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远虑近忧(求月票)
推荐阅读:快乐的花莲之旅、淫术炼金士20——城战谋策篇、姐姐与她的同学、娇女封后之路、最佳女配(快穿)、老板,你马甲掉了、我的大奶女友小瑄、重生攻略、穿书后我抢了反派雌虫、猎人游记[女追男,剧情,肉渣]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帝国的朝阳最新章节!
夕阳西下,向北方绵伸的铁路线上,机车、烟雾和大地被染成一片金黄。那冲天的烟雾呈一种美丽的金黄色,在天地间展示一片唯美画面的同时,也尽显蒸汽机车这个时代主宰陆上运输的霸主所特有的霸气。
蒸汽机车轰鸣着喷吐着烟雾向着北方行驶着的,在这通往滨江的铁路行驶着,此时火车早已驶过了长春,驶入了真正的吉北荒芜之地——这里的绝大多数土地都是一望无际的,了无人烟的荒地,大片的荒原千百年都未曾有人类耕种的痕迹,只有是那一岁一枯的野草化成的肥跃的黑土,这黑土地在召唤着人们的到来。
虽说那长满野草的荒原一眼望不到尽头,仍然保持着其原始地貌,可在铁路两侧却不时可以看到些许村落的房屋以及耕地,人类的文明正是一点点的改变着这个地方。在一年前,也许这里还只是一片草地,而现在却变成了汉人移民的农田,移民正在改变着东北,改变着吉北的荒原。
在夕阳中,那村落中的房屋隐约冒出些许炊烟,在这一片荒芜之中,村庄与炊烟的出现,总是让人安心的,甚至是充满希望的,尤其是对于政治人物来说,村庄与炊烟,就是这片土地未来的希望。
“移民实边!”
将视线从窗外收回同时,唐浩然轻声吐出这四个字来。
“如若我东北人口能达三千万,又何愁东北不兴,何忧俄人染指!”
这一声感叹是发自于内心的,或许,对于百年后的人们来说,他们根本不可能从文字上体谅到边防空虚的压力。那种边防空虚并不是军队的空虚,而是人口的空虚,吉北上千里的纵深之中。既没有多少居民,更没有多少城市。有的只是一片荒芜,就如同后世的西伯利亚荒原一般,甚至比那里更为空虚——在长春以前的吉北,也就是后世黑龙江省的大多数地区,人口甚至不到百万,如此稀少的人口,广阔而又肥沃的土地,一直以来都是唐浩然的心病。
只有身处这个时代。才能真切的感受到来自北邻的压力,尽管那位来自北方的邻居的精力此时依然为所谓的“尼古拉总督区”所牵绊,但并不意味着其会放弃对东北的虎视之心。
或许,正如最初意料的一般,人口近4000万的“尼古拉总督区”对于俄罗斯而言,或许就如观音土一般,只能临时充饥,吃了没法消化,吃多会出人命。但并不意味着,俄国人会因此忽视东北,就像眼下。几乎是在尼古拉总督区稍加稳定的第一时间,其便立即对东北展示了其野心。
也正因如此,对于唐浩然来说。每一天都是宝贵的,他希望能够在俄国人反应过来之前,把东北变成一处繁荣之地——遍地的城市、乡村,数以千百万计的人口,就是抵抗俄国人染指的根本,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在特定的情况下,人口的优势,甚至不是军队所能解决的,现在的吉北尽管驻扎着近五万军队。但是又有什么意义呢?没有任何意义,并不能改变实力薄弱的现实。用五万人保护数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如何防御?如何保护?防线上有太多的漏洞了,只有充足的人口才能带来巩固的边防。
所以。随着铁路的筑通,移民署将会加大对吉林、黑龙江的移民力度,尽可能的将更多的移民安置于两省,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两地人烟稀少的原因,以达到巩固边防的目的。
“……俄罗斯方面提出希望能够合资修建绥芬河至满洲里的铁路,并采用俄制1524毫米轨距……”
作为东北铁路公司的总工程师,詹天佑自然知道大帅这次为什么来滨江,
之所以来滨江,倒不是因为其它原因,而是因为俄国人对东北横线铁路的窥视之心,这也难怪,毕竟现在修建西伯利亚铁路是俄国人的国策,而相比于环黑龙江、乌苏里江的西伯利亚铁路,如里绥芬河至满洲里东北横线铁路能够与其西伯利亚铁路相连,其里程可减少近千公里,俄国人焉能不看重此事。
也正因如此,俄国人才会提出合办铁路的要求,正是俄国人的要求促成了大帅的此次滨江之行。
“那然帅的意思是……”
听着大帅话中的忧意,詹天佑试探着问了一句。现在铁路公司内部正在对此事进行讨论着,甚至已经做好的最坏的打算。
“哼,只要我在一天,就绝不会让俄国人把手伸到东北!伸到中国!合资,笑话,且不说咱们不差那个钱,便是差那个钱,也不能让步,眷诚,咱们为什么要修这条横线铁路?”
出言表述自己的决心时,唐浩然又看着詹天佑反问道。
“然帅当初坚持修横线铁路,自然是为加强东三省东西两线边防,有了这条横线铁路,自然有利于未来往东西两线调兵,而再配以伸入黑龙江畔支线铁路,既可构成散布全东北的铁路网,进可威胁远东,退可固守于三省,尽用铁路之利,无惧俄人之威!”
作为铁路总工程师的詹天佑自然参加了铁路规划会议,当然深知铁路规划背后的国防意义。如此重要的铁路,自然不可能容忍俄国人控制,更不可能采用俄制轨距。
“有然帅这句话,职下也就放心了……”
詹天佑嘴上这么说着,可心底却显得有些没底,毕竟既然这条铁路无论是于中国亦或是俄国都是这么重要,那俄国人又岂会能接受其采用准轨,而准轨的横线铁路意味着既便是与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连线,其又怎么可能会坐视大帅寸步不让?
“可……”
话声稍稍一顿,望着窗外夕阳中的原野,望着那一块块今年刚刚垦殖的农田,望着那一座座定居点,唐浩然的话声又是一沉。
“可如果俄国人染指不成。进而恼羞成怒,改以武力相迫,以东北当前之实力。又如何能挡?即便是挡住了……”
即便是挡住了,最好的结果恐怕也是东北打烂了。虽说无论是黑龙江也好,吉林也罢,实际上大都还是一片荒芜,但如果打仗的话,现在好不容易于吉林、黑龙江建立起来的几千个定居点都有可能毁于战火,非但几十万移民将会沦为难民,纵是将来停战了,没有三五年的时间。两省都不会恢复元气,更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几年的时间,关内的百姓又怎么会放心的移民东北?
屁股决定脑袋,这句话着实不假,唐浩然当然不愿意在铁路问题上作出任何“让步”,但是他却又不得不得考虑到整个东北的大局,不得不考虑到东北的未来。
“按移民署的计算,从今年7月份以来,每日移民第一次突破万人之后。便一直呈递增趋势,9月份,关内移民超过37万人。如果再加上企业雇工,估计超过40万人,这37万移民中的八成都是家庭移民,移民署预计,明年东北将吸纳超过400万移民,东北人口将突破1300万,我们只用三年的时间,就做到了这一切……”
原本按唐浩然的估计,在东三省建省十年后。其人口将超过3000万人,这是借鉴历史上的数字。当然,这也于政府行为的鼓励移民有很大的关系。但自己显然忽视了在自己的重视下,东北对移民的渴求,使得政府移民机构以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吸纳关内各省移民。
而政府垫付船票、车票以及安家费,更是进一步刺激着移民的涌入,在政府的鼓励下,源源不断的移民涌入东三省,非其速度远超过另一个时空,甚至就连同远至四川、湖南、江西等地百姓都加入到闯关东的行列之中,那些南方移民甚至给东北带来了大米种植业。
而按移民署的乐观估计,在“一四计划”完成时,东北人口将突破2000万人,在“二四计划”期间,东北人口将会突破3500万大关,甚至可能接受4000万。届时多年来制约东北的人力资源不足的局面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换句话来说,到时候,东北非但在工业上、经济上具备入关的前提条件,同样在人口上,也将具备进关的条件,8年的时间,足够东北培养出数百万接受小学教育的青年,更重要的数十万接受中学教育的青年以及大量的大学生,相比于军队他们才是统一中国的关键。
就像后世的那句话一样,没有八年时间培养的十几万干部,谈什么打天下。而现在,东北需要的就是这个八年,这个旨在积聚力量、培养干部的八年。而不是凭着一时武勇,夺取天下后却不知如何治理,最终功亏一篑的“匹夫之勇”。
可现在的问题在于,且不说关内,就是俄国人,也没打算给自己留下足够的时间!这次俄国人对铁路提出的要求,让唐浩然的心中顿时生出了警惕之意,如果说相比于这个时代的政治人物,唐浩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就是能够把目光看得更远,在他看来,中俄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势必导致战争,也正因如此,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现在,俄国人只是在试探自己,可试探之后呢?
一年后,两年后,俄国人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他们会不会因对日本的吞并,导致其野心急剧膨胀,进而选择武力?如果选择武力的话,那么东北又将如何抵挡俄国人的入侵?
仅只是依靠二十二个混成旅以及三个独立团,能够完阻挡俄国人的脚步吗?
陆军混成旅,这是东北建省后朝鲜新军改变为东北军后,最大的一个变化,这是鉴于“壬辰之战”期间,军队师团级作战表现欠佳的局面,在对部队进行的适当的整编。在这个时空中混成旅无疑是一个新鲜的编制,其是由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等各种兵混合编成的独立旅。一个混成旅通常约有4500多人,与团相比其因是步、骑、炮、工等各种兵混合单位,从而使得他的独立战斗力大于团,但与师相比,因其人数只有步兵师的三分之一,进而更容易指挥。
当然,相比于步兵团,混成旅最大的好处就是易于扩编,在战争时期,通过对各单的扩充,可以很轻易的扩编为师级单位,从而达到扩军的目的。
计划看似美好,甚至在唐浩然的这个方案,更是得到德国教官团的一至称赞,可现实问题在于,即便是对二十二个混成旅整编,直到现在都没有完成,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军官,没有足够全格而又称职的旅长,甚至就连团长都是勉强堪用。
试问,一支这样的军队,又如何能够抵挡几十万俄*队的进攻?除非……想到那个杀手锏。唐浩然的眉头微微一皱,在战争中,自己绝不会吝惜对其的使用,只要能够保证战争的胜利。但是问题在于……战争又岂只是靠几件新式武器就能取得胜利的?
“眷诚,你看过徐铁珊的那本《远东纪行》吗?”
收回心中那些杂乱思绪的唐浩然突然又把话题一转,提到了徐铁珊著写的游记,去年也曾在东北卖得洛阳纸贵。
“回然帅,那本书确实也曾看过!”
詹天佑显然有些不甚明白大帅话里的意思,那本书去年那般火热,他又焉能不看,更何况这徐铁珊现在可还是东北鼎鼎大名大商人,非但开辟了赴蒙商路,更于东北商界鼓吹修建进蒙铁路,甚至还吸纳了不少山西土财主的投资。
对于此人和他写的书,詹天佑又焉能不看?但那本书有什么不同之处?也不过就是一篇游记,如此而已。
“眷诚,你可知道,那本书里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反问之余,唐浩然从雪茄烟内取出了一根雪茄来,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往往意味着他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他需要用雪茄烟来缓解内心的沉重。
“嗯?这……”
双目微睁,詹天佑有些不解的看着大帅,同时又试探着说道。
“是西伯利亚铁路?”(未完待续。)
夕阳西下,向北方绵伸的铁路线上,机车、烟雾和大地被染成一片金黄。那冲天的烟雾呈一种美丽的金黄色,在天地间展示一片唯美画面的同时,也尽显蒸汽机车这个时代主宰陆上运输的霸主所特有的霸气。
蒸汽机车轰鸣着喷吐着烟雾向着北方行驶着的,在这通往滨江的铁路行驶着,此时火车早已驶过了长春,驶入了真正的吉北荒芜之地——这里的绝大多数土地都是一望无际的,了无人烟的荒地,大片的荒原千百年都未曾有人类耕种的痕迹,只有是那一岁一枯的野草化成的肥跃的黑土,这黑土地在召唤着人们的到来。
虽说那长满野草的荒原一眼望不到尽头,仍然保持着其原始地貌,可在铁路两侧却不时可以看到些许村落的房屋以及耕地,人类的文明正是一点点的改变着这个地方。在一年前,也许这里还只是一片草地,而现在却变成了汉人移民的农田,移民正在改变着东北,改变着吉北的荒原。
在夕阳中,那村落中的房屋隐约冒出些许炊烟,在这一片荒芜之中,村庄与炊烟的出现,总是让人安心的,甚至是充满希望的,尤其是对于政治人物来说,村庄与炊烟,就是这片土地未来的希望。
“移民实边!”
将视线从窗外收回同时,唐浩然轻声吐出这四个字来。
“如若我东北人口能达三千万,又何愁东北不兴,何忧俄人染指!”
这一声感叹是发自于内心的,或许,对于百年后的人们来说,他们根本不可能从文字上体谅到边防空虚的压力。那种边防空虚并不是军队的空虚,而是人口的空虚,吉北上千里的纵深之中。既没有多少居民,更没有多少城市。有的只是一片荒芜,就如同后世的西伯利亚荒原一般,甚至比那里更为空虚——在长春以前的吉北,也就是后世黑龙江省的大多数地区,人口甚至不到百万,如此稀少的人口,广阔而又肥沃的土地,一直以来都是唐浩然的心病。
只有身处这个时代。才能真切的感受到来自北邻的压力,尽管那位来自北方的邻居的精力此时依然为所谓的“尼古拉总督区”所牵绊,但并不意味着其会放弃对东北的虎视之心。
或许,正如最初意料的一般,人口近4000万的“尼古拉总督区”对于俄罗斯而言,或许就如观音土一般,只能临时充饥,吃了没法消化,吃多会出人命。但并不意味着,俄国人会因此忽视东北,就像眼下。几乎是在尼古拉总督区稍加稳定的第一时间,其便立即对东北展示了其野心。
也正因如此,对于唐浩然来说。每一天都是宝贵的,他希望能够在俄国人反应过来之前,把东北变成一处繁荣之地——遍地的城市、乡村,数以千百万计的人口,就是抵抗俄国人染指的根本,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在特定的情况下,人口的优势,甚至不是军队所能解决的,现在的吉北尽管驻扎着近五万军队。但是又有什么意义呢?没有任何意义,并不能改变实力薄弱的现实。用五万人保护数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如何防御?如何保护?防线上有太多的漏洞了,只有充足的人口才能带来巩固的边防。
所以。随着铁路的筑通,移民署将会加大对吉林、黑龙江的移民力度,尽可能的将更多的移民安置于两省,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两地人烟稀少的原因,以达到巩固边防的目的。
“……俄罗斯方面提出希望能够合资修建绥芬河至满洲里的铁路,并采用俄制1524毫米轨距……”
作为东北铁路公司的总工程师,詹天佑自然知道大帅这次为什么来滨江,
之所以来滨江,倒不是因为其它原因,而是因为俄国人对东北横线铁路的窥视之心,这也难怪,毕竟现在修建西伯利亚铁路是俄国人的国策,而相比于环黑龙江、乌苏里江的西伯利亚铁路,如里绥芬河至满洲里东北横线铁路能够与其西伯利亚铁路相连,其里程可减少近千公里,俄国人焉能不看重此事。
也正因如此,俄国人才会提出合办铁路的要求,正是俄国人的要求促成了大帅的此次滨江之行。
“那然帅的意思是……”
听着大帅话中的忧意,詹天佑试探着问了一句。现在铁路公司内部正在对此事进行讨论着,甚至已经做好的最坏的打算。
“哼,只要我在一天,就绝不会让俄国人把手伸到东北!伸到中国!合资,笑话,且不说咱们不差那个钱,便是差那个钱,也不能让步,眷诚,咱们为什么要修这条横线铁路?”
出言表述自己的决心时,唐浩然又看着詹天佑反问道。
“然帅当初坚持修横线铁路,自然是为加强东三省东西两线边防,有了这条横线铁路,自然有利于未来往东西两线调兵,而再配以伸入黑龙江畔支线铁路,既可构成散布全东北的铁路网,进可威胁远东,退可固守于三省,尽用铁路之利,无惧俄人之威!”
作为铁路总工程师的詹天佑自然参加了铁路规划会议,当然深知铁路规划背后的国防意义。如此重要的铁路,自然不可能容忍俄国人控制,更不可能采用俄制轨距。
“有然帅这句话,职下也就放心了……”
詹天佑嘴上这么说着,可心底却显得有些没底,毕竟既然这条铁路无论是于中国亦或是俄国都是这么重要,那俄国人又岂会能接受其采用准轨,而准轨的横线铁路意味着既便是与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连线,其又怎么可能会坐视大帅寸步不让?
“可……”
话声稍稍一顿,望着窗外夕阳中的原野,望着那一块块今年刚刚垦殖的农田,望着那一座座定居点,唐浩然的话声又是一沉。
“可如果俄国人染指不成。进而恼羞成怒,改以武力相迫,以东北当前之实力。又如何能挡?即便是挡住了……”
即便是挡住了,最好的结果恐怕也是东北打烂了。虽说无论是黑龙江也好,吉林也罢,实际上大都还是一片荒芜,但如果打仗的话,现在好不容易于吉林、黑龙江建立起来的几千个定居点都有可能毁于战火,非但几十万移民将会沦为难民,纵是将来停战了,没有三五年的时间。两省都不会恢复元气,更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几年的时间,关内的百姓又怎么会放心的移民东北?
屁股决定脑袋,这句话着实不假,唐浩然当然不愿意在铁路问题上作出任何“让步”,但是他却又不得不得考虑到整个东北的大局,不得不考虑到东北的未来。
“按移民署的计算,从今年7月份以来,每日移民第一次突破万人之后。便一直呈递增趋势,9月份,关内移民超过37万人。如果再加上企业雇工,估计超过40万人,这37万移民中的八成都是家庭移民,移民署预计,明年东北将吸纳超过400万移民,东北人口将突破1300万,我们只用三年的时间,就做到了这一切……”
原本按唐浩然的估计,在东三省建省十年后。其人口将超过3000万人,这是借鉴历史上的数字。当然,这也于政府行为的鼓励移民有很大的关系。但自己显然忽视了在自己的重视下,东北对移民的渴求,使得政府移民机构以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吸纳关内各省移民。
而政府垫付船票、车票以及安家费,更是进一步刺激着移民的涌入,在政府的鼓励下,源源不断的移民涌入东三省,非其速度远超过另一个时空,甚至就连同远至四川、湖南、江西等地百姓都加入到闯关东的行列之中,那些南方移民甚至给东北带来了大米种植业。
而按移民署的乐观估计,在“一四计划”完成时,东北人口将突破2000万人,在“二四计划”期间,东北人口将会突破3500万大关,甚至可能接受4000万。届时多年来制约东北的人力资源不足的局面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换句话来说,到时候,东北非但在工业上、经济上具备入关的前提条件,同样在人口上,也将具备进关的条件,8年的时间,足够东北培养出数百万接受小学教育的青年,更重要的数十万接受中学教育的青年以及大量的大学生,相比于军队他们才是统一中国的关键。
就像后世的那句话一样,没有八年时间培养的十几万干部,谈什么打天下。而现在,东北需要的就是这个八年,这个旨在积聚力量、培养干部的八年。而不是凭着一时武勇,夺取天下后却不知如何治理,最终功亏一篑的“匹夫之勇”。
可现在的问题在于,且不说关内,就是俄国人,也没打算给自己留下足够的时间!这次俄国人对铁路提出的要求,让唐浩然的心中顿时生出了警惕之意,如果说相比于这个时代的政治人物,唐浩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就是能够把目光看得更远,在他看来,中俄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势必导致战争,也正因如此,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现在,俄国人只是在试探自己,可试探之后呢?
一年后,两年后,俄国人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他们会不会因对日本的吞并,导致其野心急剧膨胀,进而选择武力?如果选择武力的话,那么东北又将如何抵挡俄国人的入侵?
仅只是依靠二十二个混成旅以及三个独立团,能够完阻挡俄国人的脚步吗?
陆军混成旅,这是东北建省后朝鲜新军改变为东北军后,最大的一个变化,这是鉴于“壬辰之战”期间,军队师团级作战表现欠佳的局面,在对部队进行的适当的整编。在这个时空中混成旅无疑是一个新鲜的编制,其是由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等各种兵混合编成的独立旅。一个混成旅通常约有4500多人,与团相比其因是步、骑、炮、工等各种兵混合单位,从而使得他的独立战斗力大于团,但与师相比,因其人数只有步兵师的三分之一,进而更容易指挥。
当然,相比于步兵团,混成旅最大的好处就是易于扩编,在战争时期,通过对各单的扩充,可以很轻易的扩编为师级单位,从而达到扩军的目的。
计划看似美好,甚至在唐浩然的这个方案,更是得到德国教官团的一至称赞,可现实问题在于,即便是对二十二个混成旅整编,直到现在都没有完成,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军官,没有足够全格而又称职的旅长,甚至就连团长都是勉强堪用。
试问,一支这样的军队,又如何能够抵挡几十万俄*队的进攻?除非……想到那个杀手锏。唐浩然的眉头微微一皱,在战争中,自己绝不会吝惜对其的使用,只要能够保证战争的胜利。但是问题在于……战争又岂只是靠几件新式武器就能取得胜利的?
“眷诚,你看过徐铁珊的那本《远东纪行》吗?”
收回心中那些杂乱思绪的唐浩然突然又把话题一转,提到了徐铁珊著写的游记,去年也曾在东北卖得洛阳纸贵。
“回然帅,那本书确实也曾看过!”
詹天佑显然有些不甚明白大帅话里的意思,那本书去年那般火热,他又焉能不看,更何况这徐铁珊现在可还是东北鼎鼎大名大商人,非但开辟了赴蒙商路,更于东北商界鼓吹修建进蒙铁路,甚至还吸纳了不少山西土财主的投资。
对于此人和他写的书,詹天佑又焉能不看?但那本书有什么不同之处?也不过就是一篇游记,如此而已。
“眷诚,你可知道,那本书里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反问之余,唐浩然从雪茄烟内取出了一根雪茄来,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往往意味着他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他需要用雪茄烟来缓解内心的沉重。
“嗯?这……”
双目微睁,詹天佑有些不解的看着大帅,同时又试探着说道。
“是西伯利亚铁路?”(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