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广而告之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唐朝败家子最新章节!
君无戏言!
封建帝王时代,君王之语为谕,算是圣旨。所以君王不能玩笑,更不能信口开河,吹嘘妄言。
本来有人揣测,玉米,尤其是这个土豆的产量有假,可能是皇帝为稳定人心,忽悠天下的手段。
但李世民几句慷慨陈词之后,众人尽皆放弃这一想法。纸包不住火,总有一天这些作物要推广天下,到时候亩产多少,天下尽人皆知,谎言便会被戳穿。
帝王诚信危机,后果何其严重不言而喻,李世民不傻,绝对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所以这是真的,土豆的亩产少则十几石,多则三四十石,产量让人惊讶,亦让人惊喜。
李世民悠悠道:“朕昔年登基时曾祈求上天,愿天下无饥馑,大唐无饿殍……而今有了这几样新作物,再加上君臣民上下一心,必可达成。”
外行听热闹,内行明白人却听出了弦外之意。
李世民是怎么登基为帝的?玄武门之变后软禁高祖,以太子之名摄政掌权,一个月后李渊便被迫禅位了。前几日洛阳流言四起,声称大雨洪水是上天对其玄武门之变的惩罚,根据便在此处。
但此刻,李世民明明白白告诉天下人,登基的时候我向上天许下的愿望要达成了,意味着什么?
上天能够满足他的祈愿,说明上天对他并无怪罪,并无不满,亦可理解为上天认可其帝王身份。
老天爷都不反对,继位便是顺理成章,其他人再多嘴合适吗?
天下无饥馑,大唐无饿殍,多宏伟,多仁爱的愿望啊,此举足以收买人心,让老百姓满心憧憬。
不过实现有一个前提——君臣民上下一心。老百姓为了填饱肚子肯定会辛勤劳作,皇帝已然兢兢业业,但重点便落在“臣子”身上了。
所谓上下一心,臣子们要上奉皇命,下抚黎民。一句话,不要妄言,不要闹事,与皇家一条心,否则就是有负黎民,有负苍天。
这话是说给谁听的不言而喻,李世民相信该明白肯定能明白,以后谁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就要掂量一下能否扛得起这顶大帽子。
这是李世民东巡最重要的意图,原本计划用某些方式敲打山东世家门阀的。却不想先有谢逸献种,又遇到大雨水灾,偏生有些人不安分,故意造谣生事,致使流言四起。
于是乎,李世民将计就计,用这样一个方式做出回应。
说到震撼力,有什么比亩产三四十石的粮食更震撼?玉米和土豆问世,天下民心安定,流言还有什么效用?
皇帝得了民心,军政大权在手,根基稳固。那么顺君者昌,逆君者虽未必亡,却必衰之,往后该如何行事,世家门阀少不得要掂量掂量。
此时此刻,很多不明就里的官员突然回过神来,难怪皇帝拒不纳谏,非要强行办文会。原来是成竹在胸,大有深意啊!
佩服!敬畏!
“臣等定尽心竭力,辅佐陛下达成愿望。”广场上数百人异口同声,宣告了李世民的目标达成。
谢逸随后又介绍了辣椒和番茄,餐桌上多了两样果蔬自然是好事。不过到底没有粮食那么重要,那样震撼,或者说众人仍旧沉浸在震撼中尚未能自拔……
李世民满面春风,心情畅快道:“闲话不多说了,今日是李泰邀约举办的文会,朕不能再鸠占鹊巢了,本末倒置,青雀,开始吧!”
众人几乎当场喷血,皇帝陛下你也忒……到底哪个是主,哪个才是次,何必这么虚伪呢?文会个毛线,现在谁还有心情吟诗论文?
李泰心里亦颇不是滋味,这场文会压根就是老爹利用他和李承乾两人搞出来的政治秀,这会再提文会,真是有点文不对题的感觉。尤其是看到谢逸大出风头的情景,心情更加晦暗。
“诸位,今日乃是中秋,大家就以秋、月,或农事为题,作诗写文,效古人兰亭雅集如何?”李泰起身,朗声笑言。
魏王邀约,皇帝亲临,谁敢推辞?何况有很多才俊士子本意是来参加文会,意图扬名得魏王青睐的,自然是早有准备。而今皇帝君临,百官在座,更是欲欲跃试,争取一鸣惊人,闻达于朝堂。
“谢逸,素闻你诗文不错,也露一手吧!”
谢逸正准备坐下喝杯酒水,润润嗓子,却听到李世民突然在上面喊了一嗓子。这种活动,谢逸本来没什么兴趣,但皇帝发话就全然不同了。
很明显,李世民的话并非商量之语,而是命令,不可违抗。而且还有明确的潜台词,不能敷衍了事,必须写出好诗文来……
搞毛线啊,为何总热衷于这些虚头巴脑的麻烦事呢?
谢逸很无奈,只得奉命行事,以秋、月、农事为题赋诗?自己的真实水准差太多,只能继续抱歉地“借鉴”了。
明德宫前,内侍宫女如同穿花蝶一般忙个不停,为才俊士子们送上笔墨纸砚。
有人笔走龙蛇,有人轻声吟诵,不一会便出了一大堆佳作名篇。其中大多世家子弟或名门之后,大都师从名儒,才思敏捷。
一卷卷文稿送到御前,李世民随便看上两眼,顺手便递给房玄龄,以及礼部侍郎李百药,陕州刺史崔知温和东宫学士卢彦卿等人。
这几位分别是赵郡李、清河崔和范阳卢氏的优秀人才,文采斐然,颇有名望。诗文才学如何,一眼便能看出。
几人看到自家或是姻亲子弟的诗文,脸上都洋溢着淡淡的微笑。皇帝用两棒玉米和几个土豆,让天下皆惊,让世家为之一颤,这是警告。
也只是警告而已,皇家和朝廷终究还是离不开世家的支持,原因何在?不正是因为世家门阀把持文教,子弟门生众多,且才学出众嘛!
在这一点上,世家门阀相当引以为傲。(此言非虚,初唐四杰中王勃出身太原王氏、卢照邻出身范阳卢氏。)
看着他们品诗论文,称赞某生,或推荐某子,李世民一直笑而不语。直到诗文所剩无几时,才问道:“谢逸,你的诗文呢?”
李百药和崔知温等人顿时神情一动,皇帝为何总是询问这位淮阳县子呢?难道他除了种植新粮食外,他才学也很好?
一旁的房玄龄和侯君集等人则不动声色,李泰则是一副好奇神色,目光全都齐刷刷落到谢逸身上。
谢逸讪讪道:“陛下,臣已有腹稿,只是近几个月来忙于种植,疏于练字,恐字迹上不得台面。”
这个回答让人哭笑不得,身为一个读书人,难道不会写字不成?莫非是敷衍拖延?
谢逸却是有苦难言,咱的字说好听了是笔走龙蛇,不好听了是那什么……这场合下丢人现眼不好。
没想到的是,李世民没有恼怒,而是笑道:“好,你来口述,朕找个人给你代笔。稚奴,听书房的师傅说,近来你书法颇有进益,就由你为谢逸代笔如何?”
让晋王李治,嫡出的皇子为谢逸代笔?这个举动……在场的很多人,不由心头一震。
这是莫大的殊荣,却也时巨大的压力,众人不由微谢逸捏一把汗,这要是写不好,后果……哼哼!
“儿臣遵旨!”一个春夏秋,李治已与谢逸相当熟络,欣然应允。
“有劳晋王殿下!”看着执笔等候的李治,谢逸轻声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谢逸轻声道:“秋月昭昭,臣若有所感,赋此长短句一篇。”
那边晋王李治搁笔,自有内侍上前托起卷轴,呈阅于君臣之前。李世民笑而不语,房玄龄轻轻点头,几位世家官员满脸惊讶,片刻后纷纷称赞道:“好好,谢县子才华横溢,意境之高乃今夜佼佼。”
“谢县子,只此一篇?还有吗?”
“臣近来种植庄稼,对农夫耕作之苦深有体会,有《悯农》诗一首。”谢逸悠悠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ps:感谢书友风之舞者5638、千年为寻宝、月下無美人的打赏。求收藏,求推荐票,三江票,有点赞,打赏更好,谢谢!
君无戏言!
封建帝王时代,君王之语为谕,算是圣旨。所以君王不能玩笑,更不能信口开河,吹嘘妄言。
本来有人揣测,玉米,尤其是这个土豆的产量有假,可能是皇帝为稳定人心,忽悠天下的手段。
但李世民几句慷慨陈词之后,众人尽皆放弃这一想法。纸包不住火,总有一天这些作物要推广天下,到时候亩产多少,天下尽人皆知,谎言便会被戳穿。
帝王诚信危机,后果何其严重不言而喻,李世民不傻,绝对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所以这是真的,土豆的亩产少则十几石,多则三四十石,产量让人惊讶,亦让人惊喜。
李世民悠悠道:“朕昔年登基时曾祈求上天,愿天下无饥馑,大唐无饿殍……而今有了这几样新作物,再加上君臣民上下一心,必可达成。”
外行听热闹,内行明白人却听出了弦外之意。
李世民是怎么登基为帝的?玄武门之变后软禁高祖,以太子之名摄政掌权,一个月后李渊便被迫禅位了。前几日洛阳流言四起,声称大雨洪水是上天对其玄武门之变的惩罚,根据便在此处。
但此刻,李世民明明白白告诉天下人,登基的时候我向上天许下的愿望要达成了,意味着什么?
上天能够满足他的祈愿,说明上天对他并无怪罪,并无不满,亦可理解为上天认可其帝王身份。
老天爷都不反对,继位便是顺理成章,其他人再多嘴合适吗?
天下无饥馑,大唐无饿殍,多宏伟,多仁爱的愿望啊,此举足以收买人心,让老百姓满心憧憬。
不过实现有一个前提——君臣民上下一心。老百姓为了填饱肚子肯定会辛勤劳作,皇帝已然兢兢业业,但重点便落在“臣子”身上了。
所谓上下一心,臣子们要上奉皇命,下抚黎民。一句话,不要妄言,不要闹事,与皇家一条心,否则就是有负黎民,有负苍天。
这话是说给谁听的不言而喻,李世民相信该明白肯定能明白,以后谁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就要掂量一下能否扛得起这顶大帽子。
这是李世民东巡最重要的意图,原本计划用某些方式敲打山东世家门阀的。却不想先有谢逸献种,又遇到大雨水灾,偏生有些人不安分,故意造谣生事,致使流言四起。
于是乎,李世民将计就计,用这样一个方式做出回应。
说到震撼力,有什么比亩产三四十石的粮食更震撼?玉米和土豆问世,天下民心安定,流言还有什么效用?
皇帝得了民心,军政大权在手,根基稳固。那么顺君者昌,逆君者虽未必亡,却必衰之,往后该如何行事,世家门阀少不得要掂量掂量。
此时此刻,很多不明就里的官员突然回过神来,难怪皇帝拒不纳谏,非要强行办文会。原来是成竹在胸,大有深意啊!
佩服!敬畏!
“臣等定尽心竭力,辅佐陛下达成愿望。”广场上数百人异口同声,宣告了李世民的目标达成。
谢逸随后又介绍了辣椒和番茄,餐桌上多了两样果蔬自然是好事。不过到底没有粮食那么重要,那样震撼,或者说众人仍旧沉浸在震撼中尚未能自拔……
李世民满面春风,心情畅快道:“闲话不多说了,今日是李泰邀约举办的文会,朕不能再鸠占鹊巢了,本末倒置,青雀,开始吧!”
众人几乎当场喷血,皇帝陛下你也忒……到底哪个是主,哪个才是次,何必这么虚伪呢?文会个毛线,现在谁还有心情吟诗论文?
李泰心里亦颇不是滋味,这场文会压根就是老爹利用他和李承乾两人搞出来的政治秀,这会再提文会,真是有点文不对题的感觉。尤其是看到谢逸大出风头的情景,心情更加晦暗。
“诸位,今日乃是中秋,大家就以秋、月,或农事为题,作诗写文,效古人兰亭雅集如何?”李泰起身,朗声笑言。
魏王邀约,皇帝亲临,谁敢推辞?何况有很多才俊士子本意是来参加文会,意图扬名得魏王青睐的,自然是早有准备。而今皇帝君临,百官在座,更是欲欲跃试,争取一鸣惊人,闻达于朝堂。
“谢逸,素闻你诗文不错,也露一手吧!”
谢逸正准备坐下喝杯酒水,润润嗓子,却听到李世民突然在上面喊了一嗓子。这种活动,谢逸本来没什么兴趣,但皇帝发话就全然不同了。
很明显,李世民的话并非商量之语,而是命令,不可违抗。而且还有明确的潜台词,不能敷衍了事,必须写出好诗文来……
搞毛线啊,为何总热衷于这些虚头巴脑的麻烦事呢?
谢逸很无奈,只得奉命行事,以秋、月、农事为题赋诗?自己的真实水准差太多,只能继续抱歉地“借鉴”了。
明德宫前,内侍宫女如同穿花蝶一般忙个不停,为才俊士子们送上笔墨纸砚。
有人笔走龙蛇,有人轻声吟诵,不一会便出了一大堆佳作名篇。其中大多世家子弟或名门之后,大都师从名儒,才思敏捷。
一卷卷文稿送到御前,李世民随便看上两眼,顺手便递给房玄龄,以及礼部侍郎李百药,陕州刺史崔知温和东宫学士卢彦卿等人。
这几位分别是赵郡李、清河崔和范阳卢氏的优秀人才,文采斐然,颇有名望。诗文才学如何,一眼便能看出。
几人看到自家或是姻亲子弟的诗文,脸上都洋溢着淡淡的微笑。皇帝用两棒玉米和几个土豆,让天下皆惊,让世家为之一颤,这是警告。
也只是警告而已,皇家和朝廷终究还是离不开世家的支持,原因何在?不正是因为世家门阀把持文教,子弟门生众多,且才学出众嘛!
在这一点上,世家门阀相当引以为傲。(此言非虚,初唐四杰中王勃出身太原王氏、卢照邻出身范阳卢氏。)
看着他们品诗论文,称赞某生,或推荐某子,李世民一直笑而不语。直到诗文所剩无几时,才问道:“谢逸,你的诗文呢?”
李百药和崔知温等人顿时神情一动,皇帝为何总是询问这位淮阳县子呢?难道他除了种植新粮食外,他才学也很好?
一旁的房玄龄和侯君集等人则不动声色,李泰则是一副好奇神色,目光全都齐刷刷落到谢逸身上。
谢逸讪讪道:“陛下,臣已有腹稿,只是近几个月来忙于种植,疏于练字,恐字迹上不得台面。”
这个回答让人哭笑不得,身为一个读书人,难道不会写字不成?莫非是敷衍拖延?
谢逸却是有苦难言,咱的字说好听了是笔走龙蛇,不好听了是那什么……这场合下丢人现眼不好。
没想到的是,李世民没有恼怒,而是笑道:“好,你来口述,朕找个人给你代笔。稚奴,听书房的师傅说,近来你书法颇有进益,就由你为谢逸代笔如何?”
让晋王李治,嫡出的皇子为谢逸代笔?这个举动……在场的很多人,不由心头一震。
这是莫大的殊荣,却也时巨大的压力,众人不由微谢逸捏一把汗,这要是写不好,后果……哼哼!
“儿臣遵旨!”一个春夏秋,李治已与谢逸相当熟络,欣然应允。
“有劳晋王殿下!”看着执笔等候的李治,谢逸轻声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谢逸轻声道:“秋月昭昭,臣若有所感,赋此长短句一篇。”
那边晋王李治搁笔,自有内侍上前托起卷轴,呈阅于君臣之前。李世民笑而不语,房玄龄轻轻点头,几位世家官员满脸惊讶,片刻后纷纷称赞道:“好好,谢县子才华横溢,意境之高乃今夜佼佼。”
“谢县子,只此一篇?还有吗?”
“臣近来种植庄稼,对农夫耕作之苦深有体会,有《悯农》诗一首。”谢逸悠悠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ps:感谢书友风之舞者5638、千年为寻宝、月下無美人的打赏。求收藏,求推荐票,三江票,有点赞,打赏更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