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哪里去寻找你我的故乡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苍烟落照(红)文集最新章节!
我的故乡是美丽的清江边上一个小城。那里山清水秀,小城不大,依山傍水,沿着河边一直条伸展开来。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从飞机上看小城,就象一条船,也真是没错,它就是一条船漂浮在美丽的清江上。许多年过去了,经历了几次大的变故,小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儿时记忆里的那个如小家碧玉般的小城,已经被今天水泥结构的高楼所替代,在一片繁华的集贸市场的喧嚣声中荡然远去了。
记忆中的小城是一幅淡墨的山水画,优雅、静谧、祥和而久远。
那时的小城远没有今天的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整条街上的人几乎全认识。当时,父亲是从部队转业来到这里的,本来被分配在小城下面的一个小镇上,因为当时到那个小镇还没有通汽车,我们几个都还小,作为照顾,父亲留在了小城。从此,我们就在这里安了家,也就有了我对小城的这些延绵不断的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
父亲被安置在财政局,当时它是政府下面的一个办公室。自然的,我们就住进了政府大院。
政府大院的前身是旧时期的县衙门,里面的建筑和设施还残留着当年的奢靡。高大的拱型门上面赫然写着某某某人民政府的字样。大门里的两边,一左一右是两棵参天的柏树。说起这柏树还有段典故呢,听大人们说,解放初期小城里最大的恶霸地主就是绑在其中一棵树下给枪毙了的,所以每次我们上学或是放学,特别是晚上经过这里的时候,从来都是一溜烟地跑过去的,不敢停下,就怕那个恶霸地主会现身来找我们索命似的。
进了大门朝前走,地下是大块的青石铺就的路,路的两边各有一架葡萄,葡萄的藤蔓爬在用木头做的四四方方的架子上,茂密的遮盖着,给路人一个阴凉的通道。葡萄开始挂果的时候,我们就天天盼着它早点成熟,因为成熟了,院子里凡是家里有孩子的,都可以分到一小脸盆的葡萄。
走过葡萄架,迎面是个石拱桥,拱桥的下面是用石头柱子围着的椭圆型的池塘。池塘里稀稀落落的漂浮着几株浮萍。夏天的时候,常常看见蜻蜓在池塘边或是池塘里飞来飞去,或落在石柱上,或落在浮萍上,悠闲自在地嬉戏。小的时候,我们会用篾围个框,绑在一根竹竿上,然后到处去收集蜘蛛网,收得多了蜘蛛网就密密的布满整个框,用它去捕捉蜻蜓。只是蜻蜓也不是那么好捕的,只有那些呆头的、反应迟钝的往往被我们网住。
过了石拱桥,就是政府的办公大楼,父亲就在这里上班。从办公大楼穿过去那边又是个大院。院中央是一棵用两个人才围得过来的桂花树,那桂花树的年龄可不小了,但它仍然那么的枝繁叶茂,象一把巨伞向周围扩散着。桂花开始飘香的时候,食堂里的叔叔伯伯会用几张大芦席铺在树下,用竹竿敲打着树枝,桂花就象雪花般地纷纷落下,不一会,芦席上就厚厚的一层了。把它摘洗干净后晾干,放糖蜜起来,就是桂花蜜,用来包汤圆或是包包子都行,那个香,直叫你有醉的感觉。
从桂花树过去,就是那个占地几百平方米的孔庙。孔庙前面有一斜坡,斜坡处是一块长约两米宽约一米五的青石浮雕,浮雕上一条栩栩如生的巨龙,用水泥把它镶在斜坡处,人们从它的两边经过走向孔庙,那象征一代权力的孔庙就坐落在院子的中央。它雕梁画栋,代表着大富大贵的朱红的围墙已经班驳,可还是隐隐的透露出它曾经的风光。解放后,政府用它做了档案馆。
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院子里的许多地方都遭到了破坏。那块雕着巨龙的浮雕被连夜浇上了水泥,永远的被人们用脚踩着从它的身体上经过。还有那小桥池塘是资产阶级情调的东西,也被填上了。孔庙上面所有代表四旧的东西都砸了,孔庙真正成为一个驱壳立在那里,看着那些疯狂的人们。
孔庙的后面是一条窄窄的小街,我们家就住在那条街上。
我们住的是那种类似于四合院结构的房子,住了四户人家,一个大堂屋,四户人家分别在堂屋的四角。我们家住前面临街,堂屋的后面是个天井(天井是用来倒废水的),天井往后是个小巷,从小巷出去就可以看见那条清江河了。那时整条街上几乎全是这种结构的房子。现在想起,倒是觉得那房子还是挺有风格的呢!除了临街的那面墙是混凝土和砖砌的,房子里面所有的结构全是木头。木头的地板,木头做的墙壁,我们叫板壁。特别喜欢板壁上开的那些小轩窗,天气热的时候,可以拿掉窗上的板壁,露出小方格子的木窗,可以透气,也别有一番情趣。那时候的天气也没有这样的热,也没听说过什么电风扇之类的,更别说空调,从河里徐徐吹来阵阵的凉风,你就可以安然地入睡了。
那时候就喜欢下到河里去玩,从我们家的后面就可以直接下河。遇上涨洪水,从上游冲下来许多的树枝,几经洪水的折腾,或随洪水漂走,或被浪卷入泥沙里面,等洪水退去之后,我们就去捡回来。当时,这是我们最喜欢做的事情了。只要一放学,书包一丢:“妈,我下河捡柴火去了!”就撒着欢的跑下河里。其实捡柴火是假,好玩才是真。等到妈做好了饭在上面叫着:“快回家吃饭啦!”方才悻悻地拿着不多的柴火回家吃饭去。
无忧无虑地日子总是易逝,一场几十年罕见的特大洪水冲走了这里的一切,因为这里的房子几乎全是木制结构,它经不住洪水的肆意颠簸。
洪水以后,政府又在原来的房屋废墟上盖起了新的房子,我们仍然住在这里,只是因为喜欢这条美丽的清江。
前几年在清江的上游建造了一座水电站,清江的水被拦在了上游,下游的水流量小了,河面没有以前那么宽了,就在我们家的后面,沿着清江修了一条沿江路,河岸边变整齐了,也漂亮了许多,到小城来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有形无形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只是我每次回家,总有那么几晚上睡不着觉,不习惯那震耳欲聋的机动车从你窗根底下经过,好不容易到了后半夜,过的车稀疏些了,心想总算可以稍微睡一小会了,可那些小贩的摩托车大蓬车又开始了一天的营生,小城再也找不到往日的宁静了。
现在的政府大院已然是旧貌换新颜。在堂堂的政府大楼的门口,曾经被破四旧破掉的那块青石浮雕,不知是何时被凿了出来,嵌在政府大楼的门前,且用铁链把它围着,成了文物。大院里面也是一片陌生,那两棵参天的柏树和两架葡萄早已托生,孔庙也不知何时被拆,院子里横七竖八的盖了好多的住宅楼。只有那棵桂花树依然还在,它已没有了先前的繁枝茂叶,一副老态胧钟饱经风霜地面孔,静静地注视着这里所发生的一切变故。说:原谅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天灾我们防不胜防,可人为的破坏却是不可饶恕的。奇怪的是,现在的人已经习惯那种破坏性的发展了。清江沿岸是变好看了许多,可它是以上游许多的村庄和农田被淹为代价而换来的;自己住的房子是越来越大,可对身边的环境却不以为然;汽车那么多,无限制地在发展,可道路还是那条道路,却越来越窄。就在我们家的对面,又在砌一栋高楼,两栋楼之间就隔着那条窄窄的小街,仅仅就五、六米的样子
小城在变化着,小城人们的生活也在提高着。这个变化是好亦或不好,不是我能评价的。但是社会总是要向前走,不可能停下来。
记忆中的小城已经不在了,它被定格在历史的某一个时段,就好象我们已经长大,再难寻往日的童真一样。
到哪里去寻找你,我的故乡?
只有梦里依稀!
我的故乡是美丽的清江边上一个小城。那里山清水秀,小城不大,依山傍水,沿着河边一直条伸展开来。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从飞机上看小城,就象一条船,也真是没错,它就是一条船漂浮在美丽的清江上。许多年过去了,经历了几次大的变故,小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儿时记忆里的那个如小家碧玉般的小城,已经被今天水泥结构的高楼所替代,在一片繁华的集贸市场的喧嚣声中荡然远去了。
记忆中的小城是一幅淡墨的山水画,优雅、静谧、祥和而久远。
那时的小城远没有今天的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整条街上的人几乎全认识。当时,父亲是从部队转业来到这里的,本来被分配在小城下面的一个小镇上,因为当时到那个小镇还没有通汽车,我们几个都还小,作为照顾,父亲留在了小城。从此,我们就在这里安了家,也就有了我对小城的这些延绵不断的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
父亲被安置在财政局,当时它是政府下面的一个办公室。自然的,我们就住进了政府大院。
政府大院的前身是旧时期的县衙门,里面的建筑和设施还残留着当年的奢靡。高大的拱型门上面赫然写着某某某人民政府的字样。大门里的两边,一左一右是两棵参天的柏树。说起这柏树还有段典故呢,听大人们说,解放初期小城里最大的恶霸地主就是绑在其中一棵树下给枪毙了的,所以每次我们上学或是放学,特别是晚上经过这里的时候,从来都是一溜烟地跑过去的,不敢停下,就怕那个恶霸地主会现身来找我们索命似的。
进了大门朝前走,地下是大块的青石铺就的路,路的两边各有一架葡萄,葡萄的藤蔓爬在用木头做的四四方方的架子上,茂密的遮盖着,给路人一个阴凉的通道。葡萄开始挂果的时候,我们就天天盼着它早点成熟,因为成熟了,院子里凡是家里有孩子的,都可以分到一小脸盆的葡萄。
走过葡萄架,迎面是个石拱桥,拱桥的下面是用石头柱子围着的椭圆型的池塘。池塘里稀稀落落的漂浮着几株浮萍。夏天的时候,常常看见蜻蜓在池塘边或是池塘里飞来飞去,或落在石柱上,或落在浮萍上,悠闲自在地嬉戏。小的时候,我们会用篾围个框,绑在一根竹竿上,然后到处去收集蜘蛛网,收得多了蜘蛛网就密密的布满整个框,用它去捕捉蜻蜓。只是蜻蜓也不是那么好捕的,只有那些呆头的、反应迟钝的往往被我们网住。
过了石拱桥,就是政府的办公大楼,父亲就在这里上班。从办公大楼穿过去那边又是个大院。院中央是一棵用两个人才围得过来的桂花树,那桂花树的年龄可不小了,但它仍然那么的枝繁叶茂,象一把巨伞向周围扩散着。桂花开始飘香的时候,食堂里的叔叔伯伯会用几张大芦席铺在树下,用竹竿敲打着树枝,桂花就象雪花般地纷纷落下,不一会,芦席上就厚厚的一层了。把它摘洗干净后晾干,放糖蜜起来,就是桂花蜜,用来包汤圆或是包包子都行,那个香,直叫你有醉的感觉。
从桂花树过去,就是那个占地几百平方米的孔庙。孔庙前面有一斜坡,斜坡处是一块长约两米宽约一米五的青石浮雕,浮雕上一条栩栩如生的巨龙,用水泥把它镶在斜坡处,人们从它的两边经过走向孔庙,那象征一代权力的孔庙就坐落在院子的中央。它雕梁画栋,代表着大富大贵的朱红的围墙已经班驳,可还是隐隐的透露出它曾经的风光。解放后,政府用它做了档案馆。
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院子里的许多地方都遭到了破坏。那块雕着巨龙的浮雕被连夜浇上了水泥,永远的被人们用脚踩着从它的身体上经过。还有那小桥池塘是资产阶级情调的东西,也被填上了。孔庙上面所有代表四旧的东西都砸了,孔庙真正成为一个驱壳立在那里,看着那些疯狂的人们。
孔庙的后面是一条窄窄的小街,我们家就住在那条街上。
我们住的是那种类似于四合院结构的房子,住了四户人家,一个大堂屋,四户人家分别在堂屋的四角。我们家住前面临街,堂屋的后面是个天井(天井是用来倒废水的),天井往后是个小巷,从小巷出去就可以看见那条清江河了。那时整条街上几乎全是这种结构的房子。现在想起,倒是觉得那房子还是挺有风格的呢!除了临街的那面墙是混凝土和砖砌的,房子里面所有的结构全是木头。木头的地板,木头做的墙壁,我们叫板壁。特别喜欢板壁上开的那些小轩窗,天气热的时候,可以拿掉窗上的板壁,露出小方格子的木窗,可以透气,也别有一番情趣。那时候的天气也没有这样的热,也没听说过什么电风扇之类的,更别说空调,从河里徐徐吹来阵阵的凉风,你就可以安然地入睡了。
那时候就喜欢下到河里去玩,从我们家的后面就可以直接下河。遇上涨洪水,从上游冲下来许多的树枝,几经洪水的折腾,或随洪水漂走,或被浪卷入泥沙里面,等洪水退去之后,我们就去捡回来。当时,这是我们最喜欢做的事情了。只要一放学,书包一丢:“妈,我下河捡柴火去了!”就撒着欢的跑下河里。其实捡柴火是假,好玩才是真。等到妈做好了饭在上面叫着:“快回家吃饭啦!”方才悻悻地拿着不多的柴火回家吃饭去。
无忧无虑地日子总是易逝,一场几十年罕见的特大洪水冲走了这里的一切,因为这里的房子几乎全是木制结构,它经不住洪水的肆意颠簸。
洪水以后,政府又在原来的房屋废墟上盖起了新的房子,我们仍然住在这里,只是因为喜欢这条美丽的清江。
前几年在清江的上游建造了一座水电站,清江的水被拦在了上游,下游的水流量小了,河面没有以前那么宽了,就在我们家的后面,沿着清江修了一条沿江路,河岸边变整齐了,也漂亮了许多,到小城来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有形无形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只是我每次回家,总有那么几晚上睡不着觉,不习惯那震耳欲聋的机动车从你窗根底下经过,好不容易到了后半夜,过的车稀疏些了,心想总算可以稍微睡一小会了,可那些小贩的摩托车大蓬车又开始了一天的营生,小城再也找不到往日的宁静了。
现在的政府大院已然是旧貌换新颜。在堂堂的政府大楼的门口,曾经被破四旧破掉的那块青石浮雕,不知是何时被凿了出来,嵌在政府大楼的门前,且用铁链把它围着,成了文物。大院里面也是一片陌生,那两棵参天的柏树和两架葡萄早已托生,孔庙也不知何时被拆,院子里横七竖八的盖了好多的住宅楼。只有那棵桂花树依然还在,它已没有了先前的繁枝茂叶,一副老态胧钟饱经风霜地面孔,静静地注视着这里所发生的一切变故。说:原谅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天灾我们防不胜防,可人为的破坏却是不可饶恕的。奇怪的是,现在的人已经习惯那种破坏性的发展了。清江沿岸是变好看了许多,可它是以上游许多的村庄和农田被淹为代价而换来的;自己住的房子是越来越大,可对身边的环境却不以为然;汽车那么多,无限制地在发展,可道路还是那条道路,却越来越窄。就在我们家的对面,又在砌一栋高楼,两栋楼之间就隔着那条窄窄的小街,仅仅就五、六米的样子
小城在变化着,小城人们的生活也在提高着。这个变化是好亦或不好,不是我能评价的。但是社会总是要向前走,不可能停下来。
记忆中的小城已经不在了,它被定格在历史的某一个时段,就好象我们已经长大,再难寻往日的童真一样。
到哪里去寻找你,我的故乡?
只有梦里依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