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解读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楚玉文集最新章节!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信佛信道的信男信女们,特别是老年的人对于佛教与道教有着极其深刻的信仰。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开始于公元2世纪,至今有1800多年的历史。
道教,它综合了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特色,里面包含了名俗间传统巫教的巫术、所谓的符籙咒术、阴阳五行、谶纬、咒术等,道教始自东汉的张陵,至其子张衡、其孙张鲁乃集而大成。当时做为道教文化主要是反对儒家学派思想而成立的,也就是以“无”的世界思想观念为其基础,当时创建者又由于对社会的统治极度不满,最后以宗教方式延续下来。
道教有着很大的民间色彩,开始时在全国展开各种事宜,然后就在全国建立道教会馆,以便让道教更好去收集教民,于是最后逐渐成为庞大的反儒家、反佛教的宗教。道教的教义为“杂而多端”其大略意思如刘勰灭惑论文中所总结:“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不管怎说中国道教之源其本质上就是古代的对鬼神、仙人的崇拜和对长生不死的追求。道教在其诞生时受佛教传入的影响,对佛教有着极其深的了解,同样也在不知道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同化。
在最早的时候的道教就分清为三大流派,即张陵的五斗米道、张角的太平道和魏伯阳的金丹道。
张陵为五斗米道(又名正一道)创始人,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大道家令戒说:“老君授与张道陵为天师,至尊至神,而为人之师。”唐朝道士孟安排道教义枢卷二说得更清楚:“汉末,天师张道陵精思西蜀,太上亲降,汉安元年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这就为张陵张天师的称号进行了命名,对于不管以后多少个天师来说,这个神圣的称号就更具有神圣的意义,是不可取代的。
张道陵创立道教时,他奉老子为教祖,但这也是客观的形势所造成,不是单凭自己主观的愿望就能办到。根据当时社会情况,除老子而外,实在找不出第二位有这样资格能够和儒教的孔子、释教的佛陀相抗衡。三国志张鲁传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华阳国志汉中志亦称“世谓之米道”张陵以廉耻教人,乃立条制,令有疾病者疏记其生身以来所犯过错,手书之投水中,与神明盟誓,以身死为约,不得复犯,谓之“首过”道民因惧怕患病,皆遵守戒约。张陵还借用神的名义设置命籍,要求教徒在一定时候会集治所,核实户籍,检查教徒有无违反禁约行为。这就是五斗米道的由来。
五斗米道是正一盟威之道,其早期的教规严谨,教规要求颂经(颂老子五千言、太平洞极经、老子想尔注)、不妄祀(除祠先人、灶社外,不得有所祭)、持戒(不淫盗及不饮酒食肉)、收取五斗信米等。张陵用“道气”取代了“故气”其教法上更是要求以招神、符咒劾鬼为主,很是反对杀生血祀和淫祠。同时,又兼修行气、导引、房中、金丹诸术。其人著有着道书二十四篇。
张陵历来被视为得道成仙者,葛洪神仙传就说“后陵与升、长二人皆白日冲天而去”明汉天师世家汇集其仙化事迹甚众。他死后,子孙后代世传其教,他也为道教徒和唐宋元明诸朝帝王所崇奉。南朝道士已尊称他为“正一真人三天法师”据唐会要卷五十记载,天宝七载五月十三日,唐玄宗册赠他为太师。佛祖统纪历代会要志载称,宋徽宗敕封为“正一静应真君”(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作“正一静应显佑真君”盖误)。汉天师世家补充说: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封“三天扶教大法师”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加号“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徽宗大观二年(1108)册封“真君”理宗嘉熙三年(1239)册封“三天扶教辅大法师正一等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加封“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
张角出生信奉黄老道家庭,并且世世代代行医。张角兄弟三人,张角居长,老二张宝,老三张梁,都是黄老道徒。都有共同的愿望:济世救民。当时中国道教初创为黄老道,以养生长寿为主,开始于东汉宫廷,后传民间。黄老道初创不久,在洛阳三次流传太平经。顺帝、桓帝均以其“妖妄不经”收藏了之;灵帝却以太平经内容正确,而因此流传朝野。张角由于祖传医术,在民间行医看病;也由于他得了太平经以后,深入钻研,并借行医来宣传太平经,天长日久,老百姓对太平经产生了崇敬的感情,继而认为张角是一位了不起的经师,越来越多的人都聚集在他的周围。张角的行医布道,手持九节杖,教病人叩头思过,饮符水治病,这是张角的行教手段之一。让病人向天地跪拜,自诉过错,祈求天地神灵宽恕,就能解除自己的痛苦,这叫作叩头思过法。张角的另一行教手段,是用符水咒说治病。符是神符,用朱砂在黄表上画成的特殊符号,把它烧成灰用酒或水调和后,让病人饮下,以解除病人痛苦,这叫作符水治病。再者用咒说治病,咒是神咒,也就是神的言辞,具有无上的法力,念之也能治病,这叫作咒语治病法。张角用以上方法,来联系广大信众,可以说在当时能起到一呼百应。张角最后看到很多黄老道徒都依附在他的周围便以太平经为组织纲领,组织天下流民,建立严密的“太平道”各级组织。张角自称“大贤良师”持九节杖,仍以行医来宣教,贫苦农民纷纷加入“太平道”随后打出口号说: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张角的太平道为早期道教另一重要派别,奉太平清领书为主要经典,其是以“善道”来教化徒众。
东汉中后期,中国道教史上,出现了一部重要的炼养丹书周易参同契。它是总结了前人的养炼术,并有作者独特的见解,对后世影响很大。它作为一部完整的学术体系,它和中医的脉学、针灸、气功、五运六气学说等直接有关;又因为有很多科技上的发明创造是拟人的,所以涉及到中国历史上发明创造的许多方面,如火药、罗盘、炼金术、本草、数论、二进位制数学、珠算、天文历数等,因此,周易参同契一书在中国技学技术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其作者就是魏伯阳。
魏翱,字伯阳,号云牙子,以字行于世。关于他的籍贯,正史却没有记载,而后世的书上都错误地称他是“会稽上虞人”魏伯阳的金丹道是以神仙学说和周易相结合,追求成仙之路。魏伯阳出身于高门望族,自幼受过正统的儒学教育,他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蒙受着谶纬神学思想的儒家经典;也接受了流传民间的黄老道的黄老宗教观点,更接受了民间流传的神仙丹术思想,因此,他不愿做官,酷爱道术,到处寻师访友,求术问道。据说,他曾云游到长白山,遇到了一位道行高深的真人,传授给他合炼神丹的秘诀,他得到了丹书龙虎经潜行钻研,深得其妙。又在往来京都洛阳和故乡密县之间,得到三十六水法、太清金液神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等“火记六百篇”这些丹经是古人炼丹经验的结集,是古人在人类人体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智慧结晶,是东汉时代自然科学尤其是化学、冶炼学发展的里程碑。魏伯阳回到洛阳以后,就隐居山林,修真养性。经过多年养炼,功成圆满。他经历了各种的风风雨雨后结合易经写出了这个巨作周易参同契。当时,他就把自己所写的周易参同契公众于世后,被誉为丹经之祖周易参同契,魏伯阳更是被后世尊为“万古丹经王”
到了东晋建武元年(西元三一七年),葛洪撰抱朴子内篇,整理并阐述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理论,将道教的思想内容体系化,成为道教的基本典籍。道教经历了几朝后,南北朝时,北魏太平真君年间(西元四四——四五年),嵩山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西元四二四——四五一年在位)支持下,自称奉“太上老君”意旨,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参考佛教的仪礼而制订乐章,诵诫新法,确立道教的国教化,称为“北天师道”或“新天师道”未久,南朝宋的庐山道士陆修静与梁的陶弘景等人整理经书,编著斋戒仪范,道教的理论与组织形式因之愈臻完备,称为“南天师道”唐宋以后,三个流派就逐渐合流在一起。当时,至元代归并于以符籙为主的“正一派”中。金代大定七年(西元一一六七年),王重阳在山东宁海创立“全真教”金元之际又有刘德仁创立“大道教”(后称真大道教),萧抱珍创立“太一道”均行于河北,然历时不久,唯有全真教仍盛极一时。在当时,全真教与天师道同为道教的二大主流。在早期,道教势力兴盛时,教团组织每与国家权力相互结合,因此形成特殊阶层及专事修道者的宗教;及至道教逐渐衰微时,则转而注重民众的宗教欲求,处处以民众生活与日常伦理为基础,于是有“民众道教”之称,同时大量的善书与宝卷等也应运而出,这就是所谓民众道教的经典。
道教最根本的信仰是″道″。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此衍化而生。道教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与″道″并提的是″德″,即道之在我者就是德。道教认为信徒要″修道养德″,并认为″修道″可以使人返本还原,长生久安,生活康乐。道教的基本观点是神仙观念,得道成仙是道教的理想。道教的经典基本上是以肉体成仙为核心,阐扬延年养生之理,宣扬“金丹黄白”是延年大药提倡“内修外炼”是神仙要道。道教信奉的经典主要有道德经,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道教经书很多,但一般道士只念诵玉皇经、清静经、三官经等。道学高一些的道士才奉习道德经、南华经、黄庭经以及悟真篇、坐忘论、参同契等。
道教主张人类的根本希望在于获得现世的幸运、幸福、长寿、繁荣,为达此一理想,乃积极劝人为善,举行除灾招福、祈祷咒术等的仪式,所以道教信仰特含通俗色彩。道教以中华本土传统信仰为基础,广泛地吸收、融合诸家文化之精华,表现出一种开放的、有容乃大的文化性格,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优良传统,这种传统精神的陶冶和积淀,铸成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素质具开放性和善于吸纳的多元文化特点。
道教的派别虽多,然一般而言,其基本信仰与教义仍然还是“道”认为道乃“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并谓宇宙、阴阳、万物皆由“道”化生。所崇拜的最高神是由“道”人格化之三清尊神,其中“道德天尊”即老子。然宋代以后的民众道教则或为自然星宿的神格化,或为历史人物的神格化,如文昌帝君(学问之神)、吕祖、关圣帝君、北斗神君(北斗七星的神格化)、玄天上帝(北极星的神格化)等。又道教修炼的具体方法,有:服饵(服用仙药)、导引(一种柔软体操)、胎息(又称服气、行气,系将宇宙的元气吸入体内,以期不老不死的呼吸法)、符籙(符咒等的秘文)、房中术(采阴补阳之法)、辟谷(避食由不纯之气所长成的谷类)、内丹、外丹等。其宗教的议事更是很多,典型为斋醮、祈祷、诵经、礼忏等。
自道教以来,典型的是以长生不老,白日飞仙为主题,中国的丹术也极大成长了。对于我们现在人来说,道教的丹术也可以作为一个古代医学的一部分来研究,我国古代一些化学合成的药剂,如丹砂、轻粉、粉霜、铅霜、铅丹、砒霜等等,都是方士们在炼丹术活动中的发明。他们的研究是以长生为最终目标。
道教自古到今,为什么走不出中国范围,走不出世界去,为什么只可是本土宗教?从这可看出道教在信仰方面比不上佛教方面,他与其他宗教比起来不够成熟,没有别的宗教上的具有对彼岸的追求精神,它有的只是无信仰的实用文化中,对现实人生的渴望和追求:鹤发童颜、长生不老虚无梦幻般的追求。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信佛信道的信男信女们,特别是老年的人对于佛教与道教有着极其深刻的信仰。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开始于公元2世纪,至今有1800多年的历史。
道教,它综合了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特色,里面包含了名俗间传统巫教的巫术、所谓的符籙咒术、阴阳五行、谶纬、咒术等,道教始自东汉的张陵,至其子张衡、其孙张鲁乃集而大成。当时做为道教文化主要是反对儒家学派思想而成立的,也就是以“无”的世界思想观念为其基础,当时创建者又由于对社会的统治极度不满,最后以宗教方式延续下来。
道教有着很大的民间色彩,开始时在全国展开各种事宜,然后就在全国建立道教会馆,以便让道教更好去收集教民,于是最后逐渐成为庞大的反儒家、反佛教的宗教。道教的教义为“杂而多端”其大略意思如刘勰灭惑论文中所总结:“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不管怎说中国道教之源其本质上就是古代的对鬼神、仙人的崇拜和对长生不死的追求。道教在其诞生时受佛教传入的影响,对佛教有着极其深的了解,同样也在不知道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同化。
在最早的时候的道教就分清为三大流派,即张陵的五斗米道、张角的太平道和魏伯阳的金丹道。
张陵为五斗米道(又名正一道)创始人,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大道家令戒说:“老君授与张道陵为天师,至尊至神,而为人之师。”唐朝道士孟安排道教义枢卷二说得更清楚:“汉末,天师张道陵精思西蜀,太上亲降,汉安元年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这就为张陵张天师的称号进行了命名,对于不管以后多少个天师来说,这个神圣的称号就更具有神圣的意义,是不可取代的。
张道陵创立道教时,他奉老子为教祖,但这也是客观的形势所造成,不是单凭自己主观的愿望就能办到。根据当时社会情况,除老子而外,实在找不出第二位有这样资格能够和儒教的孔子、释教的佛陀相抗衡。三国志张鲁传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华阳国志汉中志亦称“世谓之米道”张陵以廉耻教人,乃立条制,令有疾病者疏记其生身以来所犯过错,手书之投水中,与神明盟誓,以身死为约,不得复犯,谓之“首过”道民因惧怕患病,皆遵守戒约。张陵还借用神的名义设置命籍,要求教徒在一定时候会集治所,核实户籍,检查教徒有无违反禁约行为。这就是五斗米道的由来。
五斗米道是正一盟威之道,其早期的教规严谨,教规要求颂经(颂老子五千言、太平洞极经、老子想尔注)、不妄祀(除祠先人、灶社外,不得有所祭)、持戒(不淫盗及不饮酒食肉)、收取五斗信米等。张陵用“道气”取代了“故气”其教法上更是要求以招神、符咒劾鬼为主,很是反对杀生血祀和淫祠。同时,又兼修行气、导引、房中、金丹诸术。其人著有着道书二十四篇。
张陵历来被视为得道成仙者,葛洪神仙传就说“后陵与升、长二人皆白日冲天而去”明汉天师世家汇集其仙化事迹甚众。他死后,子孙后代世传其教,他也为道教徒和唐宋元明诸朝帝王所崇奉。南朝道士已尊称他为“正一真人三天法师”据唐会要卷五十记载,天宝七载五月十三日,唐玄宗册赠他为太师。佛祖统纪历代会要志载称,宋徽宗敕封为“正一静应真君”(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作“正一静应显佑真君”盖误)。汉天师世家补充说: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封“三天扶教大法师”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加号“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徽宗大观二年(1108)册封“真君”理宗嘉熙三年(1239)册封“三天扶教辅大法师正一等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加封“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
张角出生信奉黄老道家庭,并且世世代代行医。张角兄弟三人,张角居长,老二张宝,老三张梁,都是黄老道徒。都有共同的愿望:济世救民。当时中国道教初创为黄老道,以养生长寿为主,开始于东汉宫廷,后传民间。黄老道初创不久,在洛阳三次流传太平经。顺帝、桓帝均以其“妖妄不经”收藏了之;灵帝却以太平经内容正确,而因此流传朝野。张角由于祖传医术,在民间行医看病;也由于他得了太平经以后,深入钻研,并借行医来宣传太平经,天长日久,老百姓对太平经产生了崇敬的感情,继而认为张角是一位了不起的经师,越来越多的人都聚集在他的周围。张角的行医布道,手持九节杖,教病人叩头思过,饮符水治病,这是张角的行教手段之一。让病人向天地跪拜,自诉过错,祈求天地神灵宽恕,就能解除自己的痛苦,这叫作叩头思过法。张角的另一行教手段,是用符水咒说治病。符是神符,用朱砂在黄表上画成的特殊符号,把它烧成灰用酒或水调和后,让病人饮下,以解除病人痛苦,这叫作符水治病。再者用咒说治病,咒是神咒,也就是神的言辞,具有无上的法力,念之也能治病,这叫作咒语治病法。张角用以上方法,来联系广大信众,可以说在当时能起到一呼百应。张角最后看到很多黄老道徒都依附在他的周围便以太平经为组织纲领,组织天下流民,建立严密的“太平道”各级组织。张角自称“大贤良师”持九节杖,仍以行医来宣教,贫苦农民纷纷加入“太平道”随后打出口号说: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张角的太平道为早期道教另一重要派别,奉太平清领书为主要经典,其是以“善道”来教化徒众。
东汉中后期,中国道教史上,出现了一部重要的炼养丹书周易参同契。它是总结了前人的养炼术,并有作者独特的见解,对后世影响很大。它作为一部完整的学术体系,它和中医的脉学、针灸、气功、五运六气学说等直接有关;又因为有很多科技上的发明创造是拟人的,所以涉及到中国历史上发明创造的许多方面,如火药、罗盘、炼金术、本草、数论、二进位制数学、珠算、天文历数等,因此,周易参同契一书在中国技学技术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其作者就是魏伯阳。
魏翱,字伯阳,号云牙子,以字行于世。关于他的籍贯,正史却没有记载,而后世的书上都错误地称他是“会稽上虞人”魏伯阳的金丹道是以神仙学说和周易相结合,追求成仙之路。魏伯阳出身于高门望族,自幼受过正统的儒学教育,他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蒙受着谶纬神学思想的儒家经典;也接受了流传民间的黄老道的黄老宗教观点,更接受了民间流传的神仙丹术思想,因此,他不愿做官,酷爱道术,到处寻师访友,求术问道。据说,他曾云游到长白山,遇到了一位道行高深的真人,传授给他合炼神丹的秘诀,他得到了丹书龙虎经潜行钻研,深得其妙。又在往来京都洛阳和故乡密县之间,得到三十六水法、太清金液神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等“火记六百篇”这些丹经是古人炼丹经验的结集,是古人在人类人体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智慧结晶,是东汉时代自然科学尤其是化学、冶炼学发展的里程碑。魏伯阳回到洛阳以后,就隐居山林,修真养性。经过多年养炼,功成圆满。他经历了各种的风风雨雨后结合易经写出了这个巨作周易参同契。当时,他就把自己所写的周易参同契公众于世后,被誉为丹经之祖周易参同契,魏伯阳更是被后世尊为“万古丹经王”
到了东晋建武元年(西元三一七年),葛洪撰抱朴子内篇,整理并阐述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理论,将道教的思想内容体系化,成为道教的基本典籍。道教经历了几朝后,南北朝时,北魏太平真君年间(西元四四——四五年),嵩山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西元四二四——四五一年在位)支持下,自称奉“太上老君”意旨,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参考佛教的仪礼而制订乐章,诵诫新法,确立道教的国教化,称为“北天师道”或“新天师道”未久,南朝宋的庐山道士陆修静与梁的陶弘景等人整理经书,编著斋戒仪范,道教的理论与组织形式因之愈臻完备,称为“南天师道”唐宋以后,三个流派就逐渐合流在一起。当时,至元代归并于以符籙为主的“正一派”中。金代大定七年(西元一一六七年),王重阳在山东宁海创立“全真教”金元之际又有刘德仁创立“大道教”(后称真大道教),萧抱珍创立“太一道”均行于河北,然历时不久,唯有全真教仍盛极一时。在当时,全真教与天师道同为道教的二大主流。在早期,道教势力兴盛时,教团组织每与国家权力相互结合,因此形成特殊阶层及专事修道者的宗教;及至道教逐渐衰微时,则转而注重民众的宗教欲求,处处以民众生活与日常伦理为基础,于是有“民众道教”之称,同时大量的善书与宝卷等也应运而出,这就是所谓民众道教的经典。
道教最根本的信仰是″道″。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此衍化而生。道教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与″道″并提的是″德″,即道之在我者就是德。道教认为信徒要″修道养德″,并认为″修道″可以使人返本还原,长生久安,生活康乐。道教的基本观点是神仙观念,得道成仙是道教的理想。道教的经典基本上是以肉体成仙为核心,阐扬延年养生之理,宣扬“金丹黄白”是延年大药提倡“内修外炼”是神仙要道。道教信奉的经典主要有道德经,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道教经书很多,但一般道士只念诵玉皇经、清静经、三官经等。道学高一些的道士才奉习道德经、南华经、黄庭经以及悟真篇、坐忘论、参同契等。
道教主张人类的根本希望在于获得现世的幸运、幸福、长寿、繁荣,为达此一理想,乃积极劝人为善,举行除灾招福、祈祷咒术等的仪式,所以道教信仰特含通俗色彩。道教以中华本土传统信仰为基础,广泛地吸收、融合诸家文化之精华,表现出一种开放的、有容乃大的文化性格,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优良传统,这种传统精神的陶冶和积淀,铸成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素质具开放性和善于吸纳的多元文化特点。
道教的派别虽多,然一般而言,其基本信仰与教义仍然还是“道”认为道乃“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并谓宇宙、阴阳、万物皆由“道”化生。所崇拜的最高神是由“道”人格化之三清尊神,其中“道德天尊”即老子。然宋代以后的民众道教则或为自然星宿的神格化,或为历史人物的神格化,如文昌帝君(学问之神)、吕祖、关圣帝君、北斗神君(北斗七星的神格化)、玄天上帝(北极星的神格化)等。又道教修炼的具体方法,有:服饵(服用仙药)、导引(一种柔软体操)、胎息(又称服气、行气,系将宇宙的元气吸入体内,以期不老不死的呼吸法)、符籙(符咒等的秘文)、房中术(采阴补阳之法)、辟谷(避食由不纯之气所长成的谷类)、内丹、外丹等。其宗教的议事更是很多,典型为斋醮、祈祷、诵经、礼忏等。
自道教以来,典型的是以长生不老,白日飞仙为主题,中国的丹术也极大成长了。对于我们现在人来说,道教的丹术也可以作为一个古代医学的一部分来研究,我国古代一些化学合成的药剂,如丹砂、轻粉、粉霜、铅霜、铅丹、砒霜等等,都是方士们在炼丹术活动中的发明。他们的研究是以长生为最终目标。
道教自古到今,为什么走不出中国范围,走不出世界去,为什么只可是本土宗教?从这可看出道教在信仰方面比不上佛教方面,他与其他宗教比起来不够成熟,没有别的宗教上的具有对彼岸的追求精神,它有的只是无信仰的实用文化中,对现实人生的渴望和追求:鹤发童颜、长生不老虚无梦幻般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