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阁 > 爱,在雨中飘文集 > 强化语感教学促进语言文字训练

强化语感教学促进语言文字训练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爱,在雨中飘文集最新章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是说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但语文工具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极具思想与内涵的特殊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有很多人认为语文是“人文性”占绝对比例的学科。记得曾经读过著名教育专家张田若教授,为语言文字训练引导作的序。“序”很好的阐明了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它们只是着眼点不同而已。说它是工具性是从语言的客观性、物介性来说的,说它是人文性是从语言的功能性、历史性来说的,工具性也好,人文性也罢,它们都是从某一侧面来阐释语文的本质特征的。

    标准“课程目标”第七条:“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基于语文的本质特征,学习语文也就有别于其它的学科,所以,语感教学是值得我们研究、重视的问题。

    强化语感教学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殊意义:第一,培养语感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语文课不仅要使学生读懂文字本身,还要使其有感。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第二,重视语感的培养,还可以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第三,重视语感的培养,还可以使语文的思想教育收到实效。语文课进行思想教育的特点是通过育读、潜移默化,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切忌空洞的抽象的说教。我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下,强化语感教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一、在把握词语的基础上,加以比较揣摩。

    对于文章中的词语在要求上,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有的只要简单说明一下,如名词术语,方言词之类;有的只要意会就行;而有的词语,看来含义不深奥,学生也会懂可是因为它用得传神,这就需要仔细揣摩。

    例如:第1课中独坐敬亭山里的“闲”意思是“悠闲”再说句子意思的时候要进行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另一个值得揣摩的“厌”字,意思是“满足”在说句子的时候也要进行适当的变通“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够”比较揣摩这句话,可以深刻来理解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是啊,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世人只有静静地凝望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意和我作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互为知己的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句中“只有”两个字也是经过提炼的,很好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

    二、在诵读艺术上,有个性的突破。

    在诵读的训练中则首先要抓住语句的停顿、重音、语调的变化等技巧的培养。如儿化音,一般有表示藐视、喜爱、温婉的感情,这就需要具体情具体分析,不能同一而足。诵读是口、耳、眼、心并用,通过反复诵读,逐步感受语言内涵和文章蕴味,领会其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充分发挥“五官”的感觉功能来体会语言优美。

    例如:第24课麦哨里的优美句子:“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这个比喻句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一朵朵晶莹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就要诵读出意境美的感觉,把声音放慢,以陶醉的语气,意味深长的神态去表现。“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个排比句子,生动描述一个色彩斑斓的田野世界,蕴含丰收的喜悦,诵读就要以喜悦的语气,递进的语感去进行。“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简直”一词表示完全这样,句子用对比、比喻形象的写出了草地大自然魅力。诵读就要以赞叹的语气,欣喜向往的语感来表达作者由衷的赞叹

    三、在训练中,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在教与学中,科学、合理的去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方法,增强语感的悟性。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努力激起对作品哂身鲜明“内心视象”把作品内容清晰而具体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

    例如:第7课尊严,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尊重。文章以朴素语言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文本朴素却蕴含丰富的联想空间。我们来看:年轻人“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可是当十五送到他面前时,他问的是“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当听到没有时,他“目光顿时灰暗了”“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十五!’”在要求先吃饭再干活时,他仍坚持:“等做完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我们让学生读了这些后,必然应该让学生走进他的内心,去想象他的内心活动。比方这样启迪:他看到实物时,身体机能怎样?从他语言想象他的脑子里时怎样想?听到没有活,他又会想什么?当杰克逊大叔要他捶背时他有想到什么?再要求我们学生假如是你,你会怎样做?生活中我们是否有类似的事情?特别时杰克逊大叔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没有,可他百分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充分联想感叹号的意思,联系实际讨论我们生活中有关尊严的话题,可以为学生思维训练、品德教育搭建良好平台。

    四、在阅读时,情与景结合走进文本。

    在语文众多文本教学中,我意志青睐中华传统的诗词。诗词中情景交融,艺术把情景关系处理到一个和谐的统一。诗表抒情,画表造型,揭示出语言艺术中有着造型艺术的因素。诗(抒情)和画(写景)二者既相互联结,又相互转化,其中的语感魅力韵味无穷。

    例如,第23课中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以上诗词,我们都让学生想象,勾画出这样的图画,走进文本,那么一切知识就自然潜入内心。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中华大地历史人文无所不至。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来学习无限广阔的语文知识,利用好文本培养良好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措施,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

    标准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让我们在实践中去完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

本站推荐:鬼帝狂妻:纨绔大小姐喜劫良缘,纨绔俏医妃魅王宠妻:鬼医纨绔妃邪帝狂妃:废材逆天三小姐魔帝缠身:神医九小姐医妃火辣辣邪王追妻:废材逆天小姐邪王追妻数风流人物小女花不弃

爱,在雨中飘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刘书阁只为原作者爱,在雨中飘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爱,在雨中飘并收藏爱,在雨中飘文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