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小记_分卷阅读_149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浮生小记最新章节!
“好,我都听你的。”卢八娘靠着司马十七郎叹道:“到了平郡,我才知道我过去眼光有多浅,你真是世间之英豪!”
被赞扬的司马十七郎心中升起了无限的豪情,与外人的奉承不同,王妃很少称赞人,但是她的眼光却极精准,话也中肯,她的评价从来都是他最重视的。但不管心中有多么澎湃,司马十七郎却压制住心中的喜欢,依旧平静地与王妃归划起淮北军的事务。
在平郡收到了最大的一批馈赠,确实使淮北军的生存压力减小了不少,但是即使有这些支持,他们还是没有凑够过冬所需的粮食和物资,但所有人都已经尽力了,就是支援淮北军的百姓们,他们也要生存的。
司马十七郎以前领军,再怎么也有必要的后勤保障,如今的情况也是他第一次遇到,也明白了北伐的不易。但他心里倒还有一项指望,之所以带兵北上淮阴,不只是因为这里历来是北伐的□□,也是因为他的表叔薛琮所领的楚州正离此处不远。于是他告诉卢八娘,“薛家世代居于楚州,那里从没遭到过战火,总会藏有几万石粮食,只要能给我们两万石就可以渡过第一年,明年春天起必是要屯田的,秋天就会种出粮食来。”
卢八娘听出他语气中的不确实,也明白他并不信薛表叔会平白给他粮食,但事到如今,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司马十七郎见卢八娘没有开口,便又说:“薛家表叔一向与我极亲善,你还记得前年他上京时,就住在我们府上吧,父王邀他去齐王府,他推辞没去,我还为他陛见时出了不少力。”
卢八娘知道他在安慰自己,便也安慰他道:“只要薛表叔有粮,不管他想要什么来换,我们只管拿出来换就可,总要强于无粮可换。”
司马十七郎点头赞许,只要有粮,他一定会想出办法弄来,他是不会让手下的军士们挨饿的。军粮若是不足,军心必乱,不用说北伐,就是队伍都维持不住。王妃的话说到了他的心里,让他凭白多了很多信心。
除了粮食,要操心的事情还很多。比如天气越来越冷,他们又一路北上,冬衣是必需品,所以要买进大批的丝麻制品,又要组织北上的妇女们做衣服鞋袜。另外拉车的牲畜需要饲料,病人需要药材,做饭需要的铁锅等等,不一而足。
除了衣食日常用品,还有一件最为关键的大事,那就是兵器,打仗总是需要武器的。现在淮北军中兵器的普及率不足一半,就是有的,也是从各自家中带过来的,百姓帮忙凑来的,五花八门。还有作战用的铠甲,数量就更少了,满打满算不过五百副,还不到实际需要量的十分之一。
但这时侯,司马十七郎和卢八娘手中除了少量的储备,已经拿不任何东西再去换粮换东西了。
就这样队伍一样在前进,在出发二十多天后,他们终于到了淮河岸边。
面对滔滔河水,司马十七郎将后营淄重都留在淮河南岸,他自己亲率三千精兵过河。
十多天后,司马十七郎派人来接卢八娘和后营的几千人,上了船行至河中间,卢八娘放下睡着的儿子,走到了船舷边,放眼望去,此时的淮河是那样的宽阔,秋日中的河水是那样的静谧,无尽的河水波澜不惊地向东流去。晨时锁住大河的重重迷雾这时在阳光的照耀下也渐渐散去,尽显南北两岸的风光。
第五十九章舍安稳卢八娘渡河选营寨十七郎驻军(二)
自朝廷南迁以来,淮北的局势一直动荡,朝廷和几个割剧势力纷争不已,间或胡人也会插上一脚,这里的州郡差不多都曾几经易手,政出多门。目前,匈奴人所建的赵国、羯人所建的秦国和鲜卑人所建的燕国,还有卢水胡人、乌桓人、鲜卑人、羌人等正打成一团,无心南下,所以朝廷虽不能控制淮北,但这里还不尽是胡人的天下,而是几个大势力分而治之,其间更有无数各种小势力。
最有趣的是很多实力集团都打出朝廷的旗号,自称是朝廷封的北征将军、卫将军、大将军等,乱世为王,朝廷也根本管不了他们。但也从侧面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人心向背,北地的人心还是向着朝廷的。
司马十七郎对淮北的形势比较熟悉,当年平苏峻之乱时他就曾出兵此处,而眼下淮北最大的两个世家陶家和尚家曾是他共同战斗过的盟友。因此他在出发前就给陶耀光和尚爽写信,并与他们约定再结同盟,共同抗击胡人。
十多天前司马十七郎到了淮北后,先是与陶尚两家的使者会合,接受了他们的慰问,并重申了共同抗胡的宗旨,然后带兵去了淮南最东部的一块荒地,选了当地最高的大青山脚下做为驻军之地。
之所以选这样一块地方,也是在淮南时就仔细规划好的。这里离陶尚两家的地盘和北面胡人建立的县城都有一些距离,目前属于无人管理的地区;司马十七郎查阅典籍知道大青山中有一处早就荒废了的汉代铁矿,正可以冶铁练兵,而卢八娘看好这里背靠大海可以煮盐做军资。
渡过淮河后,再向东北走五十余里,就到了大青山的大山脚下,这里距海边只有百余里,营前是淮河的一条支流,依山傍水,正是驻扎大军极好的地势。
卢八娘很高兴地看到河两岸的土地原本是良田,只不过早已经荒芜,但恢复起来并不是难事。几千年来,淮河两岸都是中国最肥沃的土地之一。
听司马十七郎说,大青山虽然荒僻,但也不是绝无人烟,山中本有一个山寨,是当地百姓为自保而建,共有几百人,面对先皇亲封的淮北王驾临,寨子很快就归顺了。除了实力绝对胜出,也因为司马十七郎占着大义,汉人们还是一心向着朝廷正统,归顺正是应有之义。
寨子的态度也让司马十七郎很满意,他对率众投奔他的木寨主格外礼遇,授予他校尉的官职,他手下的青壮依旧归他带领,将家眷老弱等并入军中的后营——这里正是随军的家眷们的所在。
有了立足之处,接下来的事情就更多了。司马十七郎分派手下各将修建哨所,修营栅、造房屋、采矿冶铁、铸造兵器铠甲、巡营……
卢八娘先建了仓库,安顿了淮北军的所有淄重,每日发放粮草、组织家眷们缝制冬衣、浆洗衣物等等,她还从司马十七郎手中要了人、在大青山下种下一片冬小麦,又派人上山打猎、下河捕鱼、采摘野生果实。
捕猎队由桃花爹负责,他原本就是猎人,挑了些以前打过猎的将士,分成了十几支小队,从驻军的后山开始向大山深处逐渐进发,目标不只是获取猎物,也是清除附近的猛兽。
自天下人口凋零,动物们愈发肆虐起来,最初入驻营地时,就有军士被凶猛的野兽伤害的事情发生。听木寨主说,他曾带人路过一座小镇,打算在镇外的一家道观借宿,见道观大门洞开,一路问去无人应答,直到殿前却从里面冲出几只老虎,他们猝不及防,死伤了好几个人。后来才发现那个小镇早已经空无一人了。
这样的故事其实算不得什么奇谈,淮北这边的人都能讲出几个类似的,听说再向北,情况更惨,胡人不仅杀人,而且还吃人,把汉人叫做两脚羊,各种役使之余,在无粮时就直接宰杀吃掉。*天灾,天灾*,二者相互作用,总之淮河以北,生灵涂炭,千里无鸡鸣的景象并不少见。
桃花爹带着勇猛的猎手们将军营附近件的猛兽都消灭了,又收获了大量的猎物。至于捕鱼队,不只从军中挑了些水性好的军士,卢八娘还特别让她任命的队长在江边招了些渔民加入,人多力量大,多条渔船共同拉起大网,每一网里面的鱼就成千上万。
不得不说这个时代自然环境实在是太好了,各种野生动植物都非常丰富,打猎捕鱼的收获远超于想象。卢八娘命人将猎物加入到每日的伙食中,剩下的用盐腌制,做成各种肉干、咸鱼储存起来,只可惜手中的盐太少,要知道这时候的盐可是极贵重的物品。
卢八娘觉得自己一直非常节约用盐,但别人都认为她实在太浪费了,只是不敢反驳而已。其实卢八娘一直在等着丁桂的到来,所以在买盐上花的钱是最少的,她还让人用自己首饰抵押在淮阴城最大的盐商那里赊了上万斤盐,约定过春节前还双倍的盐。盐商本不相信,但顾及淮北王的势力,又有抵押品只得姑且听命了。
与打猎捕鱼一样红红火火的是采摘队,山里有核桃、橡子、红枣、榧子、野桃、山杏,还有各种菌类、木耳,进山的人每天都要背出一大筐,每一样都是食物物资。老弱人员还可以在最外围打草为军马准备鉰料。
“好,我都听你的。”卢八娘靠着司马十七郎叹道:“到了平郡,我才知道我过去眼光有多浅,你真是世间之英豪!”
被赞扬的司马十七郎心中升起了无限的豪情,与外人的奉承不同,王妃很少称赞人,但是她的眼光却极精准,话也中肯,她的评价从来都是他最重视的。但不管心中有多么澎湃,司马十七郎却压制住心中的喜欢,依旧平静地与王妃归划起淮北军的事务。
在平郡收到了最大的一批馈赠,确实使淮北军的生存压力减小了不少,但是即使有这些支持,他们还是没有凑够过冬所需的粮食和物资,但所有人都已经尽力了,就是支援淮北军的百姓们,他们也要生存的。
司马十七郎以前领军,再怎么也有必要的后勤保障,如今的情况也是他第一次遇到,也明白了北伐的不易。但他心里倒还有一项指望,之所以带兵北上淮阴,不只是因为这里历来是北伐的□□,也是因为他的表叔薛琮所领的楚州正离此处不远。于是他告诉卢八娘,“薛家世代居于楚州,那里从没遭到过战火,总会藏有几万石粮食,只要能给我们两万石就可以渡过第一年,明年春天起必是要屯田的,秋天就会种出粮食来。”
卢八娘听出他语气中的不确实,也明白他并不信薛表叔会平白给他粮食,但事到如今,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司马十七郎见卢八娘没有开口,便又说:“薛家表叔一向与我极亲善,你还记得前年他上京时,就住在我们府上吧,父王邀他去齐王府,他推辞没去,我还为他陛见时出了不少力。”
卢八娘知道他在安慰自己,便也安慰他道:“只要薛表叔有粮,不管他想要什么来换,我们只管拿出来换就可,总要强于无粮可换。”
司马十七郎点头赞许,只要有粮,他一定会想出办法弄来,他是不会让手下的军士们挨饿的。军粮若是不足,军心必乱,不用说北伐,就是队伍都维持不住。王妃的话说到了他的心里,让他凭白多了很多信心。
除了粮食,要操心的事情还很多。比如天气越来越冷,他们又一路北上,冬衣是必需品,所以要买进大批的丝麻制品,又要组织北上的妇女们做衣服鞋袜。另外拉车的牲畜需要饲料,病人需要药材,做饭需要的铁锅等等,不一而足。
除了衣食日常用品,还有一件最为关键的大事,那就是兵器,打仗总是需要武器的。现在淮北军中兵器的普及率不足一半,就是有的,也是从各自家中带过来的,百姓帮忙凑来的,五花八门。还有作战用的铠甲,数量就更少了,满打满算不过五百副,还不到实际需要量的十分之一。
但这时侯,司马十七郎和卢八娘手中除了少量的储备,已经拿不任何东西再去换粮换东西了。
就这样队伍一样在前进,在出发二十多天后,他们终于到了淮河岸边。
面对滔滔河水,司马十七郎将后营淄重都留在淮河南岸,他自己亲率三千精兵过河。
十多天后,司马十七郎派人来接卢八娘和后营的几千人,上了船行至河中间,卢八娘放下睡着的儿子,走到了船舷边,放眼望去,此时的淮河是那样的宽阔,秋日中的河水是那样的静谧,无尽的河水波澜不惊地向东流去。晨时锁住大河的重重迷雾这时在阳光的照耀下也渐渐散去,尽显南北两岸的风光。
第五十九章舍安稳卢八娘渡河选营寨十七郎驻军(二)
自朝廷南迁以来,淮北的局势一直动荡,朝廷和几个割剧势力纷争不已,间或胡人也会插上一脚,这里的州郡差不多都曾几经易手,政出多门。目前,匈奴人所建的赵国、羯人所建的秦国和鲜卑人所建的燕国,还有卢水胡人、乌桓人、鲜卑人、羌人等正打成一团,无心南下,所以朝廷虽不能控制淮北,但这里还不尽是胡人的天下,而是几个大势力分而治之,其间更有无数各种小势力。
最有趣的是很多实力集团都打出朝廷的旗号,自称是朝廷封的北征将军、卫将军、大将军等,乱世为王,朝廷也根本管不了他们。但也从侧面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人心向背,北地的人心还是向着朝廷的。
司马十七郎对淮北的形势比较熟悉,当年平苏峻之乱时他就曾出兵此处,而眼下淮北最大的两个世家陶家和尚家曾是他共同战斗过的盟友。因此他在出发前就给陶耀光和尚爽写信,并与他们约定再结同盟,共同抗击胡人。
十多天前司马十七郎到了淮北后,先是与陶尚两家的使者会合,接受了他们的慰问,并重申了共同抗胡的宗旨,然后带兵去了淮南最东部的一块荒地,选了当地最高的大青山脚下做为驻军之地。
之所以选这样一块地方,也是在淮南时就仔细规划好的。这里离陶尚两家的地盘和北面胡人建立的县城都有一些距离,目前属于无人管理的地区;司马十七郎查阅典籍知道大青山中有一处早就荒废了的汉代铁矿,正可以冶铁练兵,而卢八娘看好这里背靠大海可以煮盐做军资。
渡过淮河后,再向东北走五十余里,就到了大青山的大山脚下,这里距海边只有百余里,营前是淮河的一条支流,依山傍水,正是驻扎大军极好的地势。
卢八娘很高兴地看到河两岸的土地原本是良田,只不过早已经荒芜,但恢复起来并不是难事。几千年来,淮河两岸都是中国最肥沃的土地之一。
听司马十七郎说,大青山虽然荒僻,但也不是绝无人烟,山中本有一个山寨,是当地百姓为自保而建,共有几百人,面对先皇亲封的淮北王驾临,寨子很快就归顺了。除了实力绝对胜出,也因为司马十七郎占着大义,汉人们还是一心向着朝廷正统,归顺正是应有之义。
寨子的态度也让司马十七郎很满意,他对率众投奔他的木寨主格外礼遇,授予他校尉的官职,他手下的青壮依旧归他带领,将家眷老弱等并入军中的后营——这里正是随军的家眷们的所在。
有了立足之处,接下来的事情就更多了。司马十七郎分派手下各将修建哨所,修营栅、造房屋、采矿冶铁、铸造兵器铠甲、巡营……
卢八娘先建了仓库,安顿了淮北军的所有淄重,每日发放粮草、组织家眷们缝制冬衣、浆洗衣物等等,她还从司马十七郎手中要了人、在大青山下种下一片冬小麦,又派人上山打猎、下河捕鱼、采摘野生果实。
捕猎队由桃花爹负责,他原本就是猎人,挑了些以前打过猎的将士,分成了十几支小队,从驻军的后山开始向大山深处逐渐进发,目标不只是获取猎物,也是清除附近的猛兽。
自天下人口凋零,动物们愈发肆虐起来,最初入驻营地时,就有军士被凶猛的野兽伤害的事情发生。听木寨主说,他曾带人路过一座小镇,打算在镇外的一家道观借宿,见道观大门洞开,一路问去无人应答,直到殿前却从里面冲出几只老虎,他们猝不及防,死伤了好几个人。后来才发现那个小镇早已经空无一人了。
这样的故事其实算不得什么奇谈,淮北这边的人都能讲出几个类似的,听说再向北,情况更惨,胡人不仅杀人,而且还吃人,把汉人叫做两脚羊,各种役使之余,在无粮时就直接宰杀吃掉。*天灾,天灾*,二者相互作用,总之淮河以北,生灵涂炭,千里无鸡鸣的景象并不少见。
桃花爹带着勇猛的猎手们将军营附近件的猛兽都消灭了,又收获了大量的猎物。至于捕鱼队,不只从军中挑了些水性好的军士,卢八娘还特别让她任命的队长在江边招了些渔民加入,人多力量大,多条渔船共同拉起大网,每一网里面的鱼就成千上万。
不得不说这个时代自然环境实在是太好了,各种野生动植物都非常丰富,打猎捕鱼的收获远超于想象。卢八娘命人将猎物加入到每日的伙食中,剩下的用盐腌制,做成各种肉干、咸鱼储存起来,只可惜手中的盐太少,要知道这时候的盐可是极贵重的物品。
卢八娘觉得自己一直非常节约用盐,但别人都认为她实在太浪费了,只是不敢反驳而已。其实卢八娘一直在等着丁桂的到来,所以在买盐上花的钱是最少的,她还让人用自己首饰抵押在淮阴城最大的盐商那里赊了上万斤盐,约定过春节前还双倍的盐。盐商本不相信,但顾及淮北王的势力,又有抵押品只得姑且听命了。
与打猎捕鱼一样红红火火的是采摘队,山里有核桃、橡子、红枣、榧子、野桃、山杏,还有各种菌类、木耳,进山的人每天都要背出一大筐,每一样都是食物物资。老弱人员还可以在最外围打草为军马准备鉰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