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一章 为将之道——将苑(中)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定秦曲最新章节!
将苑除了为将之道的部分之外,还有着部分对于一个将领作战的理解。
对比诸葛亮所著作的兵书《兵法二十四篇》,则是有着比较明显的参考:
……
古者国有危难,君简贤能而任之,齐三日,入太庙,南面而立,将北面,太师进钺于君。君持钺柄以授将,曰:“从此至军,将军其裁之。”复命曰:“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退。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忠信。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署,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如此则士必尽死,敌必可亡。”将受词,凿凶门,引军而出,君送之,跪而推毂,曰:“进退惟时,军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将出。”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主于后。是以智者为之虑,勇者为之斗,故能战胜于外,功成于内,扬名于后世,福流于子孙矣。
译文大致如下:
从古至今,大凡国家遇有危难,国君会选拔贤德之人作将帅以解救国难。出征前,斋戒三日,进至太庙告祭列祖列宗,国君面南而站,将帅面北而立,太师双手奉上大斧,国君接过大斧,手持斧柄授给将帅说:“从现在开始,部队由您指挥。”然后,国君接着说:“作战时,见敌人势弱则进击,见敌人实力强固则以退为主。不能因为自己身居高位而看轻别人,也不要因为自己意见独特而听不进部下的意见,不可以凭借自己功绩显赫就失去人忠信本分的品质。部下还没有坐下来休息时,身为将帅不能自己先坐下来休息,部下还没有吃饭时,身为将帅也不要首先进餐,应该与部下同寒暑,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做到了这一切,手下的将士必会竭尽全力,敌人也一定会被打败”。将帅听完国君的训命后,宣誓效忠,然后亲自打开凶门,率军出征。国君把出征的军队送到北门,向将帅乘用的车马跪拜同时又说:“将在外,不受君命。从今天起,军队中的一切行动都由您来决策”。这样,将帅就具有了绝对的权威,也可以使智谋之人为之献策,使勇犯之人为之效命沙场。由此,可以百战百胜,立下汗马功劳,也能扬名于后世,福泽恩及子孙。
夫师之行也,有好斗乐战,独取强敌者,聚为一徒,名曰报国之士;有气盖三军,材力勇捷者,聚为一徒,名曰突陈之士;有轻足善步,走如奔马者,聚为一徒,名曰搴旗之士;有骑射如飞,发无不中者,聚为一徒,名曰争锋之士;有射必中,中必死者,聚为一徒,名曰飞驰之士;有善发强弩,远而和中者,聚为一徒,名曰摧锋之士。此六军之善士,各因其能而用之也。
译文大致如下:
将帅在编排军队时,应该注意:有的士兵武艺高强,喜欢对敌厮杀,愿意独立地与强劲对手较量,应把他们编在一个行列里,这些人可以算的上是报国之士;有的士兵气冠三军,精力充沛,身手狡捷,应把他们编在一个行列里,这些人可以算作是突击队;有的士兵行走快速而敏捷,象飞驰的马一样有威势,应把他们编在一起,这此人可以组成前锋队;有的士兵善骑善射,箭术高超,百发百中,应把他们编在一起,这些人可以组成奇袭队;有的士兵专门擅长射箭,是一流的射手,也应把他们编在一个行列里,这些人可以组成射击队;有的士兵力大无比可以使用强有力的弓弩,即使射程比较远也可以射中目标,应把他们编成一组,组成阻击队。可见,不同的士兵,有不同的能力特点,应该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各尽其才,各尽其用。
(这种描述更像是出自《武经七书》,但是从无当飞军的记载来看,诸葛亮当时这么做也不是什么问题。)
夫为将之道,必顺天、因时、依人以立胜也。故天作时不作而人作,是谓逆时;时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谓逆天;天作时作而人不作,是谓逆人。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时,亦不逆人也。
译文大致如下:
将帅将兵出征想夺取战斗的胜利,必须考虑到天候、战机、人的素质这几方面的因素,要顺天候、得战机、具备相应的战斗力。所以在顺应了天候、也具备了相应的战斗力,但时机却不成熟的情况下出兵是逆时,在具备了相应的战斗力,有了成熟的战机,但不具备天候条件下出兵是逆天,在顺应了天候、抓住了战机,但却不具备士兵相应的战斗力的条件下出兵是逆人。明智的将帅,领兵作战是决不会逆天、逆时、逆人的。
古之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昔者,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至老不相攻伐,可谓善理者不师也。若舜修典刑,咎繇作士师,人不干令,刑无可施,可谓善师者不陈。若禹伐有苗,舜舞干羽而苗民格,可谓善陈者不战。若齐桓南服强楚,北服山戎,可谓善战者不败。若楚昭遭祸,奔秦求救,卒能返国,可谓善败者不亡矣。
译文大致如下:
古代善于治理国家懂得治国规律的君主是不依赖军队这种国家机器的,具有军事才能善于用兵的将帅也不以战争,摆开交战的阵势为最终目标,善于布阵的将帅根本不用向对方发起攻击就能获胜,不以兵戎相见为乐事,善于指挥战斗的人则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善于总结失败教训的将帅则不会被敌方所消灭。英明的君主治理天下,主要是让老百姓生活安定,勤于工作,人们安居乐业,不发生任何不愉快的纠纷,这就是上面所说的“善理者不师也”的意思。上古时代,舜修刑典,还让大臣皋陶作了掌理刑法的官员,可是老百姓无人冒犯法令,因此也就不用对任何人施加刑法,这就是“善师者不陈”的意思。大禹征伐的苗族,只派舜手持舞蹈用的干盾、羽扇就征服了有苗族人,这就是“善陈者不战”的意思。齐桓公在南讨楚国,北伐山戎的过程中,英勇善战,所向无敌,这就是“善战者不败”的意思。楚昭王时楚国受到吴国的侵犯,楚昭王立刻逃到秦国求救,后事又返回了秦国,这就是“善败者不亡”的意思。
书曰:“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人力。”固行兵之要,务揽英雄之心,严赏罚之科,总文武之道,操刚柔之术,说礼乐而敦诗书,先仁义而后智勇;静如潜鱼,动若奔獭,丧其所连,折其所强,耀以旌旗,戒以金鼓,退若山移,进如风雨,击崩若摧,合战如虎;迫而容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强而弱之;有危者安之,有惧者悦之,有叛者怀之,有冤者申之,有强者抑之,有弱者扶之,有谋者亲之,有谗者覆之,获财者与之;不倍兵以攻弱,不恃众以轻敌,不傲才以骄之,不以宠而作威;先计而后动,知胜而始战;得其财帛不自宝,得其子女不自使。将能如此,严号申令而人愿斗,则兵合刃接而人乐死矣。
译文大致如下:
《书经》说:“戏辱君子,就无法得到他的真心,蔑视小人,也无法使他们竭尽全力为自己服务”。所以,将帅领兵的要诀是:广泛笼络部下的人心,严格有关赏罚的规章和纪律,要具备文、武两方面的能力,刚柔并济,精通礼、乐、诗、书,使自己在修身方面达到仁义、智勇的内涵;领兵作战时,命令士兵休息就应让士兵象游鱼潜水一样不出声响,命令士兵出击时就应让士兵象奔跑中的獭一样突跃飞奔,又快又猛,打乱敌人的阵营,切断敌人的联系,削弱敌人的势力,挥动旌旗以显示自己的威力并且让士兵服从指挥,听从调动,撤兵时部队应象大山移动一样稳重,整齐,进兵时则要疾如风雨,彻底地摧毁败军败将,与敌交手则拿出虎一样的猛势;对待敌人,还要采取一些计谋:面对紧急情况应该想办法从容不迫,用小恩小惠诱敌进入设置好的圈套之中,想尽办法打乱敌军稳固整齐的阵势,然后乱中取胜,对小心谨慎的敌军要用计使他盲目骄傲起来,上下不一,用离间术打乱敌军的内部团结,对异常强大的敌人想方设法地削弱他的力量,要使处境危险的敌人感到安宁以麻痹敌人,让忧惧的敌人感到喜悦,使敌人疏忽起来;对投到我军的战俘要以怀柔的政策来对待,要使部下的冤屈有地方伸诉,扶持弱者,抑制气势凌人的部下,对有智谋的部下要尽全力亲近他,用他做参谋,对巧言令色的小人要坚决打击,获得了战利品要首先分给部下;另外,还要注意这样几点:如果敌人势弱,就不必用全力去攻击他,也不能因为自己军队力量强大就忽视了敌人,更不能以自己能力高强就骄傲自大,不能因为自己受宠就到部下那里作威作福;对于整个战事的进行,要先制定详实的计划,要有万全的把握才能领兵出征,不独自享受战场上缴获的财物、布帛,俘虏的男女人等也不自己独自役使。身为将帅作到了这些要求,严格号令,将士一定会积极作战,在战斗中效命疆场。
(《书经》就是指《尚书》,部分人不知道这样的区别,故而说明一下。)
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不逾息,可不惧哉!故有患难,君臣旰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传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又曰:“预备无虞,古之善政。”又曰:“蜂虿尚有毒,而况国乎?”无备,虽众不可恃也。故曰:有备无患。故三军之行,不可无备也。
译文大致如下:
国家最重要的事务是国防,在国防的问题上稍有偏差,就会导致国家的灭亡,使全国覆没,无可挽回,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啊!所以,一旦国家出现了危难,君臣应齐心一致,废寝忘食,共同谋策,挑选有本领的人担任将帅,指挥三军应敌。如果不能居安思危,就是敌人已打到了家里也不能警觉,如同燕子的窝巢搭筑在门帘上,鱼儿游戏在旱锅里,灭亡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左传》说:对事物没有计划,不准备到毫无差错的地步,不能出兵!”居安思危,妥善安排,防止可能出现的灾难,这是古代推崇的善政”。“蜜蜂和蝎子一类的小昆虫都以毒刺作为防御的工具,更何况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呢?”如果一个国家忽视了国防建设,即使有百万之众也不可怕,所以说有备无患,就是这个意思。可见,三军将士在出征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夫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战,是谓弃之。”又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然则即戎之不可不教,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故人知劝,然后习之,或陈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却之,别而合之,散而聚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万人,可教三军,然后教练而敌可胜矣。
译文大致如下:
如果军队士兵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一百名士兵也抵不上敌人的一个士兵;如果军队士兵受到了应有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一名士兵就可抵挡百名敌人的进攻。所以孔子说:百姓没有受到教育和训练就去参加战斗,这是让他们去送死。”“让贤德的人用七年的时间来教育和训练百姓,他们马上可以投入战斗,并且个个都勇猛善战!”这就是说想让百姓投入战斗,在出征之前不能不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训练时,要使百姓明白什么是礼,什么是义,要训练、教诲他们有忠信的思想,要讲明赏罚的界限,用赏罚来制约督促他们的行为,使他们自觉上进。然后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列队与解散,坐下起立,行进立定,前进后退,解散与集合,使他们能整齐划一、井然有序。象这样一教十,十教百,百教千,千教万,就可以使整个三军受到训练,最后再让将士接受战术训练就可以在战场上打败敌人了。
将苑除了为将之道的部分之外,还有着部分对于一个将领作战的理解。
对比诸葛亮所著作的兵书《兵法二十四篇》,则是有着比较明显的参考:
……
古者国有危难,君简贤能而任之,齐三日,入太庙,南面而立,将北面,太师进钺于君。君持钺柄以授将,曰:“从此至军,将军其裁之。”复命曰:“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退。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忠信。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署,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如此则士必尽死,敌必可亡。”将受词,凿凶门,引军而出,君送之,跪而推毂,曰:“进退惟时,军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将出。”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主于后。是以智者为之虑,勇者为之斗,故能战胜于外,功成于内,扬名于后世,福流于子孙矣。
译文大致如下:
从古至今,大凡国家遇有危难,国君会选拔贤德之人作将帅以解救国难。出征前,斋戒三日,进至太庙告祭列祖列宗,国君面南而站,将帅面北而立,太师双手奉上大斧,国君接过大斧,手持斧柄授给将帅说:“从现在开始,部队由您指挥。”然后,国君接着说:“作战时,见敌人势弱则进击,见敌人实力强固则以退为主。不能因为自己身居高位而看轻别人,也不要因为自己意见独特而听不进部下的意见,不可以凭借自己功绩显赫就失去人忠信本分的品质。部下还没有坐下来休息时,身为将帅不能自己先坐下来休息,部下还没有吃饭时,身为将帅也不要首先进餐,应该与部下同寒暑,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做到了这一切,手下的将士必会竭尽全力,敌人也一定会被打败”。将帅听完国君的训命后,宣誓效忠,然后亲自打开凶门,率军出征。国君把出征的军队送到北门,向将帅乘用的车马跪拜同时又说:“将在外,不受君命。从今天起,军队中的一切行动都由您来决策”。这样,将帅就具有了绝对的权威,也可以使智谋之人为之献策,使勇犯之人为之效命沙场。由此,可以百战百胜,立下汗马功劳,也能扬名于后世,福泽恩及子孙。
夫师之行也,有好斗乐战,独取强敌者,聚为一徒,名曰报国之士;有气盖三军,材力勇捷者,聚为一徒,名曰突陈之士;有轻足善步,走如奔马者,聚为一徒,名曰搴旗之士;有骑射如飞,发无不中者,聚为一徒,名曰争锋之士;有射必中,中必死者,聚为一徒,名曰飞驰之士;有善发强弩,远而和中者,聚为一徒,名曰摧锋之士。此六军之善士,各因其能而用之也。
译文大致如下:
将帅在编排军队时,应该注意:有的士兵武艺高强,喜欢对敌厮杀,愿意独立地与强劲对手较量,应把他们编在一个行列里,这些人可以算的上是报国之士;有的士兵气冠三军,精力充沛,身手狡捷,应把他们编在一个行列里,这些人可以算作是突击队;有的士兵行走快速而敏捷,象飞驰的马一样有威势,应把他们编在一起,这此人可以组成前锋队;有的士兵善骑善射,箭术高超,百发百中,应把他们编在一起,这些人可以组成奇袭队;有的士兵专门擅长射箭,是一流的射手,也应把他们编在一个行列里,这些人可以组成射击队;有的士兵力大无比可以使用强有力的弓弩,即使射程比较远也可以射中目标,应把他们编成一组,组成阻击队。可见,不同的士兵,有不同的能力特点,应该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各尽其才,各尽其用。
(这种描述更像是出自《武经七书》,但是从无当飞军的记载来看,诸葛亮当时这么做也不是什么问题。)
夫为将之道,必顺天、因时、依人以立胜也。故天作时不作而人作,是谓逆时;时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谓逆天;天作时作而人不作,是谓逆人。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时,亦不逆人也。
译文大致如下:
将帅将兵出征想夺取战斗的胜利,必须考虑到天候、战机、人的素质这几方面的因素,要顺天候、得战机、具备相应的战斗力。所以在顺应了天候、也具备了相应的战斗力,但时机却不成熟的情况下出兵是逆时,在具备了相应的战斗力,有了成熟的战机,但不具备天候条件下出兵是逆天,在顺应了天候、抓住了战机,但却不具备士兵相应的战斗力的条件下出兵是逆人。明智的将帅,领兵作战是决不会逆天、逆时、逆人的。
古之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昔者,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至老不相攻伐,可谓善理者不师也。若舜修典刑,咎繇作士师,人不干令,刑无可施,可谓善师者不陈。若禹伐有苗,舜舞干羽而苗民格,可谓善陈者不战。若齐桓南服强楚,北服山戎,可谓善战者不败。若楚昭遭祸,奔秦求救,卒能返国,可谓善败者不亡矣。
译文大致如下:
古代善于治理国家懂得治国规律的君主是不依赖军队这种国家机器的,具有军事才能善于用兵的将帅也不以战争,摆开交战的阵势为最终目标,善于布阵的将帅根本不用向对方发起攻击就能获胜,不以兵戎相见为乐事,善于指挥战斗的人则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善于总结失败教训的将帅则不会被敌方所消灭。英明的君主治理天下,主要是让老百姓生活安定,勤于工作,人们安居乐业,不发生任何不愉快的纠纷,这就是上面所说的“善理者不师也”的意思。上古时代,舜修刑典,还让大臣皋陶作了掌理刑法的官员,可是老百姓无人冒犯法令,因此也就不用对任何人施加刑法,这就是“善师者不陈”的意思。大禹征伐的苗族,只派舜手持舞蹈用的干盾、羽扇就征服了有苗族人,这就是“善陈者不战”的意思。齐桓公在南讨楚国,北伐山戎的过程中,英勇善战,所向无敌,这就是“善战者不败”的意思。楚昭王时楚国受到吴国的侵犯,楚昭王立刻逃到秦国求救,后事又返回了秦国,这就是“善败者不亡”的意思。
书曰:“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人力。”固行兵之要,务揽英雄之心,严赏罚之科,总文武之道,操刚柔之术,说礼乐而敦诗书,先仁义而后智勇;静如潜鱼,动若奔獭,丧其所连,折其所强,耀以旌旗,戒以金鼓,退若山移,进如风雨,击崩若摧,合战如虎;迫而容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强而弱之;有危者安之,有惧者悦之,有叛者怀之,有冤者申之,有强者抑之,有弱者扶之,有谋者亲之,有谗者覆之,获财者与之;不倍兵以攻弱,不恃众以轻敌,不傲才以骄之,不以宠而作威;先计而后动,知胜而始战;得其财帛不自宝,得其子女不自使。将能如此,严号申令而人愿斗,则兵合刃接而人乐死矣。
译文大致如下:
《书经》说:“戏辱君子,就无法得到他的真心,蔑视小人,也无法使他们竭尽全力为自己服务”。所以,将帅领兵的要诀是:广泛笼络部下的人心,严格有关赏罚的规章和纪律,要具备文、武两方面的能力,刚柔并济,精通礼、乐、诗、书,使自己在修身方面达到仁义、智勇的内涵;领兵作战时,命令士兵休息就应让士兵象游鱼潜水一样不出声响,命令士兵出击时就应让士兵象奔跑中的獭一样突跃飞奔,又快又猛,打乱敌人的阵营,切断敌人的联系,削弱敌人的势力,挥动旌旗以显示自己的威力并且让士兵服从指挥,听从调动,撤兵时部队应象大山移动一样稳重,整齐,进兵时则要疾如风雨,彻底地摧毁败军败将,与敌交手则拿出虎一样的猛势;对待敌人,还要采取一些计谋:面对紧急情况应该想办法从容不迫,用小恩小惠诱敌进入设置好的圈套之中,想尽办法打乱敌军稳固整齐的阵势,然后乱中取胜,对小心谨慎的敌军要用计使他盲目骄傲起来,上下不一,用离间术打乱敌军的内部团结,对异常强大的敌人想方设法地削弱他的力量,要使处境危险的敌人感到安宁以麻痹敌人,让忧惧的敌人感到喜悦,使敌人疏忽起来;对投到我军的战俘要以怀柔的政策来对待,要使部下的冤屈有地方伸诉,扶持弱者,抑制气势凌人的部下,对有智谋的部下要尽全力亲近他,用他做参谋,对巧言令色的小人要坚决打击,获得了战利品要首先分给部下;另外,还要注意这样几点:如果敌人势弱,就不必用全力去攻击他,也不能因为自己军队力量强大就忽视了敌人,更不能以自己能力高强就骄傲自大,不能因为自己受宠就到部下那里作威作福;对于整个战事的进行,要先制定详实的计划,要有万全的把握才能领兵出征,不独自享受战场上缴获的财物、布帛,俘虏的男女人等也不自己独自役使。身为将帅作到了这些要求,严格号令,将士一定会积极作战,在战斗中效命疆场。
(《书经》就是指《尚书》,部分人不知道这样的区别,故而说明一下。)
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不逾息,可不惧哉!故有患难,君臣旰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传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又曰:“预备无虞,古之善政。”又曰:“蜂虿尚有毒,而况国乎?”无备,虽众不可恃也。故曰:有备无患。故三军之行,不可无备也。
译文大致如下:
国家最重要的事务是国防,在国防的问题上稍有偏差,就会导致国家的灭亡,使全国覆没,无可挽回,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啊!所以,一旦国家出现了危难,君臣应齐心一致,废寝忘食,共同谋策,挑选有本领的人担任将帅,指挥三军应敌。如果不能居安思危,就是敌人已打到了家里也不能警觉,如同燕子的窝巢搭筑在门帘上,鱼儿游戏在旱锅里,灭亡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左传》说:对事物没有计划,不准备到毫无差错的地步,不能出兵!”居安思危,妥善安排,防止可能出现的灾难,这是古代推崇的善政”。“蜜蜂和蝎子一类的小昆虫都以毒刺作为防御的工具,更何况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呢?”如果一个国家忽视了国防建设,即使有百万之众也不可怕,所以说有备无患,就是这个意思。可见,三军将士在出征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夫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战,是谓弃之。”又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然则即戎之不可不教,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故人知劝,然后习之,或陈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却之,别而合之,散而聚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万人,可教三军,然后教练而敌可胜矣。
译文大致如下:
如果军队士兵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一百名士兵也抵不上敌人的一个士兵;如果军队士兵受到了应有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一名士兵就可抵挡百名敌人的进攻。所以孔子说:百姓没有受到教育和训练就去参加战斗,这是让他们去送死。”“让贤德的人用七年的时间来教育和训练百姓,他们马上可以投入战斗,并且个个都勇猛善战!”这就是说想让百姓投入战斗,在出征之前不能不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训练时,要使百姓明白什么是礼,什么是义,要训练、教诲他们有忠信的思想,要讲明赏罚的界限,用赏罚来制约督促他们的行为,使他们自觉上进。然后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列队与解散,坐下起立,行进立定,前进后退,解散与集合,使他们能整齐划一、井然有序。象这样一教十,十教百,百教千,千教万,就可以使整个三军受到训练,最后再让将士接受战术训练就可以在战场上打败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