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节
推荐阅读:快乐的花莲之旅、淫术炼金士20——城战谋策篇、姐姐与她的同学、娇女封后之路、最佳女配(快穿)、老板,你马甲掉了、我的大奶女友小瑄、重生攻略、穿书后我抢了反派雌虫、猎人游记[女追男,剧情,肉渣]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我在春秋不当王最新章节!
李然闻言,不禁是点头道:
“原来如此!”
“其实不仅如此,我们申氏一族还有一部分族人,更氏之为‘文’,只因我等又皆为文王之后,故而族人乃以先君之‘谥’为氏。故而,‘申’、‘范’、‘文’皆为我氏!”
李然听罢,嘴上虽然没说什么,心中却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要真按照范蠡所言,那么日后的文种的‘文’是否也是由申氏改来的呢?若是的话,那么日后越王勾践所依仗的政客双星便就真成了同门了。
(范蠡和文种其实都是楚人,且祖籍地也相近,这个是没错的。但是,但究竟是不是同出一门,则无考,此处为杜撰。)
不过,这些话李然自是不会说出来的,只听李然是颇为客气的回应道:
“少伯一路辛苦,且先行退下歇息,少时另有筵席招待。”
范蠡却并无意退下,李然正感到奇怪,范蠡朝李然深鞠一躬:
“方才范蠡在外等候的时候,听到先生和诸位的谈话。其实对于缺铜之事,范蠡倒是有一个办法。”
李然闻言,不由的大喜,不禁问道:
“哦?有何办法?少伯快快说来!”
范蠡则是回道:
“叶邑以南不远处,当年有一姬姓之国,盛产铜石。如今其地虽已并入楚国,然其主尚存,倒是可以问问他们是否愿意施以援手!”
“哦?楚国腹地竟还有这么一个国家?”
李然对此竟然不得而知,倒是不由觉得有些奇了。
“此国便是随国,随国乃是当年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大邦,立国之初便是周人在江汉之地的重要据点。且彼时随国境内,铜石皆裸露在外,故而,随国在此建国,便是把控住了此地的铜石,并以此厉兵,曾竭力遏制荆楚的扩张……”
范蠡说到这里,李然倒是想起来这个国家。没错,当年随国也曾是雄踞南方的一方诸侯,且其矿藏丰富。只是近百年来,却是直接销声匿迹了。
世人皆以为这随国早已为楚国所灭,却不想,竟是苟活至今。
“这随国当年坐拥铜石,曾凭借其军力鼎盛,乃是楚国之劲敌。只因后来周边小国都陆续被消灭殆尽,而周王室又势微,随国迫不得已,在其贤大夫季梁的撮合之下,便与楚国是立下誓言:‘永世盟好,互不侵犯’。也由此,随国至今基本得以保全下来!”
(题外话:此前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具考证就是后来楚昭王送给随国国君的随葬品。根据现阶段考证,曾国和随国,其实就是同一个国家。)
“由于这随国的国君乃是姬姓,而先生亦为周人,而且其所求者亦不与楚国交恶,故而先生若前往求助,许以事后重酬,那么只凭借先生在楚国的名望以及在郑国祭氏的身份,随国国君定肯出手相帮!”
李然闻言,不由得点头赞和道:
“少伯所言极是!若真如此,便可无忧矣!”
范蠡只是在外面听到只言片语,便知晓他们的难处,并由此想出这样一条“求援于随国”的计策来。
非但如此,而且此计还顾忌到了随国和楚国之间的关系,甚至是李然在楚国的名望等等这一系列的利害关系。
并据此直接判断出,随国是目前他们如今可以争取到的一股力量。
这份心思缜密,让李然也是极为佩服,难怪此人能在悠悠历史中享有盛名。
范蠡这时又自告奋勇道:
“先生,范蠡愿前往办妥此事,只需先生修得公文一简即可。”
“此行干系重大,戌愿和这位小友一同前往,从旁协助一二!”
此时,叶戌也上前抱拳如是请道。
而李然则是稍作沉吟,决定让他二人是前往求助随国,正好也看看这个小范蠡的能耐。且又派了二十人作为护卫,并且修简一卷,交予范蠡。
“楚境目前并不安稳,你们这一路上凶险不小,切记要注意安全,危地不可久居,避开不必要的麻烦。虽然此行于与楚国无关,但如今楚国朝政混乱,也难保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范蠡得了公文,便是抱拳应道:
“先生放心,蠡早已在心中谋划好路线,当可快马赶到随国。事不宜迟,蠡这便出发!”
散议之后,范蠡和叶戌便带着那二十人出发了。而李然和孙武则将他们送至城门。
孙武望着他二人远去,心中不由忐忑:
“此人如此年轻,当真能堪此大任吗?”
而李然闻言后,却是浅浅一笑,颇为笃定的答道:
“呵呵,长卿多虑啦!想当年,长卿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第四百一十七章一桩好买卖
范蠡和叶戌带着这二十人急行,但在入了楚境之后,则又是让大家缓行,以免激起了尘土,引起周边楚人的注意。
而叶戌毕竟是行伍出身,自知他们如今的处境,所以心中对于此行的安全亦是颇为忐忑,于是不由多嘴问了一句道:
“此行深入楚境,又无有公文在手,万一碰上楚人巡守,只这寥寥二十人又如何够用?”
而范蠡对此却是毫不在乎,只淡然回了一句:
“呵呵,仅靠这二十人,又如何能护得我们的周全?蠡之所以要带上他们,不过是待归途之时,可以捎带着拉些铜石回去罢了!”
“如今楚国方乱,无暇北顾。楚人更是人人自危,又哪里来的巡守四处招摇?故而我等只需小心从事,必可无咎啊。”
叶戌一听,见这范蠡跟自己一般年纪,却是如此胆大心细,不由亦是十分的佩服。
他们不急不躁的赶路,六天后,果然是安然入了随国境内。这时,范蠡立刻是派人急行前去随国国都报信。
而这些随人,当得知乃是天下闻名的郑国李然派人来了随国求助,自是不敢怠慢了,将他们一行是直接安置在了关口居住。
由于随国和楚国已有百年不曾有过战事,所以,这关口修建的也是颇为简陋。
范蠡和叶戌在这里是驻了三日后,最后这才得了召见。
随国现在执掌君权的乃是曾侯舆,而前来接待他们的则是其太子钺。
只见太子钺是牵着一个四五岁的孩童,这孩童眼睛滴溜溜的转,甚是灵活,一看便是机敏的孩子。
太子钺介绍道:
“二位贵客远道而来,鄙国不胜荣幸。此为犬子乙,只因我随国已多年不见有客,故而今日特带他出来见见场面,还望诸位莫怪!”
范蠡忙道:
“岂敢岂敢,太子客气了。公孙如此相貌不凡,想来日后定能名扬四海。”
太子钺笑道:
“呵呵,小国鄙陋,名扬天下自是不敢,只愿能平平安安即可啊。”
随后,太子钺便是带着范蠡和叶戌一同面见曾侯舆。
一进得大殿,便看到这大殿之上,金碧辉煌,且竟是直接摆上了十组编钟来!如此多的编钟,这要放在任何地方,都可谓是规模空前的。
这一方面,足以证明随国的铜石之丰饶。而另一方面,也可见随国已是与中原周礼的典章制度确是相去甚远了。
毕竟,若是放在其他的诸侯国,出于《周礼》的限制,想要多搞一套音域更广的编钟,估计都得被别人诟病许久。
见得有人上殿,曾侯当即命人敲响编钟迎客。一时间,大殿之上四处都充斥着动听曼妙的金石音声。
范蠡和叶戌上前拜见曾侯舆,曾侯舆则甚是爽朗笑道:
“二位请起,寡人虽居偏鄙,却亦听闻过李子明的大名,今日不得而见,甚是遗憾呐。”
随国虽然这些年来十分安静,在诸侯间几乎都没有什么来往,各种盟会也基本将其排除在外,但是李然在楚国的行为,身为邻国的随国自然是知晓的。
范蠡献上李然手书的简札,并是躬身言道:
“君侯,子明先生此番派我二人前来贵国,特留得信札一卷,请君侯过目!只因子明先生日理万机,不能亲自前来拜访,还望军侯莫怪!”
曾侯舆的性格倒也豁达,直接是笑着回答道:
“无碍无碍,他日若有机会,自当可以再见。”
宫正上前将简书从范蠡手中拿下,然后递给了曾侯舆。
曾侯舆展开看了起来,李然在信札内简单解释了郑国目前的局势,而他们如今收纳了郑国的流民,欲以清君侧和整顿郑国政务的名义讨伐郑国,只因缺少铜石制作兵器,所以希望曾侯能够协助一二。
另外,李然也知随国毕竟也是姬姓之邦,故而亦是将此事的立意直接给拔高到了“复兴姬周”的高度来。并希望以此能够博得曾侯的认同。
当然最后,李然还就此事阐明了确与楚国并无干连,所以随国亦无须担心楚国方面会借机发难,且许以事成之后定有重酬……
曾侯舆知道了他们此行的目的,不由是愁眉着将简书慢慢放下,并是沉默了许久这才开腔道:
“按理说,此事寡人应是义不容辞的,但是这楚国毕竟与鄙国比邻,如此多的铜石……若是不提前与之报备,恐怕也难以运到叶邑。而且此事虽然和楚国无关,但是如今的楚王究竟会如何想,那恐怕也很难说!这万一……”
“到那时,铜石非但是运不到叶邑,恐怕我们随国也是危难将至啊。我随国已不掺和天下事久矣……而若因此而惹怒了楚国,得不偿失啊!”
范蠡听罢,则继续是躬身作揖回道:
“启禀君侯,如今楚王暗弱,虽是由熊比继位,但天下皆知,如今这执掌兵马大权的乃是王子弃疾,王子弃疾此人素以贤良示人,必然不敢就此事问罪于随国。故而,我等只要不拂其逆鳞,当可安然无恙!”
“而且依我家先生大名,既许以日后重谢,那自是不会诳语的。更何况,郑国乃是与随国一脉相承,均为姬姓之邦,如今郑国有难,随国若能出手相帮,此举亦是可得先祖之荫庇之事啊!”
曾侯听罢,正有些踌躇不决。这时,一旁的大工尹大夫季怡又开口道:
“自先君和楚国签订盟约之来,我们随国尚不曾和任何国家有如此亲密的来往。此番相助郑国,恐怕多少亦会引起楚国上下的猜忌!鄙国卑小,行事不得不万分小心谨慎,又岂能以厚利而招致杀身之祸呢?!”
这季怡其实就是楚国签订盟约的季梁的后人。
而范蠡闻言,又在心中是盘算了许久,这才开口道:
“君侯若还是有疑虑,那不如这样如何?只当是蠡在此,代表我家先生与君侯做上一笔买卖,是范蠡以做生意的名义购下铜石,此乃私人之事,与郑国无关,也与楚国无关。”
“蠡如今便只是贩卖铜石的生意人罢了,从随国拉走铜石,路过叶邑之时,纵是子明先生若想购买,也得氏以等价之物交换才行!”
其实,范蠡这个想法还是相当冒险的。
因为若是成了私人买卖,那么这一路上的安全也就无从保证,随国更不可能从旁派兵进行保护。
但是再仔细一想,如果是以国家的名义,随国固然可以多派些兵马协同运输,但楚国这边若是有心责问,那他们确实是也会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索性就弃了这层保护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季怡闻言,不由是眯了一下眼睛:
“只是……你们现在可有什么东西可以作保?总不能白白的拉走我们这么多铜石吧?”
范蠡闻言,知道有戏,便是立刻昂首道:
“蠡素闻随国巴盐奇缺,只因楚国攻灭庸国之后,巴国之盐便只能过楚而入随。故而随任所食之盐,其价值远甚楚人。”
“而郑国的盐市则多买卖于齐人,齐人临海,所炼之海盐,虽成色不如巴盐,但好在价格极为低廉。”
lt;div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李然闻言,不禁是点头道:
“原来如此!”
“其实不仅如此,我们申氏一族还有一部分族人,更氏之为‘文’,只因我等又皆为文王之后,故而族人乃以先君之‘谥’为氏。故而,‘申’、‘范’、‘文’皆为我氏!”
李然听罢,嘴上虽然没说什么,心中却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要真按照范蠡所言,那么日后的文种的‘文’是否也是由申氏改来的呢?若是的话,那么日后越王勾践所依仗的政客双星便就真成了同门了。
(范蠡和文种其实都是楚人,且祖籍地也相近,这个是没错的。但是,但究竟是不是同出一门,则无考,此处为杜撰。)
不过,这些话李然自是不会说出来的,只听李然是颇为客气的回应道:
“少伯一路辛苦,且先行退下歇息,少时另有筵席招待。”
范蠡却并无意退下,李然正感到奇怪,范蠡朝李然深鞠一躬:
“方才范蠡在外等候的时候,听到先生和诸位的谈话。其实对于缺铜之事,范蠡倒是有一个办法。”
李然闻言,不由的大喜,不禁问道:
“哦?有何办法?少伯快快说来!”
范蠡则是回道:
“叶邑以南不远处,当年有一姬姓之国,盛产铜石。如今其地虽已并入楚国,然其主尚存,倒是可以问问他们是否愿意施以援手!”
“哦?楚国腹地竟还有这么一个国家?”
李然对此竟然不得而知,倒是不由觉得有些奇了。
“此国便是随国,随国乃是当年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大邦,立国之初便是周人在江汉之地的重要据点。且彼时随国境内,铜石皆裸露在外,故而,随国在此建国,便是把控住了此地的铜石,并以此厉兵,曾竭力遏制荆楚的扩张……”
范蠡说到这里,李然倒是想起来这个国家。没错,当年随国也曾是雄踞南方的一方诸侯,且其矿藏丰富。只是近百年来,却是直接销声匿迹了。
世人皆以为这随国早已为楚国所灭,却不想,竟是苟活至今。
“这随国当年坐拥铜石,曾凭借其军力鼎盛,乃是楚国之劲敌。只因后来周边小国都陆续被消灭殆尽,而周王室又势微,随国迫不得已,在其贤大夫季梁的撮合之下,便与楚国是立下誓言:‘永世盟好,互不侵犯’。也由此,随国至今基本得以保全下来!”
(题外话:此前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具考证就是后来楚昭王送给随国国君的随葬品。根据现阶段考证,曾国和随国,其实就是同一个国家。)
“由于这随国的国君乃是姬姓,而先生亦为周人,而且其所求者亦不与楚国交恶,故而先生若前往求助,许以事后重酬,那么只凭借先生在楚国的名望以及在郑国祭氏的身份,随国国君定肯出手相帮!”
李然闻言,不由得点头赞和道:
“少伯所言极是!若真如此,便可无忧矣!”
范蠡只是在外面听到只言片语,便知晓他们的难处,并由此想出这样一条“求援于随国”的计策来。
非但如此,而且此计还顾忌到了随国和楚国之间的关系,甚至是李然在楚国的名望等等这一系列的利害关系。
并据此直接判断出,随国是目前他们如今可以争取到的一股力量。
这份心思缜密,让李然也是极为佩服,难怪此人能在悠悠历史中享有盛名。
范蠡这时又自告奋勇道:
“先生,范蠡愿前往办妥此事,只需先生修得公文一简即可。”
“此行干系重大,戌愿和这位小友一同前往,从旁协助一二!”
此时,叶戌也上前抱拳如是请道。
而李然则是稍作沉吟,决定让他二人是前往求助随国,正好也看看这个小范蠡的能耐。且又派了二十人作为护卫,并且修简一卷,交予范蠡。
“楚境目前并不安稳,你们这一路上凶险不小,切记要注意安全,危地不可久居,避开不必要的麻烦。虽然此行于与楚国无关,但如今楚国朝政混乱,也难保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范蠡得了公文,便是抱拳应道:
“先生放心,蠡早已在心中谋划好路线,当可快马赶到随国。事不宜迟,蠡这便出发!”
散议之后,范蠡和叶戌便带着那二十人出发了。而李然和孙武则将他们送至城门。
孙武望着他二人远去,心中不由忐忑:
“此人如此年轻,当真能堪此大任吗?”
而李然闻言后,却是浅浅一笑,颇为笃定的答道:
“呵呵,长卿多虑啦!想当年,长卿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第四百一十七章一桩好买卖
范蠡和叶戌带着这二十人急行,但在入了楚境之后,则又是让大家缓行,以免激起了尘土,引起周边楚人的注意。
而叶戌毕竟是行伍出身,自知他们如今的处境,所以心中对于此行的安全亦是颇为忐忑,于是不由多嘴问了一句道:
“此行深入楚境,又无有公文在手,万一碰上楚人巡守,只这寥寥二十人又如何够用?”
而范蠡对此却是毫不在乎,只淡然回了一句:
“呵呵,仅靠这二十人,又如何能护得我们的周全?蠡之所以要带上他们,不过是待归途之时,可以捎带着拉些铜石回去罢了!”
“如今楚国方乱,无暇北顾。楚人更是人人自危,又哪里来的巡守四处招摇?故而我等只需小心从事,必可无咎啊。”
叶戌一听,见这范蠡跟自己一般年纪,却是如此胆大心细,不由亦是十分的佩服。
他们不急不躁的赶路,六天后,果然是安然入了随国境内。这时,范蠡立刻是派人急行前去随国国都报信。
而这些随人,当得知乃是天下闻名的郑国李然派人来了随国求助,自是不敢怠慢了,将他们一行是直接安置在了关口居住。
由于随国和楚国已有百年不曾有过战事,所以,这关口修建的也是颇为简陋。
范蠡和叶戌在这里是驻了三日后,最后这才得了召见。
随国现在执掌君权的乃是曾侯舆,而前来接待他们的则是其太子钺。
只见太子钺是牵着一个四五岁的孩童,这孩童眼睛滴溜溜的转,甚是灵活,一看便是机敏的孩子。
太子钺介绍道:
“二位贵客远道而来,鄙国不胜荣幸。此为犬子乙,只因我随国已多年不见有客,故而今日特带他出来见见场面,还望诸位莫怪!”
范蠡忙道:
“岂敢岂敢,太子客气了。公孙如此相貌不凡,想来日后定能名扬四海。”
太子钺笑道:
“呵呵,小国鄙陋,名扬天下自是不敢,只愿能平平安安即可啊。”
随后,太子钺便是带着范蠡和叶戌一同面见曾侯舆。
一进得大殿,便看到这大殿之上,金碧辉煌,且竟是直接摆上了十组编钟来!如此多的编钟,这要放在任何地方,都可谓是规模空前的。
这一方面,足以证明随国的铜石之丰饶。而另一方面,也可见随国已是与中原周礼的典章制度确是相去甚远了。
毕竟,若是放在其他的诸侯国,出于《周礼》的限制,想要多搞一套音域更广的编钟,估计都得被别人诟病许久。
见得有人上殿,曾侯当即命人敲响编钟迎客。一时间,大殿之上四处都充斥着动听曼妙的金石音声。
范蠡和叶戌上前拜见曾侯舆,曾侯舆则甚是爽朗笑道:
“二位请起,寡人虽居偏鄙,却亦听闻过李子明的大名,今日不得而见,甚是遗憾呐。”
随国虽然这些年来十分安静,在诸侯间几乎都没有什么来往,各种盟会也基本将其排除在外,但是李然在楚国的行为,身为邻国的随国自然是知晓的。
范蠡献上李然手书的简札,并是躬身言道:
“君侯,子明先生此番派我二人前来贵国,特留得信札一卷,请君侯过目!只因子明先生日理万机,不能亲自前来拜访,还望军侯莫怪!”
曾侯舆的性格倒也豁达,直接是笑着回答道:
“无碍无碍,他日若有机会,自当可以再见。”
宫正上前将简书从范蠡手中拿下,然后递给了曾侯舆。
曾侯舆展开看了起来,李然在信札内简单解释了郑国目前的局势,而他们如今收纳了郑国的流民,欲以清君侧和整顿郑国政务的名义讨伐郑国,只因缺少铜石制作兵器,所以希望曾侯能够协助一二。
另外,李然也知随国毕竟也是姬姓之邦,故而亦是将此事的立意直接给拔高到了“复兴姬周”的高度来。并希望以此能够博得曾侯的认同。
当然最后,李然还就此事阐明了确与楚国并无干连,所以随国亦无须担心楚国方面会借机发难,且许以事成之后定有重酬……
曾侯舆知道了他们此行的目的,不由是愁眉着将简书慢慢放下,并是沉默了许久这才开腔道:
“按理说,此事寡人应是义不容辞的,但是这楚国毕竟与鄙国比邻,如此多的铜石……若是不提前与之报备,恐怕也难以运到叶邑。而且此事虽然和楚国无关,但是如今的楚王究竟会如何想,那恐怕也很难说!这万一……”
“到那时,铜石非但是运不到叶邑,恐怕我们随国也是危难将至啊。我随国已不掺和天下事久矣……而若因此而惹怒了楚国,得不偿失啊!”
范蠡听罢,则继续是躬身作揖回道:
“启禀君侯,如今楚王暗弱,虽是由熊比继位,但天下皆知,如今这执掌兵马大权的乃是王子弃疾,王子弃疾此人素以贤良示人,必然不敢就此事问罪于随国。故而,我等只要不拂其逆鳞,当可安然无恙!”
“而且依我家先生大名,既许以日后重谢,那自是不会诳语的。更何况,郑国乃是与随国一脉相承,均为姬姓之邦,如今郑国有难,随国若能出手相帮,此举亦是可得先祖之荫庇之事啊!”
曾侯听罢,正有些踌躇不决。这时,一旁的大工尹大夫季怡又开口道:
“自先君和楚国签订盟约之来,我们随国尚不曾和任何国家有如此亲密的来往。此番相助郑国,恐怕多少亦会引起楚国上下的猜忌!鄙国卑小,行事不得不万分小心谨慎,又岂能以厚利而招致杀身之祸呢?!”
这季怡其实就是楚国签订盟约的季梁的后人。
而范蠡闻言,又在心中是盘算了许久,这才开口道:
“君侯若还是有疑虑,那不如这样如何?只当是蠡在此,代表我家先生与君侯做上一笔买卖,是范蠡以做生意的名义购下铜石,此乃私人之事,与郑国无关,也与楚国无关。”
“蠡如今便只是贩卖铜石的生意人罢了,从随国拉走铜石,路过叶邑之时,纵是子明先生若想购买,也得氏以等价之物交换才行!”
其实,范蠡这个想法还是相当冒险的。
因为若是成了私人买卖,那么这一路上的安全也就无从保证,随国更不可能从旁派兵进行保护。
但是再仔细一想,如果是以国家的名义,随国固然可以多派些兵马协同运输,但楚国这边若是有心责问,那他们确实是也会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索性就弃了这层保护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季怡闻言,不由是眯了一下眼睛:
“只是……你们现在可有什么东西可以作保?总不能白白的拉走我们这么多铜石吧?”
范蠡闻言,知道有戏,便是立刻昂首道:
“蠡素闻随国巴盐奇缺,只因楚国攻灭庸国之后,巴国之盐便只能过楚而入随。故而随任所食之盐,其价值远甚楚人。”
“而郑国的盐市则多买卖于齐人,齐人临海,所炼之海盐,虽成色不如巴盐,但好在价格极为低廉。”
lt;div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