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阁 > 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 > 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_分卷阅读_23

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_分卷阅读_23

推荐阅读:快乐的花莲之旅淫术炼金士20——城战谋策篇姐姐与她的同学娇女封后之路最佳女配(快穿)老板,你马甲掉了我的大奶女友小瑄重生攻略穿书后我抢了反派雌虫猎人游记[女追男,剧情,肉渣]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最新章节!

    诸葛恪辞别了吕岱,两天后抵达吴都建邺。他一入朝,即受拜太子太傅。太子太傅是孙亮的老师,孙权希望诸葛恪能跟孙亮建立感情,为将来辅政打下基础。翌月,孙权册封五子孙奋、六子孙休为藩王,并让这两个儿子定居到武昌和虎林,两处皆位于长江沿岸,是战略要地。此举是为强化藩王的军事实力,以平衡朝廷重臣。

    又过了几个月,孙权病情加重,陷入长久的昏迷中。这天,他在梦中想起一件事,猛然惊醒。这是他此生最后的未竟之事——托孤。“赶快召太子太傅诸葛恪、中书令孙弘、太常滕胤、右部督吕据、武卫将军孙峻过来。”这五位中,孙峻属于孙氏皇族自不必赘言,诸葛恪祖籍徐州,吕据祖籍豫州,滕胤祖籍青州,只有孙弘祖籍江东,但也非吴郡人,而是会稽郡人。按说吴国建立后,从未发生吴郡士族背叛孙权的事,但孙权自始至终对吴郡士族抱着忌惮。究其原因,恐怕是孙氏出身低微,面对吴郡士族,尤其是“吴郡四姓”有种与生俱来的被压迫感吧。

    须臾,诸葛恪等五人叩拜在孙权病榻下。

    孙权开始口齿含混地嘱托后事:“……恐怕今后再不能与诸位相见了,我死后,请诸位悉心辅佐太子……”

    “臣等以死奉诏!”

    孙权闭目沉思。诸葛氏该不会成为第二个陆氏吧?应该不会,毕竟他们家在江东只存续了两代。想到这里,孙权稍稍安心了些,又说道:“从今往后,朝政就委托给几位全权处理,切勿辜负我的信任。”

    “臣一定不负陛下托付……”诸葛恪只听到一阵鼾声,偷偷往病榻上窥探,只见孙权已然昏睡过去了。

    崛起的权臣

    诸葛恪、孙弘、滕胤、吕据、孙峻这五位托孤重臣静悄悄地退出了寝宫,往皇宫外走去。眼看快走到宫门,孙弘停住了脚步。

    “我先回趟中书省,就不陪几位出宫了。”吴国中书省与魏国中书省职能一样,且都坐落于皇宫内。

    孙弘目送几位同僚出了皇宫,然后独自一人回到中书省。他愁眉不展,无比忧虑自己的前途命运。

    怎么办呢?虽说同是托孤重臣,但明显诸葛恪实力最强。他若要害我,我可是毫无还手之力。

    孙弘之所以害怕诸葛恪,是因为早在“南鲁党争”时,他接二连三陷害过一大批太子党重臣,其中,被他陷害的张休就是诸葛恪的亲戚。诸葛恪早年也是太子党,后来迫于局势不得不脚踩两只船,更因此赔上了儿子诸葛绰一条命。总之,孙弘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诸葛恪绝不会成为他的朋友。

    孙弘独坐中书省彻夜未眠。次日清晨,他踌躇来到孙权的寝宫外,想再探听探听孙权的口风。可等了很久,寝宫内一点声音都没有。

    孙弘拽住一个宦官:“你进去看看陛下醒了没有。”

    宦官进了寝宫,片刻后连滚带爬地跑了出来:“孙大人,陛下……陛下他……”

    “陛下怎么了?快说!”

    “陛下驾崩了!”

    “啊!”孙弘瞠目结舌。

    公元252年5月,继承父兄遗志,创建吴国的帝王孙权于七十一岁病故。他极擅长以外交手段谋求利益和生存空间,虽然吴国的实力强于蜀国,但孙权却比刘备晚称帝八年,这是因为他不想碰触魏国和蜀国敏感的神经。他的一生闪现着众多特点,集睿智与昏聩、霸气与隐忍于一身,他盛年时与臣子同生共死,对下属厚恩相待,到了晚年,却将吴国众多功臣名将(包括他们的后代)屠戮殆尽,甚至无情地迫害自己的儿子,展现出极其复杂的性格。

    “中书令大人!”宦官使劲揪着孙弘的袖子,“您别傻愣着呀!得赶快通知群臣。”

    此刻,孙弘脑子里只有绝望。晚了,要想劝说孙权抑制诸葛恪再无可能。除非……陡然间,他冒出一个大胆的念头。

    “你喊什么!”孙弘一把将宦官拉进寝宫,“陛下驾崩这事,跟谁都不准说,听见没!”

    宦官吓得连连点头。

    孙弘暂时压住孙权驾崩的消息,又假借孙权的名义写了一封要诛杀诸葛恪的诏书。不过他清楚,仅凭一封诏书(更何况是矫诏)肯定干不过诸葛恪,要想成功,必须争取到手握皇宫禁军兵权的武卫将军孙峻的支持。

    孙弘把矫诏偷偷拿给孙峻看:“陛下刚刚驾崩,临死前授意我除掉诸葛恪。”

    孙峻看毕,浑身直冒冷汗,他断定这一定是矫诏,心想,诸葛恪权倾朝野,诸葛融又掌兵在外,孙弘这么干就是找死,自己可不能平白无故地搭上性命。他不动声色地言道:“要对付诸葛恪还得从长计议。既然陛下有诏,中书令大人放心,我一定会鼎力相助。”他敷衍过孙弘,然后飞一般跑往诸葛恪处,将孙弘的密谋和盘托出……

    诸葛恪当即吩咐侍卫:“去跟孙弘说,我要找他商议政务,不管用什么办法都得把他请来!”

    孙弘手里没兵,只能硬着头皮去。他进了诸葛恪府,却见到孙峻缩在一旁,顿时明白了一切。

    “杀了!”诸葛恪一声令下,左右侍卫拔刀出鞘,当场将孙弘剁成了肉泥。

    血溅了孙峻一身,吓得他差点瘫在地上。

    孙弘死后,孙权驾崩的消息即被公布于众,年仅九岁的孙亮登基。诸葛恪官拜太傅,权倾朝野。

    当月,诸葛恪发布诏书:“藩王不懂军事,但他们的藩国却占据各个军事重镇,对社稷有弊无利。前阵子,魏国曹彪勾结王淩谋反就是前车之鉴。因此,朝廷决定把孙奋(孙权第五子)从武昌迁到豫章,孙休(孙权第六子)从虎林迁到丹杨。从今以后,藩王不得染指兵权,以免威胁朝廷。”孙权一共有七个儿子,其中两人早夭,孙和被流放后徙居长沙,孙霸赐死,孙亮登基,除此之外便只剩下孙奋和孙休了。

    孙奋接到诏书后拒不从命。

    诸葛恪给孙奋写了一封恐吓信,大意如下:“当初,孙霸如果接纳忠言,居安思危,就不会有被处死的惨剧发生。你该以孙霸为戒。若你心怀不轨,我宁愿做出对不起你的事,也不会辜负了国家。”

    仅仅十个月前,在魏国的颍河之上,司马懿曾对王淩说过一句类似的话:“我宁愿负卿,也不负国家。”

    孙奋明白了,如果自己再抗命肯定死无葬身之地。最后,他不得不服软。

    孙休倒没像孙奋这么执拗,老老实实地去了丹杨,但境遇也好不到哪里去,他遭到丹杨太守李衡的苛刻对待。这位李衡,在任丹杨太守以前正是诸葛恪的幕僚。

    孙权临死前让孙奋、孙休掌兵,可不料自己刚死,这两个儿子就被诸葛恪整垮了。

    接着,诸葛恪又让镇守南荆州重镇公安的弟弟诸葛融严加戒备边境诸将,禁止任何守将以吊唁孙权为由擅自来建邺。如此,边境诸将也就不会威胁到诸葛恪在朝廷的地位了。

    诸葛恪以强硬手段压住了朝廷、藩王以及边境众将,成了吴国地位最高的权臣。

    巢湖大堤

    在巢湖以东,是濡须水(即是今天的裕溪河)的入河口,这里属于吴国境内,称作东关(今安徽省巢湖市)。坐落在巢湖西北岸边的则是魏国军事重镇——合肥。合肥与东关隔着巢湖遥相对峙,是魏吴两国东部边境的主要战场。

    孙权驾崩过了大半年,到公元252年12月,诸葛恪会集大军进驻东关。时已寒冬,诸葛恪身穿一件厚实的皮裘,迎着飕飗冷风站在巢湖岸边,抬手指着濡须水的入河口下令道:“就在那里筑堤坝。在堤坝的东侧和西侧建两座城,全端率一千人留守西城,留略率一千人留守东城。”如此一来,巢湖水通往长江的河道被阻塞,湖水上涨势必对魏国合肥造成干扰。两座城池依山傍湖而建,成为守护东关大堤的桥头堡。

    诸葛恪在魏国的边境重镇旁插下了两颗坚实的钉子,旋即率军返回吴都建邺。

    没多久,魏国获知诸葛恪在东关的举动。司马师把辖区与吴国接壤的四位军事统帅——荆州都督王昶、豫州都督毌(gun)丘俭、扬州都督诸葛诞、徐青都督胡遵召回京都,商议对抗吴国的战略。

    王昶懒得管淮南的事,他提议率荆州水军沿长江顺流向东,直插吴国腹地,沿途攻略长江南岸城池。常年来,魏国对吴国的战争都是从江北纵向深入江南,但王昶却打算沿着长江从西打到东,横扫吴国北线。他的战术相当激进,这一方面源于他多年治理荆州水军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是为争口气。原本,他曾统领荆、豫二州,可在正始年间,豫州却被曹爽强行划分给了毌丘俭。

    毌丘俭则有些低调:“我不认为当前是讨伐吴国的良机,不如先踏踏实实储备军粮,等条件成熟再伺机而动。”他从王昶手中接管统领豫州的时间不长,自忖实力不济,再加上豫州虽与吴国接壤,但并非主战场,因而提出了一个相对保守的策略。

    胡遵镇守青州和徐州,虽然徐州与吴国接壤,但因为地理因素,这里也无缘成为两国相争的主战场。当年曹丕东巡时想经由徐州讨伐吴国,最后也只能隔江观望,无从下手。可是,胡遵不甘受冷落,他希望借此战让自己的地位更上一层楼,但他若想伐吴就必须绕道扬州诸葛诞的辖区,还得在淮南开战。于是,他提出了另一个策略:“伐吴须多路进攻,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我打算与王昶、毌丘俭、诸葛诞四道并进。我和诸葛诞负责攻克巢湖大堤。”他想:只要把战争规模搞大,自己也就能顺理成章地掺和进来了。

    司马师听着三位军事统帅完全站在各自立场上拿出的三套方案,心里有点犯难。他扭头询问诸葛诞:“你的意思呢?”

    诸葛诞言道:“若想不受制于人就该先发制人。我建议让王昶进逼江陵,毌丘俭进逼武昌,二人牵制住长江上流的吴国军队,臣与胡遵围攻巢湖大堤,等吴国援军一来就能集中兵力与之决战!”诸葛诞的策略和胡遵不谋而合。

    “嗯……”司马师沉思片刻,又问一旁的傅嘏,“你怎么想?”

    正始年间,傅嘏备受曹爽排挤,乃是司马家族的忠实党羽。他先是对当前局势详尽分析了一番,最后说道:“下臣认为,毌丘俭的策略更妥当。咱们先稳住局势,吴国土崩瓦解是大势所趋。若逞一时之功,兵行险道,未免冒失。”

    在四位军事统帅中,主战派王昶和胡遵都是司马家族的嫡系,诸葛诞和毌丘俭则曾是曹爽旧党。毌丘俭希望保存自己的实力,诸葛诞却支持胡遵,明显表现出转投司马师阵营的意思。而傅嘏竟公然支持毌丘俭,这让司马师略感不爽。“你说得不对!伐吴攻略,以诸葛诞之议为定论!”

    公元252年12月底,司马师下旨,命王昶攻向江陵,毌丘俭攻向武昌;胡遵、诸葛诞两军合流剑指东关,这二人的目的即摧毁巢湖大堤。同时,司马师为了提拔司马昭,更让司马昭担任此战名义上的最高统帅。

    “我把节钺交给你。但战场上的事你不用过多掺和,听胡遵和诸葛诞的就行了。”

    司马昭接过节钺,点了点头。

    巢湖上的浮桥

    公元253年1月,司马昭遵从哥哥的命令坐镇后方,胡遵、诸葛诞会合七万大军抵达东关。二人远远望向壮观的巢湖大堤,但见在堤坝两旁,巍峨耸立着两座城池。

    这天,巢湖附近正下着冰雹,天空电闪雷鸣。一道电光划过,两座敌城黑漆漆的影子映在湖面上显得分外凶险。

    “若要摧毁堤坝,必先攻克这两座城。”诸葛诞喃喃自语。

    胡遵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分析道:“两座城池依山傍水,想要攻城,只能通过巢湖渡到对岸城下,依我看,不如在湖面上搭建一座浮桥,方便我军往来奔波。”顺带提一句,三十年前,夏侯尚围攻江陵时在江面架设浮桥就遭到董昭的劝阻:“这是自寻死路!在平地用兵尚且艰险,更何况是摇摆不定的浮桥上?浮桥深连敌阵,桥面狭小,若被敌军摧毁,我军尽成降虏。”后果不出董昭所料,夏侯尚仓皇撤军才幸而得免。

    “搭建浮桥怕不太稳妥吧……”诸葛诞有些拿不定主意。

    “敌城内仅有一千吴军镇守,只要全速攻下,就不会有危险。”

    “既然如此,你从浮桥上攻城,我在岸边策应。”

    当时,胡遵官拜征东将军,位阶高于诸葛诞的镇南将军,不过,二人分别掌管自己州的军权,基本上属于各自为战的状态,谁也管不了谁。几天后,一座横跨巢湖,可供数千人往来奔波的浮桥即搭建而成。

    在寒风凛冽的湖面上,魏军前锋将领韩综焦急地督战:“攻城!攻城!一定要赶在诸葛恪的援军到来前攻下来!”这位韩综是十几年前受政治迫害叛逃到魏国的吴国名将韩当之子。此时,虽然有浮桥供魏军通行,但桥面稳定性极差,韩综的攻城战没什么进展。

    几天过去了,护卫巢湖大堤的东西二城池仍在全端和留略的坚守下矗立不倒,而诸葛恪已经带着四万吴军赶赴至东关战场。这场战争中,双方统帅俱是琅邪诸葛氏族人,诸葛诞论辈分是诸葛恪的族叔,不过二人各为其主,自然全无同族情分。

    这个时候,吴国援军的前锋丁奉判断:“四万吴军行动缓慢,若延误战机,一旦魏军占据有利地形,势必难以抵挡。”于是,他亲率麾下三千人径自奔赴前线,然后命士卒脱下重甲,穿着简陋的装备,在敌阵前虚张声势。

    适逢漫天飞雪,魏军部分将士在巢湖浮桥上饮酒取暖,他们对丁奉这支看似不堪一击的吴军根本不屑一顾,渐渐放松了警惕。而在岸边驻防的少部分魏军,正紧盯着敌城,对丁奉的援军也视而不见。

    “封侯受赏之日近在眼前!冲!”丁奉突然高喊,三千吴军向巢湖岸边的魏军砍杀过去。

    离丁奉不远处,一位吴军将领摘下头盔,任凭披散的头发在风中飘曳,继而,他仰面朝天引吭高歌,身后的将士也齐齐和声呼应。唱毕,他一瘸一拐地率本部兵冲向魏军。这人名叫留赞,正是巢湖大堤东城守将留略的爸爸,时已七十岁高龄。史书中描写,留赞每次临敌都会以这种方式鼓舞士气。他早年脚踝因受伤不能伸直,一气之下竟自断脚筋,经过这种简单粗暴的手术,他脚踝最终能够伸直,但也留下残疾。

    正奋力攻城的魏军被打得措手不及,纷纷跑上浮桥企图逃离战场,却跟桥上大批魏军挤成一团。转眼间,局面已是一片混乱。

    “时机已到!”诸葛恪坐镇中军,挥舞手中令旗,“全军进攻浮桥。”

    吴将朱异率主力舰队猛撞浮桥,数千魏军跌落到巢湖中被活活冻死。这位朱异和“南鲁党争”中被害的朱据是同族,属于“吴郡四姓”中的朱氏。

    此刻,在巢湖岸边的魏军大营,诸葛诞眼睁睁地看着浮桥上的魏军土崩瓦解,却完全无计可施。

    “禀告将军,前锋统帅韩综被俘!”

    “乐安太守桓嘉殉国!”

    前线败绩接二连三地传来。诸葛诞和胡遵见败势已定,只好下令撤军。而另两路魏军——王昶和毌丘俭也因东关主战场失利,各自撤回驻地。

    战后,吴国太傅诸葛恪凭借东关大捷加授都督中外军事(中央军最高统帅),兼任荆州牧、扬州牧。

    前文说过,州牧拥有一州绝对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州牧林立造成诸侯割据,到了三国时代已鲜有州牧,魏国的州都督和州刺史,实际上是将州牧职权进行拆分。而吴国领土除了最南边的蛮荒地区——交州外,就只有长江以南的扬州(江东)和荆州,诸葛恪这三项任命,几乎等于握有吴国全境的军政大权。

    江东诸葛氏在诸葛恪手里达到了巅峰。

    危机公关

    魏国东关之战打得一败涂地。

    朝廷公卿顾忌司马师的面子,不敢把矛头直接指向主帅司马昭,只能弹劾诸葛诞和胡遵。实际上,纵然司马昭只是挂名主帅,并没亲自制定这愚蠢的战术,可一旦战败也脱不开干系。司马昭心里发虚,他想揪出一个人承担战败的责任,遂问幕僚王仪:“这次战败,到底是谁的责任?”

    王仪回答得直截了当:“责任在主帅。”

    司马昭没想到王仪敢公然指责自己,一时失去理智居然将王仪处死。可是,他这么干适得其反,更引得朝廷议论纷纷。

    司马家族的威望面临着巨大危机,就在这时候,司马师上疏:“战败之责跟众将无关!是我没听傅嘏的话才导致了今天的败局。”唐代许嵩在《建康实录》中写道:“遵(胡遵)等勅诸军为浮桥渡。”对于东关之败,胡遵、诸葛诞等人肯定责无旁贷。但司马师把他们的过错全揽到了自己身上。

    无论谁都明白,司马师一直待在朝廷,他只是发起战争,却没参与战争。经他这么一说,胡遵等人无不对他感恩戴德。

    接着,司马师又说道:“唯有司马昭,身为主帅难辞其咎,故请朝廷削除他的爵位。”

    然而,爵位对司马家族来说有那么重要吗?

    司马昭接受了削爵的处罚。他明白,大哥这么做正是为了保住家族的威信。

    东关之败,魏军死伤数万人,众将大多损失惨重。不过,唯有一名将领带着他的部队全身而退,毫发无损。这人名叫石苞,官任徐州刺史。

    石苞在正始年间担任司马师的僚属。早先,司马懿见到石苞后曾嘱咐司马师说:“石苞品行不端,你用这样的人可得小心些。”

    司马师回道:“昔日齐桓公不介意管仲(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名相)奢靡,汉高祖不计较陈平(刘邦麾下杰出的谋略家)贪污,石苞虽不及这两位古人,但也算得上是位贤才。”

    石苞没有辜负司马师的信任,在曹氏藩王迁居到邺城期间一度调任邺城,帮司马师严密监视藩王的一举一动。

    关东战败后,司马师破格提拔石苞为青州都督。

    此前,胡遵任青徐都督,他虽未被降职削爵,可他管辖的青州却从此划拨给了石苞。

    另外,诸葛诞和毌丘俭作为被司马师怀疑的疑似亲曹派势力,均被相互调换了辖区,诸葛诞从扬州都督转任豫州都督;毌丘俭从豫州都督转任扬州都督。这种平级调换,一方面提醒他们战败之责,同时尽量照顾颜面;另一方面是避免他们在一个地方任职太久形成稳固势力。

本站推荐:咬痕(年上H)妻妹(姐夫勾引出轨h)豪卻家族美母骑士舏伦后担心怀孕的妈妈骇客伶姨与狐说 (1v1 h)薄幸(高干1v2)不甘寂寞的妈妈快穿之日液浇灌

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刘书阁只为原作者潘彦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潘彦明并收藏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