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阁 > 论衡 > 道虚篇

道虚篇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论衡最新章节!

    儒书言: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上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吁号。故后世因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太史公记诔五帝,亦云:黄帝封禅已,仙云。群臣朝其衣冠。因葬埋之。

    曰:此虚言也。实“黄帝”者何等也?号乎,谥乎?如谥,臣子所诔列也。诔生时所行为之谥。黄帝好道,遂以升天,臣子诔之,宜以仙升,不当以“黄” 谥。谥法曰:“静民则法曰黄。”“黄”者,安民之谥,非得道之称也。百王之谥,文则曰文,武则曰“武”文武不失实,所以劝操行也。如黄帝之时质,未有谥乎?名之为黄帝,何世之人也?使黄帝之臣子,知君,使后世之人,迹其行。黄帝之世,号谥有无,虽疑未定“黄”非升仙之称,明矣。

    龙不升天,黄帝骑之,乃明黄帝不升天也。龙起云雨,因乘而行;云散雨止,降复入渊。如实黄帝骑龙,随溺于渊也。案黄帝葬于桥山,犹曰群臣葬其衣冠。审骑龙而升天,衣不离形;如封禅已,仙去。衣冠亦不宜遗。黄帝实仙不死而升天,臣子百姓所亲见也。见其升天,知其不死,必也。葬不死之衣冠,与实死者无以异,非臣子实事之心,别生于死之意也。

    载太山之上者,七十有二君,皆劳情苦思,忧念王事,然后功成事立,致治太平。太平则天下和安,乃升太山而封禅焉。夫修道求仙,与忧职勤事不同。心思道则忘事,忧事则害性。世称尧若腊,舜若腒,心愁忧苦,形体赢癯。使黄帝致太平乎,则其形体宜如尧、舜。尧、舜不得道,黄帝升天,非其实也。使黄帝废事修道,则心意调和,形体肥劲,是与尧、舜异也,异则功不同矣。功不同,天下未太平而升封,又非实也。五帝三王皆有圣德之优者,黄帝〔亦〕在上焉。如圣人皆仙,仙者非独黄帝;如圣人不仙,黄帝何为独仙?世见黄帝好方术,方术仙者之业,则谓帝仙矣。又见鼎湖之名,则言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而龙垂胡髯迎黄帝矣。是与说会稽之山无以异也。夫山名曰“会稽”即云夏禹巡狩,会计于此山上,故曰“会稽”夫禹至会稽治水不巡狩,犹黄帝好方伎不升天也。无会计之事,犹无铸鼎龙垂胡髯之实也。里名胜母,可谓实有子胜其母乎?邑名朝歌,可谓民朝起者歌乎?

    儒书言: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此言仙药有余,犬鸡食之,并随王而升天也。好道学仙之人,皆谓之然。此虚言也。

    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物无不死,人安能仙?鸟有毛羽,能飞,不能升天。人无毛羽,何用飞升?使有毛羽,不过与鸟同;况其无有,升天如何?案能飞升之物,生有毛羽之兆;能驰走之物,生有蹄足之形。 驰走不能飞升,飞升不能驰走。禀性受气,形体殊别也。今人禀驰走之性,故生无毛羽之兆,长大至老,终无奇怪。好道学仙,中生毛羽,终以飞升。使物性可变,金木水火可革更也。虾蟆化为鹑,雀入水为蜃蛤,禀自然之性,非学道所能为也。好道之人,恐其或若等之类,故谓人能生毛羽,毛羽备具,能升天也。且夫物之生长,无卒成暴起,皆有浸渐。为道学仙之人,能先生数寸之毛羽,从地自奋,升楼台之陛,乃可谓升天。今无小升之兆,卒有大飞之验,何方术之学成无浸渐也?

    毛羽大效,难以观实。且以人髯发物色少老验之。物生也色青,其熟也色黄。人之少也发黑,其老也发白。黄为物熟验,白为人老效。物黄,人虽灌溉壅养,终不能青;发白,虽吞药养性,终不能黑。黑青不可复还,老衰安可复却?黄之与白,犹肉腥炙之燋,鱼鲜煮之熟也。燋不可复令腥,熟不可复令鲜。鲜腥犹少壮,燋熟犹衰老也。天养物,能使物暢至秋,不得延之至春;吞药养性,能令人无病,不能寿之为仙。为仙体轻气强,犹未能升天,令见轻强之验,亦无毛羽之效,何用升天?天之与地,皆体也。地无下,则天无上矣。天无上升之路,何如?穿天之体?人力不能入。如天之门在西北,升天之人,宜从昆仑上。淮南之国,在地东南。如审升天,宜举家先从昆仑,乃得其阶。如鼓翼邪飞,趋西北之隅,是则淮南王有羽翼也。今不言其从之昆仑,亦不言其身生羽翼,空言升天,竟虚非实也。

    案淮南王刘安,孝武皇帝之时也。父长,以罪迁蜀严道,至雍道死。安嗣为王,恨父徙死,怀反逆之心,招会术人,欲为大事。伍被之属充满殿堂,作道术之书,发怪奇之文,合景乱首。八公之传欲示神奇,若得道之状,道终不成,效验不立,乃与伍被谋为反事,事觉自杀,或言诛死。诛死、自杀,同一实也。世见其书,深冥奇怪,又观八公之传似若有效,则传称淮南王仙而升天,失其实也。

    儒书言:卢敖游乎北海,经乎太阴,入乎玄关,至于蒙谷之上,见一士焉:深目玄准,雁颈而〔鸢〕肩,浮上而杀下,轩轩然方迎风而舞。顾见卢敖,樊然下其臂,遁逃乎碑下。敖乃视之,方卷然龟背而食合梨。卢敖仍与之语曰:“吾子唯以敖为倍俗,去群离党,穷观于六合之外者,非敖而己?敖幼而游,至长不偷〕解,周行四极,唯北阴之未窥。今卒睹夫子于是,殆可与敖为友乎?”若士者悖然而笑曰:“嘻!子中州之民也,不宜远至此。此犹光日月而戴列星,四时之所行,阴阳之所生也。此其比夫不名之地,犹突兀也。若我南游乎罔浪之野,北息乎沉薶之乡,西穷乎杳冥之党,而东贯湏懞之先。此其下无地,上无天,听焉无闻,而视焉则营;此其外犹有状,有状之余,壹举而能千万里,吾犹未能之在。今子游始至于此,乃语穷观,岂不亦远哉?然子处矣。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上,吾不可久。”若士者举臂而纵身,逐入云中。卢敖目仰而视之,不见,乃止喜心不怠,怅若有丧,曰:“吾比夫子也,犹黄鹄之与壤虫也,终日行,而不离咫尺,而自以为远,岂不悲哉!”

    若卢敖者,唯龙无翼者升则乘云。卢敖言若士者有翼,言乃可信。今不言有翼,何以升云?且凡能轻举入云中者,饮食与人殊之故也。龙食与蛇异,故其举措与蛇不同。闻为道者,服金玉之精,食紫芝之英。食精身轻,故能神仙。若士者食合蜊之肉,与庸民同食,无精轻之验,安能纵体而升天?闻食气者不食物,食物者不食气。若士者食物如不食气,则不能轻举矣。

    或时卢敖学道求仙,游乎北海,离众远去,无得道之效,惭于乡里,负于论议。自知以必然之事见责于世,则作夸诞之语,云见一士,其意以为有〔仙〕,求之未得,期数未至也。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况卢敖一人之身,独行绝迹之地,空造幽冥之语乎?是与河东蒲坂项曼都之语,无以异也。曼都好道学仙,委家亡去,三年而返。家问其状,曼都曰:“去时不能自知,忽见若卧形,有仙人数人,将我上天,离月数里而止。见月上下幽冥,幽冥不知东西。居月之旁,其寒凄怆。口饥欲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一杯,每饮一杯,数月不饥。不知去几何年月,不知以何为过,忽然若卧,复下至此。”河东号之曰“斥仙”实论者闻之,乃知不然。夫曼都能上天矣,何为不仙?已三年矣,何故复还?夫人去民间,升皇天之上,精气形体,有变于故者矣。万物变化,无复还者。复育化为蝉,羽翼既成,不能复化为复育。能升之物,皆有羽翼,升而复降,羽翼如故。见曼都之身有羽翼乎,言乃可信;身无羽翼,言虚妄也。虚则与卢敖同一实也。或时曼都好道,默委家去,周章远方,终无所得,力勌望极,默复归家,惭愧无言,则言上天。其意欲言道可学得,审有仙人;己殆有过,故成而复斥,升而复降。

    儒书言:齐王疾痏,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疾不可治也。王怒,则挚必死。”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必幸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文挚曰:“ 诺,请以死为王。”与太子期,将往,不至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衣,问王之疾。王怒而不与言。文挚因出辞以重王怒。王叱而起,疾乃遂已。王大怒不悦,将生烹文挚。太子与王后急争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挚。爨之三日三夜,颜色不变。文挚曰:“诚欲杀我,则胡不覆之,以绝阴阳之气?”王使覆之,文挚乃死。夫文挚,道人也,入水不濡,入火不燋,故在鼎三日三夜,颜色不变。此虚言也。

    夫文挚而烹三日三夜,颜色不变,为一覆之故绝气而死,非得道之验也。诸生息之物,气绝则死。死之物,烹之辄烂。致生息之物密器之中,覆盖其口,漆涂其隙,中外气隔,息不得泄,有顷死也。如置汤镬之中,亦辄烂矣。何则?体同气均,禀性于天,共一类也。文挚不息乎?与金石同,入汤不烂,是也。令文挚息乎?烹之不死,非也。令文挚言,言则以声,声以呼吸。呼吸之动,因血气之发。血气之发,附于骨肉。骨肉之物,烹之辄死。今言烹之不死,一虚也。既能烹煮不死,此真人也,与金石同。金石虽覆盖,与不覆盖者无以异也。今言文挚覆之则死,二虚也。置人寒水之中,无汤火之热,鼻中口内不通于外,斯须之顷,气绝而死矣。寒水沉人,尚不得生,况在沸汤之中,有猛火之烈乎?言其入汤不死,三虚也。人没水中,口不见于外,言音不扬。烹文挚之时,身必没于鼎中。没则口不见,口不见则言不扬。文挚之言,四虚也。烹辄死之人,三日三夜,颜色不变,痴愚之人,尚知怪之。使齐王无知,太子群臣宜见其奇。奇怪文挚,则请出尊宠敬事,从之问道。今言三日三夜,无臣子请出之言,五虚也。此或时闻文挚实烹,烹而且死。世见文挚为道人也,则为虚生不死之语矣。犹黄帝实死也,传言升天;淮南坐反,书言度世。世好传虚,故文挚之语,传至于今。

    世无得道之效,而有有寿之人,世见长寿之人,学道为仙,逾百不死,共谓之仙矣。何以明之?如武帝之时,有李少君,以祠灶、辟谷、却老方见上,上尊重之。少君匿其年及所生长,常自谓七十,而能使物却老。其游以方遍诸侯。无妻。人闻其能使物及不老,更馈遗之,常余钱金衣食。人皆以为不治产业饶给,又不知其何许人,愈争事之。少君资好方,善为巧发奇中。尝从武安侯饮,座中有年九十馀者,少君乃言其王父游射处。老人为兒时,从父,识其处。一座尽惊。少君见上,上有古铜器,问少君。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五年陈于柏寝。”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一宫尽惊,以为少君数百岁人也。久之,少君病死。今世所谓得道之人,李少君之类也。少君死于人中,人见其尸,故知少君性寿之人也。如少君处山林之中,入绝迹之野,独病死于岩石之间,尸为虎狼狐狸之食,则世复以为真仙去矣。

    世学道之人无少君之寿,年未至百,与众俱死。愚夫无知之人,尚谓之尸解而去,其实不死。所谓尸解者,何等也?谓身死精神去乎,谓身不死得免去皮肤也?如谓身死精神去乎,是与死无异,人亦仙人也;如谓不死免去皮肤乎,诸学道死者骨肉具在,与恆死之尸无以异也。夫蝉之去复育,龟之解甲,蛇之脱皮,鹿之堕角,壳皮之物解壳皮,持骨肉去,可谓尸解矣。今学道而死者,尸与复育相似,尚未可谓之尸解。何则?案蝉之去复育,无以神于复育,况不相似复育,谓之尸解,盖复虚妄失其实矣。太史公与李少君同世并时,少君之死,临尸者虽非太史公,足以见其实矣。如实不死。尸解而去,太史公宜纪其状,不宜言死,其处座中年九十老父为兒时者,少君老寿之效也。或少君年十四五,老父为兒,随其王父。少君年二百岁而死,何为不识?武帝去桓公铸铜器,且非少君所及见也。或时闻宫殿之内有旧铜器,或案其刻以告之者,故见而知之。今时好事之人,见旧剑古钩,多能名之,可复谓目见其铸作之时乎?

    世或言:东方朔亦道人也,姓金氏,字曼倩。变姓易名,游宦汉朝。外有仕宦之名,内乃度世之人。此又虚也。

    夫朔与少君并在武帝之时,太史公所及见也。少君有〔谷〕道祠灶却老之方,又名齐桓公所铸鼎,知九十老人王父所游射之验,然尚无得道之实,而徒性寿迟死之人也。况朔无少君之方术效验,世人何见谓之得道?案武帝之时,道人文成、五利之辈,入海求仙人,索不死之药,有道术之验,故为上所信。朔无入海之使,无奇怪之效也。如使有奇,不过少君之类,及文成、五利之辈耳,况谓之有道?此或时偶复若少君矣,自匿所生之处,当时在朝之人,不知其故,朔盛称其年长,人见其面状少,性又恬淡,不好仕宦,善达占卜射覆,为怪奇之戏,世人则谓之得道之人矣。

    世或以老子之道为可以度世,恬淡无欲,养精爱气。夫人以精神为寿命,精神不伤则寿命长而不死。成事:老子行之,逾百度世,为真人矣。

    夫恬淡少欲,孰与鸟兽?鸟兽亦老而死。鸟兽含情欲,有与人相类者矣,未足以言。草木之生何情欲?而春生秋死乎?夫草木无欲,寿不逾岁;人多情欲,寿至于百。此无情欲者反夭,有情欲者寿也。夫如是,老子之术,以恬淡无欲、延寿度世者,复虚也。或时老子,李少君之类也,行恬淡之道,偶其性命亦自寿长。世见其命寿,又闻其恬淡,谓老子以术度世矣。

    世或以辟谷不食为道术之人,谓王子乔之辈,以不食谷,与恆人殊食,故与恆人殊寿,逾百度世,逐为仙人。此又虚也。

    夫人之生也,禀食饮之性,故形上有口齿,形下有孔窍。口齿以噍食,孔窍以注泻。顺此性者,为得天正道,逆此性者为违所禀受。失本气于天,何能得久寿?使子乔生无齿口孔窍,是禀性与人殊。禀性与人殊,尚未可谓寿,况形体均同而以所行者异?言其得度世,非性之实也。夫人之不食也,犹身之不衣也。衣以温肤,食以充腹。肤温腹饱,精神明盛。如饥而不饱,寒而不温,则有冻饿之害矣。冻饿之人,安能久寿?且人之生也,以食为气,犹草木生以土为气矣。拔草木之根,使之离土,则枯而蚤死。闭人之口,使之不食,则饿而不寿矣。

    道家相夸曰:“真人食气”以气而为食,故传曰:“食气者寿而不死”虽不谷饱,亦以气盈。”此又虚也。

    夫气谓何气也?如谓阴阳之气,阴阳之气,不能饱人,人或咽气,气满腹胀,不能餍饱。如谓百药之气,人或服药,食一合屑,吞数十丸,药力烈盛,胸中愦毒,不能饱人。食气者必谓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也,昔有彭祖尝行之矣,不能久寿,病而死矣。

    道家或以导气养性,度世而不死,以为血脉在形体之中,不动摇屈伸,则闭塞不通。不通积聚,则为病而死。此又虚也。

    夫人之形,犹草木之体也。草木在高山之巅,当疾风之冲,昼夜动摇者,能复胜彼隐在山谷间,鄣于疾风者乎?案草木之生,动摇者伤而不暢,人之导引动摇形体者,何故寿而不死?夫血脉之藏于身也,犹江河之流地。江河之流,浊而不清,血脉之动,亦扰不安。不安,则犹人勤苦无聊也,安能得久生乎?

    道家或以服食药物,轻身益气,延年度世。此又虚也。

    夫服食药物,轻身益气,颇有其验。若夫延年度世,世无其效。百药愈病,病愈而气复,气复而身轻矣。凡人禀性,身本自轻,气本自长,中于风湿,百病伤之,故身重气劣也。服食良药,身气复故,非本气少身重,得药而乃气长身更轻也,禀受之时,本自有之矣。故夫服食药物除百病,令身轻气长,复其本性,安能延年至于度世?有血脉之类,无有不生,生无不死。以其生,故知其死也。天地不生,故不死;阴阳不生,故不死。死者,生之效;生者,死之验也。夫有始者必有终,有终者必有死。唯无终始者,乃长生不死。人之生,其犹〔冰〕也。水凝而为冰,气积而为人。冰极一冬而释,人竟百岁而死。人可令不死,冰可令不释乎?诸学仙术,为不死之方,其必不成,犹不能使冰终不释也。

    <b>译文</b>

    儒者的书上说:黄帝开采了首山的铜,到荆山下去铸鼎。鼎铸成了,有条龙垂下胡子髯须伏在地上迎接黄帝。黄帝爬上去,骑在龙背上,群臣,宫中嫔妃又跟看爬上去七十多人,龙才上天离开。其余的小臣没有能上去,于是都揪着龙的髯须。龙的髯须被拔断,还弄落了黄帝的弓。老百姓抬着头看着黄帝已上天,于是抱着他的弓和龙的断胡子呼喊。所以后代因此称这个地方叫“鼎湖”称这张弓叫“乌号”司马迁史记叙述五帝生平时,也说黄帝封禅完毕,成仙而去,群臣朝拜他的衣帽,于是把它埋葬了。我认为,这是无根据的说法。

    事实上“黄帝”是什么称呼呢?是生前的称号呢?还是死后的谥号呢?如果是谥号,那就是大臣们写祭文时给加上的,因为叙述他生前事迹,是为了追加谥号。黄帝喜欢道术,就因此而升天,大臣们写祭文,应该用“仙”、“升”等字,不该用“黄”字作谥号。谥法上说:“使人民安定而能依法办事的叫“黄”“黄”是使人民能安定生活的谥号,并不是得道成仙的称号。众多君王的谥号,有文治的则谥号叫“文”有武功的则谥号叫“武”给予“文”、“武”的谥号都不能违背生前的实际情况,目的是勉励人们注意操行。要说是黄帝时社会风气质朴,还没有谥号吗?那么称他为黄帝的,是哪个时代的人呢?假使是黄帝的大臣们加的,那么他们是了解黄帝的决不会把仙号谥为“黄”;假使是后代人追加的,那么他们必定考查过黄帝生前的事迹也不会错给谥号。黄帝时代,有没有称号、谥号,虽然难以断定,但“黄”不是得道“升”、“仙”的称号,是很明确的。

    龙不能升天,黄帝骑它,就证明黄帝没有升天。龙随云雨而起,于是乘云而飞行;云散雨停,又落入深渊。如果真是黄帝骑龙升天,就会随着云雨落入深渊中淹没。根据考察,黄帝埋葬在桥山,还说大臣们在这里埋葬了他的衣帽。要是黄帝果真骑龙升天,那么他的衣服就不该离开身体;如果是黄帝封禅完毕,成仙而去,那么他的衣帽也不该留下。要是黄帝真的成仙不死而升天了,那么大臣和老百姓肯定会亲眼看见。看见他升天,知道他没有死,这是确定无疑的。如果认为埋葬没有死的人的衣帽,跟埋葬死人没有两样,这不是作臣子的应实事求是、区分活人跟死人的态度。

    记载在泰山刻石上的,共有七十二位君主,他们都是操心苦思,忧念国事,然后功业成立,达到了天下太平。天下太平就是天下和平安定,这样才能登泰山去封禅。要知道,修道求仙跟忧心职责勤劳国事不一样。一心想得道成仙就会忘记国家大事,忧心国家大事就会伤害身体。社会上说尧瘦得像块干肉,舜瘦得像只干鸟,心愁忧苦,身体就会瘦弱。假使黄帝尽心使天下太平,那么他的身体应该像尧,舜一样干瘦。尧、舜没有得道成仙,黄帝得道升天,都不是事实。假使黄帝废弃国事一心修道,就该心情舒畅,身体粗壮结实,跟尧、舜有区别。有此区别业绩就会不一样。业绩不同,天下还没有太平就去登泰山封禅,又不是事实。在有圣德的帝王中,五帝、三王都是杰出的,黄帝也在其中。如果圣人都成了仙,成仙的就不只黄帝一个人;要是圣人不能成仙,黄帝为什么偏偏能成仙呢?世人都看见黄帝喜欢仙术,仙术是修道成仙人的事情,于是就说黄帝成仙了。人们又听说鼎湖这个名称,就说黄帝开采首山的铜去铸鼎,然后有条龙垂下胡子髯须伏下身体去迎接他。这跟说会稽山没有什么差别。山名叫会稽,就是说夏禹巡视各地,会合诸侯在这山上计功行赏,所以称为“会稽”其实,禹到会稽是治水并没有巡视各地,就像黄帝喜欢仙术并没有升天一样。没有会合诸侯,计功行赏的事,也就没有铸鼎龙垂胡髯之类的事。里的名字叫“胜母”能说这里真有儿子胜过他的母亲吗?城镇的名字叫“朝歌”能说老百姓早晨起来就唱歌吗?

    儒者的书上说:淮南王学道,招集天下有道的人,屈国君的尊严,接待有道术的人士。因此有道术的人,一起会聚淮南王,奇异的方术,没有不争先献出的。淮南王终于得道成仙,全家升天,连家中的禽兽都成了仙,狗会在天上叫,鸡会在云中啼。这是说淮南王的仙药有多余,狗、鸡吃了,都一起随他升天。喜欢求道学仙的人,都说是真的。这话不确实。

    因为人是动物。即使尊贵做了王侯,本性跟动物没有差别。动物没有不死的,人又怎么能为仙人不死呢?鸟有羽毛,会飞不能升天。人没有羽毛,用什么来飞,来升天呢?假使有羽毛,不过跟鸟一样,何况没有,怎么能升天呢?考察能飞能升天的动物,生来就有羽毛的形状;能奔跑的动物,生来就有蹄子的形状。动物能奔跑的不会飞,不会升天,会飞能升天的又不能奔跑,这是因为它们承受的特性和气各不相同,所以形体也不一样的缘故。如今人承受了能奔跑的特性,所以生来就没有羽毛的形状,从长大到老,始终没有异常的变化。据说好道学仙的人,能中途长出羽毛,终于会飞能升天。即使物体的特性可以改变,金木水火,也可以改变,虾蟆能变成鹌鹑,麻雀到水里能变成大蛤蜊。这都是承受气而自然形成的特性,并不是学道能做到的。喜欢道的人,恐怕他们也许就像这一类东西,所以他们说人能长羽毛,等到羽毛具备了,就能升天。再说,动物的生长,没有突然长成猛然产生的,都有渐变的过程。为道学仙的人,假使能先长出几寸长的羽毛,从地上自己奋起,飞到楼台的台阶上,然后才说得上能升天。如今没有一点能飞升的样子,怎么会突然有直飞上天的效验,是什么道术的成功没有渐变的过程呢?

    人生毛羽的功效,很难具体观察到。用人的头发、植物的颜色初生与衰老的情况来验证。植物生长初期颜色青,到它成熟时颜色变黄;人年少时头发颜色黑,到他年老时头发变白。颜色变黄是植物成熟的证明,头发变白是人年老的证明。植物变黄,人即使灌溉培土施肥培植它,始终不能变青;头发白了,即使吃药保养身体,始终不会变黑。黑色青色不能再还原,年老体衰怎么可以重新退回到年轻的时候去呢?黄色与白色,就像把生肉烤煳,把生鱼煮熟一样。烤煳的不能又叫它成为生肉,煮熟的不能再使它成为生鱼。生肉生鱼就像人年轻体壮一样,烤煳的肉煮熟的鱼就像人体衰年老一样。天供养植物,能使植物顺利地生长到秋天,但不能使它延长到来年春天。吃药能保养身体,能使人不生病,但不能延寿成仙人不死。成为仙人体轻气足,尚且不能升天,即令有明显的体轻气足的证明,也没有长羽毛的证明,用什么来升天呢?

    天和地都是实体。没有比地更低的地方,那么也没有比天更高的地方。

    没有比天更高的地方,那么升天的路怎么走呢?如果要穿透天体,靠人力是不可能进去的。如果天的门在西北,升天的人应该从昆仑山上。淮南国,在地的东南,如果确实要升天,淮南王应该全家先迁移到昆仑山,才能得到上天的阶梯。要是淮南王能展翅斜着向西北角飞,这就是说他有翅膀了。现在不说淮南王迁移昆仑山,也不说他身上长有翅膀,而凭空说他升天,可见终究是虚假不真实的。

    考察淮南王刘安是孝武皇帝时人。他父亲刘长,因为获罪被流放蜀郡严道,在去雍县路上死了。刘安继承做了淮南王,怀恨他父亲被流放而死,怀有叛逆之心,于是招聚有道术的人,想为谋反作准备。这样伍被之类,充满大殿,写作道术的书,发表稀奇古怪的文章,与作乱的首领形影不离。八公之类的人想显示自己的神奇,装作好像修仙得道的样子。修道终究没有成功,没有效果,于是跟伍被策划谋反的事,事情被发觉而自杀。有人说是被处死。被处死与自杀,同是一回事。世人看见他们写的书深奥莫测罕见怪异,又看见八公之类好像有成效的样子,就流传说淮南王成仙而且升天,这就失掉了它的真实性。

    儒者的书上说:卢敖在北方边远地区游历,经过最北边,进入玄阙,到了蒙谷山上,看见一个人,凹眼睛高鼻子,雁长颈鹰凸肩,上身肥胖下身瘦削,飘飘然正迎风而舞。反脸看见卢敖,慌忙放下手臂,逃到竖石后边。卢敖才看见他,正像龟样弓着背在吃蛤蜊。于是就跟他讲话:“您是仅仅把我当作抛弃人间,离开亲友,才遍游天地四方之外的人,而瞧不起我罢。”我从小就游历,到老不改变,不松懈,走遍了各处边远的地方,只有最北边还没有看过。今天终于在这里见到了先生,大概先生能跟我做个朋友吧?“那个人突然大笑说:“嘻!你是中原地方的人,不该远游到这里。这里还是日月照耀,布满群星,春夏秋冬交替出现,阴气阳气产生的地方。这比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地方来,就像孤秃的小山一样。像我,南到无边无际的旷野游玩,北在无声无息的地方休息,西走遍了幽深渺茫的地方,而东穿过大地到了太阳升起的地方。这些地方没有比地更低的,也没有比天更高的,听也听不见,而一看就眼花;这些地方外表上还有形状,至于有形状以外无形状的地方,一跃就能千万里,我还未能到过那样的地方。今天你游历刚到这里,就说游遍了,岂不差得太远了吗!这样,你就留下来。我跟汗漫在九重天上有个约会,不能久留。”那个人抬臂一纵身,就进了云中。卢敖抬头看他,已经不见了,这才停止前进。但他心中不愉快,感到惆怅像丢了什么,说:“我比先生,就像黄鹄与小虫,整天走就没有超过咫尺,而自己却认为走得远,难道不可悲吗!”

    会飞的动物中只有龙没有翅膀,要飞升就乘云。卢敖说那个人有翅膀,他的话才可信。如今不说有翅滂,怎么能飞升到云里呢?况且凡是能够轻轻一跃进入云中的,都是因为吃的东西跟人不同的缘故。龙吃的跟蛇不一样,所以龙的举动与蛇不相同。听说修道的吞服纯的金玉,吃紫灵芝的花,吃精美的东西身体会轻捷,所以能成神仙。那个人吃蛤蜊的肉,跟一般人是同样的食物,没有吃得精美身体轻捷的证明,怎么能一纵身体就升天呢?听说以气为食的不吃东西,吃东西的不以气为食。那个人吃东西而不以气为食,那么就不会轻轻一跃进入云中。

    或许是卢敖学道求仙,到北方边远地区游历,由于离开大家远行,没有得道的效果在乡亲面前感到惭愧,在议论面前感到羞耻,自己知道会因这事被世人指责,就捏造荒唐的话,说见到了一个人。他的意思认为,是有仙人的,自己求仙未能实现,是因为“期数”还没有到。淮南王刘安因犯谋反罪而死,天下人都知道,当时的人都看见的,儒者的书上尚且有说他得道成仙升天而去、鸡犬也跟随升天的;何况卢敖只身一人,走到没有人迹的地方,而凭空捏造出一些神秘莫测的话呢?这跟河东郡蒲坂镇项曼都的说法没有两样。

    项曼都喜欢学道求仙,弃家出走,三年才回来,家里人问他离家后的情况,曼都说:“离开家的时候连自己也不知道,忽然像睡着一样,有几个仙人把我送上了天,到离月亮几里远就停下来。看见月亮四周幽深渺茫,幽深渺茫得使人不知道是东是西。住在月亮旁边,那儿寒冷凄凉。口饿得想吃东西,仙人就拿一杯“流霞”给我喝。每喝一杯,几个月不会饿。不知道离开了多少年月,也不知道因为犯了什么过错,忽然像睡着一样,又被降到这里。”这样河东郡的人就称他叫“斥仙”尊重事实的人听了这些,就知道不真实。

    既然曼都能上天,为什么不成仙呢?已经三年了,为什么又回来呢?人离开人间,飞升到皇天上,精气与形体,本来就会有变化。万物变化,没有再还原的。复育变化成蝉,翅膀完全长成,就不能再变成复育了。会飞的动物,都有翅膀,升上去又降下来,翅膀仍然像原来一样。要看见曼都身上长有翅膀,他的话才能相信;身上没有翅膀,他的话就是假的。虚假的程度跟卢敖是同一种情况。也许曼都喜欢道术,悄悄地弃家出走,周游远方,终于没有得到什么,但身体疲乏感到绝望,悄悄地又回到家里,惭愧得无话可说,就只好说自己已经上过天。他的意思想说,道是能学到的,确实有仙人,自己恐怕有过错,所以成仙之后又被贬斥,升天了又被降到人间。

    儒者的书上说:齐湣王得了头疼病,派人去宋国接文挚。文挚来了,察看了齐王的病之后,对太子说:“王的病,肯定可以治好。虽然这样,王的病治好了,但他肯定要杀我。”太子问:“为什么呢?”文挚回答说:“要是不激怒齐王,他的病就不能治好。齐王被激怒,那么我必死无疑。”太子磕头竭力恳请说:“如果治好了父王的病,我跟我母亲将以死向父王力争。父王一定会答应我跟我母亲的请求。请先生不用害怕。”文挚说:“好,我愿冒死给王治病。”于是跟太子约定日期去给齐王治病,但是三次说好要去都没有去,齐王本来已被激怒。文挚来了,不解鞋就上床踩着齐王的衣服,问齐王的病。齐王心里生气不跟他说话。文挚便说重话使王发怒。齐王高声大骂翻身而起,病于是就好了。但是齐王仍然大发皮气不高兴,要活活地把文挚煮死。太子和王后赶忙为他恳求却得不到齐王的允许,果真用鼎活活地煮文挚。烧火煮了他三天三夜,他颜色一点不变。文挚说:“实在想杀我,那为什么不盖上盖子,以断绝阴气和阳气呢?”齐王让人盖上盖子,文挚才被煮死。文挚是得道的人,入水不会被沾湿,进火不会被烧焦,所以在鼎里三天三夜,颜色一点不改变。这是虚假的说法。

    文挚能被煮三天三夜,颜色一点不变,却因为一盖上盖子的缘故,就断气而死,这就是没有得道的证明。凡活着能呼吸的东西,气一断就会死,一煮就会烂。如果把有生命的东西放在严密的器皿中,用盖子盖上它的口,用漆涂抹它的缝隙,把里外的气隔断,呼吸不能相通,他立即就会死。如果放在开水镬里,也立即会被煮烂。为什么呢?因为有生命之物的身体同他的气一样,是从天禀受来的特性,所以是相同的一类。要说文挚不需要呼吸,跟金石一样,放进开水里煮不烂,这可以;如今文挚需要呼吸,又煮他不死,那不可能。如果文挚要说话,说话是靠声音,声音靠呼吸。呼吸靠运动,运动靠血气的运行。血气的运行,依附于骨肉。有骨肉的东西,一煮他就死。如今说煮它不死,这是虚假之一。既然会煮不死,这是仙人,跟金石一样。金石即使盖上鼎的盖子,跟不盖盖子没有两样。现在说文挚,盖上盖子就死了,这是虚假之二。要是把人放在冷水里,没有开水与火的热量,鼻与口跟水面不相通,片刻之间,就会断气而死。冷水淹没了人,尚且不得活,何况是在滚开的水中,下边还有猛烈的火呢!说他被放进开水里不死,这是虚假之三。人被淹没在水里,口不露在水面之外,说话的声音不能传扬。煮文挚的时候,他的身体肯定被淹没在鼎的水中,被淹没了,那么口就不会露出水面,口不露出水面那么说话就不会传扬。文挚能说话,这是虚假之四。一煮就死的人,三天三夜颜色一点不变,就是痴呆和傻瓜,尚且都知道是件神奇的事情。即使齐王无知,太子和大臣们也该看出这件神奇的事。认为文挚很神奇,就应请求齐王把他放出来,敬重、宠信、恭敬地侍奉他,向他问道。如今说他三天三夜颜色一点不变,又没有大臣们请求齐王放他出来的话,这是虚假之五。这也许是文挚确实被煮,一煮就死了,世人见文挚是学道的人,就无中生有的造出他不会死的后来。就像黄帝真死了,还传说他升天;淮南王犯了谋反罪,儒者的书上却说他成了仙。世人喜欢传说毫无根据的事,所以关于文挚的话一至流传到今天。

    世人没有得道的功效,而有长寿的人。世人看见长寿的人,学道求仙,超过百岁不死,大家就说他们成仙了。用什么证明呢?像汉武帝的时候,有个李少君用祀祭灶神,不吃五谷,返老还童的方术去拜见汉武帝,武帝很敬重他。李少君隐瞒自己的年龄及生长的地方,常常自称有七十岁,能够使用药物返老还童。他用方术在诸侯间到处游说,没有妻子。人们听说他能使用药物使人长生不老,就轮番赠送他东西,因此他经常金钱衣食用不完。人们都认为他不治产业却很富足,又不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就更加争着侍奉他。李少君凭着奇妙的方术,善于巧妙地猜测事情,而且总是出奇地说中。他曾经与武安侯一道喝酒,在座的人中有位年纪九十多岁的老人,李少君却说起跟他祖父去过的打猎的地方。老人还是小孩的时候,跟随他祖父打过猎,还记得是那个地方,于是满座的人全感到吃惊。李少君去拜见皇上,皇上拿出一件古铜器问他。少君说:“这件铜器是齐桓公十五年陈列在柏寝的。”后来查看铜器铭文,果然是齐桓公的铜器,整个宫中的人都感到吃惊,认为他有好几百岁了。过了很久,李少君得病死了。现在世人认为得道的人,不过像李少君之类。李少君死在人世间,人们看见过他的尸体,所以知道他是长寿的人。如果李少君住在山林里,去到人烟绝迹的荒野,偏偏病死在岩石之间,尸体被虎狼狐狸吃了,那么世人又会认为他真的成仙离开人世了。

    社会上学道的人没有李少君长寿,年龄还没有到一百岁,就跟众人一齐死去。笨蛋、没有知识的人,尚且都说他们尸解成仙而去,的确没有死。所谓尸解,是什么意思呢?是说身体死了精神成仙而去呢,还是说身体没有死只是脱掉一层皮呢?如果说身体死了精神成仙而去,这跟一般人死没有两样,那么所有的人也都成为仙人了;如果说身体没有死只是脱掉一层皮,那么凡是学道死去的人骨肉都在,跟平常人死了的尸体也没有两样。蝉脱去幼虫的壳,乌龟脱掉甲壳,蛇脱落一层皮,鹿退落它的角,有壳皮的动物脱掉它的壳皮,都带着骨肉离开,这可以说是尸解了。如今学道而死去的人,即使尸体跟蝉的幼虫相似,还不能够说是尸解。为什么呢?因为考察蝉脱去幼虫时的壳,并没有比脱壳前的幼虫神奇。况且学道的人死去骨肉都在,跟蝉脱壳的幼虫不一样,称他们尸解,恐怕又不符合真实情况。太史公司马迁与李少君是同代同时的人,少君死的时候,到尸体旁边哀悼的虽然不是他,他也完全知道李少君的真实情况。如果少君真是没有死,只是尸解而去,太史公应该记下当时情况,不应该说他病死。李少君能说出同座中九十岁老人做孩子时到过的方,这是他长寿的证明。或许当时少君十四五岁,老父还是孩子,常跟着他的祖父游玩。少君百把岁才死,怎么会不记得玩过的地方呢?汉武帝离齐桓公铸造铜器时间相隔很远,而且又不是少君亲眼看见。或许是听见宫中有古铜器,有人查看过那上面的刻辞而告诉了李少君,所以一看见他就知道。现在喜欢这类事情的人,看见古剑古钩,大多能说出它们的时间及有关的情况,难道能又说他们亲眼看见古铜器铸造时的情况吗?

    社会上有人说东方朔也是得道的人,姓金,字曼倩。他改变姓名,到汉朝做官。表面上有做官的名声,实际上却是成仙的人。这话又是虚假的了。

    东方朔和李少君同在汉武帝时候,太史公能够见到他们。李少君有不吃五谷、祀祭灶神、返老还童的方术,又能说出齐桓公十五年铸造铜鼎的事,还有他知道九十岁老人祖父打猎地方的证明,然而都还没有得道的事实,却仅只是个长寿晚死的人。何况东方朔没有李少君的方术效验,世人根据什么说他得道了呢?考察汉武帝的时候,有道人文成、五利之辈,到海外去寻找仙人,寻求不死的药,因为有道术的证明,所以为皇上所相信。东方朔没有被派到海外去的使命,又没有神奇表现的证明。如果出使有神奇的表现,也不过是李少君之类和文成、五利之辈罢了,怎么就称赞他得道呢?这也许碰巧又是个像李少君的人,自己隐瞒了生长的地方,当时在朝的人不知道他原来的情况,而东方朔又极力宣扬他自己年长,人们看他脸貌年轻,性格又清静少欲,不喜欢做官,精通占卜、射覆,爱做神奇的游戏,于是世人就认为他是得道的人。

    社会上有人认为老子的道术可以成仙,于是就清静无欲,保养精神爱惜元气。因为人以精神为寿命,精神不受伤害,那么寿命就长而不死。这是既成事实:老子奉行它,超过百岁脱离尘世,成了仙人。

    那在清静少欲上,人跟鸟兽比起来怎么样呢?鸟兽也会老会死。鸟兽有情欲,跟人相类似,不足以说明问题。草木活着有什么情欲,而要春天发芽秋天枯死呢?草木没有情欲,活不超过一年;人多情欲,要活到一百岁。这样没有情欲的反而早夭,有情欲的却长寿。像这样说来,老子的道术,以清静无欲能长寿成仙,又是假的了。或许老子是李少君之类的人,奉行清静无欲的道术,正好他性命又自然长寿。世人见他命长,又听说他清静无欲,就认为老子是由于有道术成仙的。

    社会上有人认为不吃五谷可以成为有道术的人,以为王子乔一类的人因为不吃五谷,跟一般人吃的不同,所以与一般人的寿命也不一样,超过百岁脱离尘世,终于成为仙人。这又是假的。

    人生下来,就禀承了会吃喝的本性,所以身体的上部有口齿,身体的下部有排泄的器官。口齿用来噍食物,排泄器官用来排泄。遵循“食饮之性”的人算符合自然常规,背逆“食饮之性”的人要算违反生理本能。失掉了从天禀受来的元气,怎么能够长寿呢?假使王子乔生来就没有口齿与排泄器官,禀受的特性跟人不同;本性跟人不一样,尚且不能说是长寿,何况他身体跟人完全相同为什么会在吃喝的行为上与人两样呢?要说他能成仙,就不符合人性的实际情况。人不吃东西,就像身上不穿衣服一样。穿衣服是为了温暖皮肤,吃东西是为了填饱肚子。皮肤得到温暖,肚子填饱了,精神才焕发。如果肚子受饥挨饿,皮肤受寒受冷,就会有挨冻受饿的危害。挨冻受饿的人,怎么会长寿呢?况且人生下来,就靠食物来保养元气,就像草木一发芽就靠泥土保养元气一样。拔掉草木的根,使它们离开土地,就会干枯而早死。封掉人的口,让他不能吃东西,就会饥饿而死去。

    道家互相夸耀说:仙人吃气。用气能当食物,所以传书上说:吃气的人长寿不会死,虽然他们不用五谷填饱肚子,但可以用气充实身体。这又是句假话了。

    那么这气指的是什么气呢?如果说是阴气和阳气,而阴气和阳气不能使人吃饱。人有时吞下一口气,会感到满腹气胀,却不能充饥。如果说是各种药物的气,那么人有时服药,吃下一合药末,吞了几十颗药丸,药力猛烈,胸中只会感到中毒难受,并不能使人吃饱。吃气的人一定要说“呼气吸气,吐出已有的纳进新鲜的”昔日彭祖曾经奉行过,但不能永久长寿,终于得病死了。

    道家或者用练气功来保养生命,成仙不死,认为血脉在身体中,如果不活动,不弯曲舒展,就会闭塞不通。血脉积聚不通,就会生病而死亡。这话不真实。

    因为人的身体,就像草木的形体一样。草木在高山顶,正当大风冲击,昼夜摇动,它们能更胜过那些隐蔽在山谷里免受大风吹动的草木吗?我们观察到草木刚发芽,被摇动的,要受到损伤而不能正常生长,那么人导气,屈伸筋骨,活动身体的,又怎么能长寿而不死呢?血脉隐藏在人的身体中,就像江河在地上流淌一样。江河奔流,水浑浊不清;血脉流动,也会被搅动得不安宁。血脉不得安宁,就像人勤苦而不愉快一样,怎么能够长生不老呢?

    道家有的由于吞吃了药物,身子变轻体气增加,于是延年益寿成了仙人。这话又错了。

    因为吞吃药物,身子变轻体气增加,略有证明。至于延年益寿成仙人的,世上还没有效验。各种药物能治好疾病,病治好了能使气恢复,气恢复了能使身子变轻。凡人从天禀受特性,身体本来开始就轻,气本来开始就壮,由于受到风湿的侵击,各种各样的疾病都来伤害它,于是身体感到沉重,气感到短促。吃了良药,身体和气又还原了,并非本来气短少身体沉重,吃了药才能气壮身轻的,而是在天禀受的时候,本来一开始就有的。所以吃药物能除百病,即令身体轻了气壮了,恢复了他原来的特性,又怎么能延年益寿甚至于成仙呢?

    有血脉之类的动物,没有谁不是生下来的,生下来的没有谁不死。由于他生下来,所以知道他会死。天地不是生下来的。所以它们不死;阴气和阳气不是生下来的,所以也不死。死,是活着的证明,活着,又是死的证明。有开始就一定有结束,有结束就必定有开始。只有没有开始与结束的,才会长生不死。人的一生就像冰一样。水凝固就成冰,气聚积而成人。冰过一冬而融化,人到百岁就会死。要是人可以使自己不死,那么冰可以让其不融化吗?凡以学仙术作不死方术的,肯定不会成功,就像不可能让冰始终不融化一样。

本站推荐:修罗天帝逆天邪神伏天氏元龙毒医娘亲萌宝宝万古神帝万古神帝医毒双绝:冥王的天才宠妃元尊牧神记

论衡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刘书阁只为原作者王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王充并收藏论衡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