罪恶。这样,我们才可以警钟长鸣。
第二笔点评之处是,朱大典从一个腐败官场的贪婪人转变为民族危难的壮烈者。
朱大典身上发生的这一大人生转变,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也大为感叹。张岱在淮扬的时候,就亲眼看见朱大典贪横“真如乳虎苍鹰”;然而张岱又亲眼看见朱大典“婴城守婺,破家从忠,继之以死”又实在是叹息他的为人。
1646年4月,清兵围攻金华。当时,奉命镇守金华的朱大典,散尽家财,招募乡兵,率军坚守婺城,使清兵攻城近三个月而未得。最后,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在新修的一段城墙被清兵集中的炮火轰破后,清兵才大举烧杀入城,但朱大典依然顽强抵抗。直到将士大部分战死,朱大典才从容召集家人、幕僚32人,围坐在军事指挥部——金华八咏楼的火药库旁,点燃了所有的炸药以身殉国,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壮丽篇章。
其时,和朱大典一起殉难的有他的五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在此之前,他的大孙子朱钰在突围求援途中被杀害,朱大典的长媳章氏在金华城被攻破前一天,拜别家人首先自缢殉难,朱大典的妻妾何氏等和次媳陈氏、三媳姜氏、四媳来氏、五媳汪氏也在金华城被攻破时,手牵着儿孙投井自尽了;就连朱大典早已出嫁金华石门村倪汝学为妻的女儿,在看到金华城滚滚浓烟,听到父亲殉国的消息后,也自缢而死。朱大典全家22人,祖孙三代在金华保卫战中全部殉难,满门忠烈,无一生存,可悲可叹可感!
所以有明史评论:盖浙东死事之烈,未有如大典者。
如果从朱大典的贪婪来看,或许他确实不是一个好人,但在最后,由于他的抉择,人们还是给出了在他们的心目中一个最高的评价。
也许金华八咏楼那巨大的爆炸声和庞大的蘑菇烟云,震撼了的不止是一个人的心灵,吸引了的也不止是一个人的目光。因而在听说了朱大典一家人的结局后,金华城中的百姓并没有像朱大典希望的那样就此缴械投降,从此成为清朝的良民顺民。相反是有更多的人自发地拿起了武器,为了保卫这片他们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土地做最后的抗争与努力。
所以,朱大典殉难后,长山村人曾悄悄在他当年栖身过的伏龙庙里为他塑像纪念,并四时香火供奉,以表达村民对朱大典的敬慕和怀念。如今,朱大典当年曾栖身的伏龙庙还在,经修复的朱大典读书处又恢复了原貌。长山的一些热心群众还自愿出资,在朱大典读书处,请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撰绘了朱大典的生平事迹,以激励后代子孙勤学爱国。
更值得一提的是,朱大典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舍生取义的精神,不仅令金华人民景仰,就连掌握了政权后的清政府也被他的不屈和气节所折服。康熙年间(1662年~1721年),朱大典及共同为保卫婺城殉难的严万龄、朱万化、朱万仍、朱钰等被入祀乡贤祠和忠烈祠。据光绪金华县志记载,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清廷赐谥朱大典为“烈愍公”并在金华通济桥北的双溪驿前,建造了一座高10米、四柱的青石牌坊,横额上勒刻“表海崇勋”四个大字。
壮哉,朱大典!
于是,人们不禁要问,朱大典何以从一个腐败官场的贪婪人转变为民族危难的壮烈者?是呀,他的一生的确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试想,朱大典如果他去投靠满清,他还不是照样可以当官继续刮钱吗?因为此君极擅长刮钱的,曾因为在凤阳刮钱刮得太厉害被贬抄家,但在南明时期又上台当官了,仅一年内就又把钱刮了回来,不过他却是个身经百战大贪官,他跟农民军、八旗军等打仗无数次。所以,在金华穷途末路的情况下仍不肯向满清投降以死战到底,那朱大典至少也算得上是个有血性的民族主义极强的刮皮将军了。
所以,在朱大典身上,我们如果去以古论今,纵观历史,也是很值得玩味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少权臣或者贪官,固然贪恋权势富贵,但是却宁死也决不肯做汉奸的也大有人在。看看张作霖、吴佩孚、段祺瑞、曹锟等人就知道了,他们都是军阀,而且都曾经跟日本人走得很近,但只是互相利用,真要是做汉奸他们都是宁死也不干的。还有黄金荣、杜月笙这些上海滩无恶不做的大流氓,在抗战中一样保持住了民族气节。这个现象很有意思,倒是有很多满嘴忠孝仁义的“清流”、“名士”卖起国来却毫不犹豫,如汪精卫之流就做了可耻的汉奸走狗。
同样是贪婪,被称为“开国第一刀”的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行署专员张子善,他们的转变与朱大典就截然不同了。
刘青山、张子善都是早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他们在国民党血腥的白色恐怖下,在艰难的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中,都曾为党和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英勇斗争,建立过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仅仅一年时间,刘青山、张子善便在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下腐化起来。他们利用职权,先后贪污国家救济粮、治河专款、地方粮,克扣民工粮、机场建筑款及骗取国家银行贷款等,共计按当时的货币为171亿元。最后,毛泽东亲自作了批示,刘青山、张子善两人被处以极刑。这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开国第一刀”
刘青山、张子善与朱大典同样是转变,但转变的方式不同,结果就不一样,一个遗臭万年,一个流芳百世。刘青山、张子善有过壮烈的人生,但贪婪使其黯然失色;相反,朱大典有过贪婪的灰暗人生,但随着金华城里引发而来的那巨大的爆炸声,却使其闪耀着壮烈的人生。
所以,同样的道理,在朱大典的身上,我们也不能只看到人家贪腐的罪恶而发现不了他在时危中所表现的民族气节。
第三笔点评之处是,朱大典从对朋友的仗义换来朋友对他的背叛。
朱大典督师金华后,虽然金华军民日夜抢修,到了清军兵临城下的那天,城池的加固工作的确尚未完成。因而,留下了一段相对薄弱的城墙,后来就成为了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关键了。
须知,城池不坚,这在当时的战况下可是重要的军事机密,封锁住这个消息,搞好这个保密工作,守城的明军就能坚持下去,才可以争取到一线的生机。而一旦清军得到了这个情报,一切的抵抗便将在一瞬间化为乌有了。
可是,清军还是得到了确切的情报:“西门新筑,土未坚。”
这个确切的情报是谁提供的?就是朱大典的同年好友阮大铖。阮大铖何许人也?此人官宦生涯不长,但依附邪党不择手段而留有百代之骂名。虽然如此,但他广交名士,颇有文才。所作传奇今存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和牟尼合,合称“石巢四种”一看便知,其人就是有才无德的典型。
阮大铖在南明覆亡后,失去了权位的他成了丧家之犬:浙东的鲁王不要他,拒绝他的朝拜;福建的隆武更要抓他问罪。阮大铖只得在浙西一带流窜,最后“投朱大典于金华,大典留与共治军”而朱大典和阮大铖是同年进士,又都在弘光小朝廷中担任兵部尚书,两人同样贪赃枉法,是气味相投的好朋友。所不同的是朱大典此人早已拥有一支私人军队。因为南都失守前,他就逃回家乡金华,在当地招募义兵,扩充实力,占山为王,同时接受南明鲁王的任命,担任“东阁大学士,督师浙江”他对阮大铖倒是颇讲义气的,曾要阮帮他“共治军”并且邀阮和他一道巡城。到了西门,他又向阮指点说:这一带城墙是新修的,土还没有干透,一旦有事,这里需要严加防守才好——把城防的薄弱环节也告诉了这位好朋友。但是金华的士绅和义兵不答应,他们张贴檄文,声讨阮大铖的丑行与罪状,宣布他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要驱逐他出境。朱大典只得送别了阮大铖。这是他第三次遭到驱逐。
后来大清录用降官,史书对阮大铖就有了“投诚独早”的劣评。接着,阮大铖被引荐而投奔贝勒,参加了南征的清军中。此时的阮大铖很积极“自请于贝勒,愿为前驱破金华以报国恩”以便在新主子面前显一显自己的“知兵”之才。阮大铖的可恶就在于,他并不想利用朋友交情去劝说朱大典投降,因为如果献城的是朱大典,阮大铖就两手空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献给新主子做见面礼了,所以他说的是要“破”城,仗的是自己知道金华城防的薄弱环节所在。果然清军围攻金华时,集中所有的炮火轰击西门“城遂塌,乃陷,焚戮甚惨,以报檄讨之恨”就是说,要以大烧大杀来报复金华人张贴檄文声讨和驱逐他之仇。而朱大典则在城破时引爆弹药库自尽,可能至死也没有想到,正是阮大铖对他的背叛,自己才死在好朋友手里的。
看来,世间确实没有不透风的墙,但也许可以肯定朱大典是在信任朋友的基础上才不经意间透露了机密。但他万没想到,朋友的背叛,轰然坍倒的不止是一道城墙,还有朋友的信义。然而,正是这轰然坍倒声中也成就了朱大典,他选择了另外的一种坚持到底的形式,一种更为壮烈的形式,来表达一个大明臣子于生命中的最后时刻的最后的决心与抉择,朱大典也表现了他最后的民族气节!
所以,我们从朱大典与阮大铖的交往来看,交友当慎。而在关键时刻,贼友必除!否则,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朱大典仗义得好糊涂!
由此看来,朱大典的可圈可点,在于他是生活中的人,而并非神化了的人。生活中的人,是非善恶自有公认;神化了的人,德才智勇只有朝拜。其实,把人当做神了,往往会从神坛上走下来;把人看成人了,却常常会挂在老百姓的口碑上。朱大典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
人,太完美了,不敢亲近;太可恶了,又不愿接近。朱大典则不同,我们如果能认识他的人生发展轨迹,以及从他身上再去联系中国社会的人事物理,那朱大典其人其事就太值得我们去进行一番点评了。
朱大典(1581—1646),字延之,号未孩,金华长山乡人,为著名抗清名将、民族英雄。现在位于长山乡的伏龙山上的伏龙庙和秀峰庵,修复了朱大典读书处。在金华的八咏楼下,还有朱大典殉难处的遗迹。
那么,朱大典究竟有哪些让人点评之处呢?
第一笔点评之处是,朱大典从一个寒门子弟的才俊人堕落为穷人当官的贪婪者。
朱大典出生在金华长山的五家村,少时因家遇讼事失败而举家迁到长山村,栖身长山村边的伏龙庙中,生活困顿。据有关资料记载,朱大典少时好学,但苦于家境贫寒,无钱入学读书。在伏龙庙附近有一所私塾,是长山徐姓人家所办,朱大典在割草拣柴之余,便常常到私塾边“倚窗听课”后被塾师及东家发现,他们都被朱大典的好学精神所感动,遂破例收他入学伴读。朱大典于是得到读书的机会,从此更加发愤读书,终于在1616年考中进士,踏上了仕途。
但是,就是这个寒门出身的朱大典,在明末官场的上却素以贪婪著称,时人皆目之为严嵩再世。史书上说朱大典“饶有才,而性奇贪,多行暴虐”他督师凤阳的时候“括取财贿,四府僚属,囊橐皆尽,人拟其富且敌国”朱大典的贪婪由此可见一斑。
是什么原因导致朱大典从一个寒门子弟的才俊人堕落为穷人当官的贪婪者?历史也许已经无法让我们去考证了,但现代人所扮演的闹剧往往又在重演历史的一幕幕。
就拿当前的反腐斗争来说吧,曾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这种现象有人就把它概括为一句经典的话语:穷人当官更贪婪,寒门子弟败类多。因为这些贪官几乎都有着这样一个共同的履历:一是出身寒门;二是好学肯干,积极向上,在组织的精心培养和自身的勤奋努力下,一步步走上了领导干部岗位。三是他们没有珍惜来之不易的成绩和地位,开始放松自己,人生观、价值观和地位观发生扭曲,贪腐坠落,坠入万劫不复的犯罪深渊,最终身败名裂。
寒门子弟败类多,这在中国的乡镇和县市的群集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读书做官,衣锦还乡”他们买官卖官,做官刮财,不择手段。倒是处于最基层的农村,由于大多的企业家入主村政,相较而言却出现了难得清廉。
分析至此,如果我们再以今推古,朱大典不也是在表演着这一幕“泥腿子上台捞一把”的闹剧吗?
所以,我们在钦佩朱大典的勤学时,还不要淡忘了他的贪腐之罪恶。这样,我们才可以警钟长鸣。
第二笔点评之处是,朱大典从一个腐败官场的贪婪人转变为民族危难的壮烈者。
朱大典身上发生的这一大人生转变,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也大为感叹。张岱在淮扬的时候,就亲眼看见朱大典贪横“真如乳虎苍鹰”;然而张岱又亲眼看见朱大典“婴城守婺,破家从忠,继之以死”又实在是叹息他的为人。
1646年4月,清兵围攻金华。当时,奉命镇守金华的朱大典,散尽家财,招募乡兵,率军坚守婺城,使清兵攻城近三个月而未得。最后,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在新修的一段城墙被清兵集中的炮火轰破后,清兵才大举烧杀入城,但朱大典依然顽强抵抗。直到将士大部分战死,朱大典才从容召集家人、幕僚32人,围坐在军事指挥部——金华八咏楼的火药库旁,点燃了所有的炸药以身殉国,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壮丽篇章。
其时,和朱大典一起殉难的有他的五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在此之前,他的大孙子朱钰在突围求援途中被杀害,朱大典的长媳章氏在金华城被攻破前一天,拜别家人首先自缢殉难,朱大典的妻妾何氏等和次媳陈氏、三媳姜氏、四媳来氏、五媳汪氏也在金华城被攻破时,手牵着儿孙投井自尽了;就连朱大典早已出嫁金华石门村倪汝学为妻的女儿,在看到金华城滚滚浓烟,听到父亲殉国的消息后,也自缢而死。朱大典全家22人,祖孙三代在金华保卫战中全部殉难,满门忠烈,无一生存,可悲可叹可感!
所以有明史评论:盖浙东死事之烈,未有如大典者。
如果从朱大典的贪婪来看,或许他确实不是一个好人,但在最后,由于他的抉择,人们还是给出了在他们的心目中一个最高的评价。
也许金华八咏楼那巨大的爆炸声和庞大的蘑菇烟云,震撼了的不止是一个人的心灵,吸引了的也不止是一个人的目光。因而在听说了朱大典一家人的结局后,金华城中的百姓并没有像朱大典希望的那样就此缴械投降,从此成为清朝的良民顺民。相反是有更多的人自发地拿起了武器,为了保卫这片他们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土地做最后的抗争与努力。
所以,朱大典殉难后,长山村人曾悄悄在他当年栖身过的伏龙庙里为他塑像纪念,并四时香火供奉,以表达村民对朱大典的敬慕和怀念。如今,朱大典当年曾栖身的伏龙庙还在,经修复的朱大典读书处又恢复了原貌。长山的一些热心群众还自愿出资,在朱大典读书处,请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撰绘了朱大典的生平事迹,以激励后代子孙勤学爱国。
更值得一提的是,朱大典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舍生取义的精神,不仅令金华人民景仰,就连掌握了政权后的清政府也被他的不屈和气节所折服。康熙年间(1662年~1721年),朱大典及共同为保卫婺城殉难的严万龄、朱万化、朱万仍、朱钰等被入祀乡贤祠和忠烈祠。据光绪金华县志记载,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清廷赐谥朱大典为“烈愍公”并在金华通济桥北的双溪驿前,建造了一座高10米、四柱的青石牌坊,横额上勒刻“表海崇勋”四个大字。
壮哉,朱大典!
于是,人们不禁要问,朱大典何以从一个腐败官场的贪婪人转变为民族危难的壮烈者?是呀,他的一生的确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试想,朱大典如果他去投靠满清,他还不是照样可以当官继续刮钱吗?因为此君极擅长刮钱的,曾因为在凤阳刮钱刮得太厉害被贬抄家,但在南明时期又上台当官了,仅一年内就又把钱刮了回来,不过他却是个身经百战大贪官,他跟农民军、八旗军等打仗无数次。所以,在金华穷途末路的情况下仍不肯向满清投降以死战到底,那朱大典至少也算得上是个有血性的民族主义极强的刮皮将军了。
所以,在朱大典身上,我们如果去以古论今,纵观历史,也是很值得玩味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少权臣或者贪官,固然贪恋权势富贵,但是却宁死也决不肯做汉奸的也大有人在。看看张作霖、吴佩孚、段祺瑞、曹锟等人就知道了,他们都是军阀,而且都曾经跟日本人走得很近,但只是互相利用,真要是做汉奸他们都是宁死也不干的。还有黄金荣、杜月笙这些上海滩无恶不做的大流氓,在抗战中一样保持住了民族气节。这个现象很有意思,倒是有很多满嘴忠孝仁义的“清流”、“名士”卖起国来却毫不犹豫,如汪精卫之流就做了可耻的汉奸走狗。
同样是贪婪,被称为“开国第一刀”的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行署专员张子善,他们的转变与朱大典就截然不同了。
刘青山、张子善都是早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他们在国民党血腥的白色恐怖下,在艰难的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中,都曾为党和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英勇斗争,建立过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仅仅一年时间,刘青山、张子善便在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下腐化起来。他们利用职权,先后贪污国家救济粮、治河专款、地方粮,克扣民工粮、机场建筑款及骗取国家银行贷款等,共计按当时的货币为171亿元。最后,毛泽东亲自作了批示,刘青山、张子善两人被处以极刑。这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开国第一刀”
刘青山、张子善与朱大典同样是转变,但转变的方式不同,结果就不一样,一个遗臭万年,一个流芳百世。刘青山、张子善有过壮烈的人生,但贪婪使其黯然失色;相反,朱大典有过贪婪的灰暗人生,但随着金华城里引发而来的那巨大的爆炸声,却使其闪耀着壮烈的人生。
所以,同样的道理,在朱大典的身上,我们也不能只看到人家贪腐的罪恶而发现不了他在时危中所表现的民族气节。
第三笔点评之处是,朱大典从对朋友的仗义换来朋友对他的背叛。
朱大典督师金华后,虽然金华军民日夜抢修,到了清军兵临城下的那天,城池的加固工作的确尚未完成。因而,留下了一段相对薄弱的城墙,后来就成为了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关键了。
须知,城池不坚,这在当时的战况下可是重要的军事机密,封锁住这个消息,搞好这个保密工作,守城的明军就能坚持下去,才可以争取到一线的生机。而一旦清军得到了这个情报,一切的抵抗便将在一瞬间化为乌有了。
可是,清军还是得到了确切的情报:“西门新筑,土未坚。”
这个确切的情报是谁提供的?就是朱大典的同年好友阮大铖。阮大铖何许人也?此人官宦生涯不长,但依附邪党不择手段而留有百代之骂名。虽然如此,但他广交名士,颇有文才。所作传奇今存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和牟尼合,合称“石巢四种”一看便知,其人就是有才无德的典型。
阮大铖在南明覆亡后,失去了权位的他成了丧家之犬:浙东的鲁王不要他,拒绝他的朝拜;福建的隆武更要抓他问罪。阮大铖只得在浙西一带流窜,最后“投朱大典于金华,大典留与共治军”而朱大典和阮大铖是同年进士,又都在弘光小朝廷中担任兵部尚书,两人同样贪赃枉法,是气味相投的好朋友。所不同的是朱大典此人早已拥有一支私人军队。因为南都失守前,他就逃回家乡金华,在当地招募义兵,扩充实力,占山为王,同时接受南明鲁王的任命,担任“东阁大学士,督师浙江”他对阮大铖倒是颇讲义气的,曾要阮帮他“共治军”并且邀阮和他一道巡城。到了西门,他又向阮指点说:这一带城墙是新修的,土还没有干透,一旦有事,这里需要严加防守才好——把城防的薄弱环节也告诉了这位好朋友。但是金华的士绅和义兵不答应,他们张贴檄文,声讨阮大铖的丑行与罪状,宣布他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要驱逐他出境。朱大典只得送别了阮大铖。这是他第三次遭到驱逐。
后来大清录用降官,史书对阮大铖就有了“投诚独早”的劣评。接着,阮大铖被引荐而投奔贝勒,参加了南征的清军中。此时的阮大铖很积极“自请于贝勒,愿为前驱破金华以报国恩”以便在新主子面前显一显自己的“知兵”之才。阮大铖的可恶就在于,他并不想利用朋友交情去劝说朱大典投降,因为如果献城的是朱大典,阮大铖就两手空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献给新主子做见面礼了,所以他说的是要“破”城,仗的是自己知道金华城防的薄弱环节所在。果然清军围攻金华时,集中所有的炮火轰击西门“城遂塌,乃陷,焚戮甚惨,以报檄讨之恨”就是说,要以大烧大杀来报复金华人张贴檄文声讨和驱逐他之仇。而朱大典则在城破时引爆弹药库自尽,可能至死也没有想到,正是阮大铖对他的背叛,自己才死在好朋友手里的。
看来,世间确实没有不透风的墙,但也许可以肯定朱大典是在信任朋友的基础上才不经意间透露了机密。但他万没想到,朋友的背叛,轰然坍倒的不止是一道城墙,还有朋友的信义。然而,正是这轰然坍倒声中也成就了朱大典,他选择了另外的一种坚持到底的形式,一种更为壮烈的形式,来表达一个大明臣子于生命中的最后时刻的最后的决心与抉择,朱大典也表现了他最后的民族气节!
所以,我们从朱大典与阮大铖的交往来看,交友当慎。而在关键时刻,贼友必除!否则,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朱大典仗义得好糊涂!
由此看来,朱大典的可圈可点,在于他是生活中的人,而并非神化了的人。生活中的人,是非善恶自有公认;神化了的人,德才智勇只有朝拜。其实,把人当做神了,往往会从神坛上走下来;把人看成人了,却常常会挂在老百姓的口碑上。朱大典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