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法官第699节
推荐阅读:快乐的花莲之旅、淫术炼金士20——城战谋策篇、姐姐与她的同学、娇女封后之路、最佳女配(快穿)、老板,你马甲掉了、我的大奶女友小瑄、重生攻略、穿书后我抢了反派雌虫、猎人游记[女追男,剧情,肉渣]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北宋大法官最新章节!
土润回答道:“我是绥州人,但是我父母都是延州人,是在十多年前,被掳到绥州去的。”
张斐问道:“那你是干什么的?”
土润答道:“我之前是在小嵬名将军手下当兵。”
张斐道:“嵬名夷山?”
“嗯。”
“治平四年时,你也是在嵬名夷山手下当兵?”
“嗯。”
“那你当时可知道嵬名夷山,已经归降大宋?”
“知道。就是我拿着那些金器去贿赂李文喜的。”
“是吗?为什么嵬名夷山会派你去?”
“因为李文喜祖辈也是延州人,与我的关系,还算不错。”
“结果如何?”
“当时以为是很顺利,那李文明可是非常贪财好色,见到那些金器,很快就答应下来。”
“当时以为?此话怎讲?”
“后来我才知道,李文喜根本就没有去劝嵬名山归降,而是吞了那些金器。”
“你为何这么说。”
“当时种将军他们来的时候,大嵬名将军还拿着武器准备上马作战,小嵬名将军都感到疑惑,于是问大嵬名将军,‘兄长不是已经答应归降,为何还要这般’,大嵬名将军这才知道,小嵬名将军已经归降,又见军心溃散,于是也就没有反抗,与小嵬名将军一块投降了。”
“你为何知道的这般清楚?”
“因为当时我就在小嵬名将军身边。”
“就只有你跟小嵬名将军吗?”
“不是的,当时大家都围着大嵬名将军,准备出营应战,很多人都见到了。”
“如今那李文喜身在何处?”
“李文喜当时带着大嵬名将军的一名小妾趁乱跑了,至今都还未找到他。”
那李文喜既然要贪那笔财富,肯定不会留下来,否则的话,两边都会找他算账。
张斐笑着点点头道:“多谢你能出庭作证,你先下去休息一会儿。”
“是。”
土润走后,张斐接连传唤十余名士兵出庭作证,但问得都是差不多的问题。
弄得一部分贵宾们都是昏昏欲睡!
至于吗?
这一个过程,你找十几个人来说,是我们傻么,要听十多遍才能够记得住。
那韦应方更是心想,你这么个求证,要是证人还得给车马住宿费,你审一个案子的成本可真是不小啊!不对,难道这小子是要借此敛财?
但也有一部分人是听得非常入神,时不时还频频点头,目光中还夹带一丝嘉许。
郭逵就抚须笑道:“看来这小子没有说谎,他能够当上这大庭长,还真是凭本事啊。”
种诂好奇道:“郭相公何出此言?此事找一个小将官,便可知道整件事情来龙去脉,何许找一些小兵来问。”
“妙就妙在这里。”
郭逵笑道:“如果只是找一个小将官来问,不足以令人信服,毕竟他们都曾是令弟的旧部啊。”
种诂先是一愣,旋即道:“那些士兵也是我三弟的旧部。”
郭逵道:“故此这是很难做到令人信服的。但是相比起将官而言,士兵们对于此事是完全不知情的,他们也只能看到整件事情的一面,但将这些的供词合在一起,就是整件事情的过程,除非他们都是事先就商量好的,否则的话,不可能拼出整件事的过程,这足以令人感到信服。”
种诂连连点头,“原来如此。”
折继祖又问道:“这些供词就恁地重要吗?”
“当然非常重要。”
郭逵道:“你还没有听出来么,这些供词说明两个问题,其一,种副使实不知中间是都是李文喜在搞鬼。如果事先种副使就知道,并且以谎言上报朝廷,那就糟了,证明种副使所为,正如郑学士所言,乃是为了贪功,不顾大局。
其二,就是说明种副使筹备完善,是胜券在握,而非是在冒险。这也能证明种副使并没有说谎,当时的机会是稍纵即逝。”
种诂喜道:“也就是说,这些供词对我三弟是有利的。”
郭逵点点头。
正当这时,忽听得砰地一声响,又听张斐朗声道:“传河北四路宣抚使,魏国公出庭作证。”
郭逵差点没有咬着舌头。
不是吧!
连韩琦都来出庭作证了。
其余人也都是大惊失色,甚至包括蔡卞、蔡京等人,手中的笔都掉了,苏辙也是呆若木鸡。
这是什么惊天大案。
竟然让韩琦赶来作证。
论名望,论地位,韩琦就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富弼都不如他。
说句不好听的,出皇帝外,谁能请得动韩琦。
种谔、陆诜都觉得受宠若惊。
纷纷举目看去。
但见一个三十岁出头的雅士上得庭来,未见韩琦的身影。
“这哪是魏国公?”
“此人是谁?”
“这你们都不认识么,此乃魏国公的长子,当今永宁军通判韩忠彦。”
第五百二十七章文武与法(十二)
这可真是吓死人了!之前全都是一些小兵、火夫,要是突然来个韩琦,这个转折,可真是要人老命啊!
赶紧喝口茶,压压惊。喘息间,那韩忠彦已经来到庭上,他稍稍拱手一礼,道:“张庭长,真是非常抱歉,家父在收到张庭长的邀请,是非常想来此为皇庭提供帮助,但是由于家父年事已高,无力长途跋涉,故吩咐在下代其前来作证。”张斐一视同仁,未有说起身还礼,还是稳坐钓鱼台,只是笑道:“其实我也不想打扰韩相公,实在是韩相公是深入参与绥州一战,有许多证据,必须得由韩相公来提供,其中或许由考虑不周,还望韩判官代我向韩相公转告歉意。”韩忠彦道:“哪里,哪里,此乃吾等分内之事。”
“韩判官请坐。”
“多谢!”韩忠彦坐了下来。张斐问道:“照例我还得询问一句,接下来韩判官的供词,是否能够全权代表韩相公。”韩忠彦点点头道:“可以,因为家父已经将其所见所闻所知所思全部告诉在下,在下说得每一句话,都是可以代表家父的。”在场贵宾听罢,不禁又是目瞪口呆。
虽然韩琦没有来,震撼感或有欠缺,但是韩忠彦这一番话,是足以表示韩琦对于皇庭的尊重,这不禁让大家都对这皇庭是刮目相看啊!
哇……这皇庭到底是什么逼格?如果连韩琦都必须配合皇庭,那谁又能不配合,可能也就出皇帝之外。
在京城送来的书信中,只是告知他们,张斐与司马光、王安石、许遵的关系,从没有一封书信中提到韩琦。
如果没有关系的话,开封府都不一定能够请韩琦去作证。这真的很离谱啊!
那韦应方都微微有些冒汗。张斐却还是跟之前一样,专注于审案,旁边的许芷倩,适时将一份文案展开,放在张斐面前。
张斐低头仔细瞧了瞧,然后抬头向韩忠彦问道:“韩判官,根据我所知,在朝廷得知种副使占据绥州之后,是火速派遣韩相公经略陕西,不知是否?”
“是的。”韩忠彦点点头,道:“其实家父当时正准备离京,前往淮南赴任,是在离京的前一日,朝廷突然收到消息,种副使已经收复绥州,故官家临时又下旨,让家父改判永兴军,兼陕西四路经略使。”为什么此案比较复杂,其实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当时宋英宗刚去世,赵顼刚刚即位,皇权的交接,永远是封建王朝最为敏感的时刻。
当时就有御史弹劾韩琦专权跋扈,而韩琦也自知位高权重,继续留在中书,那会影响到皇权的,于是在赵顼即位之后,他就打死都不入中书办公,坚决要求调任外地。
赵顼也不知道是真心,还是虚情假意,反正挽留一番后,便任命他为淮南节度使,哪知道这出门前,又刚好遇到这事。
赵顼又马上调韩琦去陕西,处理绥州一事。韩琦一直以来都对边境非常关注,也是临危受命,立刻赶往绥州。
故此,在出兵之前,陆诜和薛向都是关键证人,在中间的过程,那些小兵则是关键证人,但是在收复绥州之后,韩琦就是最为关键的证人,因为他就是后续事宜的执行者。
张斐又问道:“当时官家调任韩相公经略陕西,是让韩相公全权做主,还是朝廷已有决策?”这回所有人都打起精神来。
韩琦所涉及的决策,那绝对就是当时的最高机密,是代表朝廷当时真正的打算,如今在场所有人,可都没有资格参与的。
郑獬虽然全程参与,但他也只是谋士,不是决策者,真正决策肯定还是皇帝和宰相们。
当时朝廷的决策,到底是什么,韩琦的供词就是最具权威。韩忠彦谨慎地思忖片刻,才道:“根据家父所言,其实当时朝廷内部,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决策,但是基本上是打算放弃绥州。”张斐问道:“韩判官此言,我不是很理解。”韩忠彦解释道:“当时家父在得知此事后,最初是认为既然已经拿下绥州,就不应该再退回去,且不说绥州地理位置关键,关键这会令西夏认为我大宋过于软弱,可能会得寸进尺。但是朝中一些大臣都认为绥州孤绝难守,主张放弃,后来家父也答应放弃绥州,但这不是最终决策,官家还是让家父先前往陕西,查明情况再做最后的定夺。”这与郑獬的供词,就有明显的区别,可见权力不同,若看见的也是不同。
当时商议的结果,就是主张放弃的一方,占得优势。但是郑獬所看到的是,财政困难,不应与西夏爆发大战,此乃非常冒险的。
然而,韩琦所看到则是,则是争议在战略上能否守得住,这足以证明,郑獬并没有参与到最高决策圈。
张斐低头看了眼文案,道:“但结果朝廷并未弃守绥州。”韩忠彦点点头,道:“那是因为家父来到永兴军后。”说到这里,他又看向坐在旁边的郭逵,
“郭相公认为不应弃守,极力主张经略绥州,而在郭相公的劝说下,以及家父对当时战局的观察,认为绥州是能守住的,故而决定采纳郭相公的建议,并且调集粮草支援绥州。”张斐问道:“韩相公观察到了什么?”韩忠彦道:“首先,是在于折继世将军提前部署精锐于大理河,数败从银州前来救援的敌军,这使得延州的右翼无忧,并且当时种将军已经重创敌军主力,抵达晋祠,占据险要地势。基于这些情况,家父判定折将军在我军右翼的部署,是足以为绥州赢得时日,只要加驻绥州城,巩固横山天险,那便无忧矣,同时还能够确保延州的安全。”张斐问道:“韩相公可知之前发生的事情,也就是陆知府传令种副使退守青涧城?”韩忠彦点点头道:“知道。”张斐道:“依韩相公的判断,在当时的情况,如果种将军退守青涧城,会否对折将军造成影响。”韩忠彦道:“家父认为,可能会造成影响。”张斐道:“可否仔细说说。”韩忠彦道:“如果说敌军夺回绥州就立刻停止攻势,那么就不会影响到折将军方面,但如果敌军顺势发动,对延州的进攻,那么折将军就可能会面临腹背受敌,情况将会非常不妙。”张斐又问道:“根据韩相公对当时局势的判断,如果西夏首领李谅祚没有去世,会否引发我国与西夏的大战?”韩忠彦点点头道:“极有可能,而且家父也不赞成在当时与西夏爆发战争,不过家父也认为,当时的局势还是可控的,毕竟我们与西夏一直都有使臣来往。即便爆发战争,只要加筑绥州天险,西夏方面也无法轻松突破我军防线,最终还是要谈判,而若绥州在我们手里,在谈判上,我们是能够占据优势的。退一步说,即便要弃守,家父也认为当时绝不是弃守的最佳时机,因为当时西夏方面已经发动攻势,一旦弃守,我们无法判定,西夏会就此罢手,还是会趁势发动进攻,而这也会严重影响到我军士气。”张斐继续问道:“韩相公认为之前种副使收复绥州是否部署完善,还是冒险之举?”韩忠彦沉吟少许,道:“家父认为从战略上,种副使此举,是比较冒险的,因为当时确实不适宜与西夏开战。但是从战术的部署来看,是非常完善,种将军和折将军他们准备的也是非常充分。”听到这里,王韶、郭逵、元绛等人,不禁是心生崇拜。
不愧是韩琦,回答的真是滴水不漏。真是不偏不倚,两边都支持,两边都不得罪,你还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依他的意思,弃守绥州,也不是不行,只是当时时机不对。其实事实也是如此,你都已经拿下,然后直接退回去,谁能保证西夏会就此罢手,看你们这么怂,怎么也得去你家里意思一下,万一打开一个缺口呢?
韩琦也是经验丰富的外交家,选择坚守绥州,如果真的要爆发大战,他认为西夏方面肯定也会考量的,中间肯定还是也会进行一番外交谈判,再来商量弃与不弃,也还是来得及,绥州还是一个重要筹码。
这个判断,别说武将,稍微有点远见的文官,也都表示赞成。
“最后一个问题。”张斐问道:“不知韩相公来到陕西后,对于陆知府的政务有何评价?”此话一出,不少人皆是一惊。
就连种谔、陆诜都愣了愣。这是要将矛头对准陆诜吗?这个话题转变,真是令人始料未及啊!
因为之前所有的问题,都是针对种谔的,这是第一个直接针对陆诜的问题。
但是之前没有任何供词,是指向陆诜的。难道……难道他是倾向种谔的?
隐藏的够深啊!就连韩忠彦都不禁稍显迟疑,心道,幸亏父亲对此有所交代,不然的话,这个问题,我还真不知该如何回答。
谨慎地问道:“不知张庭长问得是哪方面?”张斐却是坦然问道:“在韩相公抵达延州时,对于延州部署,有何看法?”韩忠彦道:“根据家父观察,当时延州也做好作战的准备。”张斐又问道:“可有为种副使提供帮助?”不对劲!
不对劲!郑獬都开始在冒汗了,为老友忧心忡忡。陆诜自己也是面色凝重。
韩忠彦摇摇头道:“那倒也没有,因为没有朝廷的诏令,其实陆知府所能做得也是非常有限,这还需要家父来统筹调动。”张斐突然偏头看向种谔,问道:“种副使在收复绥州后,可有向延州方面寻求协助?”种谔还在愣神,这问题问得太诡异,怎么突然就将矛头对向陆诜。
张斐问道:“种副使?”
<divstyle="text-align:center;">
土润回答道:“我是绥州人,但是我父母都是延州人,是在十多年前,被掳到绥州去的。”
张斐问道:“那你是干什么的?”
土润答道:“我之前是在小嵬名将军手下当兵。”
张斐道:“嵬名夷山?”
“嗯。”
“治平四年时,你也是在嵬名夷山手下当兵?”
“嗯。”
“那你当时可知道嵬名夷山,已经归降大宋?”
“知道。就是我拿着那些金器去贿赂李文喜的。”
“是吗?为什么嵬名夷山会派你去?”
“因为李文喜祖辈也是延州人,与我的关系,还算不错。”
“结果如何?”
“当时以为是很顺利,那李文明可是非常贪财好色,见到那些金器,很快就答应下来。”
“当时以为?此话怎讲?”
“后来我才知道,李文喜根本就没有去劝嵬名山归降,而是吞了那些金器。”
“你为何这么说。”
“当时种将军他们来的时候,大嵬名将军还拿着武器准备上马作战,小嵬名将军都感到疑惑,于是问大嵬名将军,‘兄长不是已经答应归降,为何还要这般’,大嵬名将军这才知道,小嵬名将军已经归降,又见军心溃散,于是也就没有反抗,与小嵬名将军一块投降了。”
“你为何知道的这般清楚?”
“因为当时我就在小嵬名将军身边。”
“就只有你跟小嵬名将军吗?”
“不是的,当时大家都围着大嵬名将军,准备出营应战,很多人都见到了。”
“如今那李文喜身在何处?”
“李文喜当时带着大嵬名将军的一名小妾趁乱跑了,至今都还未找到他。”
那李文喜既然要贪那笔财富,肯定不会留下来,否则的话,两边都会找他算账。
张斐笑着点点头道:“多谢你能出庭作证,你先下去休息一会儿。”
“是。”
土润走后,张斐接连传唤十余名士兵出庭作证,但问得都是差不多的问题。
弄得一部分贵宾们都是昏昏欲睡!
至于吗?
这一个过程,你找十几个人来说,是我们傻么,要听十多遍才能够记得住。
那韦应方更是心想,你这么个求证,要是证人还得给车马住宿费,你审一个案子的成本可真是不小啊!不对,难道这小子是要借此敛财?
但也有一部分人是听得非常入神,时不时还频频点头,目光中还夹带一丝嘉许。
郭逵就抚须笑道:“看来这小子没有说谎,他能够当上这大庭长,还真是凭本事啊。”
种诂好奇道:“郭相公何出此言?此事找一个小将官,便可知道整件事情来龙去脉,何许找一些小兵来问。”
“妙就妙在这里。”
郭逵笑道:“如果只是找一个小将官来问,不足以令人信服,毕竟他们都曾是令弟的旧部啊。”
种诂先是一愣,旋即道:“那些士兵也是我三弟的旧部。”
郭逵道:“故此这是很难做到令人信服的。但是相比起将官而言,士兵们对于此事是完全不知情的,他们也只能看到整件事情的一面,但将这些的供词合在一起,就是整件事情的过程,除非他们都是事先就商量好的,否则的话,不可能拼出整件事的过程,这足以令人感到信服。”
种诂连连点头,“原来如此。”
折继祖又问道:“这些供词就恁地重要吗?”
“当然非常重要。”
郭逵道:“你还没有听出来么,这些供词说明两个问题,其一,种副使实不知中间是都是李文喜在搞鬼。如果事先种副使就知道,并且以谎言上报朝廷,那就糟了,证明种副使所为,正如郑学士所言,乃是为了贪功,不顾大局。
其二,就是说明种副使筹备完善,是胜券在握,而非是在冒险。这也能证明种副使并没有说谎,当时的机会是稍纵即逝。”
种诂喜道:“也就是说,这些供词对我三弟是有利的。”
郭逵点点头。
正当这时,忽听得砰地一声响,又听张斐朗声道:“传河北四路宣抚使,魏国公出庭作证。”
郭逵差点没有咬着舌头。
不是吧!
连韩琦都来出庭作证了。
其余人也都是大惊失色,甚至包括蔡卞、蔡京等人,手中的笔都掉了,苏辙也是呆若木鸡。
这是什么惊天大案。
竟然让韩琦赶来作证。
论名望,论地位,韩琦就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富弼都不如他。
说句不好听的,出皇帝外,谁能请得动韩琦。
种谔、陆诜都觉得受宠若惊。
纷纷举目看去。
但见一个三十岁出头的雅士上得庭来,未见韩琦的身影。
“这哪是魏国公?”
“此人是谁?”
“这你们都不认识么,此乃魏国公的长子,当今永宁军通判韩忠彦。”
第五百二十七章文武与法(十二)
这可真是吓死人了!之前全都是一些小兵、火夫,要是突然来个韩琦,这个转折,可真是要人老命啊!
赶紧喝口茶,压压惊。喘息间,那韩忠彦已经来到庭上,他稍稍拱手一礼,道:“张庭长,真是非常抱歉,家父在收到张庭长的邀请,是非常想来此为皇庭提供帮助,但是由于家父年事已高,无力长途跋涉,故吩咐在下代其前来作证。”张斐一视同仁,未有说起身还礼,还是稳坐钓鱼台,只是笑道:“其实我也不想打扰韩相公,实在是韩相公是深入参与绥州一战,有许多证据,必须得由韩相公来提供,其中或许由考虑不周,还望韩判官代我向韩相公转告歉意。”韩忠彦道:“哪里,哪里,此乃吾等分内之事。”
“韩判官请坐。”
“多谢!”韩忠彦坐了下来。张斐问道:“照例我还得询问一句,接下来韩判官的供词,是否能够全权代表韩相公。”韩忠彦点点头道:“可以,因为家父已经将其所见所闻所知所思全部告诉在下,在下说得每一句话,都是可以代表家父的。”在场贵宾听罢,不禁又是目瞪口呆。
虽然韩琦没有来,震撼感或有欠缺,但是韩忠彦这一番话,是足以表示韩琦对于皇庭的尊重,这不禁让大家都对这皇庭是刮目相看啊!
哇……这皇庭到底是什么逼格?如果连韩琦都必须配合皇庭,那谁又能不配合,可能也就出皇帝之外。
在京城送来的书信中,只是告知他们,张斐与司马光、王安石、许遵的关系,从没有一封书信中提到韩琦。
如果没有关系的话,开封府都不一定能够请韩琦去作证。这真的很离谱啊!
那韦应方都微微有些冒汗。张斐却还是跟之前一样,专注于审案,旁边的许芷倩,适时将一份文案展开,放在张斐面前。
张斐低头仔细瞧了瞧,然后抬头向韩忠彦问道:“韩判官,根据我所知,在朝廷得知种副使占据绥州之后,是火速派遣韩相公经略陕西,不知是否?”
“是的。”韩忠彦点点头,道:“其实家父当时正准备离京,前往淮南赴任,是在离京的前一日,朝廷突然收到消息,种副使已经收复绥州,故官家临时又下旨,让家父改判永兴军,兼陕西四路经略使。”为什么此案比较复杂,其实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当时宋英宗刚去世,赵顼刚刚即位,皇权的交接,永远是封建王朝最为敏感的时刻。
当时就有御史弹劾韩琦专权跋扈,而韩琦也自知位高权重,继续留在中书,那会影响到皇权的,于是在赵顼即位之后,他就打死都不入中书办公,坚决要求调任外地。
赵顼也不知道是真心,还是虚情假意,反正挽留一番后,便任命他为淮南节度使,哪知道这出门前,又刚好遇到这事。
赵顼又马上调韩琦去陕西,处理绥州一事。韩琦一直以来都对边境非常关注,也是临危受命,立刻赶往绥州。
故此,在出兵之前,陆诜和薛向都是关键证人,在中间的过程,那些小兵则是关键证人,但是在收复绥州之后,韩琦就是最为关键的证人,因为他就是后续事宜的执行者。
张斐又问道:“当时官家调任韩相公经略陕西,是让韩相公全权做主,还是朝廷已有决策?”这回所有人都打起精神来。
韩琦所涉及的决策,那绝对就是当时的最高机密,是代表朝廷当时真正的打算,如今在场所有人,可都没有资格参与的。
郑獬虽然全程参与,但他也只是谋士,不是决策者,真正决策肯定还是皇帝和宰相们。
当时朝廷的决策,到底是什么,韩琦的供词就是最具权威。韩忠彦谨慎地思忖片刻,才道:“根据家父所言,其实当时朝廷内部,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决策,但是基本上是打算放弃绥州。”张斐问道:“韩判官此言,我不是很理解。”韩忠彦解释道:“当时家父在得知此事后,最初是认为既然已经拿下绥州,就不应该再退回去,且不说绥州地理位置关键,关键这会令西夏认为我大宋过于软弱,可能会得寸进尺。但是朝中一些大臣都认为绥州孤绝难守,主张放弃,后来家父也答应放弃绥州,但这不是最终决策,官家还是让家父先前往陕西,查明情况再做最后的定夺。”这与郑獬的供词,就有明显的区别,可见权力不同,若看见的也是不同。
当时商议的结果,就是主张放弃的一方,占得优势。但是郑獬所看到的是,财政困难,不应与西夏爆发大战,此乃非常冒险的。
然而,韩琦所看到则是,则是争议在战略上能否守得住,这足以证明,郑獬并没有参与到最高决策圈。
张斐低头看了眼文案,道:“但结果朝廷并未弃守绥州。”韩忠彦点点头,道:“那是因为家父来到永兴军后。”说到这里,他又看向坐在旁边的郭逵,
“郭相公认为不应弃守,极力主张经略绥州,而在郭相公的劝说下,以及家父对当时战局的观察,认为绥州是能守住的,故而决定采纳郭相公的建议,并且调集粮草支援绥州。”张斐问道:“韩相公观察到了什么?”韩忠彦道:“首先,是在于折继世将军提前部署精锐于大理河,数败从银州前来救援的敌军,这使得延州的右翼无忧,并且当时种将军已经重创敌军主力,抵达晋祠,占据险要地势。基于这些情况,家父判定折将军在我军右翼的部署,是足以为绥州赢得时日,只要加驻绥州城,巩固横山天险,那便无忧矣,同时还能够确保延州的安全。”张斐问道:“韩相公可知之前发生的事情,也就是陆知府传令种副使退守青涧城?”韩忠彦点点头道:“知道。”张斐道:“依韩相公的判断,在当时的情况,如果种将军退守青涧城,会否对折将军造成影响。”韩忠彦道:“家父认为,可能会造成影响。”张斐道:“可否仔细说说。”韩忠彦道:“如果说敌军夺回绥州就立刻停止攻势,那么就不会影响到折将军方面,但如果敌军顺势发动,对延州的进攻,那么折将军就可能会面临腹背受敌,情况将会非常不妙。”张斐又问道:“根据韩相公对当时局势的判断,如果西夏首领李谅祚没有去世,会否引发我国与西夏的大战?”韩忠彦点点头道:“极有可能,而且家父也不赞成在当时与西夏爆发战争,不过家父也认为,当时的局势还是可控的,毕竟我们与西夏一直都有使臣来往。即便爆发战争,只要加筑绥州天险,西夏方面也无法轻松突破我军防线,最终还是要谈判,而若绥州在我们手里,在谈判上,我们是能够占据优势的。退一步说,即便要弃守,家父也认为当时绝不是弃守的最佳时机,因为当时西夏方面已经发动攻势,一旦弃守,我们无法判定,西夏会就此罢手,还是会趁势发动进攻,而这也会严重影响到我军士气。”张斐继续问道:“韩相公认为之前种副使收复绥州是否部署完善,还是冒险之举?”韩忠彦沉吟少许,道:“家父认为从战略上,种副使此举,是比较冒险的,因为当时确实不适宜与西夏开战。但是从战术的部署来看,是非常完善,种将军和折将军他们准备的也是非常充分。”听到这里,王韶、郭逵、元绛等人,不禁是心生崇拜。
不愧是韩琦,回答的真是滴水不漏。真是不偏不倚,两边都支持,两边都不得罪,你还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依他的意思,弃守绥州,也不是不行,只是当时时机不对。其实事实也是如此,你都已经拿下,然后直接退回去,谁能保证西夏会就此罢手,看你们这么怂,怎么也得去你家里意思一下,万一打开一个缺口呢?
韩琦也是经验丰富的外交家,选择坚守绥州,如果真的要爆发大战,他认为西夏方面肯定也会考量的,中间肯定还是也会进行一番外交谈判,再来商量弃与不弃,也还是来得及,绥州还是一个重要筹码。
这个判断,别说武将,稍微有点远见的文官,也都表示赞成。
“最后一个问题。”张斐问道:“不知韩相公来到陕西后,对于陆知府的政务有何评价?”此话一出,不少人皆是一惊。
就连种谔、陆诜都愣了愣。这是要将矛头对准陆诜吗?这个话题转变,真是令人始料未及啊!
因为之前所有的问题,都是针对种谔的,这是第一个直接针对陆诜的问题。
但是之前没有任何供词,是指向陆诜的。难道……难道他是倾向种谔的?
隐藏的够深啊!就连韩忠彦都不禁稍显迟疑,心道,幸亏父亲对此有所交代,不然的话,这个问题,我还真不知该如何回答。
谨慎地问道:“不知张庭长问得是哪方面?”张斐却是坦然问道:“在韩相公抵达延州时,对于延州部署,有何看法?”韩忠彦道:“根据家父观察,当时延州也做好作战的准备。”张斐又问道:“可有为种副使提供帮助?”不对劲!
不对劲!郑獬都开始在冒汗了,为老友忧心忡忡。陆诜自己也是面色凝重。
韩忠彦摇摇头道:“那倒也没有,因为没有朝廷的诏令,其实陆知府所能做得也是非常有限,这还需要家父来统筹调动。”张斐突然偏头看向种谔,问道:“种副使在收复绥州后,可有向延州方面寻求协助?”种谔还在愣神,这问题问得太诡异,怎么突然就将矛头对向陆诜。
张斐问道:“种副使?”
<divstyle="text-align: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