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阁 > 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 > 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_分卷阅读_31
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_分卷阅读_31
推荐阅读:快乐的花莲之旅、淫术炼金士20——城战谋策篇、姐姐与她的同学、娇女封后之路、最佳女配(快穿)、老板,你马甲掉了、我的大奶女友小瑄、重生攻略、穿书后我抢了反派雌虫、猎人游记[女追男,剧情,肉渣]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最新章节!
贾充向司马昭提议趁机让诸葛诞做司空。诸葛诞一旦入了朝,也就彻底和扬州军权说拜拜了,这是解除他兵权的最佳手段。
“恐怕诸葛诞不会老老实实放弃兵权吧……”司马昭沉吟未决。
“我感觉诸葛诞有谋反征兆。如果他现在行动为祸尚小,如果置之不理日后必酿成更大祸患。”
“有道理。”司马昭接受了贾充的建议,宣诸葛诞入朝。
钟会听闻此消息,斩钉截铁地断言:“诸葛诞必反!”
司马昭点了点头:“是祸躲不过,该来的总会来,诏书已发出,追不回来了。”
几天后,诸葛诞接到了诏书。
他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论资排辈,我做三公怎么说都该排在王昶后面。”
前文讲过,魏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州刺史多是州都督的储官。例如,郭淮由雍州刺史晋升雍凉都督,郭淮死后,陈泰由雍州刺史晋升雍凉都督……以上事迹均秉承这一惯例。如果诸葛诞入朝,最大的得利者无疑是扬州刺史乐。
诸葛诞判断:这肯定是乐想取代自己成为扬州都督,所以从中搞的小动作。这时候,他已经做好谋反的准备,便当即率数千死士冲进乐府邸,将乐斩杀。先前,他和扬州刺史文钦关系不睦,这回又跟扬州刺史乐闹出了人命,由此可以看出,诸葛诞颇忌惮自己被下级取而代之,这个性格特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将来的命运。
诸葛诞杀死乐后给朝廷上了一封奏表:“乐图谋不轨被臣诛杀,若朝廷信任臣,臣还是魏臣,若朝廷不信任臣,臣即是吴臣!”这相当于谋反宣言。他之所以这么底气十足,是因为他早就征募十五六万军队,又囤积了足以支撑一年的军粮。然而,他没有像毌丘俭那样挺近洛阳,而是选择固守寿春城。
诸葛诞无须等待朝廷的答复,他马上给吴国发出请降书,并把幼子诸葛靓送往江东建邺充当人质。一方面,他向吴国宣誓效忠,希望吴国能出兵支援;另一方面,他想到万一战败,总能给儿子留下条生路。
就这样,诸葛诞目送诸葛靓渐行渐远,直至淡出视线之外,随后,他转身入城,开始了整军备战。
淮南三叛:挟天子以令不臣
没两天,朝廷收到了诸葛诞的谋反宣言和乐的人头,举朝震惊。
就在群臣义愤填膺,纷纷提议讨伐诸葛诞的时候,曹髦却极力压抑着内心的兴奋。他暗想:莫非诸葛诞打算效仿毌丘俭勤王?他完全忽略了诸葛诞信中那句总结陈词——“若朝廷不信任臣,臣即是吴臣!”不过,即使诸葛诞降吴,在他看来也是相当解气。然而,曹髦发散性的思绪很快被打断了。
“启禀陛下,大将军有奏疏送至。”
司马昭和司马师一样,为防范政敌行刺,只窝在自己府邸打理政务,从不进入皇宫。使臣朗声念诵司马昭的奏疏道:“有毌丘俭前车之鉴,诸葛诞肯定准备得更加充分,更有可能向吴国求援,臣认为应集结各州兵力平定叛乱。”
诸葛诞是魏室的忠臣啊!此时此刻,曹髦仍然这样固执地认为,可他无法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只能咬着牙说出那句:“准奏!”
随后,司马昭花了将近两个月时间征调京畿、青州、徐州、荆州、豫州、关中所有能动用的兵力,再加上十几万朝廷中央军,最终集结二十六万大军准备讨伐诸葛诞。同时,他又命荆州都督王昶进兵江陵,在南战线牵制部分吴国军队。但是,司马昭纵使掌控着强大兵力,却仍不敢贸然离开朝廷前往淮南。一年前,曹髦那封险些葬送司马家族权势的诏书至今让他心有余悸,而近来,曹髦又屡逞口舌之争,敌视司马家族的情绪表露无遗,这些都让司马昭过不踏实。最后,他想出一个万全之策。
司马昭上奏:“臣请陛下和皇太后御驾亲征,以此来表明剿灭叛臣的决心。臣已集结五十万大军(实际为二十六万,这里是夸大说辞),以众击寡,胜负无须忧虑。”
曹髦听罢气得瞪圆了双眼。司马昭居然敢挟持自己随军出征!他火冒三丈,眼看便要拍案而起。
一旁的郭太后看出曹髦不对劲,赶忙攥住曹髦的手腕,使劲将他按在皇位上。
曹髦并没有注意到手腕已被郭太后攥得有些发紫,他双眼充血,但他能说的也只有两个字:“准奏!”
公元257年秋,大将军司马昭会集二十六万大军,挟魏帝曹髦和郭太后剑指淮南,讨伐诸葛诞。
几天后,不远处一座城池渐渐浮现于司马昭的视线之内。
“前面就到豫州项城了……”
项城,这里是魏都洛阳通往淮南的必经之处,这是一个充满着传奇的地方。六年前,他的爸爸司马懿率数万大军在这里将手足无措的王淩缉拿;两年前,大哥司马师率十二万大军,在这里和毌丘俭展开为期一个月的对峙并最终获胜;今天,他率二十六万大军,更挟魏帝曹髦和郭太后同行,讨伐诸葛诞的叛乱。
8月,司马昭沿着父兄走过的路,再次来到豫州项城。他感慨万千,继而低下头,注视着脚下的土地,希望能从这里找到当年父兄留下的脚印,他内心向父兄在天之灵默默倾诉:“司马家族的权柄,已被我牢牢握在手里,而且愈来愈强大了。”
项城,见证了三位淮南统帅因各自不同理由引发的叛乱,当然,或可称之为勤王;项城,也见证了司马家族父子三人所走过的权臣之路,他们的足迹坚实地印在这里,震撼着魏国社稷。
“为什么还看不到诸葛诞?”曹髦不时站起身翘首远眺,像盼望救星一样,无比期待看到诸葛诞的大军出现在自己面前。
“陛下请少安毋躁,大将军自有临敌之策。”近臣一如既往的回答让曹髦更加焦躁。
这天,曹髦的车驾突然停了下来。
“怎么不走啦?诸葛诞在前头吗?”
“启禀陛下,大将军考虑您的安全,让您和郭太后暂且留在项城,大将军亲临丘头(位于项城和寿春之间)督战,另派镇东将军王基率前锋往淮南平定叛乱。”
连日来,司马昭一直寻思怎么安置曹髦才稳妥,他不希望曹髦离诸葛诞太近,这会增加诸多不可预估的风险,他更不放心把曹髦独自留在洛阳。想来想去,他决定让曹髦和郭太后暂留项城,这里既非前线,又远离朝廷,谅曹髦也掀不起什么风浪。而他自己坐镇丘头,一方面可以遥控前线的王基;另一方面则可以就近监控曹髦。
“大将军要让朕住在项城?”曹髦从车驾上猛地站了起来。我乃大魏国的天子,怎能任凭臣子随处安置?这还不算最让曹髦难以接受的,更让他心凉的是得知战事将在淮南展开,也就是说,诸葛诞根本就没有攻向洛阳。诸葛诞根本就没有勤王之心哪……曹髦的心情失落沮丧,在他后方,是远去的魏都洛阳,在他前方,是完全不受他掌控的二十六万魏国大军。他总算明白了,这是一场和他无关的战争。其实,这个国家也早和他无关了。
诸葛诞宣布反叛已过去两个来月,他始终固守在淮南寿春,无暇考虑曹髦的期盼,只是焦急地等候着吴国援军的到来。
宗室之乱
在讲即将到来的这场淮南战役前,让我们先把时间线往回倒一段,简单说说前不久吴国政坛发生的一连串动荡。
诸葛恪被刺杀后,孙峻官拜丞相、大将军,独揽军政大权,他的跋扈很快激起公卿的不满。
鉴于孙氏皇族一向喜欢窝里斗的特点,对付孙峻的重任自然首当其冲落在了亲戚们的脑袋上。孙登(孙权长子)的儿子孙英、孙峻的叔伯孙仪、孙鲁班的妹妹——被孙权处死的朱据的未亡人孙鲁育,一个接一个地卷了进来,他们全都在企图刺杀孙峻失败后被处死。
着重要说说孙鲁育为什么会死。
在讲“南鲁党争”时提过,孙鲁班挑唆孙权废掉孙和,此举遭孙鲁育的反对,就因为这事,一奶同胞的姊妹从此成了死对头。自打孙峻掌权后,孙鲁班就抱定了孙峻这个大粗腿,她居然当起孙峻的情人。论辈分,孙峻是孙鲁班的堂侄孙,这实在乱得够可以。孙鲁班为报复妹妹,便诬告孙鲁育意图刺杀孙峻。由此导致孙鲁育被害。
诸葛诞在淮南举兵反叛的头一年,公元256年,孙峻病死,他的权柄由堂弟孙继承。右将军吕据(吕范之子,孙权临死前五位托孤重臣之一)和御史大夫滕胤(诸葛恪的儿女亲家,孙权临死前五位托孤重臣之一)欲合谋扳倒孙。然而,孙先下手为强灭了二人。
随后,孙虑(孙堂兄)密谋刺杀孙,事情败露后反被孙所杀。
想必是因为孙权对同族的冷酷无情给整个孙氏灌输了同样的价值观,在三国后期,吴国皇室成员之间乱伦频发,同族之间杀来杀去就没断过。这种情况在魏国和蜀国极鲜有,也算是吴国特色。
吴国这场政治动荡的余波一直延续了一年,直接影响到魏国淮南的战局。
原来,之前被孙害死的滕胤和吕据都是皇族孙壹的妹夫。滕胤和吕据一死,孙壹的处境就变得不妙了。公元257年,就在魏国大将军司马昭坐镇丘头,准备讨伐淮南诸葛诞的时候,孙壹终于承受不住心理压力叛逃到魏国。
司马昭闻听此消息,大喜过望:“孙壹来得可真是时候啊!”为什么这样说?眼下正值开战前夕,诸葛诞寄希望获得吴国的支持,可吴国皇室成员却率先投奔魏国,这无疑会对诸葛诞的士气造成巨大打击。
孙壹因为选择了恰当的时机受到司马昭格外礼遇。
他官拜车骑将军、开府治事,封吴侯,授八命之礼。八命之礼是仅次于九锡之礼的殊荣。司马昭还嫌不够,又把曹芳当年的嫔妃邢氏赐给孙壹为妻。居然拿先皇的嫔妃当赏赐,司马昭的强权和跋扈可见一斑。
淮南三叛:天意难测
回到魏国淮南战场。刚一开战孙壹就叛变到魏国,司马昭的朝廷军士气万分高昂。而南战区统帅——荆州都督王昶也逼近江陵,成功地牵制住吴国南线军队。
几天后,在淮南郡寿春城的西北方和南方几乎同时出现了两支军队。
先说从南边来的军队,正是吴国大将军孙派来的援军。这支军队约三万人,由吴将文钦、唐咨、全端、全怿、全静、全翩、全缉等人统领。文钦和唐咨都是魏国叛将,文钦随毌丘俭勤王失败后逃到吴国,那么,这位唐咨又是什么来头呢?早在魏文帝曹丕时代,一次,曹丕借着外出巡查的机会强行征召青州都督臧霸入朝为官,收缴了臧霸的兵权,因为这事激起青州军界动荡,唐咨当时是青州将领,趁乱举兵反叛,后逃亡吴国。再说全端、全怿、全静、全翩、全缉等人,这一大家子都是吴国重臣全琮的宗族子嗣。
全氏出自江东吴郡士族,因为孙鲁班(全琮后妻)的关系,当年免于遭受孙权的压迫;不仅如此,吴帝孙亮的老婆全夫人(同样得益于孙鲁班的运作)刚刚晋升为皇后;全氏由此成为吴国自始建以来最显赫的外戚家族,族中成员多执掌兵权、位居高官,且有五人被封侯。在“吴郡四姓”被孙权相继迫害后,全氏跃居为吴国第一望族。
此时,寿春城中的士卒见到吴国援军不禁兴高采烈地欢呼起来。
但很快,喜悦又被恐惧淹没了。
“看西北方!朝廷的大军也到了!”
“那帅旗上写着王字,莫非是豫州都督王基?”的确是王基。自他两年前剿灭毌丘俭后,威名便响彻江淮。
这时候,司马昭率主力军滞留在临近项城的丘头,他让王基做了前锋统帅,更兼任扬、豫二州都督,这打破了多年扬州和豫州分开管辖的惯例,王基的声势可谓如日中天。
随着王基一声号令,前锋魏军纷纷散开,对寿春城展开了合围。不过,围城是个很缓慢的过程,正当王基率军包围寿春的时候,文钦、唐咨以及全氏诸将率领的吴国援军也抵达寿春城外围。
文钦望着寿春城外渐渐合拢的魏军,当下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决定,他竟下令全军冲进寿春,协同诸葛诞一起守城。于是,三万吴军绕到寿春东北方,从魏军部署最薄弱的地段一窝蜂全涌进城中。
原本,城外吴军和城内的诸葛诞对魏军形成夹击,局面相当有利,但文钦为何会做出这么个荒唐的决策?
揣摩他的心思,很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守城战中,守方凭借坚固的城墙,伤亡远低于攻方,文钦大概是想保存实力;其二,诸葛诞携十六万大军投降吴国,文钦和全氏诸将则仅有三万人,他们在城外打得再漂亮也只能算作牵制魏军的配角,如果和诸葛诞一起守城,无疑会加重他们的分量;其三,文钦大概是想起两年前自己和毌丘俭分散作战导致失败的惨痛往事,吃一堑长一智,故这回选择了一个截然相反的打法。
这下,文钦等人与诸葛诞会合,寿春城瞬间集结了近二十万大军。而王基的几万前锋在寿春城外刚刚完成合围,恰似一张单薄的渔网网着一条大鱼。
刚开始,司马昭得知王基没挡住吴军相当不满,他接连将两名裹足不前的将领斩首以激励士气。继而,他开始冷静下来重新审视战场形势:倘若诸葛诞突围,王基必然无法阻挡……可是,三个魏国叛将齐聚寿春,这不正是将他们一网打尽的良机吗?想到这里,司马昭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将二十六万大军统统交由王基指挥,陈骞(陈矫的儿子)任副帅,一定要围住寿春。石苞、州泰率偏师负责游击,防备随后赶来的吴国援军。”司马昭展现出非同一般的魄力,他几乎将全部家当都赌在了王基身上。
王基的兵势持续增长,寿春城四周被围得水泄不通。可是,诸葛诞依然没有突出重围的意思,他站在城楼上,观望着城下越聚越多的魏军怡然自得。
部将不解地问道:“您想怎么打这场仗?”
“坚守即可,过不了多久魏军就会不攻自破。”他的自信源于对淮南气候的熟悉,每逢夏秋季节,这里都会频繁降雨导致淮河暴涨,到时候城下必被水淹,他打算借此彻底击溃魏军。
王基仍在寿春城外指挥魏军围城,同时专心致志地构建防御工事。早在三十多年前,蜀国名将关羽围攻樊城时,魏将于禁指挥的七营大军被一场暴雨引发的洪水淹没,导致全军溃败。此刻,王基并没有意识到,昔日水淹七军的惨剧随时都可能降临到自己头上。
倘若下雨,王基必败,但很多时候是天意难测。
诸葛诞和王基从8月一直僵持到10月,眼看秋天都要过去却滴雨未下,一场罕见的旱灾席卷淮南。
淮南三叛:吴国纠纷
与此同时,在寿春南方的巢湖上,驻扎着吴国庞大的主力舰队,大将军孙坐镇中军,他完全无法理解文钦等人为什么会主动钻进敌围,甘愿变成瓮中之鳖。无奈之下,他又任命朱异为前锋,率三万吴军救援寿春。
朱异在东关之战立下大功,而后一度被诸葛恪剥夺兵权,直到诸葛恪死后才重新抬头。他进驻到寿春附近的安丰城,却遭到游击部队州泰的袭击,损失二千人后退回巢湖。
孙恼羞成怒,只好继续追加投入。这回,他派朱异和丁奉率五万人解救寿春之围。
司马昭得知此消息担心局势转危,遂命令王基把军队移营到北面山坡上驻守。
王基给司马昭回了封信:“寿春合围好不容易才完成,轻易拔营会动摇军心,万一诸葛诞再趁机突围必前功尽弃。兵法言不动如山,此乃御兵之精要。”
司马昭一遍又一遍地看着王基的信,昔日王基屡次违抗司马师军令的往事在他脑海中重现,思索良久,他决定不再干涉王基的战术。
这时候,卷土重来的朱异再度被游击部队石苞和州泰击溃。同时,吴军留在后方的辎重军粮也被胡烈(胡遵的儿子)烧了。朱异又带着残兵败将退回巢湖。
孙的战略接连失败,他眼睁睁看着三万吴军被困寿春城内无计可施。这些日子,来自朝廷的质疑声此起彼伏,江东全氏家族的不满情绪也日益高涨。孙政治压力骤增,他必须要给本国臣民一个交代。
这天,孙突然要召见朱异。
朱异应邀前往,半路上被陆抗(陆逊的儿子)喊住了。
“朱异,你去哪儿?”
“大将军找我有事。”
陆抗闻言,不安地说道:“恐怕凶多吉少,我劝你还是别去了。”
“大将军是自家人,有什么可担心的?”
“唉……”陆抗暗暗叹了口气。这么多年来,孙氏什么时候把江东士人当过自家人呢?
朱异大大咧咧地进了孙营帐。
孙朝左右使了个眼色,瞬间,几个侍卫迅速将朱异按倒在地上。
朱异大惊:“我犯了什么罪?”
孙没搭理朱异,直接将之斩首。这位吴国初代名将朱桓的儿子曾幸运地躲过孙权的迫害,没想到最后还是成了孙的政治牺牲品。
就在处死朱异的当月,孙放弃寿春被困的吴军,撤军返回吴国。
坐镇丘头的司马昭分析道:“朱异没能解救寿春也不完全是他的错。孙无非是要对本国有个交代,并激励淮南军士气,让诸葛诞误认为还有援军罢了。”孙的确希望诸葛诞能坚守寿春拖垮魏国。奇妙的是,在这个问题上,司马昭与孙目的一致。他同样希望诸葛诞能坚守下去,只有这样,诸葛诞才能踏踏实实地待在寿春城里。于是,司马昭和孙同时向寿春散播吴国援军即将到来的假情报,诸葛诞信以为真。
连日来,诸葛诞朝思暮想盼着吴国援军开到寿春城下,跟自己一起夹击魏军。然而,寿春城中的粮食却越来越少。
有部将向诸葛诞进言:“吴军连番战败,孙不可能再派出援军,他只是等着咱们和魏军两败俱伤再坐收渔翁之利。”
贾充向司马昭提议趁机让诸葛诞做司空。诸葛诞一旦入了朝,也就彻底和扬州军权说拜拜了,这是解除他兵权的最佳手段。
“恐怕诸葛诞不会老老实实放弃兵权吧……”司马昭沉吟未决。
“我感觉诸葛诞有谋反征兆。如果他现在行动为祸尚小,如果置之不理日后必酿成更大祸患。”
“有道理。”司马昭接受了贾充的建议,宣诸葛诞入朝。
钟会听闻此消息,斩钉截铁地断言:“诸葛诞必反!”
司马昭点了点头:“是祸躲不过,该来的总会来,诏书已发出,追不回来了。”
几天后,诸葛诞接到了诏书。
他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论资排辈,我做三公怎么说都该排在王昶后面。”
前文讲过,魏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州刺史多是州都督的储官。例如,郭淮由雍州刺史晋升雍凉都督,郭淮死后,陈泰由雍州刺史晋升雍凉都督……以上事迹均秉承这一惯例。如果诸葛诞入朝,最大的得利者无疑是扬州刺史乐。
诸葛诞判断:这肯定是乐想取代自己成为扬州都督,所以从中搞的小动作。这时候,他已经做好谋反的准备,便当即率数千死士冲进乐府邸,将乐斩杀。先前,他和扬州刺史文钦关系不睦,这回又跟扬州刺史乐闹出了人命,由此可以看出,诸葛诞颇忌惮自己被下级取而代之,这个性格特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将来的命运。
诸葛诞杀死乐后给朝廷上了一封奏表:“乐图谋不轨被臣诛杀,若朝廷信任臣,臣还是魏臣,若朝廷不信任臣,臣即是吴臣!”这相当于谋反宣言。他之所以这么底气十足,是因为他早就征募十五六万军队,又囤积了足以支撑一年的军粮。然而,他没有像毌丘俭那样挺近洛阳,而是选择固守寿春城。
诸葛诞无须等待朝廷的答复,他马上给吴国发出请降书,并把幼子诸葛靓送往江东建邺充当人质。一方面,他向吴国宣誓效忠,希望吴国能出兵支援;另一方面,他想到万一战败,总能给儿子留下条生路。
就这样,诸葛诞目送诸葛靓渐行渐远,直至淡出视线之外,随后,他转身入城,开始了整军备战。
淮南三叛:挟天子以令不臣
没两天,朝廷收到了诸葛诞的谋反宣言和乐的人头,举朝震惊。
就在群臣义愤填膺,纷纷提议讨伐诸葛诞的时候,曹髦却极力压抑着内心的兴奋。他暗想:莫非诸葛诞打算效仿毌丘俭勤王?他完全忽略了诸葛诞信中那句总结陈词——“若朝廷不信任臣,臣即是吴臣!”不过,即使诸葛诞降吴,在他看来也是相当解气。然而,曹髦发散性的思绪很快被打断了。
“启禀陛下,大将军有奏疏送至。”
司马昭和司马师一样,为防范政敌行刺,只窝在自己府邸打理政务,从不进入皇宫。使臣朗声念诵司马昭的奏疏道:“有毌丘俭前车之鉴,诸葛诞肯定准备得更加充分,更有可能向吴国求援,臣认为应集结各州兵力平定叛乱。”
诸葛诞是魏室的忠臣啊!此时此刻,曹髦仍然这样固执地认为,可他无法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只能咬着牙说出那句:“准奏!”
随后,司马昭花了将近两个月时间征调京畿、青州、徐州、荆州、豫州、关中所有能动用的兵力,再加上十几万朝廷中央军,最终集结二十六万大军准备讨伐诸葛诞。同时,他又命荆州都督王昶进兵江陵,在南战线牵制部分吴国军队。但是,司马昭纵使掌控着强大兵力,却仍不敢贸然离开朝廷前往淮南。一年前,曹髦那封险些葬送司马家族权势的诏书至今让他心有余悸,而近来,曹髦又屡逞口舌之争,敌视司马家族的情绪表露无遗,这些都让司马昭过不踏实。最后,他想出一个万全之策。
司马昭上奏:“臣请陛下和皇太后御驾亲征,以此来表明剿灭叛臣的决心。臣已集结五十万大军(实际为二十六万,这里是夸大说辞),以众击寡,胜负无须忧虑。”
曹髦听罢气得瞪圆了双眼。司马昭居然敢挟持自己随军出征!他火冒三丈,眼看便要拍案而起。
一旁的郭太后看出曹髦不对劲,赶忙攥住曹髦的手腕,使劲将他按在皇位上。
曹髦并没有注意到手腕已被郭太后攥得有些发紫,他双眼充血,但他能说的也只有两个字:“准奏!”
公元257年秋,大将军司马昭会集二十六万大军,挟魏帝曹髦和郭太后剑指淮南,讨伐诸葛诞。
几天后,不远处一座城池渐渐浮现于司马昭的视线之内。
“前面就到豫州项城了……”
项城,这里是魏都洛阳通往淮南的必经之处,这是一个充满着传奇的地方。六年前,他的爸爸司马懿率数万大军在这里将手足无措的王淩缉拿;两年前,大哥司马师率十二万大军,在这里和毌丘俭展开为期一个月的对峙并最终获胜;今天,他率二十六万大军,更挟魏帝曹髦和郭太后同行,讨伐诸葛诞的叛乱。
8月,司马昭沿着父兄走过的路,再次来到豫州项城。他感慨万千,继而低下头,注视着脚下的土地,希望能从这里找到当年父兄留下的脚印,他内心向父兄在天之灵默默倾诉:“司马家族的权柄,已被我牢牢握在手里,而且愈来愈强大了。”
项城,见证了三位淮南统帅因各自不同理由引发的叛乱,当然,或可称之为勤王;项城,也见证了司马家族父子三人所走过的权臣之路,他们的足迹坚实地印在这里,震撼着魏国社稷。
“为什么还看不到诸葛诞?”曹髦不时站起身翘首远眺,像盼望救星一样,无比期待看到诸葛诞的大军出现在自己面前。
“陛下请少安毋躁,大将军自有临敌之策。”近臣一如既往的回答让曹髦更加焦躁。
这天,曹髦的车驾突然停了下来。
“怎么不走啦?诸葛诞在前头吗?”
“启禀陛下,大将军考虑您的安全,让您和郭太后暂且留在项城,大将军亲临丘头(位于项城和寿春之间)督战,另派镇东将军王基率前锋往淮南平定叛乱。”
连日来,司马昭一直寻思怎么安置曹髦才稳妥,他不希望曹髦离诸葛诞太近,这会增加诸多不可预估的风险,他更不放心把曹髦独自留在洛阳。想来想去,他决定让曹髦和郭太后暂留项城,这里既非前线,又远离朝廷,谅曹髦也掀不起什么风浪。而他自己坐镇丘头,一方面可以遥控前线的王基;另一方面则可以就近监控曹髦。
“大将军要让朕住在项城?”曹髦从车驾上猛地站了起来。我乃大魏国的天子,怎能任凭臣子随处安置?这还不算最让曹髦难以接受的,更让他心凉的是得知战事将在淮南展开,也就是说,诸葛诞根本就没有攻向洛阳。诸葛诞根本就没有勤王之心哪……曹髦的心情失落沮丧,在他后方,是远去的魏都洛阳,在他前方,是完全不受他掌控的二十六万魏国大军。他总算明白了,这是一场和他无关的战争。其实,这个国家也早和他无关了。
诸葛诞宣布反叛已过去两个来月,他始终固守在淮南寿春,无暇考虑曹髦的期盼,只是焦急地等候着吴国援军的到来。
宗室之乱
在讲即将到来的这场淮南战役前,让我们先把时间线往回倒一段,简单说说前不久吴国政坛发生的一连串动荡。
诸葛恪被刺杀后,孙峻官拜丞相、大将军,独揽军政大权,他的跋扈很快激起公卿的不满。
鉴于孙氏皇族一向喜欢窝里斗的特点,对付孙峻的重任自然首当其冲落在了亲戚们的脑袋上。孙登(孙权长子)的儿子孙英、孙峻的叔伯孙仪、孙鲁班的妹妹——被孙权处死的朱据的未亡人孙鲁育,一个接一个地卷了进来,他们全都在企图刺杀孙峻失败后被处死。
着重要说说孙鲁育为什么会死。
在讲“南鲁党争”时提过,孙鲁班挑唆孙权废掉孙和,此举遭孙鲁育的反对,就因为这事,一奶同胞的姊妹从此成了死对头。自打孙峻掌权后,孙鲁班就抱定了孙峻这个大粗腿,她居然当起孙峻的情人。论辈分,孙峻是孙鲁班的堂侄孙,这实在乱得够可以。孙鲁班为报复妹妹,便诬告孙鲁育意图刺杀孙峻。由此导致孙鲁育被害。
诸葛诞在淮南举兵反叛的头一年,公元256年,孙峻病死,他的权柄由堂弟孙继承。右将军吕据(吕范之子,孙权临死前五位托孤重臣之一)和御史大夫滕胤(诸葛恪的儿女亲家,孙权临死前五位托孤重臣之一)欲合谋扳倒孙。然而,孙先下手为强灭了二人。
随后,孙虑(孙堂兄)密谋刺杀孙,事情败露后反被孙所杀。
想必是因为孙权对同族的冷酷无情给整个孙氏灌输了同样的价值观,在三国后期,吴国皇室成员之间乱伦频发,同族之间杀来杀去就没断过。这种情况在魏国和蜀国极鲜有,也算是吴国特色。
吴国这场政治动荡的余波一直延续了一年,直接影响到魏国淮南的战局。
原来,之前被孙害死的滕胤和吕据都是皇族孙壹的妹夫。滕胤和吕据一死,孙壹的处境就变得不妙了。公元257年,就在魏国大将军司马昭坐镇丘头,准备讨伐淮南诸葛诞的时候,孙壹终于承受不住心理压力叛逃到魏国。
司马昭闻听此消息,大喜过望:“孙壹来得可真是时候啊!”为什么这样说?眼下正值开战前夕,诸葛诞寄希望获得吴国的支持,可吴国皇室成员却率先投奔魏国,这无疑会对诸葛诞的士气造成巨大打击。
孙壹因为选择了恰当的时机受到司马昭格外礼遇。
他官拜车骑将军、开府治事,封吴侯,授八命之礼。八命之礼是仅次于九锡之礼的殊荣。司马昭还嫌不够,又把曹芳当年的嫔妃邢氏赐给孙壹为妻。居然拿先皇的嫔妃当赏赐,司马昭的强权和跋扈可见一斑。
淮南三叛:天意难测
回到魏国淮南战场。刚一开战孙壹就叛变到魏国,司马昭的朝廷军士气万分高昂。而南战区统帅——荆州都督王昶也逼近江陵,成功地牵制住吴国南线军队。
几天后,在淮南郡寿春城的西北方和南方几乎同时出现了两支军队。
先说从南边来的军队,正是吴国大将军孙派来的援军。这支军队约三万人,由吴将文钦、唐咨、全端、全怿、全静、全翩、全缉等人统领。文钦和唐咨都是魏国叛将,文钦随毌丘俭勤王失败后逃到吴国,那么,这位唐咨又是什么来头呢?早在魏文帝曹丕时代,一次,曹丕借着外出巡查的机会强行征召青州都督臧霸入朝为官,收缴了臧霸的兵权,因为这事激起青州军界动荡,唐咨当时是青州将领,趁乱举兵反叛,后逃亡吴国。再说全端、全怿、全静、全翩、全缉等人,这一大家子都是吴国重臣全琮的宗族子嗣。
全氏出自江东吴郡士族,因为孙鲁班(全琮后妻)的关系,当年免于遭受孙权的压迫;不仅如此,吴帝孙亮的老婆全夫人(同样得益于孙鲁班的运作)刚刚晋升为皇后;全氏由此成为吴国自始建以来最显赫的外戚家族,族中成员多执掌兵权、位居高官,且有五人被封侯。在“吴郡四姓”被孙权相继迫害后,全氏跃居为吴国第一望族。
此时,寿春城中的士卒见到吴国援军不禁兴高采烈地欢呼起来。
但很快,喜悦又被恐惧淹没了。
“看西北方!朝廷的大军也到了!”
“那帅旗上写着王字,莫非是豫州都督王基?”的确是王基。自他两年前剿灭毌丘俭后,威名便响彻江淮。
这时候,司马昭率主力军滞留在临近项城的丘头,他让王基做了前锋统帅,更兼任扬、豫二州都督,这打破了多年扬州和豫州分开管辖的惯例,王基的声势可谓如日中天。
随着王基一声号令,前锋魏军纷纷散开,对寿春城展开了合围。不过,围城是个很缓慢的过程,正当王基率军包围寿春的时候,文钦、唐咨以及全氏诸将率领的吴国援军也抵达寿春城外围。
文钦望着寿春城外渐渐合拢的魏军,当下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决定,他竟下令全军冲进寿春,协同诸葛诞一起守城。于是,三万吴军绕到寿春东北方,从魏军部署最薄弱的地段一窝蜂全涌进城中。
原本,城外吴军和城内的诸葛诞对魏军形成夹击,局面相当有利,但文钦为何会做出这么个荒唐的决策?
揣摩他的心思,很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守城战中,守方凭借坚固的城墙,伤亡远低于攻方,文钦大概是想保存实力;其二,诸葛诞携十六万大军投降吴国,文钦和全氏诸将则仅有三万人,他们在城外打得再漂亮也只能算作牵制魏军的配角,如果和诸葛诞一起守城,无疑会加重他们的分量;其三,文钦大概是想起两年前自己和毌丘俭分散作战导致失败的惨痛往事,吃一堑长一智,故这回选择了一个截然相反的打法。
这下,文钦等人与诸葛诞会合,寿春城瞬间集结了近二十万大军。而王基的几万前锋在寿春城外刚刚完成合围,恰似一张单薄的渔网网着一条大鱼。
刚开始,司马昭得知王基没挡住吴军相当不满,他接连将两名裹足不前的将领斩首以激励士气。继而,他开始冷静下来重新审视战场形势:倘若诸葛诞突围,王基必然无法阻挡……可是,三个魏国叛将齐聚寿春,这不正是将他们一网打尽的良机吗?想到这里,司马昭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将二十六万大军统统交由王基指挥,陈骞(陈矫的儿子)任副帅,一定要围住寿春。石苞、州泰率偏师负责游击,防备随后赶来的吴国援军。”司马昭展现出非同一般的魄力,他几乎将全部家当都赌在了王基身上。
王基的兵势持续增长,寿春城四周被围得水泄不通。可是,诸葛诞依然没有突出重围的意思,他站在城楼上,观望着城下越聚越多的魏军怡然自得。
部将不解地问道:“您想怎么打这场仗?”
“坚守即可,过不了多久魏军就会不攻自破。”他的自信源于对淮南气候的熟悉,每逢夏秋季节,这里都会频繁降雨导致淮河暴涨,到时候城下必被水淹,他打算借此彻底击溃魏军。
王基仍在寿春城外指挥魏军围城,同时专心致志地构建防御工事。早在三十多年前,蜀国名将关羽围攻樊城时,魏将于禁指挥的七营大军被一场暴雨引发的洪水淹没,导致全军溃败。此刻,王基并没有意识到,昔日水淹七军的惨剧随时都可能降临到自己头上。
倘若下雨,王基必败,但很多时候是天意难测。
诸葛诞和王基从8月一直僵持到10月,眼看秋天都要过去却滴雨未下,一场罕见的旱灾席卷淮南。
淮南三叛:吴国纠纷
与此同时,在寿春南方的巢湖上,驻扎着吴国庞大的主力舰队,大将军孙坐镇中军,他完全无法理解文钦等人为什么会主动钻进敌围,甘愿变成瓮中之鳖。无奈之下,他又任命朱异为前锋,率三万吴军救援寿春。
朱异在东关之战立下大功,而后一度被诸葛恪剥夺兵权,直到诸葛恪死后才重新抬头。他进驻到寿春附近的安丰城,却遭到游击部队州泰的袭击,损失二千人后退回巢湖。
孙恼羞成怒,只好继续追加投入。这回,他派朱异和丁奉率五万人解救寿春之围。
司马昭得知此消息担心局势转危,遂命令王基把军队移营到北面山坡上驻守。
王基给司马昭回了封信:“寿春合围好不容易才完成,轻易拔营会动摇军心,万一诸葛诞再趁机突围必前功尽弃。兵法言不动如山,此乃御兵之精要。”
司马昭一遍又一遍地看着王基的信,昔日王基屡次违抗司马师军令的往事在他脑海中重现,思索良久,他决定不再干涉王基的战术。
这时候,卷土重来的朱异再度被游击部队石苞和州泰击溃。同时,吴军留在后方的辎重军粮也被胡烈(胡遵的儿子)烧了。朱异又带着残兵败将退回巢湖。
孙的战略接连失败,他眼睁睁看着三万吴军被困寿春城内无计可施。这些日子,来自朝廷的质疑声此起彼伏,江东全氏家族的不满情绪也日益高涨。孙政治压力骤增,他必须要给本国臣民一个交代。
这天,孙突然要召见朱异。
朱异应邀前往,半路上被陆抗(陆逊的儿子)喊住了。
“朱异,你去哪儿?”
“大将军找我有事。”
陆抗闻言,不安地说道:“恐怕凶多吉少,我劝你还是别去了。”
“大将军是自家人,有什么可担心的?”
“唉……”陆抗暗暗叹了口气。这么多年来,孙氏什么时候把江东士人当过自家人呢?
朱异大大咧咧地进了孙营帐。
孙朝左右使了个眼色,瞬间,几个侍卫迅速将朱异按倒在地上。
朱异大惊:“我犯了什么罪?”
孙没搭理朱异,直接将之斩首。这位吴国初代名将朱桓的儿子曾幸运地躲过孙权的迫害,没想到最后还是成了孙的政治牺牲品。
就在处死朱异的当月,孙放弃寿春被困的吴军,撤军返回吴国。
坐镇丘头的司马昭分析道:“朱异没能解救寿春也不完全是他的错。孙无非是要对本国有个交代,并激励淮南军士气,让诸葛诞误认为还有援军罢了。”孙的确希望诸葛诞能坚守寿春拖垮魏国。奇妙的是,在这个问题上,司马昭与孙目的一致。他同样希望诸葛诞能坚守下去,只有这样,诸葛诞才能踏踏实实地待在寿春城里。于是,司马昭和孙同时向寿春散播吴国援军即将到来的假情报,诸葛诞信以为真。
连日来,诸葛诞朝思暮想盼着吴国援军开到寿春城下,跟自己一起夹击魏军。然而,寿春城中的粮食却越来越少。
有部将向诸葛诞进言:“吴军连番战败,孙不可能再派出援军,他只是等着咱们和魏军两败俱伤再坐收渔翁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