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懂得越多你就越像这个世界的孤儿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才子何鹏文集最新章节!
想不到,韩寒就以这样的方式让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收场了。这是我看过韩寒小说里面最为悲伤和苍凉的结局,看完后,我走到窗前,遥望夜空,长长地叹息。我想和这个世界谈一谈,到最后,抛出的问题只是一个疑问而已,就像故事结尾时那个孩子发出的那声“咦”
这种怅惘来源于对韩寒的理解,他本身承载了太多的社会意义,也被赋予了太多的精神内涵。而在1988里,我看到了他潜藏着的的无助和无奈。由此,我想起在小说出版之前,他在博客上写的一段话:
前几天去香港书展,长望着维港,更觉得应该有好的作品奉献给大家,虽然他人无德无能,但我又何德何能,我深感忧虑,何以解愁,唯有作品。
1、关于内容
于是,我们回到这本书。我把它概括为:一个记者,一个妓者,一辆破车,一段旅途。
作品以一部名为1988的旅行车为载体,大致以主角路子野与娜娜开着1988的三天三夜为主线,通过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以韩寒本人对路上所见、所闻引发自己的观点,中间穿插着主角的回忆与两人的讲述。
显而易见,这本书的故事并不新颖,即是套用近几年的热点:媒体炒作的黑暗,演艺圈的潜规则,特殊行业的辛酸与无奈。但是,韩寒对童年的怀想,仿佛就是昨天的我,玻璃球的游戏、圣斗士的电视、小虎队的歌声、眼保健操,那么的熟悉;懵懂而又青涩的爱情,班级中耀眼的女孩,成绩不好混于街市的技校生,那么的清晰,浮现在眼前一幕一幕。
从情节上来讲,流于平淡,缺乏故事性。但我们知道韩寒的小说从来都不是靠情节取胜的,以前是靠文字,而这次是靠情绪。通篇笼罩着的怀旧的文艺的茫然的情绪深深牵引着我和他们一路同行,也随着他们一路作出选择。无论是10号和刘茵茵的飞车死亡,被冤枉抓了8年的肖华哥哥,死去的丁丁哥哥,被检测出艾滋病后一个人离开、却把孩子交给主人公的娜娜,还有主人公曾经的女友,一心想当电影明星最终却成了“妓女明星”的孟孟,都在向读者坦言:当所有的出路和退路被现实阻挡,你将作何选择?
2、关于结构
这次韩寒玩起了“公路小说”的概念,现实与回忆两条线索并行前进,就像公路的两侧,在1988的序言里,他这样说道:
我从来没有用这种方式和文字写过小说,仿佛之前的一切准备都是为了迎接她。在过往,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做好准备,我是否能这样去叙述。但在这个凌晨,我都准备好了,让我们上路吧。
这篇小说在结构上的渊源可以上溯到西方的流浪汉小说。韩寒三重门之后的所有小说,像少年啦飞驰、一座城池、光荣日、他的国都可以归入流浪汉小说的范畴,包括仿武侠小说长安乱。
流浪汉小说大多通过底层小人物在民间的流浪经历反映社会生活的种种病症与问题,表达底层人物的辛酸,韩寒有意无意间延续了这一传统。韩寒的小说同样以底层小人物在民间的流浪为主线,比如像少年啦飞驰中“我”与老枪作为“文学枪手”的经历、一座城池中“我”与建叔等人肄业后在某城流浪、逃亡的经历、光荣日中大麦与兄弟们建立帮派的经历、他的国中雕塑园看门人左小龙在小镇的流浪经历。同样,1988也讲述了“我”与底层妓女娜娜在318国道上的流浪历程。与前述作品相比,1988在题旨的野心上更为宏大;在结构上相对而言更加明晰、完整,安排了现实之旅与成长历程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并加强了两条线索之间的相互参照、对比,从而强化了整个作品的思想涵盖力与讽喻性。
但也许是韩寒太随性,或者说急于上市,未加以细细打磨,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整本书的结构稍显松散。在我看来,有一种意识流和魔幻主义的倾向。回忆的断片几乎没有完整的,总是戛然而止。韩寒的小说一向如此,就如像少年啊飞驰里面一样,有些人物看着看着就不见了。他自己的解释是,写着写着就忘了,或者干脆让他毫无理由地死去。就算是这种情况,他却能把这样一个松散的文本组织得流畅而连贯,让人能够舒服地读完。尽管如此,这本小说还是暴露他在以往小说中的弱项,那就是叙事的能力。不过如果以后他能够更加用心而不是更加随性地扯淡,那也不失为好的文本。
3、关于主题
这本书起始于在路上,结尾仍然是启程,很容易让人想起在路上。但是,这场真正的旅途其实是在精神层面,如果说逾越了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那么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路途的另一侧找到信仰。
韩寒是“叛逆的”他“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这些具体体现在他那些不动声色的隐喻和讽刺里,关于流沙、关于那台组装车1988、关于丁丁哥哥的死去、关于温水煮青蛙,等等,真正懂韩寒的读者们只须像释迦牟尼的弟子迦叶那样会心一笑就行了,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佛真伟大,他的教导现在我才知道是那么正确。
这本书的副标题“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是出自于丁丁哥哥北上时对路子野说的话,其实也代表了作者的一种诉求。我们都想和这个世界谈一谈,但最后我们始终无法摆脱世界给的荒诞。太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总会变成浑浊的黑。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的欲望,罪恶和颜色。看着一个个的人从自己身边出现,然后倒下。可是自己还像小丑一样,不停的在生活中变换着自己的角色。充满着怯弱的表演着。
就像韩寒在书中写的:
我总是发现,当我在发呆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思考了,当我思考的时候,他们已经行动了,当我行动的时候,他们已经翘了,然后我又不敢行动了。
所以到这时,我们才知道,跟这个世界谈谈,也只是假象,人家早给你规划好了,你得认。要不就像路子野似的,开个1988破车,忍着恶心,跟打听的人说,咱要去的是远方。
4、后记
当你走到最后,发现世界是如此孤独的悲伤。纪念张炬的那首礼物很好,时间留下了美丽和一片狼籍,庆幸我们还有运气唱歌。我们站在大路上向天空望着,看见太阳照耀着就会快乐。
世界没人明白我,我就孤独着,可是你又为何这样的寂寞。为故人伤怀也好,跟往事干杯也罢。无论何时,我们每个人都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这正是我们感动的根由。
我们都是娜娜,苟且地活着。同时又心怀希望,就如同最后留下来的那个婴儿,可是韩寒又说了:你懂得越多,你就越像这个世界的孤儿。
想不到,韩寒就以这样的方式让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收场了。这是我看过韩寒小说里面最为悲伤和苍凉的结局,看完后,我走到窗前,遥望夜空,长长地叹息。我想和这个世界谈一谈,到最后,抛出的问题只是一个疑问而已,就像故事结尾时那个孩子发出的那声“咦”
这种怅惘来源于对韩寒的理解,他本身承载了太多的社会意义,也被赋予了太多的精神内涵。而在1988里,我看到了他潜藏着的的无助和无奈。由此,我想起在小说出版之前,他在博客上写的一段话:
前几天去香港书展,长望着维港,更觉得应该有好的作品奉献给大家,虽然他人无德无能,但我又何德何能,我深感忧虑,何以解愁,唯有作品。
1、关于内容
于是,我们回到这本书。我把它概括为:一个记者,一个妓者,一辆破车,一段旅途。
作品以一部名为1988的旅行车为载体,大致以主角路子野与娜娜开着1988的三天三夜为主线,通过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以韩寒本人对路上所见、所闻引发自己的观点,中间穿插着主角的回忆与两人的讲述。
显而易见,这本书的故事并不新颖,即是套用近几年的热点:媒体炒作的黑暗,演艺圈的潜规则,特殊行业的辛酸与无奈。但是,韩寒对童年的怀想,仿佛就是昨天的我,玻璃球的游戏、圣斗士的电视、小虎队的歌声、眼保健操,那么的熟悉;懵懂而又青涩的爱情,班级中耀眼的女孩,成绩不好混于街市的技校生,那么的清晰,浮现在眼前一幕一幕。
从情节上来讲,流于平淡,缺乏故事性。但我们知道韩寒的小说从来都不是靠情节取胜的,以前是靠文字,而这次是靠情绪。通篇笼罩着的怀旧的文艺的茫然的情绪深深牵引着我和他们一路同行,也随着他们一路作出选择。无论是10号和刘茵茵的飞车死亡,被冤枉抓了8年的肖华哥哥,死去的丁丁哥哥,被检测出艾滋病后一个人离开、却把孩子交给主人公的娜娜,还有主人公曾经的女友,一心想当电影明星最终却成了“妓女明星”的孟孟,都在向读者坦言:当所有的出路和退路被现实阻挡,你将作何选择?
2、关于结构
这次韩寒玩起了“公路小说”的概念,现实与回忆两条线索并行前进,就像公路的两侧,在1988的序言里,他这样说道:
我从来没有用这种方式和文字写过小说,仿佛之前的一切准备都是为了迎接她。在过往,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做好准备,我是否能这样去叙述。但在这个凌晨,我都准备好了,让我们上路吧。
这篇小说在结构上的渊源可以上溯到西方的流浪汉小说。韩寒三重门之后的所有小说,像少年啦飞驰、一座城池、光荣日、他的国都可以归入流浪汉小说的范畴,包括仿武侠小说长安乱。
流浪汉小说大多通过底层小人物在民间的流浪经历反映社会生活的种种病症与问题,表达底层人物的辛酸,韩寒有意无意间延续了这一传统。韩寒的小说同样以底层小人物在民间的流浪为主线,比如像少年啦飞驰中“我”与老枪作为“文学枪手”的经历、一座城池中“我”与建叔等人肄业后在某城流浪、逃亡的经历、光荣日中大麦与兄弟们建立帮派的经历、他的国中雕塑园看门人左小龙在小镇的流浪经历。同样,1988也讲述了“我”与底层妓女娜娜在318国道上的流浪历程。与前述作品相比,1988在题旨的野心上更为宏大;在结构上相对而言更加明晰、完整,安排了现实之旅与成长历程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并加强了两条线索之间的相互参照、对比,从而强化了整个作品的思想涵盖力与讽喻性。
但也许是韩寒太随性,或者说急于上市,未加以细细打磨,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整本书的结构稍显松散。在我看来,有一种意识流和魔幻主义的倾向。回忆的断片几乎没有完整的,总是戛然而止。韩寒的小说一向如此,就如像少年啊飞驰里面一样,有些人物看着看着就不见了。他自己的解释是,写着写着就忘了,或者干脆让他毫无理由地死去。就算是这种情况,他却能把这样一个松散的文本组织得流畅而连贯,让人能够舒服地读完。尽管如此,这本小说还是暴露他在以往小说中的弱项,那就是叙事的能力。不过如果以后他能够更加用心而不是更加随性地扯淡,那也不失为好的文本。
3、关于主题
这本书起始于在路上,结尾仍然是启程,很容易让人想起在路上。但是,这场真正的旅途其实是在精神层面,如果说逾越了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那么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路途的另一侧找到信仰。
韩寒是“叛逆的”他“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这些具体体现在他那些不动声色的隐喻和讽刺里,关于流沙、关于那台组装车1988、关于丁丁哥哥的死去、关于温水煮青蛙,等等,真正懂韩寒的读者们只须像释迦牟尼的弟子迦叶那样会心一笑就行了,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佛真伟大,他的教导现在我才知道是那么正确。
这本书的副标题“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是出自于丁丁哥哥北上时对路子野说的话,其实也代表了作者的一种诉求。我们都想和这个世界谈一谈,但最后我们始终无法摆脱世界给的荒诞。太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总会变成浑浊的黑。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的欲望,罪恶和颜色。看着一个个的人从自己身边出现,然后倒下。可是自己还像小丑一样,不停的在生活中变换着自己的角色。充满着怯弱的表演着。
就像韩寒在书中写的:
我总是发现,当我在发呆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思考了,当我思考的时候,他们已经行动了,当我行动的时候,他们已经翘了,然后我又不敢行动了。
所以到这时,我们才知道,跟这个世界谈谈,也只是假象,人家早给你规划好了,你得认。要不就像路子野似的,开个1988破车,忍着恶心,跟打听的人说,咱要去的是远方。
4、后记
当你走到最后,发现世界是如此孤独的悲伤。纪念张炬的那首礼物很好,时间留下了美丽和一片狼籍,庆幸我们还有运气唱歌。我们站在大路上向天空望着,看见太阳照耀着就会快乐。
世界没人明白我,我就孤独着,可是你又为何这样的寂寞。为故人伤怀也好,跟往事干杯也罢。无论何时,我们每个人都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这正是我们感动的根由。
我们都是娜娜,苟且地活着。同时又心怀希望,就如同最后留下来的那个婴儿,可是韩寒又说了:你懂得越多,你就越像这个世界的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