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爱德华·密尔士和乔治·本顿的故事
推荐阅读: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百万英镑最新章节!
这两个人原是关系很疏远的——大约是隔着七房的表兄弟,或是诸如此类的亲戚。他们还在襁褓中就成了孤儿,由布朗特夫妇收养下来;他们俩是没有儿女的,很快就对这两个娃娃产生了好感。布朗特夫妇常常说:“只要你们纯洁、诚实、冷静、勤勉、多替别人设想,一生的成功就有把握。”在这两个孩子明白这句话的意义之前,已经听见过好几千次了,他们还不会做祷告的时候,就能默诵这句话;育婴室的门顶上用油漆写上了这句话,他们首先学会念的就是这些字。这句话注定了要成为爱德华·密尔士一生的坚定不移的信条。有时候布朗特夫妇把词句稍微改变一下,说:“只要你们纯洁、诚实、冷静、勤勉、体谅别人,那就绝不会缺少朋友。”
密尔士这孩子对他身边所有的人都是一种安慰。他要吃糖而没有人给他的时候,他肯听大人讲的道理,没有糖也就心满意足。可是本顿要吃糖的话,就哭个不停,非等要到了糖否则决不罢休。密尔士很爱护他的玩具;本顿却老是很快就把玩具毁坏了,然后吵吵闹闹,闹个没完,弄得大家很伤脑筋,以致大人为了息事宁人起见,只好哄着小爱德华,叫他把他的玩具让给乔治。
这两个孩子稍稍长大一点的时候,乔治就在这一方面成了一个很重的负担:他对他的衣服很不爱惜,因此他常常穿着新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而爱德华却没有这份福气。两个孩子飞快地长大了。爱德华越来越给人安慰,乔治越来越叫人担心。每逢爱德华有所要求,只要给他说一声“我看你还是不去为好”就行了——这是说游泳、溜冰、野餐、摘浆果、看马戏,以及孩子们所喜欢的种种事情。可是乔治却随你怎么说也不依,对他的欲望必须迁就才行,否则他就硬干起来。所以当然就没有哪个孩子比他得到更多的机会去游泳、溜冰、摘浆果,或是干其他的事情;谁也没有他玩得痛快。夏季的晚上,布朗特夫妇不许孩子们在九点钟以后在外面玩,一到那时候就安排他们去睡觉;爱德华老老实实地睡下去,可是乔治照例在快到十点钟的时候由窗户溜出去,一直玩耍到半夜。要想打破乔治这个坏习惯,似乎是不可能的,可是布朗特夫妇终于设法拿苹果和石弹笼络他,叫他留在屋里。善良的布朗特夫妇枉费心机地花费他们全部的时间和精力企图约束乔治;他们含着感激的眼泪说,爱德华无须他们操心,因为他非常规矩、非常懂事,各方面都没有缺点。
这两个孩子不久就到了做事的年龄,于是他们都被送去学手艺:爱德华自愿地去了;乔治却是经过哄劝和收买才去的。爱德华勤勉而忠实地工作,从此就不是布朗特夫妇的负担了;他们很称赞他,他的老板也夸奖他;可是乔治却偷偷地跑掉了,布朗特先生花了钱又费了神才把他找到,叫他回来。不久他又偷跑了——又花了一些钱,费了一些神。第三次他又逃掉了——并且是偷了几件小东西带着跑的。这又给布朗特先生找了些麻烦,叫他花了些钱,而且他还费了很大的劲才说服了老板,叫他对这年轻人的偷窃行为不予惩罚。
爱德华一直很稳重地干下去,后来他终于和他的业师合伙经营起生意。乔治却没有起色,他老让那两位年老的恩人慈爱的心中充满着烦恼,老让他们手头不得闲空,不得不千方百计地设法防止他遭到毁灭。爱德华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便热心参加主日学校、辩论会、教会募捐等活动,以及戒烟团体,反对渎神的团体和诸如此类的事情;成人之后,他是教堂和戒酒会里一个沉默寡言而又踏实可靠的帮手,对一切以扶助别人为目的的运动都尽力赞助。这并没有使人传为美谈,也不曾引起大家的注意——因为那是他的“天生的癖性”。
后来两位老人终于死了,遗嘱里声明他们对爱德华感到衷心的自豪,同时把他们的一份小小的财产留给乔治——因为他“有此需要”;而爱德华却“由于得天独厚”,并不需要这种照顾。财产留给乔治是有条件的:他必须拿这笔钱把爱德华的伙友那份生意顶过来,否则就要把它捐给一个叫作囚犯之友社的慈善机关。两位老人还留下了一封遗书,要求他们亲爱的儿子爱德华代替他们关照乔治,并且像他们在世时那样帮助他、保护他。
爱德华很孝敬地顺从了,乔治就和他合伙做生意。他不是一个得力的伙友:他早已染上了喝酒的习惯,现在他很快就变成了一个经常的醉鬼,他的皮肤和眼睛都表现出这个令人不愉快的事实。爱德华向一个可爱的、好心肠的姑娘求爱,已经有一些时候了。他们俩相亲相爱,而且……可是就在这时候,乔治苦苦哀求地开始追求她,后来她终于哭哭啼啼跑去找爱德华,说她当前的崇高而神圣的义务是很明显的——她切不可让她自己的私欲妨碍这种义务:她必须嫁给“可怜的乔治”,并且“帮助他改过自新”。这是足以使她心碎的,她明知如此等等,然而义务究竟是义务。于是她和乔治结了婚,爱德华的心几乎碎了,她自己也是一样。可是爱德华恢复了常态,娶了另一个姑娘——她也是很了不起的。
两家都有了孩子。玛丽老老实实地尽力帮助她的丈夫改邪归正,可是她所承包的工程太大了。乔治继续好酒贪杯,后来他渐渐对她和孩子们狠心地虐待起来。有许多好心的人们都和乔治力争——事实上他们经常都在这上面下工夫——可是他却若无其事地把他们的苦心当成自己应得的照应和人家应尽的义务,而并不矫正他的行为。他不久又添了一种恶习——偷偷地去赌博的习惯。他负债很多,到处借钱都以商号的信用做担保,而且做得非常诡秘;他一直这么干了很久,都瞒得很好,直到后来有一天早上,执法官跑来没收了这个铺子,于是这表兄弟两人就一贫如洗了。
现在生活艰难了,而且越来越贫困。爱德华把家搬到一个顶楼上,日夜到街上乱跑,想找工作,他苦苦地寻求,可是实在找不到机会。他发现自己的面孔很快就不受欢迎,颇为吃惊;他发现人家一向对他的关怀很快地减退和消失了,心里又是惊奇,又是难过。不过他还是非找到工作不可,所以他就忍气吞声,拼命地继续钻门路。最后他找到了一个用木斗子往梯子上搬砖头的工作,这也使他谢天谢地。可是从此以后,大家都把他当成陌生人了,也没有人关心他。他没有力量给他所属的各种道德团体缴纳会费,眼看着自己遭到取消会员资格的耻辱,也只好忍受那剧烈的创痛。
然而爱德华越是迅速地被大家所遗忘和漠视,乔治却越是迅速地得到重视和关怀。有一天早晨,人家发现他躺在阳沟里,衣衫褴褛,醉得人事不省。一位妇女戒酒救济会的会员把他捞出来,并且还负责照顾他,给他募了一笔捐款,叫他戒了一星期的酒,还替他找了一个职业。报纸上还发表了一切经过。
这样一来,就使得大家对这个可怜的人大为关心,有许多人都来找他,以他们的扶持和鼓励帮助他戒除恶习。他整整两个月滴酒不尝,在这个期间里,他是好心的人们的宝贝。然后他又倒下了——倒在阳沟里,于是大家都为他难受地叹息。可是慷慨好义的姊妹们又拯救了他。她们把他洗得干干净净,给他东西吃,倾听他那悔恨交加、凄婉动人的调子,而且又给他找到了职业。这个消息也在报上发表了,全城的人都为了这位着了酒杯的迷而力求解脱的可怜的犯戒者再度走上正路而大洒欢欣的泪。大家举行了一个大规模的戒酒奋兴会,在几篇令人兴奋的演说完结之后,主席以动人的语调说道:“现在我们就要请戒酒的朋友们签字保证了,我想马上就会有一种动人的情景,叫在座的诸位当中很少人能够看了不掉眼泪。”经过一阵意味深长的沉寂之后,乔治·本顿就由戒酒救济会的一队系着红腰带的妇女伴送着走上讲台,在保证书上签了名。空中响着雷鸣般的掌声,人人都欢喜得掉泪了。散会之后,人人都和这位新戒酒的人物握手;第二天他的薪金就提高了——他成了全城的话题,也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一切经过又在报上发表了。
乔治·本顿照例每隔三个月犯戒一次,可是每次都有人忠心耿耿地把他挽救过来,对他下一番工夫,而且还给他谋到很好的职位。后来他被领到全国各地去,以一个戒了酒的醉汉的资格到处讲演;他获得很多的听众,起了很大很大的作用。
他在家乡很孚众望,而且很有信用——在他不喝酒的时候——因此他居然能够盗用一位首要公民的名义从银行里提到一笔巨款。大家运用了很大的压力,以求使他免于这次冒名提款的后果,而且部分地成功了——他只被“拘留”了两年。在一年期满时,那些乐善好施的人不倦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最后的成功,于是他口袋里带着免罪证从监狱里出来,这时候囚犯之友社特地在门口迎接他,还给他找好了差事,薪金颇为优厚,其他一切乐善好施的人也来了,大家都对他进忠告,并给他鼓励和帮助。爱德华·密尔士曾经有一次在穷得走投无路的时候,到囚犯之友社去申请介绍职业,可是人家一问:“你当过囚犯吗?”马上就把他打发了。
当这一切正在进行的期间,爱德华·密尔士一直在不声不响地与逆境奋斗。他还是很穷,不过他是一家银行里的一个受人尊重和信任的出纳员,薪金收入很牢靠,也还够用。乔治·本顿从不和他接近,也从来没有人听见他探听过爱德华的消息。后来乔治动辄就离开这个城市,很久不回来;于是就有关于他在干坏事的谣言,可是并无确实的根据。
一个冬天的晚上,有几个蒙面的强盗闯入那个银行,恰好只有爱德华·密尔士一人在里面。他们叫他说出开暗锁的方法,好让他们能把保险柜打开。他不肯说,他们就威胁他,要他的命。他说东家信任他,他不能背叛这种信任。如果非叫他死不可,他尽可以死,可是他一日活着,他就一日要忠于主人,所以他始终不肯说出打开保险柜暗锁的开法。结果强盗们就把他打死了。
侦探追缉了罪犯,为首的原来就是乔治·本顿。死者的孤儿寡妇获得了广泛的同情,全国所有的报纸一致要求全国所有的银行凑集一笔豪爽的捐款,接济失去了经济来源的死者家属,借此表示他们对这位被害的出纳员的忠诚和英勇的表扬。结果募得一大堆硬币,总数居然有五百元之多——全国的银行平均每家将近捐了一分钱的八分之三。出纳员自己那家银行极力设法证明(可是遭到了可耻的失败)这位无比的忠仆账目不清,说他是自己用大头棒敲破了脑子自杀的,以图逃避查账和处罚——这就是他表示感谢的方式。
乔治·本顿被传受审。于是人人都似乎忘记了死者的孤儿寡妇,只顾替可怜的乔治担心。大家千方百计地营救他,凡是金钱和势力所能做的都做到了,可是完全无效——他被判了死刑。马上州长就被减刑或免刑的请求所包围了:呈递请愿书的有泪眼汪汪的少女;有悲伤的老姑娘;有动人哀怜的寡妇代表团;有一群一群的令人感动的孤儿。可是不行,州长这一回始终不肯让步。
乔治·本顿在狱中信奉了宗教,这个喜讯立即遍传各处。从此以后,他的牢房里就经常挤满了姑娘们和妇女们,还有许多鲜花;一天到晚老有人祷告、唱圣歌、做谢恩祈祷、讲道、哭泣,从不中断,只有调换人的时候才偶尔有五分钟暂时的间歇。
这套把戏一直继续到犯人上绞架的时候,于是乔治·本顿戴着黑帽子,在当地最慈祥、最善良的一群恸哭的观众面前得意扬扬地回了老家。在若干时期内,他的坟上天天都有鲜花,墓石上刻着这样一句碑文:“毕生奋斗,终获成功。”碑文上面还刻了一只向上指着的手。
那位勇敢的出纳员的墓石上刻的碑文是这样:“只要你纯洁、诚实、冷静、勤勉、体谅别人,你就永远也不会……”
不知是谁叫那碑文就是这样止住,可是反正有人吩咐过要这么办。
据说现在那位出纳员的家属处境非常困窘,可是那没有关系;有些识好歹的人不愿意叫他那种勇敢和忠心的行为湮没无闻,已经募集了四万二千元——用来建筑了一座纪念他的教堂。
这两个人原是关系很疏远的——大约是隔着七房的表兄弟,或是诸如此类的亲戚。他们还在襁褓中就成了孤儿,由布朗特夫妇收养下来;他们俩是没有儿女的,很快就对这两个娃娃产生了好感。布朗特夫妇常常说:“只要你们纯洁、诚实、冷静、勤勉、多替别人设想,一生的成功就有把握。”在这两个孩子明白这句话的意义之前,已经听见过好几千次了,他们还不会做祷告的时候,就能默诵这句话;育婴室的门顶上用油漆写上了这句话,他们首先学会念的就是这些字。这句话注定了要成为爱德华·密尔士一生的坚定不移的信条。有时候布朗特夫妇把词句稍微改变一下,说:“只要你们纯洁、诚实、冷静、勤勉、体谅别人,那就绝不会缺少朋友。”
密尔士这孩子对他身边所有的人都是一种安慰。他要吃糖而没有人给他的时候,他肯听大人讲的道理,没有糖也就心满意足。可是本顿要吃糖的话,就哭个不停,非等要到了糖否则决不罢休。密尔士很爱护他的玩具;本顿却老是很快就把玩具毁坏了,然后吵吵闹闹,闹个没完,弄得大家很伤脑筋,以致大人为了息事宁人起见,只好哄着小爱德华,叫他把他的玩具让给乔治。
这两个孩子稍稍长大一点的时候,乔治就在这一方面成了一个很重的负担:他对他的衣服很不爱惜,因此他常常穿着新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而爱德华却没有这份福气。两个孩子飞快地长大了。爱德华越来越给人安慰,乔治越来越叫人担心。每逢爱德华有所要求,只要给他说一声“我看你还是不去为好”就行了——这是说游泳、溜冰、野餐、摘浆果、看马戏,以及孩子们所喜欢的种种事情。可是乔治却随你怎么说也不依,对他的欲望必须迁就才行,否则他就硬干起来。所以当然就没有哪个孩子比他得到更多的机会去游泳、溜冰、摘浆果,或是干其他的事情;谁也没有他玩得痛快。夏季的晚上,布朗特夫妇不许孩子们在九点钟以后在外面玩,一到那时候就安排他们去睡觉;爱德华老老实实地睡下去,可是乔治照例在快到十点钟的时候由窗户溜出去,一直玩耍到半夜。要想打破乔治这个坏习惯,似乎是不可能的,可是布朗特夫妇终于设法拿苹果和石弹笼络他,叫他留在屋里。善良的布朗特夫妇枉费心机地花费他们全部的时间和精力企图约束乔治;他们含着感激的眼泪说,爱德华无须他们操心,因为他非常规矩、非常懂事,各方面都没有缺点。
这两个孩子不久就到了做事的年龄,于是他们都被送去学手艺:爱德华自愿地去了;乔治却是经过哄劝和收买才去的。爱德华勤勉而忠实地工作,从此就不是布朗特夫妇的负担了;他们很称赞他,他的老板也夸奖他;可是乔治却偷偷地跑掉了,布朗特先生花了钱又费了神才把他找到,叫他回来。不久他又偷跑了——又花了一些钱,费了一些神。第三次他又逃掉了——并且是偷了几件小东西带着跑的。这又给布朗特先生找了些麻烦,叫他花了些钱,而且他还费了很大的劲才说服了老板,叫他对这年轻人的偷窃行为不予惩罚。
爱德华一直很稳重地干下去,后来他终于和他的业师合伙经营起生意。乔治却没有起色,他老让那两位年老的恩人慈爱的心中充满着烦恼,老让他们手头不得闲空,不得不千方百计地设法防止他遭到毁灭。爱德华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便热心参加主日学校、辩论会、教会募捐等活动,以及戒烟团体,反对渎神的团体和诸如此类的事情;成人之后,他是教堂和戒酒会里一个沉默寡言而又踏实可靠的帮手,对一切以扶助别人为目的的运动都尽力赞助。这并没有使人传为美谈,也不曾引起大家的注意——因为那是他的“天生的癖性”。
后来两位老人终于死了,遗嘱里声明他们对爱德华感到衷心的自豪,同时把他们的一份小小的财产留给乔治——因为他“有此需要”;而爱德华却“由于得天独厚”,并不需要这种照顾。财产留给乔治是有条件的:他必须拿这笔钱把爱德华的伙友那份生意顶过来,否则就要把它捐给一个叫作囚犯之友社的慈善机关。两位老人还留下了一封遗书,要求他们亲爱的儿子爱德华代替他们关照乔治,并且像他们在世时那样帮助他、保护他。
爱德华很孝敬地顺从了,乔治就和他合伙做生意。他不是一个得力的伙友:他早已染上了喝酒的习惯,现在他很快就变成了一个经常的醉鬼,他的皮肤和眼睛都表现出这个令人不愉快的事实。爱德华向一个可爱的、好心肠的姑娘求爱,已经有一些时候了。他们俩相亲相爱,而且……可是就在这时候,乔治苦苦哀求地开始追求她,后来她终于哭哭啼啼跑去找爱德华,说她当前的崇高而神圣的义务是很明显的——她切不可让她自己的私欲妨碍这种义务:她必须嫁给“可怜的乔治”,并且“帮助他改过自新”。这是足以使她心碎的,她明知如此等等,然而义务究竟是义务。于是她和乔治结了婚,爱德华的心几乎碎了,她自己也是一样。可是爱德华恢复了常态,娶了另一个姑娘——她也是很了不起的。
两家都有了孩子。玛丽老老实实地尽力帮助她的丈夫改邪归正,可是她所承包的工程太大了。乔治继续好酒贪杯,后来他渐渐对她和孩子们狠心地虐待起来。有许多好心的人们都和乔治力争——事实上他们经常都在这上面下工夫——可是他却若无其事地把他们的苦心当成自己应得的照应和人家应尽的义务,而并不矫正他的行为。他不久又添了一种恶习——偷偷地去赌博的习惯。他负债很多,到处借钱都以商号的信用做担保,而且做得非常诡秘;他一直这么干了很久,都瞒得很好,直到后来有一天早上,执法官跑来没收了这个铺子,于是这表兄弟两人就一贫如洗了。
现在生活艰难了,而且越来越贫困。爱德华把家搬到一个顶楼上,日夜到街上乱跑,想找工作,他苦苦地寻求,可是实在找不到机会。他发现自己的面孔很快就不受欢迎,颇为吃惊;他发现人家一向对他的关怀很快地减退和消失了,心里又是惊奇,又是难过。不过他还是非找到工作不可,所以他就忍气吞声,拼命地继续钻门路。最后他找到了一个用木斗子往梯子上搬砖头的工作,这也使他谢天谢地。可是从此以后,大家都把他当成陌生人了,也没有人关心他。他没有力量给他所属的各种道德团体缴纳会费,眼看着自己遭到取消会员资格的耻辱,也只好忍受那剧烈的创痛。
然而爱德华越是迅速地被大家所遗忘和漠视,乔治却越是迅速地得到重视和关怀。有一天早晨,人家发现他躺在阳沟里,衣衫褴褛,醉得人事不省。一位妇女戒酒救济会的会员把他捞出来,并且还负责照顾他,给他募了一笔捐款,叫他戒了一星期的酒,还替他找了一个职业。报纸上还发表了一切经过。
这样一来,就使得大家对这个可怜的人大为关心,有许多人都来找他,以他们的扶持和鼓励帮助他戒除恶习。他整整两个月滴酒不尝,在这个期间里,他是好心的人们的宝贝。然后他又倒下了——倒在阳沟里,于是大家都为他难受地叹息。可是慷慨好义的姊妹们又拯救了他。她们把他洗得干干净净,给他东西吃,倾听他那悔恨交加、凄婉动人的调子,而且又给他找到了职业。这个消息也在报上发表了,全城的人都为了这位着了酒杯的迷而力求解脱的可怜的犯戒者再度走上正路而大洒欢欣的泪。大家举行了一个大规模的戒酒奋兴会,在几篇令人兴奋的演说完结之后,主席以动人的语调说道:“现在我们就要请戒酒的朋友们签字保证了,我想马上就会有一种动人的情景,叫在座的诸位当中很少人能够看了不掉眼泪。”经过一阵意味深长的沉寂之后,乔治·本顿就由戒酒救济会的一队系着红腰带的妇女伴送着走上讲台,在保证书上签了名。空中响着雷鸣般的掌声,人人都欢喜得掉泪了。散会之后,人人都和这位新戒酒的人物握手;第二天他的薪金就提高了——他成了全城的话题,也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一切经过又在报上发表了。
乔治·本顿照例每隔三个月犯戒一次,可是每次都有人忠心耿耿地把他挽救过来,对他下一番工夫,而且还给他谋到很好的职位。后来他被领到全国各地去,以一个戒了酒的醉汉的资格到处讲演;他获得很多的听众,起了很大很大的作用。
他在家乡很孚众望,而且很有信用——在他不喝酒的时候——因此他居然能够盗用一位首要公民的名义从银行里提到一笔巨款。大家运用了很大的压力,以求使他免于这次冒名提款的后果,而且部分地成功了——他只被“拘留”了两年。在一年期满时,那些乐善好施的人不倦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最后的成功,于是他口袋里带着免罪证从监狱里出来,这时候囚犯之友社特地在门口迎接他,还给他找好了差事,薪金颇为优厚,其他一切乐善好施的人也来了,大家都对他进忠告,并给他鼓励和帮助。爱德华·密尔士曾经有一次在穷得走投无路的时候,到囚犯之友社去申请介绍职业,可是人家一问:“你当过囚犯吗?”马上就把他打发了。
当这一切正在进行的期间,爱德华·密尔士一直在不声不响地与逆境奋斗。他还是很穷,不过他是一家银行里的一个受人尊重和信任的出纳员,薪金收入很牢靠,也还够用。乔治·本顿从不和他接近,也从来没有人听见他探听过爱德华的消息。后来乔治动辄就离开这个城市,很久不回来;于是就有关于他在干坏事的谣言,可是并无确实的根据。
一个冬天的晚上,有几个蒙面的强盗闯入那个银行,恰好只有爱德华·密尔士一人在里面。他们叫他说出开暗锁的方法,好让他们能把保险柜打开。他不肯说,他们就威胁他,要他的命。他说东家信任他,他不能背叛这种信任。如果非叫他死不可,他尽可以死,可是他一日活着,他就一日要忠于主人,所以他始终不肯说出打开保险柜暗锁的开法。结果强盗们就把他打死了。
侦探追缉了罪犯,为首的原来就是乔治·本顿。死者的孤儿寡妇获得了广泛的同情,全国所有的报纸一致要求全国所有的银行凑集一笔豪爽的捐款,接济失去了经济来源的死者家属,借此表示他们对这位被害的出纳员的忠诚和英勇的表扬。结果募得一大堆硬币,总数居然有五百元之多——全国的银行平均每家将近捐了一分钱的八分之三。出纳员自己那家银行极力设法证明(可是遭到了可耻的失败)这位无比的忠仆账目不清,说他是自己用大头棒敲破了脑子自杀的,以图逃避查账和处罚——这就是他表示感谢的方式。
乔治·本顿被传受审。于是人人都似乎忘记了死者的孤儿寡妇,只顾替可怜的乔治担心。大家千方百计地营救他,凡是金钱和势力所能做的都做到了,可是完全无效——他被判了死刑。马上州长就被减刑或免刑的请求所包围了:呈递请愿书的有泪眼汪汪的少女;有悲伤的老姑娘;有动人哀怜的寡妇代表团;有一群一群的令人感动的孤儿。可是不行,州长这一回始终不肯让步。
乔治·本顿在狱中信奉了宗教,这个喜讯立即遍传各处。从此以后,他的牢房里就经常挤满了姑娘们和妇女们,还有许多鲜花;一天到晚老有人祷告、唱圣歌、做谢恩祈祷、讲道、哭泣,从不中断,只有调换人的时候才偶尔有五分钟暂时的间歇。
这套把戏一直继续到犯人上绞架的时候,于是乔治·本顿戴着黑帽子,在当地最慈祥、最善良的一群恸哭的观众面前得意扬扬地回了老家。在若干时期内,他的坟上天天都有鲜花,墓石上刻着这样一句碑文:“毕生奋斗,终获成功。”碑文上面还刻了一只向上指着的手。
那位勇敢的出纳员的墓石上刻的碑文是这样:“只要你纯洁、诚实、冷静、勤勉、体谅别人,你就永远也不会……”
不知是谁叫那碑文就是这样止住,可是反正有人吩咐过要这么办。
据说现在那位出纳员的家属处境非常困窘,可是那没有关系;有些识好歹的人不愿意叫他那种勇敢和忠心的行为湮没无闻,已经募集了四万二千元——用来建筑了一座纪念他的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