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隐秘的山村
推荐阅读: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秦岭探秘最新章节!
讲到这里,老支书长吁一声,深情凝重的说:“谁也不成想,这一转移,这支大军从此就失去了复出的机会,在这深山老林里度过了二百多年的隐秘生活!”
“啊?!这么说,我们都是闯王李自成大顺军的后裔?!”一直悉心聆听的威威忍不住问,老支书讲的故事如雷贯耳,关系到他的身世,他对此惊诧不已,我们都能理解。
“是的,千真万确!”老支书回答得很干脆。
“据史料记载,李自成大军顺军转移到襄阳后,不久,闯王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调集附近四府兵力沿长江东下,欲夺取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结果连吃败仗。一六四五年四月底,东进部队行进到距江西九江四十公里处,遭清军主力阿济格部队袭击,大顺军几乎全军覆没,部队溃不成军,被迫从九江附近一路南撤。没过多日,闯王本人在通城县九宫山遇害。再往后,大顺军已经无法与清军正面交锋,同你们的处境一眼,多数部队被迫转移至深山抗清。在湖南省慈利县广福桥镇,隐在崇山峻岭、人烟稀少的大山里的四十八寨遗址,湖北兴山境内茅麓山的李来亨抗清遗址,都是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从记载看,闯王及继承人李过在在闯王遇害后,他与高夫人后率大顺军联合南明何腾蛟、堵胤锡、瞿式耜等联合抗清,号称“忠贞营”。隆武政权建立后,他们曾转战湘、桂等地。李过因病去世后,大顺军由高一功率领,继续进行抗清斗争。闯王自李自成遇害后,大顺军自身、包括后来的‘联明抗清’,抗清持续长达十几年之久。 ”云朵接着讲述这段历史,涉及到后期农民起义军与清政府的斗争。
“是啊,同我们一样,被迫隐入深山都是形势所迫。”老支书神情更为黯淡,无奈的摇着头说。
老支书和云朵所讲的历史,把我们带回到二百多年前明清战乱年代;也使我回想起了一件与这段历史有关的事。思索了一番我说道:“我有一结识多年的朋友,姓李名志强,现为中国明史学会理事。二零零四年十月从深圳退养回家,在重修家谱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是李自成的胞侄李过的后裔,算来,自己是李自成低十五代嫡孙。据考查,当年南明政府被清剿灭后,大约在康熙年间,他们这一支李过的后裔曾辗转广西、贵州、云南、缅甸,最后返回陕北,隐居在富县太平村。二零一二年,央视‘探索与发现’频道播出的七集系列片‘李自成宝藏之谜’就是他全程协助拍摄的。太平村的村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愿与外界交往,不轻易外出,行事十分谨慎。就连走亲戚也不愿露出行踪,踏着晨曦出门,披着暮色回村。”
“是的!清政府当权后,从未停止过‘剿匪,’一经发现必定要予以剿灭,隐居中如果暴露出身份,哪可是要杀头的,甚至会株连九族,不能不谨慎!”老支书接口道。
老支书环视了大家一眼,见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就接着讲述鲍旗寨村的故事:“赵世武将军的大军沿着山间小路挺进,一路翻山越岭,停顿下来,最后驻扎在了这里。从风水角度看,这里背倚更深的南山,有一道天然屏障,村前还有河水环绕,也算是块风水宝地。
为了生存,他命令部队开山僻壤。村北隔着河有一座高山,叫‘天台山,’他花费巨资,修了一条通往山顶的路并架设了栈道,又在山顶建造了一个很大的‘演武场。’同时,他下令抓紧农田开垦;但由于这里是山区,田地开垦难度大,所以最后,能用于种地的田地十分有限。从哪以后,这个村的村民们一直过着一种‘半猎半农’的隐居生活。那个时候,为了战时需要,村子周围,从村里通往外边镇子的道路上,都布满了机关陷阱、军用瞭望台和战备物质,并始终有人当班值守。
这个村庄有二百多年始终是封闭的,基本与世隔绝。外边的人禁止进入,里边的人也不允许出去。只是定期,村里会安排固定的人员出山,他们携带着各户打猎所得的动物皮毛、肉,山货等,去外边的镇子上换取一些布匹、食盐、粮食等生活必需品。”
“啊?!原来我们经过的、山顶的那个大平台是个过去的‘演武场’?”紫袖失声惊问。
“没错,哪就是当年鲍旗营修建的‘演武场’,供平时集体操练,演武使用。通往山顶的那条栈道也是当时修造的,以前一直有修缮,一直沿用到解放前。我小时候上山,从‘演武场’下山的甬道还有大木门,只是现在废弃了。”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脑海里灵光一闪,猛然回想起一件事,就忍不住问刘支书:“我和威威在那个演武场靠山的一侧,找到了一个石凿的小庙,里边供奉的,莫非就是您提到的‘赵世武’将军?”
“没错,哪就是‘赵世武’将军铸像,他老人家过世后,后人为了纪念他就给他铸像供奉。解放前,全村的人每年都会在那个‘演武场’上举行隆重的祭奠活动。大家集体祈福,祈求他老人家能庇佑这一方风调雨顺,子孙们安享太平。”老支书的解释证明了我的判断,那么一个浩大的工程,普通的村庄是没有能力承担的。
“那么老支书,大顺军驻扎下来以后,这村子一直就很平安,这里没有发生过战乱吗?”云朵对历史事件比较关注,她问的问题跟我们不一样,更为宏观一些。
“大顺军驻扎下来后,纪律十分严明,内部明文规定不许相互斗殴,违者当事人均予以严惩。严禁私自外出村庄、更不扰民,违者斩。所以几百年来,这村子治安一直很好,可以说是‘路不拾遗。’当年的“鲍旗营”军中,不乏有饱学之士及民间能人巧匠,村里的会馆、祠堂、学堂应有尽有,那些明清风格的建筑均出自他们之手。“鲍旗营”始终加紧练兵以防不测,战时则全员皆兵,以待来日复出,这种状况持续了好长时间。但是,没有不透风的墙,后来还是发生了战争,哪都是清朝末年的事情了。”老支书回答云朵说,接着,他开始给我们讲起了后来发生在这里的两场战斗。
庚子年闹义和团,各地加紧了对叛军乱党的
讲到这里,老支书长吁一声,深情凝重的说:“谁也不成想,这一转移,这支大军从此就失去了复出的机会,在这深山老林里度过了二百多年的隐秘生活!”
“啊?!这么说,我们都是闯王李自成大顺军的后裔?!”一直悉心聆听的威威忍不住问,老支书讲的故事如雷贯耳,关系到他的身世,他对此惊诧不已,我们都能理解。
“是的,千真万确!”老支书回答得很干脆。
“据史料记载,李自成大军顺军转移到襄阳后,不久,闯王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调集附近四府兵力沿长江东下,欲夺取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结果连吃败仗。一六四五年四月底,东进部队行进到距江西九江四十公里处,遭清军主力阿济格部队袭击,大顺军几乎全军覆没,部队溃不成军,被迫从九江附近一路南撤。没过多日,闯王本人在通城县九宫山遇害。再往后,大顺军已经无法与清军正面交锋,同你们的处境一眼,多数部队被迫转移至深山抗清。在湖南省慈利县广福桥镇,隐在崇山峻岭、人烟稀少的大山里的四十八寨遗址,湖北兴山境内茅麓山的李来亨抗清遗址,都是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从记载看,闯王及继承人李过在在闯王遇害后,他与高夫人后率大顺军联合南明何腾蛟、堵胤锡、瞿式耜等联合抗清,号称“忠贞营”。隆武政权建立后,他们曾转战湘、桂等地。李过因病去世后,大顺军由高一功率领,继续进行抗清斗争。闯王自李自成遇害后,大顺军自身、包括后来的‘联明抗清’,抗清持续长达十几年之久。 ”云朵接着讲述这段历史,涉及到后期农民起义军与清政府的斗争。
“是啊,同我们一样,被迫隐入深山都是形势所迫。”老支书神情更为黯淡,无奈的摇着头说。
老支书和云朵所讲的历史,把我们带回到二百多年前明清战乱年代;也使我回想起了一件与这段历史有关的事。思索了一番我说道:“我有一结识多年的朋友,姓李名志强,现为中国明史学会理事。二零零四年十月从深圳退养回家,在重修家谱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是李自成的胞侄李过的后裔,算来,自己是李自成低十五代嫡孙。据考查,当年南明政府被清剿灭后,大约在康熙年间,他们这一支李过的后裔曾辗转广西、贵州、云南、缅甸,最后返回陕北,隐居在富县太平村。二零一二年,央视‘探索与发现’频道播出的七集系列片‘李自成宝藏之谜’就是他全程协助拍摄的。太平村的村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愿与外界交往,不轻易外出,行事十分谨慎。就连走亲戚也不愿露出行踪,踏着晨曦出门,披着暮色回村。”
“是的!清政府当权后,从未停止过‘剿匪,’一经发现必定要予以剿灭,隐居中如果暴露出身份,哪可是要杀头的,甚至会株连九族,不能不谨慎!”老支书接口道。
老支书环视了大家一眼,见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就接着讲述鲍旗寨村的故事:“赵世武将军的大军沿着山间小路挺进,一路翻山越岭,停顿下来,最后驻扎在了这里。从风水角度看,这里背倚更深的南山,有一道天然屏障,村前还有河水环绕,也算是块风水宝地。
为了生存,他命令部队开山僻壤。村北隔着河有一座高山,叫‘天台山,’他花费巨资,修了一条通往山顶的路并架设了栈道,又在山顶建造了一个很大的‘演武场。’同时,他下令抓紧农田开垦;但由于这里是山区,田地开垦难度大,所以最后,能用于种地的田地十分有限。从哪以后,这个村的村民们一直过着一种‘半猎半农’的隐居生活。那个时候,为了战时需要,村子周围,从村里通往外边镇子的道路上,都布满了机关陷阱、军用瞭望台和战备物质,并始终有人当班值守。
这个村庄有二百多年始终是封闭的,基本与世隔绝。外边的人禁止进入,里边的人也不允许出去。只是定期,村里会安排固定的人员出山,他们携带着各户打猎所得的动物皮毛、肉,山货等,去外边的镇子上换取一些布匹、食盐、粮食等生活必需品。”
“啊?!原来我们经过的、山顶的那个大平台是个过去的‘演武场’?”紫袖失声惊问。
“没错,哪就是当年鲍旗营修建的‘演武场’,供平时集体操练,演武使用。通往山顶的那条栈道也是当时修造的,以前一直有修缮,一直沿用到解放前。我小时候上山,从‘演武场’下山的甬道还有大木门,只是现在废弃了。”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脑海里灵光一闪,猛然回想起一件事,就忍不住问刘支书:“我和威威在那个演武场靠山的一侧,找到了一个石凿的小庙,里边供奉的,莫非就是您提到的‘赵世武’将军?”
“没错,哪就是‘赵世武’将军铸像,他老人家过世后,后人为了纪念他就给他铸像供奉。解放前,全村的人每年都会在那个‘演武场’上举行隆重的祭奠活动。大家集体祈福,祈求他老人家能庇佑这一方风调雨顺,子孙们安享太平。”老支书的解释证明了我的判断,那么一个浩大的工程,普通的村庄是没有能力承担的。
“那么老支书,大顺军驻扎下来以后,这村子一直就很平安,这里没有发生过战乱吗?”云朵对历史事件比较关注,她问的问题跟我们不一样,更为宏观一些。
“大顺军驻扎下来后,纪律十分严明,内部明文规定不许相互斗殴,违者当事人均予以严惩。严禁私自外出村庄、更不扰民,违者斩。所以几百年来,这村子治安一直很好,可以说是‘路不拾遗。’当年的“鲍旗营”军中,不乏有饱学之士及民间能人巧匠,村里的会馆、祠堂、学堂应有尽有,那些明清风格的建筑均出自他们之手。“鲍旗营”始终加紧练兵以防不测,战时则全员皆兵,以待来日复出,这种状况持续了好长时间。但是,没有不透风的墙,后来还是发生了战争,哪都是清朝末年的事情了。”老支书回答云朵说,接着,他开始给我们讲起了后来发生在这里的两场战斗。
庚子年闹义和团,各地加紧了对叛军乱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