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轩然大/波(一)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龙争大唐最新章节!
“殿下大胜凯旋,又喜得麟儿,实乃双喜临门,可喜可贺。≧ ”原本正在书房里闲聊着的莫离与秦文华二人一见李贞走入了书房,忙各自站起来见礼,秦文华生性较谨慎,不敢多说些什么,只是规规矩矩地请安见礼,而莫离却是潇洒地很,摇着羽毛扇,笑眯眯地打趣了李贞一句。
“呵,好说,好说,先生既言要贺,这贺礼何在?”李贞尽自心中有事,可毕竟刚得了儿子,心情也算不得太差,见莫离打趣自己,立马毫不客气地打蛇随棍上,大手一伸,光明正大地索起礼来了。
秦文华投入李贞麾下时间并不算长,虽说甚得李贞的赏识,也没少受李贞的耳提面令,然到此书房来议事却还是头一回,真没想到往日里在一起子下属面前不苟言笑的李贞竟然会如此随意的举动,一时间还真有些子看傻了眼,不过莫离却是习以为常了,哈哈一笑道:“古人云,书生人情纸半张,某就一书生耳,殿下要礼,又有何难,且容某裁上半张纸为贺便是。”
“哈哈……”尽管知晓莫离此举不过是为了舒缓一下自己的心情,可李贞还是被莫离那偷换概念的言语逗得哈哈大笑起来,好半会才止住笑,手指着莫离道:“莫先生的礼实是太重了,本王可收不起,罢了,那半张纸先生留着自用罢,本王那个犬子将来就拜在先生门下好了。”话说到这儿,见莫离似乎有话要说,李贞却是不想给莫离拒绝的机会,一摇手道:“罢了,不说这个了,先议事罢。”
为王长子之师本就是种难得的荣耀,更何况李贞乃是天下闻名的文武双全之贤王,饶是莫离平生自负,在文武二道上却也自问不如李贞,此时见李贞将长子托付于己,心中自是感动得很,却又不免有些子惶恐,无他,天家的事情不是寻常人能参与得了的,天晓得将来会有何变故,待要推却,却见李贞不想再说此事,无奈之下,也只要苦笑着认了,看着秦文华一眼道:“还是请秦刺史先谈政务罢。”
秦文华正暗自寻思着李贞将王长子托付给莫离的用心所在,却没想到莫离突然将话头踢到自己头上,忙不迭地站了起来,略有些紧张地清了清嗓子,看了看笑容满面的李贞,正组织着话语,准备例行公事地汇报上一番,却见李贞笑着摇了摇手道:“子重(秦文华的字),此非政务会议,无须讲求虚礼,坐下说好了。”
“是,殿下。”秦文华恭敬地应了一声,落了座,整了整衣衫,缓缓地开口道:“殿下明鉴,战事方罢,大西州诸事……”
“子重,尔虽仅是大西州刺史,然本王却寄望尔能站在都护府的高度上论事,至于大西州之政务,尔自行处理便是,无须事无巨细皆报与本王。”李贞叫秦文华来,并不是要他来汇报大西州政务的,此时见秦文华拘于刺史的身份,忍不住出言打断道。
李贞此言一出,秦文华顿时脸色一红,当然,并不是因羞愧而至,而是激动,无他,李贞这话的意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那就是:从今日起,他秦文华就算是正式踏入越王府的核心阶层了,对于有过沙盗这么个污点的秦文华来说,这可是天大的宠信,比起让他出任大西州刺史来说,更令秦文华感佩在心,胸中立时腾起了股士为知己者死的念头,好半会才稳定住了心态,恭敬地躬了下身子,落了座,一捻胸前的长须,开口道:“殿下,战事方罢,安西诸事方自提上日程,然却有数事亟待解决,其一,印书局、造纸坊等工场虽都已划定了地点,并已开建,然,因劳力不足,工期一拖再拖,恐难在原定之半年内投产。其二,伊州刺史王栓对于殿下没有及时出兵援救伊州颇多怨言,此次殿下凯旋归来,其却已伊州新历战火,善后诸事繁多为由,不来都护府议事,甚至不曾派人前来恭迎殿下。其三,五弩失毕、索葛莫贺两大西突厥部族退过天山之后,整个天山南麓已处于我大唐范畴,然,限于现有官吏有限,尚无法对偌大之地盘进行管理,至于州县规划也尚无头绪,该如何定夺,尚需殿下明示。其四,龟兹国王那班趁我大军与西突厥决战之际,悍然犯我边境,占我城池,若不加惩处,恐难平民愤,只是……”秦文华说到这儿,略一停顿,偷眼看了看李贞的脸色,见李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示,这才接着说道:“只是明月公主与殿下之婚事在即,却也不好与龟兹国开战,该如何取舍,需殿下裁定,其五,自我大军连胜西突厥、龟兹两国之后,殿下威名已远扬塞外,是故,与我安西接壤之吐蕃、吐谷浑、薛延陀等国均以派出使节前来安西联络,据线报,这些使节皆已都在路上,月底左右会6续抵达安西,该如何应对也须殿下定夺,以上五事为我安西都护府近来之要务,请殿下明鉴。”
“嗯。”听完了秦文华的情况汇报,李贞并没有马上表意见,只是淡然地点了点头,不置可否地应了一声,皱着眉头想了片刻之后,这才缓缓地开口道:“工坊之事,事关我安西财政之来源,不可怠慢,既是劳力不足,倒也好办,先前与龟兹一战中所擒的五千余战俘不急着遣返,全部押解到工地参与施工,至于龟兹王那头就先拖着好了,等我安西稳定之后再行惩处便是,哦,那个叫白素心的镇国大将军可以先放回去,让他回国闹腾去好了。州县规划是我安西兴亡的关键,子重须得加紧,若有不明之处,与莫先生商议着办,至于官吏不足之事,依本王看来,可以分两步走,一是由本王向朝廷上书要人,其次么,随本王来安西的文人亦有不少,可从中择优录用些中低级官吏,至于如何考核子重先拿出个章程来,本王看后再定,至于王栓其人,姑且先放一放,回头本王自会有主张,子重不必理会此事,倒是那些来使有些头疼,子重先应付着,等本王理清了朝中之事再行定议好了,子重,莫先生,二位对本王的处置可有疑虑?”
李贞一番话下来,已为安西这一年的工作定下了个基调,条理清晰得很,秦文华佩服之余,倒也没什么好说的,只是恭敬地应了声是,可莫离却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道:“殿下,诸事虽繁,却又轻重之分,若是不能先行处置了王栓,安西都护府的政令如何能有效推广,须知新降服之地大多在哈密地区,若无伊州之配合,无论是州县规划,乃至军府设施全都是虚言,此人不除,安西永无宁日。”
王栓,出身太原王氏一族,小有才气,却生性狂勃,早在太祖李渊起兵太原之际便已从龙,曾为吏部员外郎,后又为礼部郎官,好酒如命,为人不拘小节,常以晋朝遗风自诩,得罪人无数,后因被人诬告入狱,险些成刀下亡魂,幸得吴王李恪出手相救,得以幸免,即入吴王府任职,后随侯君集出征高昌得功,由吴王李恪出面保举为楚州刺史,尚未就任,其职位便因李贞“敲诈”吴王得手而告吹,辗转数地之后,才得以出任伊州刺史,其本就是吴王一系的干将,又因与李贞又旧隙,对于李贞这个顶头上司素来不怎么买账,别说来交河请安了,便是政务上的汇报都很少亲自前来,最多只是派州司马前来应付一下而已。
李贞并非不想除掉此人,只是刚到安西,诸事缠杂,后头战事又紧,始终未能腾出手来罢了,此时听莫离如此说法,倒也无甚怜悯之心,皱了下眉头道:“也罢,他既然不想活,那就处理掉好了,传令下去,让‘旭日’即刻着手,等朝议之事定后,即刻动手,这事情就这么定了,莫先生,谈谈京师的事罢。”
“是。”莫离收起了笑容,脸上露出了凝重的神色,深吸了口气道:“殿下,昨日纳兄的飞鸽传信已至,某已派人给殿下送去了,事情怕是有些棘手,这七宗罪之说若无宫内支持,恐也难传得如此之广,目下圣意尚不明,纳兄虽已多方努力,可形势依旧混沌,某有二策可供殿下定夺。”
七宗罪之说起于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早朝御史张琪上本弹劾越王李贞之本章,言及李贞履任安西都护府统领以来共犯有七宗罪——其一,眷养私军,收拢无恶不作之沙盗以为私军,其心叵测;其二,任用私人,未经朝廷委派,善自选任安西诸官;其三,屠戮降卒,残杀西突厥部族老幼,所过之处尸横遍野,大损朝廷宽宏之威名;其四,未经朝廷许可,私纳龟兹公主为妾,与礼不和;其五,擅自与西突厥五弩失毕部媾和,有损朝廷之威望,其六,擅自变更军制,私设军校以培植心腹,将朝廷之军化为私军,其行诡异,其心难测;其七,以征战为名,行扩军之实,强以西突厥小部族之兵入军,与体制不合,与朝廷无益,实乃私心膨胀之举措。
此七宗罪一出,朝野震动,民间谣言四起,各方势力暗自推波助澜,京师暗潮汹涌,而李世民殊无制止之意,也并不曾对张琪的本章加以评判,进一步加剧了朝野间对越王可能要倒大霉的猜测,尤其是李贞屠尽数个小部落近万人众一事传得沸沸扬扬,满京师上下对此颇多非议,尽管在京师坐镇的纳隆全力动“旭日”京畿处的力量进行舆论战,却也收效甚微,局势对于李贞来说已是岌岌可危。这一切李贞早已心中有数,早在当初决定要挟裹小部族之兵来征战之际,李贞便已意料到会有如今这个局面,也安排了相应的部署,可却没想到竟然会严重到如今这个地步,这其中固然有那帮子狗屁倒灶的兄弟们在京中之势力的参与之外,更主要的是李世民的态度之暧昧,到了眼下这个局面,形势已出了李贞的掌控之外,若是不能过得了关,先前所有的努力都将白费不说,闹不好李贞就得落到老六那等被削爵的下场,这等有心无力之感着实令李贞怎么也开心不起来,此时听得莫离说有二策可行,立时大感兴趣地一扬眉头道:“先生有话但请直言无妨,本王听着便是。”
莫离点了点头,脸色肃然地道:“殿下明鉴,此时缘起于与西突厥之战事,实则出自各皇子之暗斗,今上乃明智之君,并非心中无数,之所以迟迟不下定论者,唯在殿下之心耳,然殿下行事并无亏于暗室之处,所行诸事皆已上表言明,所差者无外乎是未得圣裁便即行事而已,然安西地处偏远,战事紧急,便宜行事也属理所当然之事耳,今上未必不明,某以为殿下不如以不变应万变,坐看京师风云变幻得好,只消今上心系开疆辟土之事,势必不会过分为难殿下,当然,大的惩处不会有,小惩却是难免,这等结局倒也不是不可接受,不过,如此一来,殿下要想尽快搬掉王栓这个绊脚石就将必有阻碍,此为一策;若是殿下欲得全胜,那就得冒全盘失败的危险行事,从宫中着手布局,以解眼下之局,其关键就在太子李治身上!”
莫离所言李贞并不是没有考虑过——以李世民的睿智,又岂是那种心慈手软的人物,如何会看不出挟裹小部落之兵为己用的好处之所在,更不可能因李贞杀了万余突厥部众而有甚看法,当然,为了照顾朝野的非议,给李贞一个薄惩却也是难免之事,至于安西军制变革一事上只怕就未必符合李世民的看法了——府兵制之原意除了藏兵于民,不用专门的军费来养军的好处之外,更主要的是此策能防止将军们趁兵造反,而李贞目前所行的职业军人制,不但要拨出大笔的专门军费用于养军,还很有可能造成这支军队转变成李贞的私军,这等局面已触犯到了帝王的底限,哪怕李世民再开明,只怕也不能接受,在李贞看来,这才是李世民始终不曾表态的根本所在,若是现有军制因此而被叫停,李贞先前的努力也就自然要付之流水了,这是李贞无法承受之重,再者,一旦李贞受了罚,势必会影响到其本身在安西的威信,原本就不怎么听指挥的伊州一系的官员势必会更离心离德,而负“罪”在身的李贞若是没有个新功劳,要想上表弹劾王栓恐也难以通过朝议,如此一来势必会影响到安西下一步的战略布局,这一切加在一起而论,实际上李贞已没了选择的余地,再说了,坐以待毙从来都不是李贞的风格,故此,尽管走太子李治那条路有极大的风险性,李贞也只能咬着牙上了。
“老九么?”李贞皱着眉头想了想,右手无意识地敲击着身边的茶几,好一阵子之后,霍然而起,低着头在书房里来回地踱了几步,猛地站住了脚道:“也罢,那就试试好了,具体该如何运作,还请先生明言好了。”
尽管莫离早就知道李贞的个性,可一听李贞到了底儿还是选择了奋起抗争,不免还是心头一紧,不过他也知晓李贞一旦决定了的事就不会轻易做出更改,也就不再出言劝说,飞快地皱了下眉头道:“殿下明鉴,晋王自当上太子以来,始终深居内宫,从不曾入主东宫,更不曾参理过国事,何曾有过太子之荣耀,其心未必甘心如此,更何况其人好色,幽居宫中,实非其本心,左右不过是今上之意罢了,若是以令其入住东宫为要约,自可说服其出面相助殿下,只是如此一来,太子势必得到出头之机会,一旦其有所表现,将来要想赶他下台势必难为了。”
由于李贞在夺嫡事件中参与了一腿,整个历史早已面目全非,不单原太子李承乾被废的时间提前了一年,诸位被贬出京的皇子们在京师的势力也没有像原本的历史那般被彻底消除,至于上了位的李治则全然不像一个太子,丝毫没有一点太子的权柄,别说参与国事了,便连东宫都没能入住,整日里就只能在承庆殿里与一帮子姬妾瞎胡闹地混日子,与其说是太子,倒不如说是个摆设的木偶,历朝历代的太子可从没有人似李治这般狼狈的,而那些个被外放的皇子们则个个勤于政务,在拼着老命地整治地方的同时,也没忘了往宫中努力,李治的太子之位悬得很,这一切李贞心中都有数,在李贞看来,李治其实就是个老爷子挑选出来的木偶罢了,只不过是不想一帮子儿子们整日在京师闹家务而推出来的挡箭牌,若是没啥意外的话,李治迟早逃不过被废的下场。
作为同门,李贞对李治的能力心中有数得很,知晓其人虽不是庸才,可也不是啥英明过人的主,其本身并无所长,就算给他一个舞台,他也演不出啥好戏来,唯一令李贞不放心的就是长孙无忌,若是李治得了舞台之后,在长孙无忌的扶持下,未必就不能有所表现,若如是,与李治这番交易的合理性就很值得商榷一番了。
“罢了,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好了,传令下去,通知纳隆与李治先行接触,具体如何行事,等本王通知。”李贞左右衡量了一番之后,咬了咬牙下定了最后的决心。
贞观十七年三月初三酉时三刻,数只信鸽从交河城中的安西都护府飞起,冲破了渐渐黑下来的夜空,展翅向东飞去,京师里的动荡局面即将因这几只信鸽的起飞而生剧变……
“殿下大胜凯旋,又喜得麟儿,实乃双喜临门,可喜可贺。≧ ”原本正在书房里闲聊着的莫离与秦文华二人一见李贞走入了书房,忙各自站起来见礼,秦文华生性较谨慎,不敢多说些什么,只是规规矩矩地请安见礼,而莫离却是潇洒地很,摇着羽毛扇,笑眯眯地打趣了李贞一句。
“呵,好说,好说,先生既言要贺,这贺礼何在?”李贞尽自心中有事,可毕竟刚得了儿子,心情也算不得太差,见莫离打趣自己,立马毫不客气地打蛇随棍上,大手一伸,光明正大地索起礼来了。
秦文华投入李贞麾下时间并不算长,虽说甚得李贞的赏识,也没少受李贞的耳提面令,然到此书房来议事却还是头一回,真没想到往日里在一起子下属面前不苟言笑的李贞竟然会如此随意的举动,一时间还真有些子看傻了眼,不过莫离却是习以为常了,哈哈一笑道:“古人云,书生人情纸半张,某就一书生耳,殿下要礼,又有何难,且容某裁上半张纸为贺便是。”
“哈哈……”尽管知晓莫离此举不过是为了舒缓一下自己的心情,可李贞还是被莫离那偷换概念的言语逗得哈哈大笑起来,好半会才止住笑,手指着莫离道:“莫先生的礼实是太重了,本王可收不起,罢了,那半张纸先生留着自用罢,本王那个犬子将来就拜在先生门下好了。”话说到这儿,见莫离似乎有话要说,李贞却是不想给莫离拒绝的机会,一摇手道:“罢了,不说这个了,先议事罢。”
为王长子之师本就是种难得的荣耀,更何况李贞乃是天下闻名的文武双全之贤王,饶是莫离平生自负,在文武二道上却也自问不如李贞,此时见李贞将长子托付于己,心中自是感动得很,却又不免有些子惶恐,无他,天家的事情不是寻常人能参与得了的,天晓得将来会有何变故,待要推却,却见李贞不想再说此事,无奈之下,也只要苦笑着认了,看着秦文华一眼道:“还是请秦刺史先谈政务罢。”
秦文华正暗自寻思着李贞将王长子托付给莫离的用心所在,却没想到莫离突然将话头踢到自己头上,忙不迭地站了起来,略有些紧张地清了清嗓子,看了看笑容满面的李贞,正组织着话语,准备例行公事地汇报上一番,却见李贞笑着摇了摇手道:“子重(秦文华的字),此非政务会议,无须讲求虚礼,坐下说好了。”
“是,殿下。”秦文华恭敬地应了一声,落了座,整了整衣衫,缓缓地开口道:“殿下明鉴,战事方罢,大西州诸事……”
“子重,尔虽仅是大西州刺史,然本王却寄望尔能站在都护府的高度上论事,至于大西州之政务,尔自行处理便是,无须事无巨细皆报与本王。”李贞叫秦文华来,并不是要他来汇报大西州政务的,此时见秦文华拘于刺史的身份,忍不住出言打断道。
李贞此言一出,秦文华顿时脸色一红,当然,并不是因羞愧而至,而是激动,无他,李贞这话的意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那就是:从今日起,他秦文华就算是正式踏入越王府的核心阶层了,对于有过沙盗这么个污点的秦文华来说,这可是天大的宠信,比起让他出任大西州刺史来说,更令秦文华感佩在心,胸中立时腾起了股士为知己者死的念头,好半会才稳定住了心态,恭敬地躬了下身子,落了座,一捻胸前的长须,开口道:“殿下,战事方罢,安西诸事方自提上日程,然却有数事亟待解决,其一,印书局、造纸坊等工场虽都已划定了地点,并已开建,然,因劳力不足,工期一拖再拖,恐难在原定之半年内投产。其二,伊州刺史王栓对于殿下没有及时出兵援救伊州颇多怨言,此次殿下凯旋归来,其却已伊州新历战火,善后诸事繁多为由,不来都护府议事,甚至不曾派人前来恭迎殿下。其三,五弩失毕、索葛莫贺两大西突厥部族退过天山之后,整个天山南麓已处于我大唐范畴,然,限于现有官吏有限,尚无法对偌大之地盘进行管理,至于州县规划也尚无头绪,该如何定夺,尚需殿下明示。其四,龟兹国王那班趁我大军与西突厥决战之际,悍然犯我边境,占我城池,若不加惩处,恐难平民愤,只是……”秦文华说到这儿,略一停顿,偷眼看了看李贞的脸色,见李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示,这才接着说道:“只是明月公主与殿下之婚事在即,却也不好与龟兹国开战,该如何取舍,需殿下裁定,其五,自我大军连胜西突厥、龟兹两国之后,殿下威名已远扬塞外,是故,与我安西接壤之吐蕃、吐谷浑、薛延陀等国均以派出使节前来安西联络,据线报,这些使节皆已都在路上,月底左右会6续抵达安西,该如何应对也须殿下定夺,以上五事为我安西都护府近来之要务,请殿下明鉴。”
“嗯。”听完了秦文华的情况汇报,李贞并没有马上表意见,只是淡然地点了点头,不置可否地应了一声,皱着眉头想了片刻之后,这才缓缓地开口道:“工坊之事,事关我安西财政之来源,不可怠慢,既是劳力不足,倒也好办,先前与龟兹一战中所擒的五千余战俘不急着遣返,全部押解到工地参与施工,至于龟兹王那头就先拖着好了,等我安西稳定之后再行惩处便是,哦,那个叫白素心的镇国大将军可以先放回去,让他回国闹腾去好了。州县规划是我安西兴亡的关键,子重须得加紧,若有不明之处,与莫先生商议着办,至于官吏不足之事,依本王看来,可以分两步走,一是由本王向朝廷上书要人,其次么,随本王来安西的文人亦有不少,可从中择优录用些中低级官吏,至于如何考核子重先拿出个章程来,本王看后再定,至于王栓其人,姑且先放一放,回头本王自会有主张,子重不必理会此事,倒是那些来使有些头疼,子重先应付着,等本王理清了朝中之事再行定议好了,子重,莫先生,二位对本王的处置可有疑虑?”
李贞一番话下来,已为安西这一年的工作定下了个基调,条理清晰得很,秦文华佩服之余,倒也没什么好说的,只是恭敬地应了声是,可莫离却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道:“殿下,诸事虽繁,却又轻重之分,若是不能先行处置了王栓,安西都护府的政令如何能有效推广,须知新降服之地大多在哈密地区,若无伊州之配合,无论是州县规划,乃至军府设施全都是虚言,此人不除,安西永无宁日。”
王栓,出身太原王氏一族,小有才气,却生性狂勃,早在太祖李渊起兵太原之际便已从龙,曾为吏部员外郎,后又为礼部郎官,好酒如命,为人不拘小节,常以晋朝遗风自诩,得罪人无数,后因被人诬告入狱,险些成刀下亡魂,幸得吴王李恪出手相救,得以幸免,即入吴王府任职,后随侯君集出征高昌得功,由吴王李恪出面保举为楚州刺史,尚未就任,其职位便因李贞“敲诈”吴王得手而告吹,辗转数地之后,才得以出任伊州刺史,其本就是吴王一系的干将,又因与李贞又旧隙,对于李贞这个顶头上司素来不怎么买账,别说来交河请安了,便是政务上的汇报都很少亲自前来,最多只是派州司马前来应付一下而已。
李贞并非不想除掉此人,只是刚到安西,诸事缠杂,后头战事又紧,始终未能腾出手来罢了,此时听莫离如此说法,倒也无甚怜悯之心,皱了下眉头道:“也罢,他既然不想活,那就处理掉好了,传令下去,让‘旭日’即刻着手,等朝议之事定后,即刻动手,这事情就这么定了,莫先生,谈谈京师的事罢。”
“是。”莫离收起了笑容,脸上露出了凝重的神色,深吸了口气道:“殿下,昨日纳兄的飞鸽传信已至,某已派人给殿下送去了,事情怕是有些棘手,这七宗罪之说若无宫内支持,恐也难传得如此之广,目下圣意尚不明,纳兄虽已多方努力,可形势依旧混沌,某有二策可供殿下定夺。”
七宗罪之说起于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早朝御史张琪上本弹劾越王李贞之本章,言及李贞履任安西都护府统领以来共犯有七宗罪——其一,眷养私军,收拢无恶不作之沙盗以为私军,其心叵测;其二,任用私人,未经朝廷委派,善自选任安西诸官;其三,屠戮降卒,残杀西突厥部族老幼,所过之处尸横遍野,大损朝廷宽宏之威名;其四,未经朝廷许可,私纳龟兹公主为妾,与礼不和;其五,擅自与西突厥五弩失毕部媾和,有损朝廷之威望,其六,擅自变更军制,私设军校以培植心腹,将朝廷之军化为私军,其行诡异,其心难测;其七,以征战为名,行扩军之实,强以西突厥小部族之兵入军,与体制不合,与朝廷无益,实乃私心膨胀之举措。
此七宗罪一出,朝野震动,民间谣言四起,各方势力暗自推波助澜,京师暗潮汹涌,而李世民殊无制止之意,也并不曾对张琪的本章加以评判,进一步加剧了朝野间对越王可能要倒大霉的猜测,尤其是李贞屠尽数个小部落近万人众一事传得沸沸扬扬,满京师上下对此颇多非议,尽管在京师坐镇的纳隆全力动“旭日”京畿处的力量进行舆论战,却也收效甚微,局势对于李贞来说已是岌岌可危。这一切李贞早已心中有数,早在当初决定要挟裹小部族之兵来征战之际,李贞便已意料到会有如今这个局面,也安排了相应的部署,可却没想到竟然会严重到如今这个地步,这其中固然有那帮子狗屁倒灶的兄弟们在京中之势力的参与之外,更主要的是李世民的态度之暧昧,到了眼下这个局面,形势已出了李贞的掌控之外,若是不能过得了关,先前所有的努力都将白费不说,闹不好李贞就得落到老六那等被削爵的下场,这等有心无力之感着实令李贞怎么也开心不起来,此时听得莫离说有二策可行,立时大感兴趣地一扬眉头道:“先生有话但请直言无妨,本王听着便是。”
莫离点了点头,脸色肃然地道:“殿下明鉴,此时缘起于与西突厥之战事,实则出自各皇子之暗斗,今上乃明智之君,并非心中无数,之所以迟迟不下定论者,唯在殿下之心耳,然殿下行事并无亏于暗室之处,所行诸事皆已上表言明,所差者无外乎是未得圣裁便即行事而已,然安西地处偏远,战事紧急,便宜行事也属理所当然之事耳,今上未必不明,某以为殿下不如以不变应万变,坐看京师风云变幻得好,只消今上心系开疆辟土之事,势必不会过分为难殿下,当然,大的惩处不会有,小惩却是难免,这等结局倒也不是不可接受,不过,如此一来,殿下要想尽快搬掉王栓这个绊脚石就将必有阻碍,此为一策;若是殿下欲得全胜,那就得冒全盘失败的危险行事,从宫中着手布局,以解眼下之局,其关键就在太子李治身上!”
莫离所言李贞并不是没有考虑过——以李世民的睿智,又岂是那种心慈手软的人物,如何会看不出挟裹小部落之兵为己用的好处之所在,更不可能因李贞杀了万余突厥部众而有甚看法,当然,为了照顾朝野的非议,给李贞一个薄惩却也是难免之事,至于安西军制变革一事上只怕就未必符合李世民的看法了——府兵制之原意除了藏兵于民,不用专门的军费来养军的好处之外,更主要的是此策能防止将军们趁兵造反,而李贞目前所行的职业军人制,不但要拨出大笔的专门军费用于养军,还很有可能造成这支军队转变成李贞的私军,这等局面已触犯到了帝王的底限,哪怕李世民再开明,只怕也不能接受,在李贞看来,这才是李世民始终不曾表态的根本所在,若是现有军制因此而被叫停,李贞先前的努力也就自然要付之流水了,这是李贞无法承受之重,再者,一旦李贞受了罚,势必会影响到其本身在安西的威信,原本就不怎么听指挥的伊州一系的官员势必会更离心离德,而负“罪”在身的李贞若是没有个新功劳,要想上表弹劾王栓恐也难以通过朝议,如此一来势必会影响到安西下一步的战略布局,这一切加在一起而论,实际上李贞已没了选择的余地,再说了,坐以待毙从来都不是李贞的风格,故此,尽管走太子李治那条路有极大的风险性,李贞也只能咬着牙上了。
“老九么?”李贞皱着眉头想了想,右手无意识地敲击着身边的茶几,好一阵子之后,霍然而起,低着头在书房里来回地踱了几步,猛地站住了脚道:“也罢,那就试试好了,具体该如何运作,还请先生明言好了。”
尽管莫离早就知道李贞的个性,可一听李贞到了底儿还是选择了奋起抗争,不免还是心头一紧,不过他也知晓李贞一旦决定了的事就不会轻易做出更改,也就不再出言劝说,飞快地皱了下眉头道:“殿下明鉴,晋王自当上太子以来,始终深居内宫,从不曾入主东宫,更不曾参理过国事,何曾有过太子之荣耀,其心未必甘心如此,更何况其人好色,幽居宫中,实非其本心,左右不过是今上之意罢了,若是以令其入住东宫为要约,自可说服其出面相助殿下,只是如此一来,太子势必得到出头之机会,一旦其有所表现,将来要想赶他下台势必难为了。”
由于李贞在夺嫡事件中参与了一腿,整个历史早已面目全非,不单原太子李承乾被废的时间提前了一年,诸位被贬出京的皇子们在京师的势力也没有像原本的历史那般被彻底消除,至于上了位的李治则全然不像一个太子,丝毫没有一点太子的权柄,别说参与国事了,便连东宫都没能入住,整日里就只能在承庆殿里与一帮子姬妾瞎胡闹地混日子,与其说是太子,倒不如说是个摆设的木偶,历朝历代的太子可从没有人似李治这般狼狈的,而那些个被外放的皇子们则个个勤于政务,在拼着老命地整治地方的同时,也没忘了往宫中努力,李治的太子之位悬得很,这一切李贞心中都有数,在李贞看来,李治其实就是个老爷子挑选出来的木偶罢了,只不过是不想一帮子儿子们整日在京师闹家务而推出来的挡箭牌,若是没啥意外的话,李治迟早逃不过被废的下场。
作为同门,李贞对李治的能力心中有数得很,知晓其人虽不是庸才,可也不是啥英明过人的主,其本身并无所长,就算给他一个舞台,他也演不出啥好戏来,唯一令李贞不放心的就是长孙无忌,若是李治得了舞台之后,在长孙无忌的扶持下,未必就不能有所表现,若如是,与李治这番交易的合理性就很值得商榷一番了。
“罢了,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好了,传令下去,通知纳隆与李治先行接触,具体如何行事,等本王通知。”李贞左右衡量了一番之后,咬了咬牙下定了最后的决心。
贞观十七年三月初三酉时三刻,数只信鸽从交河城中的安西都护府飞起,冲破了渐渐黑下来的夜空,展翅向东飞去,京师里的动荡局面即将因这几只信鸽的起飞而生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