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南方 第一百六十五章 淮上(3)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回到明朝当太子最新章节!
“是勒,阎大人,小的下回再来清江,一定给您带点烟草种子来……绝不要钱!”
“父老说笑了,本官岂能随意要百姓的东西。”
两人对答之时,其余众人也是议论纷纷。
“公安司?好象是前几天刚挂的牌,听说是在地方挑官儿,然后各地设分司,以前的衙役什么的一个不要,全是用的当兵的和质朴老成人当巡警,分段巡捕,遇到大事小事,都归他们管。”
“这位姓阎的大人我知道……是我们江阴的典史,能干,能员!上任不久,就练出一队兵来,他亲自带着,剿了几百人的一股江匪,能在舟上开弓,左右齐射……啧啧,那个威风,那个厉害!”
“怪不得,怪不得。咱们这一方平安得他护着,这一下可真是放心了。”
“没错儿,皇太子能用此人,还是真识人的。”
“收钱虽收的狠,不过能这么着,咱们的钱也算没白交。”
“听说殿下还要编练新军……说起来,崇祯皇爷加练饷的时候,全天下说要练二百万精兵,流贼和东虏不日可灭……这练来练去,兵可没见多少,田赋可是加了不少,如今这太子殿下挂帅在此,会不会也加赋啊?”
“这个,可是难说了。”
“兵越来越多,怎么贼也越来越多?看什么新闻司的报纸,东虏也不是善茬子,怎么咱老百姓的日子,就这么难过来着?”
“唉,慎言,慎言。”
“怕怎么,现在又没有东厂和锦衣卫校尉了!”
……
……
阎应元是没有听到这些,他身为公安司的副司正,四品的正司正是原本的漕运总督,不过现在淮上一切事务都是归大元帅府管,淮安巡抚都撤了差,不再派人,就是各地州府县正印官还留着,支应钱粮清理账簿的事交给他们,底下的三班衙役也是全部裁撤,一个不留,光是这个善政,就不知道叫阎应元有多佩服!
江南一带,论说收入,田产,那是没的说,百姓只要肯做,一天下来温饱也是没有问题。可再多的收入也抵不住群狼来嘶咬,一个县,正经的经制班子的衙役不过几十人,可底下的帮役什么的,光江阴一个县,就得有小两千人!
这么多人,吃什么嚼什么?还不都是落在老百姓头上!
一等收赋税的时候,这帮家伙就是把额子给包下来,层层转下去,种种祸害百姓的招数那是数不胜数,一亩地一年的正赋一两多银子,这帮混蛋能收到十两!
裁撤光衙役,只留一些算账的夫子和力役,百姓交粮纳税,暂且还没有说法,不过原本的衙役负责的治安和看守人犯的监狱什么的,已经被公安司给全盘接了过来。阎应元虽然是副司正,不过上头也没有派正印官,现在就是他这个负责淮安府两州九县的副司正大权在握,一切大小事物,也都是在他的手中。
阎应元不是善做官的人,一个小小典史,在县里俗称是“四老爷”,其实县令的门政也比四老爷要威分一点儿,他只是善做自己份内的事,所以不论是在江阴,还是在清江,都无非是把自己的事做好罢了。
安抚人心,使得上下和气致祥,也是份内之事。
等他与众人又说笑了一阵,这才带着部下,押着人离开。现在公安司人手其实远远不足,淮安这里十分要紧,阎应元也是带着一百多自己使惯了的部下过来,其余人手,就是在淮安本地人里和刘孔和等诸将的军中,挑选出来的合适人手了。
说合适,也是没办法,只能是挑一些精明又不油滑,本地人中挑老成可靠,名声好的,外地人中,挑机灵一点能办要紧差事的,彼此制衡,目前来说,新人新气象,办事也好,还是对百姓也罢,能做的到客气守礼,不收贿赂,整个清江,也是在他的手中,渐渐变的平安起来。
对阎应元来说,如此,足矣。
临行之时,有几个人影在人群中一闪而过,阎应元瞧着似乎眼熟,不过,对方转瞬就走的老远,既然认不出,也就罢了。
“倒是有点儿象太子?”他这么想着,不过,又是自失一笑。
自己这个小小典史,似乎就是因为剿了江匪一事,名声居然传到太子的耳朵里头,而一纸敕令下来,自己从一个不入流的典史,一下子就成了五品的副司正!
起行的时候,江阴知县和大群佐杂官儿一起送行,众人的那个羡慕劲儿,可就甭提了。
就是知县,以往虽然客气,不过自己毕竟是个佐杂典史,上不得台盘的,到一下子升了官,知县前倨后恭的嘴脸,到现在也可堪回味。
再加家亲朋好友的恭喜祝贺,家人的开心,自然都是叫人如夏日饮冰,十分开心。
“越是这样,越要好好做事,方不负君上的恩德。”
阎应元嘴角的微笑也就是眨眼间事,他其实还不知道,朱慈烺对他的期待,可远不止一个地方的公安司副司正这么简单!
……
……
朱慈烺适才是在人群之中,从听到商人议论厘金开始,青衣小帽,一副富贵人家小厮打扮的他,就一直很注意的听着。
毕竟很多政、财、军上面的举措,都是自己一手创建,就这厘金来说,也是从后世搬来,这一个时间节点,是没有前例可循的。
现在看来,因为特定时期的特殊原因,厘金在普通商人这里,有怨气,不过,也是可以接受。至于厘不加田赋,这是十分要紧的举措,动摇不得。
还有裁撤衙役之后的进一步动作,也要抓紧进行。
至于江南一带的大商人,官绅地主的动向,当然是极为要紧的。
千头万绪,如同在他脑海里形成了一个极大的风暴,吹动起来,连他自己都快要控制不了。
他很清楚的知道,一场绝大的风波,恐怕在一个月左右,就要闹将出来。
江南一带,稻米就要成熟。
而江北一带,都已经要收麦子了!
这个时候,麦子品种相对要晚熟一些,要是在后世,恐怕这个时间已经是遍地金黄了。就算晚熟,最多半个月,江南江北就要动刀开镰,而开镰前后,也就是朝廷收取赋税之时。
当然,也就是大商人士绅们市侩居奇,联手操控粮价,勾结中枢和地方官员,利用这个时机,大发其财的时候到了。
在这个时候,江南一地,恐怕就会有超过百万的白银,几百万石米粮的囤积。
这么多粮食,商人们当然不会留在手里霉烂,资本运作,所需要的就是利润!以往时候简单,京师一带,粮价向来高昂,朝廷的漕运虽然不会让京师缺粮,但大宗的粮食是要军用和官用,民间百姓的粮,有时候供应还得靠商人从海道运河源源不断的运上去。
山海关的银子如水淌一般的多,粮价向来很高,海路运粮过去,也是大有利赚。
北方地界,这些年哪一年没有灾荒?大户人家还可以勉强度日,小民百姓,如果没有南边运粮过去,日子就更过不得了。
就是本地,百姓手中是不会有什么积蓄的,存粮都是有限的紧。特别是国家收赋是白银和铜钱,粮食收上来,百姓要低价卖给奸商,完粮纳税,然后过一阵子,有限的存粮就会吃完,到时候,辛苦做工,再高价买回自己种出来的粮食……人世间最没有天理的事,恐怕就是如此了。
现在这个时候,想来还不知道有多少人暗中勾结,商量,在抵制着江北一带的厘金制度。这样的制度,说不是商税,但就是正经的商税。只不过,加了一个劝捐的名头,而且并不是上门征收,却是在这沿京杭运河的要道,天下南北要冲的淮安清江一带,设卡征收。
现在想来,能得到淮安一地来做发展,真真是上天的眷顾了!
“来便来吧……战你娘亲的!”
朱慈烺有点儿烦燥的扯了一下自己的小帽,心里头,一时半会的,底气居然也是不大足。
老实说,他在南京呆那么久,除了看到一出又一出的活剧外,就压根没觉得有太多的收获。
朝廷架构班子,他是帮崇祯立了起来,但办事的要人,不要说军务处了,就是叫军机处又如何?
没有满清在国初时的屠杀和镇压,亦没有八旗当满汉对立压制士绅的工具,现在这个时候,来谈对士绅的全面压制,以清朝的经验来用在明朝末年,感觉之间,也就是提高了一些行政效率,真正的核心,他还触及不到!
怎么瓦解一支军队,攻伐敌军,甚至匹马杀入杀出,对朱慈烺来说都是可以做到的。
但对抗一个阶层,特别是寄生在自己身体之内的一个庞大的利益阶层,怎么瓦解一个国家的主体……这件事说出来,自己都觉得是不是疯了。
遥望这大好河山,千百万人已经为了他的目标而奔走辛劳,而对他来说,真的是任重而道远啊……(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未完待续)
“是勒,阎大人,小的下回再来清江,一定给您带点烟草种子来……绝不要钱!”
“父老说笑了,本官岂能随意要百姓的东西。”
两人对答之时,其余众人也是议论纷纷。
“公安司?好象是前几天刚挂的牌,听说是在地方挑官儿,然后各地设分司,以前的衙役什么的一个不要,全是用的当兵的和质朴老成人当巡警,分段巡捕,遇到大事小事,都归他们管。”
“这位姓阎的大人我知道……是我们江阴的典史,能干,能员!上任不久,就练出一队兵来,他亲自带着,剿了几百人的一股江匪,能在舟上开弓,左右齐射……啧啧,那个威风,那个厉害!”
“怪不得,怪不得。咱们这一方平安得他护着,这一下可真是放心了。”
“没错儿,皇太子能用此人,还是真识人的。”
“收钱虽收的狠,不过能这么着,咱们的钱也算没白交。”
“听说殿下还要编练新军……说起来,崇祯皇爷加练饷的时候,全天下说要练二百万精兵,流贼和东虏不日可灭……这练来练去,兵可没见多少,田赋可是加了不少,如今这太子殿下挂帅在此,会不会也加赋啊?”
“这个,可是难说了。”
“兵越来越多,怎么贼也越来越多?看什么新闻司的报纸,东虏也不是善茬子,怎么咱老百姓的日子,就这么难过来着?”
“唉,慎言,慎言。”
“怕怎么,现在又没有东厂和锦衣卫校尉了!”
……
……
阎应元是没有听到这些,他身为公安司的副司正,四品的正司正是原本的漕运总督,不过现在淮上一切事务都是归大元帅府管,淮安巡抚都撤了差,不再派人,就是各地州府县正印官还留着,支应钱粮清理账簿的事交给他们,底下的三班衙役也是全部裁撤,一个不留,光是这个善政,就不知道叫阎应元有多佩服!
江南一带,论说收入,田产,那是没的说,百姓只要肯做,一天下来温饱也是没有问题。可再多的收入也抵不住群狼来嘶咬,一个县,正经的经制班子的衙役不过几十人,可底下的帮役什么的,光江阴一个县,就得有小两千人!
这么多人,吃什么嚼什么?还不都是落在老百姓头上!
一等收赋税的时候,这帮家伙就是把额子给包下来,层层转下去,种种祸害百姓的招数那是数不胜数,一亩地一年的正赋一两多银子,这帮混蛋能收到十两!
裁撤光衙役,只留一些算账的夫子和力役,百姓交粮纳税,暂且还没有说法,不过原本的衙役负责的治安和看守人犯的监狱什么的,已经被公安司给全盘接了过来。阎应元虽然是副司正,不过上头也没有派正印官,现在就是他这个负责淮安府两州九县的副司正大权在握,一切大小事物,也都是在他的手中。
阎应元不是善做官的人,一个小小典史,在县里俗称是“四老爷”,其实县令的门政也比四老爷要威分一点儿,他只是善做自己份内的事,所以不论是在江阴,还是在清江,都无非是把自己的事做好罢了。
安抚人心,使得上下和气致祥,也是份内之事。
等他与众人又说笑了一阵,这才带着部下,押着人离开。现在公安司人手其实远远不足,淮安这里十分要紧,阎应元也是带着一百多自己使惯了的部下过来,其余人手,就是在淮安本地人里和刘孔和等诸将的军中,挑选出来的合适人手了。
说合适,也是没办法,只能是挑一些精明又不油滑,本地人中挑老成可靠,名声好的,外地人中,挑机灵一点能办要紧差事的,彼此制衡,目前来说,新人新气象,办事也好,还是对百姓也罢,能做的到客气守礼,不收贿赂,整个清江,也是在他的手中,渐渐变的平安起来。
对阎应元来说,如此,足矣。
临行之时,有几个人影在人群中一闪而过,阎应元瞧着似乎眼熟,不过,对方转瞬就走的老远,既然认不出,也就罢了。
“倒是有点儿象太子?”他这么想着,不过,又是自失一笑。
自己这个小小典史,似乎就是因为剿了江匪一事,名声居然传到太子的耳朵里头,而一纸敕令下来,自己从一个不入流的典史,一下子就成了五品的副司正!
起行的时候,江阴知县和大群佐杂官儿一起送行,众人的那个羡慕劲儿,可就甭提了。
就是知县,以往虽然客气,不过自己毕竟是个佐杂典史,上不得台盘的,到一下子升了官,知县前倨后恭的嘴脸,到现在也可堪回味。
再加家亲朋好友的恭喜祝贺,家人的开心,自然都是叫人如夏日饮冰,十分开心。
“越是这样,越要好好做事,方不负君上的恩德。”
阎应元嘴角的微笑也就是眨眼间事,他其实还不知道,朱慈烺对他的期待,可远不止一个地方的公安司副司正这么简单!
……
……
朱慈烺适才是在人群之中,从听到商人议论厘金开始,青衣小帽,一副富贵人家小厮打扮的他,就一直很注意的听着。
毕竟很多政、财、军上面的举措,都是自己一手创建,就这厘金来说,也是从后世搬来,这一个时间节点,是没有前例可循的。
现在看来,因为特定时期的特殊原因,厘金在普通商人这里,有怨气,不过,也是可以接受。至于厘不加田赋,这是十分要紧的举措,动摇不得。
还有裁撤衙役之后的进一步动作,也要抓紧进行。
至于江南一带的大商人,官绅地主的动向,当然是极为要紧的。
千头万绪,如同在他脑海里形成了一个极大的风暴,吹动起来,连他自己都快要控制不了。
他很清楚的知道,一场绝大的风波,恐怕在一个月左右,就要闹将出来。
江南一带,稻米就要成熟。
而江北一带,都已经要收麦子了!
这个时候,麦子品种相对要晚熟一些,要是在后世,恐怕这个时间已经是遍地金黄了。就算晚熟,最多半个月,江南江北就要动刀开镰,而开镰前后,也就是朝廷收取赋税之时。
当然,也就是大商人士绅们市侩居奇,联手操控粮价,勾结中枢和地方官员,利用这个时机,大发其财的时候到了。
在这个时候,江南一地,恐怕就会有超过百万的白银,几百万石米粮的囤积。
这么多粮食,商人们当然不会留在手里霉烂,资本运作,所需要的就是利润!以往时候简单,京师一带,粮价向来高昂,朝廷的漕运虽然不会让京师缺粮,但大宗的粮食是要军用和官用,民间百姓的粮,有时候供应还得靠商人从海道运河源源不断的运上去。
山海关的银子如水淌一般的多,粮价向来很高,海路运粮过去,也是大有利赚。
北方地界,这些年哪一年没有灾荒?大户人家还可以勉强度日,小民百姓,如果没有南边运粮过去,日子就更过不得了。
就是本地,百姓手中是不会有什么积蓄的,存粮都是有限的紧。特别是国家收赋是白银和铜钱,粮食收上来,百姓要低价卖给奸商,完粮纳税,然后过一阵子,有限的存粮就会吃完,到时候,辛苦做工,再高价买回自己种出来的粮食……人世间最没有天理的事,恐怕就是如此了。
现在这个时候,想来还不知道有多少人暗中勾结,商量,在抵制着江北一带的厘金制度。这样的制度,说不是商税,但就是正经的商税。只不过,加了一个劝捐的名头,而且并不是上门征收,却是在这沿京杭运河的要道,天下南北要冲的淮安清江一带,设卡征收。
现在想来,能得到淮安一地来做发展,真真是上天的眷顾了!
“来便来吧……战你娘亲的!”
朱慈烺有点儿烦燥的扯了一下自己的小帽,心里头,一时半会的,底气居然也是不大足。
老实说,他在南京呆那么久,除了看到一出又一出的活剧外,就压根没觉得有太多的收获。
朝廷架构班子,他是帮崇祯立了起来,但办事的要人,不要说军务处了,就是叫军机处又如何?
没有满清在国初时的屠杀和镇压,亦没有八旗当满汉对立压制士绅的工具,现在这个时候,来谈对士绅的全面压制,以清朝的经验来用在明朝末年,感觉之间,也就是提高了一些行政效率,真正的核心,他还触及不到!
怎么瓦解一支军队,攻伐敌军,甚至匹马杀入杀出,对朱慈烺来说都是可以做到的。
但对抗一个阶层,特别是寄生在自己身体之内的一个庞大的利益阶层,怎么瓦解一个国家的主体……这件事说出来,自己都觉得是不是疯了。
遥望这大好河山,千百万人已经为了他的目标而奔走辛劳,而对他来说,真的是任重而道远啊……(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