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推荐阅读: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帝王师:刘伯温最新章节!
蒋英等苗帅谋杀胡大海,没有直接的利益,归根结底,他们投降朱元璋后,受到了军纪的约束。这对于不知军纪为何物的他们,简直就是一种心灵的摧残。他们的起义纯是为了解放心灵的重压。这种想法,在处州苗帅贺仁德和李佑之那里早已有之。
处州城中最活跃的是贺仁德,怒火攻心的也是他。苗帅们在处州城的日子差强人意,这是因为处州城的军政长官是耿再成和孙炎。耿再成治军严厉名声在外,孙炎是个自我控制力强而又目空一切的人,两人发自内心地对苗军没有好感。耿再成是因为他们的军纪,孙炎则是因为他们首鼠两端、毫无理想。
由此可知,苗帅们在处州的日子并不好过,贺仁德每天都失眠。当他得知婺州的苗帅们翻身做主人后,几乎不加任何思索,领着他的部队就冲进耿再成的办公室。耿再成当时正在吃饭,闻听是贺仁德造反了,摔了筷子,哇啦叫起来,集合身边的士兵二十人,开了大门,和贺仁德火速交上了火。由于他势单力薄,所以战斗很快结束,他被剁成了肉泥。
耿再成的肉泥还在滴血,贺仁德和李佑之的苗军已迅速控制了孙炎和处州的一批高官。贺仁德对孙炎有浓厚的兴趣,因为在处州这段时间,孙炎始终保持着高高在上的样子,对他们这些苗军冷眼相看。现在,贺仁德把孙炎投进了大牢。他去看孙炎时,就站在门口的台阶上,不下去。
他也摆出高高在上的样子,问孙炎:“降我,我让你官复原职。”孙炎满脸血污,那是在反抗时苗兵赏赐给他的礼物。他站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到台阶下,当他确信贺仁德能看清他的举动后,就狠狠地向地上吐了一口唾沫。贺仁德没有恼火,一挥手,两个苗兵就端了盘子送到孙炎面前,有个苗兵一脚踢在他的瘸腿上,孙炎痛得大叫,坐了下去。那是一盘烤大雁,处州城中最好的一道菜,还有一壶酒。贺仁德长叹一声,说:“那我就和你永别了。”孙炎握起盘子边的小匕首,割了大雁的屁股,塞进嘴里,又提起酒壶,咕咚咕咚喝了半瓶,打了饱嗝后,看着贺仁德说道:“今天我被你这样的鼠辈所困,苍天无眼。我死,是为主死,光荣得很;你这个反复无常的贼,有一天死了,连狗都不吃你。”
贺仁德恼羞成怒,抽出佩刀,从台阶上跳了下来,逼到孙炎的脖子上,说:“把衣服给我脱了,留你全尸!”
孙炎冷笑:“这是官服,主上所赐。我要穿着它死。”
贺仁德也不明白,自己怎么就恢复了当初在深山老林里活吃野兽的气魄,他把孙炎的耳朵活生生地咬了下来,吃进肚子里,然后命人把孙炎的衣服剥了,乱刀砍死。
孙炎牺牲的消息和婺州、处州之变的消息同时传到应天,刘伯温正在收拾行李准备要走,朱元璋留住了他,狂骂不已。
刘伯温只好留下,朱元璋问刘伯温有何妙招。刘伯温皱眉沉思许久,才说:“苗军表面上看骁勇善战,来去如风,但自他们进入南中国,从未听说他们守城有什么突出表现。所以,婺州、处州的兵变顷刻而定,但有个前提,就是衢州不能失。”
朱元璋深表赞同。婺、衢、处三州对朱元璋的攻守方略极为重要,一旦这三州全失,又连为一体,朱元璋必须要拿出充沛的精力来对付三州苗军。据可靠消息,衢州城里的苗军也准备起义,州长夏毅正一筹莫展,心惊肉跳。
刘伯温建议,让他去衢州,天老爷如果保佑,衢州还在我们的控制内,那平定苗军的叛乱,就易如反掌了。
朱元璋急忙催他启程,但刘伯温不紧不慢。他知道,有些事如果早已由天注定,那人力无可奈何。
当刘伯温到衢州后,天老爷果然保佑,州长夏毅虽然魂不附体,但衢州还在他的可控范围内。刘伯温一来,夏毅就如见到上帝一样,交出所有的权力,让刘伯温全权处理。
刘伯温以朱元璋的名义给婺、处二州的所属县官下命令,要他们坚守城池,等待援军。然后又要求朱元璋派一支精锐进攻婺州,然后再派一支精锐埋伏在处州到婺州的路上。他的分析是,婺州城的蒋英只是三流角色,朱元璋攻婺州,蒋英必然逃跑。但处州城的贺仁德却是二流角色,听说婺州被攻,必然出城营救,这叫指东打西。
正如刘伯温所预料的,蒋英一听朱元璋来了支攻击部队,马上弃城逃跑。而贺仁德也像是中了刘伯温的咒语一样,领兵去救婺州。半路上,他中了埋伏,狼狈逃回处州,当他喘息未定时,朱元璋的那支伏兵已开始攻城。
苗军守城几乎等于白痴,处州城瞬间而下。李佑之自杀,贺仁德被活捉,就地处决。仅用了几天时间,婺、处二州的苗军叛乱就被刘伯温轻松地摆平。
朱元璋试图从刘伯温多次的运筹中得出谋略的真谛,但如你所知,谋略不是数学公式,它是人类抽象得近于感悟的一种灵性,它学不来,只能靠自己多年的知识积累和刹那间的彻悟。知识积累容易,每个人都能通过读书或者是实践得到。但刹那间的感悟就不是所有人能得到的了,它需要先天俱来的灵性和智商。
当朱元璋在思索刘伯温的智慧时,刘伯温正走在回青田的路上,他必须要回了,因为耽误的时间的确太久了。朱元璋说:“回去好好尽一下迟来的孝心吧,休息一段时间。”
朱元璋不会理解,刘伯温自从来到应天后,将来的人生就不会有休息。因为朱元璋太需要他了。
大家都是神
刘伯温一生中共收到朱元璋亲自赐予的八道诏书。朱元璋未称帝前,刘伯温共收到两道。一道是刘伯温得知母亲去世后要回家守丧时,朱元璋劝他留下的《御制慰书》。另外一道就是刘伯温在老家时,朱元璋写给他的《御名书》:
顿首奉书伯温老先生阁下:愚与先生自江西别后,屡有不祥,皆应先生前教之言。幸获殄灭奸党,疆域少安。收兵避暑,遣人专诣先生前,虔求一来。望先生发踪指示耳,日夜悬悬。六月二十二日克期回得教墨,谕以六月、七月间举兵用事,不利先动,当候土木顺行、金星出现则可。使愚一见教音,身心勇跃,足不敢前。如此者何?盖以先生一二年间以天道发愚,所向无敌,今不敢违教。然择在七月二十一日甲子,未得吉时,是以再差人星夜诣前,望先生以生民为念、德教为心,早赐来临,是所愿也。如或未可即来,可将年月、吉日、时辰、方向、门户择定,密封发来,实为眷顾。惟先生亮察,不备!
现在,我们认真地来分析这篇《御名书》。朱元璋对刘伯温说,自从刘伯温走后,自己的运气就特别不好。这话似乎是在说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婺、处二州的苗帅叛乱;第二件事则是发生在1361年阴历三月龙兴被陈友谅攻陷的事。胡廷瑞把龙兴拱手让给朱元璋后,朱元璋派叶琛去管理。当时没有人想过,陈友谅在屡屡遭受重创后会突然绝地反击,对龙兴发动突袭,叶琛也在龙兴保卫战中牺牲。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陈友谅用兵的灵活和勇猛。1361年阴历四月,朱元璋大将徐达收复龙兴,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让朱元璋心里极为沉重,认为两件事接踵而来,是上天刻意在为难他。
刘伯温走后两个月,也就是1361年六七月间,朱元璋就开始休养生息,未进行任何大的军事行动。这是因为刘伯温写信告诉他,六七月间不利采取军事行动,特别是进攻型的。刘伯温从天象学的角度解释说,土木未顺行,金星未出现,是不宜进行战争的。
朱元璋像个孩子一样听话,他在信中解释听话的原因说:“刘伯温老先生您这一年多以来,每次都能按天象学的知识取得胜利,所以我很相信您。”
但刘伯温没有说哪年哪天哪个时辰是吉,所以他请求刘伯温赶紧回来,如果还无法回来,就把年月、吉日、时辰、方向、门户的择定,赶紧给他发来。
朱元璋的这封信,就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向教主渴求人生答案一样。这说明此时的刘伯温已经是他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人,同时也说明,他对刘伯温那套神乎其神的天象学深深信服,刘伯温被他奉若神明。
众所周知,刘伯温毕竟不是神,此时他被朱元璋当作是神,是因为他的能量恰好是朱元璋需要的。当朱元璋不需要他的能量时,他就不是神,而只是个拥有超自然智慧的敌人。
朱元璋把刘伯温当成神的时候,刘伯温自然要投桃报李。这种投桃报李可不是为朱元璋出了多少智谋,谋划了多少策略,而是平等。既然刘伯温是神,朱元璋就不可能是凡人。所以,把朱元璋造成神一样的人,就成了刘伯温的一个重要任务。
这个任务,其实他完成得不错,可谓成绩斐然。
把一个凡骨肉胎塑造成一个天命所在的神,是中国人最擅长的事。翻开史书,每个皇帝都有神话传说伴其左右。有的是皇帝本人自己说的,比如刘邦说他老娘怀他时,有一条龙钻进了他老娘的肚子里。有的却是他身边的人宣传出去的,比如刘邦的老婆就四处说,刘邦如果在深山老林里也很容易就能找到他,因为他所在之地的上空有青云一团。
朱元璋曾在和他的战友们闲聊时极端严肃地说:“我未出生时,我的母亲在麦场坐着发呆,忽然从西北方来了个道士,那道士的胡子到膝盖,头戴着诸葛亮似的帽子,但身上却穿着紫红的衣服,手中拿着个象简坐到我母亲对面,用象简拨弄着手中白色的药丸。我的母亲当然很好奇,于是问他那药丸是什么东西。道士说那是仙丹,同时又很热情地说,‘如果你要,我就给你一粒。’我母亲仿佛不受自己的控制,就接了那药丸,还未仔细看,那药丸像有了生命一样,滚进了我母亲的嘴里。当我母亲睁眼看时,那道士已经不见了。几天后,我母亲就生下了我。生我的时候,从东南方飘来一股白气,进入房屋后,把房顶冲开,害得我老父亲还要修葺房顶。那股白气虽然很快消失,但奇特的香味在整个屋子里弥漫,一天一夜后都未散去。”
朱元璋的那些兄弟们听了他的叙述,见他眼中放出犀利的光,这种光绝不是温柔的光,所以只好点头相信他的这些鬼话。
“任何伟大人物都是天命所归。”这话刘伯温早就说过,而且和朱元璋合作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发现朱元璋虽然是个暗黑人物,却是个有理想并敢于担当的人。也就是说,刘伯温看到的朱元璋和他自己是一样的,内心深处有着一种百折不挠的使命感。所以,他也心甘情愿地给朱元璋的肉体凡胎中注入神性。
也许就是在他心甘情愿的篡改下,他和朱元璋的因缘则成了这样的故事——朱元璋占据应天的那天晚上,刘伯温在青田老家自己的房间中静坐,突然双目大开,整个房间亮如白昼,然后有个身穿红衣的人从空气中跳出来,对他说:“真命天子已在金陵大显真身,汝还等什么!”
红衣人说完这句话,就又在空气中消失了,房间里重新陷入黑暗,刘伯温连灯都不点,在黑暗中摸索了几件衣服,就上路来投奔朱元璋了。这个故事在朱元璋登基后特意以诏书的形式发给刘伯温,兼带着颁布天下:“朕提师江左,兵至栝、苍,尔基(刘伯温)挺身来谒于金陵。”
但这个故事显得过于突兀,没有铺垫,明眼人很容易看出是胡编的。因为刘伯温是个性格沉稳的人,不可能凭一个突然冒出的人说了一句着三不着两的话就跑去见朱元璋。所以,刘伯温只好认了下面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宋濂也对朱元璋说起过,但只是蜻蜓点水。如果非要给这个故事加个标题,那“西湖望气”四个字当之无愧:
1349年,刘伯温被撤职,在杭州待业。待业时,他和许多朋友经常到西湖上游玩。有一天,一朵极为绚丽的云团从西北移来,云彩的样子像是某位神仙的坐骑,它红得发紫,映射到西湖水中时,整个西湖都变成了红色。刘伯温的几位朋友狂啸,认为这是自己的王朝即将中兴的迹象。只有刘伯温在一旁大碗喝酒,不发表任何意见。朋友就问他:“刘兄你有何不同意见?”刘伯温说:“这就是传说中的天子气,如果我没有猜错,那应该是从金陵飘来,过会儿还会飘回金陵。十年后,将有王者立于金陵,我当辅佐他。”
这段话简直是大逆不道,如果被元政府的密探听了去,脑袋肯定搬家。非但是他,就是他那些在场的朋友也会受牵累。所以那些朋友们唬得目瞪口呆,赶紧抢了刘伯温的酒杯,又去捂他的嘴。有些人指责他太自私,只顾自己耍酒疯,不顾朋友们的死活。
这个故事的最后说,刘伯温讥笑他们不能未卜先知。故事还说,那时起,刘伯温就和朱元璋定下了相逢的约定。
这个虚构的故事只是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件事:朱元璋是天命所归的人,刘伯温是未卜先知的人,所以刘伯温会在西湖上放肆地说,十年之后有天子在金陵,所以他才在得知朱元璋占领金陵后,马上就抱着星相占卜书跑来金陵了。
如我们所知,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但多年以后,这两个故事流传下来了。依刘伯温刚直的性格,如果他不同意,恐怕这两个故事根本就不会存在。
除了这种天外飞龙般想象力的神化外,还有实打实的口头宣传。这一点,刘伯温做得更好。刘伯温回家乡后不久,有人曾问他对这位新主子的印象。刘伯温郑重其事地说,天命将在朱元璋身上应验。朱元璋得天下是必然,就如苹果熟了要掉到地上而不可能飞上天去一样。
他说这句话是冒了很大风险的,因为当时处州、台州和明州三州是方国珍的控制区。青田又在处州,如果方国珍是真汉子,刘伯温在他的地盘上说别人是真天子,他是必然要把刘伯温碎尸万段,让刘伯温付出妖言惑众的代价。但方国珍不是真汉子,他从发迹的初始阶段就学会了首鼠两端和得过且过。
刘伯温敢在他的地盘替朱元璋作宣传,拉人气,就是看透了方国珍血管里流淌的是“狐狸的狡猾、狮子的懦弱”的血,尤为重要的是,方国珍头上虽然戴着元政府的官帽,但和朱元璋却是极端暧昧。
朱元璋攻陷应天后,曾向方国珍伸过友情之手,要他审时度势,尽快归降。方国珍对朱元璋在短短几年内迅猛的发展势头印象深刻,所以接到朱元璋的信后,就对他的手下说:“现在元朝的气数快到尽头,称王称霸的人多如驴毛,我不看北方,只南方而言,只有朱元璋有坚持到最后胜利的气势,得罪他的成本很高,所以我决定暂时顺从他,让他满足一下自尊。”1359年阴历三月,方国珍把自己的一个儿子连同一封信送到了应天,信中说:“我愿以处、台、明三州来降,但现在还不是时候,不过请你相信我,我拿了儿子做人质。如果以后我不降,你可杀我的儿子。”
朱元璋把他的儿子和一封回信原路送回,信中说:“互不相信的人才盟誓交换人质,你既然想诚信来归,就来归,搞这种人质做什么。我把你的人质还给你,你考虑一下。”
方国珍发现朱元璋看透了他的把戏,心惊肉跳了好多天,幸好,当时朱元璋正在谋攻婺州和处州,没有时间理会他,他才逐渐心安下来。
蒋英等苗帅谋杀胡大海,没有直接的利益,归根结底,他们投降朱元璋后,受到了军纪的约束。这对于不知军纪为何物的他们,简直就是一种心灵的摧残。他们的起义纯是为了解放心灵的重压。这种想法,在处州苗帅贺仁德和李佑之那里早已有之。
处州城中最活跃的是贺仁德,怒火攻心的也是他。苗帅们在处州城的日子差强人意,这是因为处州城的军政长官是耿再成和孙炎。耿再成治军严厉名声在外,孙炎是个自我控制力强而又目空一切的人,两人发自内心地对苗军没有好感。耿再成是因为他们的军纪,孙炎则是因为他们首鼠两端、毫无理想。
由此可知,苗帅们在处州的日子并不好过,贺仁德每天都失眠。当他得知婺州的苗帅们翻身做主人后,几乎不加任何思索,领着他的部队就冲进耿再成的办公室。耿再成当时正在吃饭,闻听是贺仁德造反了,摔了筷子,哇啦叫起来,集合身边的士兵二十人,开了大门,和贺仁德火速交上了火。由于他势单力薄,所以战斗很快结束,他被剁成了肉泥。
耿再成的肉泥还在滴血,贺仁德和李佑之的苗军已迅速控制了孙炎和处州的一批高官。贺仁德对孙炎有浓厚的兴趣,因为在处州这段时间,孙炎始终保持着高高在上的样子,对他们这些苗军冷眼相看。现在,贺仁德把孙炎投进了大牢。他去看孙炎时,就站在门口的台阶上,不下去。
他也摆出高高在上的样子,问孙炎:“降我,我让你官复原职。”孙炎满脸血污,那是在反抗时苗兵赏赐给他的礼物。他站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到台阶下,当他确信贺仁德能看清他的举动后,就狠狠地向地上吐了一口唾沫。贺仁德没有恼火,一挥手,两个苗兵就端了盘子送到孙炎面前,有个苗兵一脚踢在他的瘸腿上,孙炎痛得大叫,坐了下去。那是一盘烤大雁,处州城中最好的一道菜,还有一壶酒。贺仁德长叹一声,说:“那我就和你永别了。”孙炎握起盘子边的小匕首,割了大雁的屁股,塞进嘴里,又提起酒壶,咕咚咕咚喝了半瓶,打了饱嗝后,看着贺仁德说道:“今天我被你这样的鼠辈所困,苍天无眼。我死,是为主死,光荣得很;你这个反复无常的贼,有一天死了,连狗都不吃你。”
贺仁德恼羞成怒,抽出佩刀,从台阶上跳了下来,逼到孙炎的脖子上,说:“把衣服给我脱了,留你全尸!”
孙炎冷笑:“这是官服,主上所赐。我要穿着它死。”
贺仁德也不明白,自己怎么就恢复了当初在深山老林里活吃野兽的气魄,他把孙炎的耳朵活生生地咬了下来,吃进肚子里,然后命人把孙炎的衣服剥了,乱刀砍死。
孙炎牺牲的消息和婺州、处州之变的消息同时传到应天,刘伯温正在收拾行李准备要走,朱元璋留住了他,狂骂不已。
刘伯温只好留下,朱元璋问刘伯温有何妙招。刘伯温皱眉沉思许久,才说:“苗军表面上看骁勇善战,来去如风,但自他们进入南中国,从未听说他们守城有什么突出表现。所以,婺州、处州的兵变顷刻而定,但有个前提,就是衢州不能失。”
朱元璋深表赞同。婺、衢、处三州对朱元璋的攻守方略极为重要,一旦这三州全失,又连为一体,朱元璋必须要拿出充沛的精力来对付三州苗军。据可靠消息,衢州城里的苗军也准备起义,州长夏毅正一筹莫展,心惊肉跳。
刘伯温建议,让他去衢州,天老爷如果保佑,衢州还在我们的控制内,那平定苗军的叛乱,就易如反掌了。
朱元璋急忙催他启程,但刘伯温不紧不慢。他知道,有些事如果早已由天注定,那人力无可奈何。
当刘伯温到衢州后,天老爷果然保佑,州长夏毅虽然魂不附体,但衢州还在他的可控范围内。刘伯温一来,夏毅就如见到上帝一样,交出所有的权力,让刘伯温全权处理。
刘伯温以朱元璋的名义给婺、处二州的所属县官下命令,要他们坚守城池,等待援军。然后又要求朱元璋派一支精锐进攻婺州,然后再派一支精锐埋伏在处州到婺州的路上。他的分析是,婺州城的蒋英只是三流角色,朱元璋攻婺州,蒋英必然逃跑。但处州城的贺仁德却是二流角色,听说婺州被攻,必然出城营救,这叫指东打西。
正如刘伯温所预料的,蒋英一听朱元璋来了支攻击部队,马上弃城逃跑。而贺仁德也像是中了刘伯温的咒语一样,领兵去救婺州。半路上,他中了埋伏,狼狈逃回处州,当他喘息未定时,朱元璋的那支伏兵已开始攻城。
苗军守城几乎等于白痴,处州城瞬间而下。李佑之自杀,贺仁德被活捉,就地处决。仅用了几天时间,婺、处二州的苗军叛乱就被刘伯温轻松地摆平。
朱元璋试图从刘伯温多次的运筹中得出谋略的真谛,但如你所知,谋略不是数学公式,它是人类抽象得近于感悟的一种灵性,它学不来,只能靠自己多年的知识积累和刹那间的彻悟。知识积累容易,每个人都能通过读书或者是实践得到。但刹那间的感悟就不是所有人能得到的了,它需要先天俱来的灵性和智商。
当朱元璋在思索刘伯温的智慧时,刘伯温正走在回青田的路上,他必须要回了,因为耽误的时间的确太久了。朱元璋说:“回去好好尽一下迟来的孝心吧,休息一段时间。”
朱元璋不会理解,刘伯温自从来到应天后,将来的人生就不会有休息。因为朱元璋太需要他了。
大家都是神
刘伯温一生中共收到朱元璋亲自赐予的八道诏书。朱元璋未称帝前,刘伯温共收到两道。一道是刘伯温得知母亲去世后要回家守丧时,朱元璋劝他留下的《御制慰书》。另外一道就是刘伯温在老家时,朱元璋写给他的《御名书》:
顿首奉书伯温老先生阁下:愚与先生自江西别后,屡有不祥,皆应先生前教之言。幸获殄灭奸党,疆域少安。收兵避暑,遣人专诣先生前,虔求一来。望先生发踪指示耳,日夜悬悬。六月二十二日克期回得教墨,谕以六月、七月间举兵用事,不利先动,当候土木顺行、金星出现则可。使愚一见教音,身心勇跃,足不敢前。如此者何?盖以先生一二年间以天道发愚,所向无敌,今不敢违教。然择在七月二十一日甲子,未得吉时,是以再差人星夜诣前,望先生以生民为念、德教为心,早赐来临,是所愿也。如或未可即来,可将年月、吉日、时辰、方向、门户择定,密封发来,实为眷顾。惟先生亮察,不备!
现在,我们认真地来分析这篇《御名书》。朱元璋对刘伯温说,自从刘伯温走后,自己的运气就特别不好。这话似乎是在说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婺、处二州的苗帅叛乱;第二件事则是发生在1361年阴历三月龙兴被陈友谅攻陷的事。胡廷瑞把龙兴拱手让给朱元璋后,朱元璋派叶琛去管理。当时没有人想过,陈友谅在屡屡遭受重创后会突然绝地反击,对龙兴发动突袭,叶琛也在龙兴保卫战中牺牲。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陈友谅用兵的灵活和勇猛。1361年阴历四月,朱元璋大将徐达收复龙兴,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让朱元璋心里极为沉重,认为两件事接踵而来,是上天刻意在为难他。
刘伯温走后两个月,也就是1361年六七月间,朱元璋就开始休养生息,未进行任何大的军事行动。这是因为刘伯温写信告诉他,六七月间不利采取军事行动,特别是进攻型的。刘伯温从天象学的角度解释说,土木未顺行,金星未出现,是不宜进行战争的。
朱元璋像个孩子一样听话,他在信中解释听话的原因说:“刘伯温老先生您这一年多以来,每次都能按天象学的知识取得胜利,所以我很相信您。”
但刘伯温没有说哪年哪天哪个时辰是吉,所以他请求刘伯温赶紧回来,如果还无法回来,就把年月、吉日、时辰、方向、门户的择定,赶紧给他发来。
朱元璋的这封信,就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向教主渴求人生答案一样。这说明此时的刘伯温已经是他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人,同时也说明,他对刘伯温那套神乎其神的天象学深深信服,刘伯温被他奉若神明。
众所周知,刘伯温毕竟不是神,此时他被朱元璋当作是神,是因为他的能量恰好是朱元璋需要的。当朱元璋不需要他的能量时,他就不是神,而只是个拥有超自然智慧的敌人。
朱元璋把刘伯温当成神的时候,刘伯温自然要投桃报李。这种投桃报李可不是为朱元璋出了多少智谋,谋划了多少策略,而是平等。既然刘伯温是神,朱元璋就不可能是凡人。所以,把朱元璋造成神一样的人,就成了刘伯温的一个重要任务。
这个任务,其实他完成得不错,可谓成绩斐然。
把一个凡骨肉胎塑造成一个天命所在的神,是中国人最擅长的事。翻开史书,每个皇帝都有神话传说伴其左右。有的是皇帝本人自己说的,比如刘邦说他老娘怀他时,有一条龙钻进了他老娘的肚子里。有的却是他身边的人宣传出去的,比如刘邦的老婆就四处说,刘邦如果在深山老林里也很容易就能找到他,因为他所在之地的上空有青云一团。
朱元璋曾在和他的战友们闲聊时极端严肃地说:“我未出生时,我的母亲在麦场坐着发呆,忽然从西北方来了个道士,那道士的胡子到膝盖,头戴着诸葛亮似的帽子,但身上却穿着紫红的衣服,手中拿着个象简坐到我母亲对面,用象简拨弄着手中白色的药丸。我的母亲当然很好奇,于是问他那药丸是什么东西。道士说那是仙丹,同时又很热情地说,‘如果你要,我就给你一粒。’我母亲仿佛不受自己的控制,就接了那药丸,还未仔细看,那药丸像有了生命一样,滚进了我母亲的嘴里。当我母亲睁眼看时,那道士已经不见了。几天后,我母亲就生下了我。生我的时候,从东南方飘来一股白气,进入房屋后,把房顶冲开,害得我老父亲还要修葺房顶。那股白气虽然很快消失,但奇特的香味在整个屋子里弥漫,一天一夜后都未散去。”
朱元璋的那些兄弟们听了他的叙述,见他眼中放出犀利的光,这种光绝不是温柔的光,所以只好点头相信他的这些鬼话。
“任何伟大人物都是天命所归。”这话刘伯温早就说过,而且和朱元璋合作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发现朱元璋虽然是个暗黑人物,却是个有理想并敢于担当的人。也就是说,刘伯温看到的朱元璋和他自己是一样的,内心深处有着一种百折不挠的使命感。所以,他也心甘情愿地给朱元璋的肉体凡胎中注入神性。
也许就是在他心甘情愿的篡改下,他和朱元璋的因缘则成了这样的故事——朱元璋占据应天的那天晚上,刘伯温在青田老家自己的房间中静坐,突然双目大开,整个房间亮如白昼,然后有个身穿红衣的人从空气中跳出来,对他说:“真命天子已在金陵大显真身,汝还等什么!”
红衣人说完这句话,就又在空气中消失了,房间里重新陷入黑暗,刘伯温连灯都不点,在黑暗中摸索了几件衣服,就上路来投奔朱元璋了。这个故事在朱元璋登基后特意以诏书的形式发给刘伯温,兼带着颁布天下:“朕提师江左,兵至栝、苍,尔基(刘伯温)挺身来谒于金陵。”
但这个故事显得过于突兀,没有铺垫,明眼人很容易看出是胡编的。因为刘伯温是个性格沉稳的人,不可能凭一个突然冒出的人说了一句着三不着两的话就跑去见朱元璋。所以,刘伯温只好认了下面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宋濂也对朱元璋说起过,但只是蜻蜓点水。如果非要给这个故事加个标题,那“西湖望气”四个字当之无愧:
1349年,刘伯温被撤职,在杭州待业。待业时,他和许多朋友经常到西湖上游玩。有一天,一朵极为绚丽的云团从西北移来,云彩的样子像是某位神仙的坐骑,它红得发紫,映射到西湖水中时,整个西湖都变成了红色。刘伯温的几位朋友狂啸,认为这是自己的王朝即将中兴的迹象。只有刘伯温在一旁大碗喝酒,不发表任何意见。朋友就问他:“刘兄你有何不同意见?”刘伯温说:“这就是传说中的天子气,如果我没有猜错,那应该是从金陵飘来,过会儿还会飘回金陵。十年后,将有王者立于金陵,我当辅佐他。”
这段话简直是大逆不道,如果被元政府的密探听了去,脑袋肯定搬家。非但是他,就是他那些在场的朋友也会受牵累。所以那些朋友们唬得目瞪口呆,赶紧抢了刘伯温的酒杯,又去捂他的嘴。有些人指责他太自私,只顾自己耍酒疯,不顾朋友们的死活。
这个故事的最后说,刘伯温讥笑他们不能未卜先知。故事还说,那时起,刘伯温就和朱元璋定下了相逢的约定。
这个虚构的故事只是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件事:朱元璋是天命所归的人,刘伯温是未卜先知的人,所以刘伯温会在西湖上放肆地说,十年之后有天子在金陵,所以他才在得知朱元璋占领金陵后,马上就抱着星相占卜书跑来金陵了。
如我们所知,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但多年以后,这两个故事流传下来了。依刘伯温刚直的性格,如果他不同意,恐怕这两个故事根本就不会存在。
除了这种天外飞龙般想象力的神化外,还有实打实的口头宣传。这一点,刘伯温做得更好。刘伯温回家乡后不久,有人曾问他对这位新主子的印象。刘伯温郑重其事地说,天命将在朱元璋身上应验。朱元璋得天下是必然,就如苹果熟了要掉到地上而不可能飞上天去一样。
他说这句话是冒了很大风险的,因为当时处州、台州和明州三州是方国珍的控制区。青田又在处州,如果方国珍是真汉子,刘伯温在他的地盘上说别人是真天子,他是必然要把刘伯温碎尸万段,让刘伯温付出妖言惑众的代价。但方国珍不是真汉子,他从发迹的初始阶段就学会了首鼠两端和得过且过。
刘伯温敢在他的地盘替朱元璋作宣传,拉人气,就是看透了方国珍血管里流淌的是“狐狸的狡猾、狮子的懦弱”的血,尤为重要的是,方国珍头上虽然戴着元政府的官帽,但和朱元璋却是极端暧昧。
朱元璋攻陷应天后,曾向方国珍伸过友情之手,要他审时度势,尽快归降。方国珍对朱元璋在短短几年内迅猛的发展势头印象深刻,所以接到朱元璋的信后,就对他的手下说:“现在元朝的气数快到尽头,称王称霸的人多如驴毛,我不看北方,只南方而言,只有朱元璋有坚持到最后胜利的气势,得罪他的成本很高,所以我决定暂时顺从他,让他满足一下自尊。”1359年阴历三月,方国珍把自己的一个儿子连同一封信送到了应天,信中说:“我愿以处、台、明三州来降,但现在还不是时候,不过请你相信我,我拿了儿子做人质。如果以后我不降,你可杀我的儿子。”
朱元璋把他的儿子和一封回信原路送回,信中说:“互不相信的人才盟誓交换人质,你既然想诚信来归,就来归,搞这种人质做什么。我把你的人质还给你,你考虑一下。”
方国珍发现朱元璋看透了他的把戏,心惊肉跳了好多天,幸好,当时朱元璋正在谋攻婺州和处州,没有时间理会他,他才逐渐心安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