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 (2)
推荐阅读: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新章节!
那些出了问题的孩子,绝不是因为他们比一般孩子性知识少,恰恰相反,他们从各种途径获得了更多的性知识,他们的兴趣被唤起了。由于他们一贯缺少理性的自我约束力,一贯对自己和他人没有责任感,不计后果地放纵自己。
正确的两性观绝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是一个人整个价值观、人生观的一部分。孩子只要有良好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他一定会同时有健康的两性观。性教育的重点应该是世界观和爱情观教育。
家长们不仅要在意识上给孩子以健康的爱情观引导,也要尽力以自己和配偶的相处,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从父母身上领略到美满的男女关系,才会对两性相处有信心,才能以健康的心态为自己找到爱情,找到美好的性,找到一生的幸福。
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只要没有诱因,孩子就没必要拿说谎来为难自己,孩子天生不会说谎。孩子天生是不会说谎的。
圆圆四岁时,我和她爸爸带着她在北京已漂了近两年。户口没着落,房子也没有,我们一家和另外一个姓高的朋友合租了一个有三间平房的小院,圆圆管那人叫高叔叔。高叔叔很喜欢圆圆,经常和她说话。当时我们想找个能解决户口和住房的地方安顿下来,正好烟台有两家设计院希望我先生去面谈,于是我们带着圆圆一起去烟台。临走前,因为考虑到能不能谈成还是个悬而未决的事,没必要向别人声张;所以先生在临走前一天遇到小高时,说我们准备回内蒙古老家去。
到烟台后,和一家招聘单位初步谈好条件,决定来这里,但先生需要留下试用一周。于是我带着圆圆先回北京。因为我考虑事情还是要等到先生在那里工作一周后才能最后确定,为稳妥起见,在回京的火车上对圆圆说:你回去见到高叔叔不要对他说我们来烟台了。
圆圆懂事地点点头。
结果,我和她回到那个小院后,圆圆一看到小高,就赶快宣布:“高叔叔,我不能告诉你我去哪里了。”小高说:“你不是回内蒙古了吗?”圆圆说:“不是,我妈妈不让我告诉你我去哪里了。”弄得我只好把实话都讲出来。
我们到烟台后,单位很快把户口给办好,还给了我们一套三室的房子。漂泊几年后,来到这样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有了这样一份安稳的生活,这让我们觉得非常幸福,心里很感谢招聘我们过来的院长,于是春节回老家时花二百元买了一对有蒙古特色的工艺小银碗,准备作为老家特产带回去向院长表示感谢。
我和先生从没给任何领导送过礼,这一次送这个小工艺品虽说只是出于感谢,但真拿着“礼物”带着圆圆往院长家走时,心里还是有些不好意思,似乎很害怕别人知道。圆圆不理解我们的心情,她来去都兴高采烈的,很为自己去给别人送了点什么而愉快。所以当我们回来走到楼下,看到和我们同住一个楼的她爸爸单位的同事时,她就兴冲冲地对那人说:“熊伯伯,我们刚才去院长爷爷家,给院长爷爷送礼去了!”她爸爸尴尬得只有嘿嘿笑的份儿。
这些事现在看来只是笑话,很有趣,当时却弄得我们很不自在,有些下不了台。但我们没责怪孩子一句,也没有试图再说任何一点掩饰话来圆这个场。如果当时为了面子,当着孩子的面说些谎话,我们自己可能不尴尬了,却是教给孩子说假话。这样的事不合算。
我们一直注意发展圆圆的诚实品格,除非是极偶尔的情况下出于善意的需要,否则绝不教她说假话;同时我们也注意尽量以身作则,自己首先做诚实的人。
“不说谎”是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一个假话连篇的人,即使他以世俗的标准看有多么“成功”,他实质上也不是个幸福的人,因为他的道德一直悬空着。
小孩子都非常聪明,能很细腻地体察大人的反应。可能是那次“给院长爷爷送礼”让我们一瞬间脸上流露的窘迫太多,圆圆回家后似乎有一些不安,她觉得自己做错事了。我们立即安慰说,没事,原来只是觉得没必要说,你说了也没关系。她爸爸更嘉奖似地抱起她说:爸爸就这么点秘密,全让你给抖落出来了!宛如她做了件有功的事。
我们都笑起来,圆圆一下子轻松了。
圆圆在一天天长大,越来越懂事,她以后肯定不会因为我们这样一种坦然的态度,就总去“抖落爸爸的秘密”。有些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能明白,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她只要有健康的心理,就一定会把握好这个分寸。
如果说某个孩子有说谎的坏毛病,这一定是他的成长环境出了什么问题。
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每个孩子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来的。
首先是模仿大人。虽然没有一个家长故意去教孩子说假话,即使经常说谎的家长也并不喜欢自己的孩子说谎。但如果家长在和孩子相处中,为了哄孩子听话,经常用一些假话来骗他;或者是家长经常对别人说假话,不时地被孩子耳闻目睹,孩子就会慢慢学会说假话。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长出于成人社会里的某种掩饰需求,经常说些虚饰的话,虽说并无道德上的不妥,只是一种社会交往技巧,但如果被年龄尚小的孩子注意到,也会给孩子留下说假话的印象,教会他们说假话。
墨子就染丝这件事比喻教育上的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所以如果孩子出现说谎的毛病,家长一定要首先进行自我反省。
造成孩子说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压力”,即家长比较严厉,对孩子的每一种过错都不轻易放过,都要批评指责,甚至打骂;或者是家长太强势,说一不二,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不体恤孩子的一些愿望。这些都会造成孩子的情绪经常性地紧张和不平衡,他们为了逃避处罚、达到愿望或取得平衡,就去说假话。
一位母亲为她孩子的说谎问题来向我咨询。她和她爱人都是博士,从她身上可以看出知识分子的良好修养,我想她孩子说谎应该不是从父母那里模仿的。
她的孩子是个女孩,当时读初二。我和这位母亲就从具体的事情上聊起。
她说,就拿最近的一次说吧。我花1000多元给我女儿买一个彩屏电子词典,一再嘱咐她不要丢了,因为我这个孩子经常丢东西,她从小就有丢三落四的毛病,说过她多少次也改不了,她爸因为这事有一次惩罚她在房间里一动不动站了两个小时。她得到这个彩屏词典也非常喜欢,向我们保证说要认真保管,肯定丢不了。结果这么贵的词典用了一个多月就丢了,丢了她也不跟我说。我发现她词典不在了,问怎么回事,她说是借给同学了。我让她赶快要回来,结果好几天拿不回来。她开始几天总说那个同学忘了给她带来,追问了几天她说要回来了,但转手又借给另一个同学。我有些怀疑,让她两天后必须拿回来。两天后她对我说要回来了,但放在教室里了。我不信,说要第二天亲自跟着她到教室看看,她到这个时候还装得很镇静。直到第二天早晨我真要跟着她去学校,她才哭了,说词典丢了,承认她这些天一直在骗我。
这位母亲说,以前孩子说谎还有些不自在,现在那么多天编谎话骗家长,居然说得像真的,没事人似的。她不能理解自己那么用心教育孩子,孩子怎么能学会撒谎。她说她能原谅孩子丢东西,但不能原谅她说谎骗人。
我能理解这位妈妈的气愤,但这件事让我听得内心隐隐作痛。这位妈妈只看到了孩子丢东西的过失和撒谎的过错,却没有细心体会孩子在那些日子内心所受的煎熬。
我对这位妈妈说:就这件事情中孩子的表现,应该不叫说谎,她只是想隐藏一件事。孩子丢了东西,根本不是你以为的没事人似的,她内心其实很痛苦。正常情况下,孩子应该寻找父母帮助解决,可你的孩子为什么不去寻求你们的帮助,宁可以拖延和撒谎来应付?这是因为她没有把父母当作不幸的分担者。孩子这样的反应肯定是出于经验,我可以猜测,在你们以前的生活中,一定是孩子一做错了事,总会遭到批评,是这样吗?
这位妈妈想了想,点点头说,我们对她要求是挺严的。
我说,你们认为严格对孩子好,但孩子可不觉得好。她知道,这件事告诉了父母,不但词典不能找回来,还会挨一顿批评——她干吗要把一件坏事变成两件呢。所以她宁可选择隐瞒。
这位妈妈有些吃惊地说,这样分析是有些道理,不过我们从来不打不骂孩子,她做错了事,只是批评她几句,最多罚站一会儿。这有什么呀,哪个孩子不挨父母批评呢。再说,纸包不住火,靠说假话拖延那么些天有必要吗?
这位妈妈不知道儿童其实十分好面子,大人以为无所谓的事,儿童往往会看得很严重。我们绝不能以我们的感觉来衡量孩子的压力。大人经常随口批评孩子几句,就像说平常话一样,可它们给孩子留下的,却是非常消极的情绪体验。尽管孩子也知道纸包不住火,事情用不了几天终会露馅,但为了逃避大人训斥,她就能拖几天算几天,这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
并非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紧张,那几天其实她天天都生活在紧张之中。不管成年人还是孩子,为隐瞒一件事而不断撒谎,是很痛苦的,事实上没有人喜欢撒谎。孩子宁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诉家长——这其实是个信号,说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孩子在潜意识中已不信任家长,并且排斥家长。作为主动方和强势方的家长必须要进行反思,必须要改变自己了,否则以后可能会因此产生一系列的麻烦。
我把这些想法对家长讲了,她不住地点头。我能感觉到她是在真诚地反思自己。她有些为难地问我,那你说我以后该怎么办,孩子犯了错误难道我们装作没看见,就不说吗,那样能行吗?
我说,这不是个装不装的问题,而是你如何理解孩子的问题。你们以前的失误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错误,所以批评一直贯穿在生活中,似乎家长不说,孩子就不懂得改变,不说就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事实上,犯错误是儿童成长的必修课,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错误,用不着一发现孩子哪里做得不好,就批评教育一顿。在让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说”往往是最好的“说”。孩子犯了错误心里已经很难过了,家长给予理解,倒往往比给予批评更能让孩子记住教训。即使说,也要采用不让孩子丢面子的说法。
博士点点头。我看她很愿意听,就继续说:就孩子经常丢东西这个坏毛病,既然已经说过许多遍,而且惩罚过,都没效果,说明这些方法都没用。如果再用下去,不但丢东西的问题解决不了,还让孩子多出了说谎的毛病。以后在这个问题上要用“办法”来帮助她,而不是用“批评”来教育她。
我给她举了自己的例子。比如我女儿圆圆有一次乘出租车把太阳帽摘下来放在旁边座位上,下车忘了拿;又过一段时间和我一起乘出租车,又差点因为同样的原因把新买的一件衣服丢在车上。我们就总结,以后乘出租车,绝不能把东西随手放在座位上,一定要拿在手里,不要嫌麻烦。如果拎了几个袋子,要放在下车的门口,这样就不会丢东西了。
帮助孩子想一些预防方案比批评有效得多。如果孩子真有一个毛病无法改变,只要问题不是太大,可以随他去。用“理解”和“办法”都解决不了的毛病,用“批评”一般来说也解决不了。爱一个人不也包含着对他缺点的接纳吗?
这位博士妈妈是个特别善于学习的人,她是我遇到最能诚恳地探讨并进行反思的家长。我们这次谈话后,她又和我通过几次电话,她对于“不让孩子丢面子”这一点领悟得非常好,夫妻俩在处理方式上想了很多办法,完全不和孩子冲突了。她说孩子不仅不再“说谎”,而且性情也平稳了许多,学习成绩也有明显进步。我仅从她的语气中,就能听出她一家人转变后的轻松。
那些出了问题的孩子,绝不是因为他们比一般孩子性知识少,恰恰相反,他们从各种途径获得了更多的性知识,他们的兴趣被唤起了。由于他们一贯缺少理性的自我约束力,一贯对自己和他人没有责任感,不计后果地放纵自己。
正确的两性观绝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是一个人整个价值观、人生观的一部分。孩子只要有良好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他一定会同时有健康的两性观。性教育的重点应该是世界观和爱情观教育。
家长们不仅要在意识上给孩子以健康的爱情观引导,也要尽力以自己和配偶的相处,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从父母身上领略到美满的男女关系,才会对两性相处有信心,才能以健康的心态为自己找到爱情,找到美好的性,找到一生的幸福。
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只要没有诱因,孩子就没必要拿说谎来为难自己,孩子天生不会说谎。孩子天生是不会说谎的。
圆圆四岁时,我和她爸爸带着她在北京已漂了近两年。户口没着落,房子也没有,我们一家和另外一个姓高的朋友合租了一个有三间平房的小院,圆圆管那人叫高叔叔。高叔叔很喜欢圆圆,经常和她说话。当时我们想找个能解决户口和住房的地方安顿下来,正好烟台有两家设计院希望我先生去面谈,于是我们带着圆圆一起去烟台。临走前,因为考虑到能不能谈成还是个悬而未决的事,没必要向别人声张;所以先生在临走前一天遇到小高时,说我们准备回内蒙古老家去。
到烟台后,和一家招聘单位初步谈好条件,决定来这里,但先生需要留下试用一周。于是我带着圆圆先回北京。因为我考虑事情还是要等到先生在那里工作一周后才能最后确定,为稳妥起见,在回京的火车上对圆圆说:你回去见到高叔叔不要对他说我们来烟台了。
圆圆懂事地点点头。
结果,我和她回到那个小院后,圆圆一看到小高,就赶快宣布:“高叔叔,我不能告诉你我去哪里了。”小高说:“你不是回内蒙古了吗?”圆圆说:“不是,我妈妈不让我告诉你我去哪里了。”弄得我只好把实话都讲出来。
我们到烟台后,单位很快把户口给办好,还给了我们一套三室的房子。漂泊几年后,来到这样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有了这样一份安稳的生活,这让我们觉得非常幸福,心里很感谢招聘我们过来的院长,于是春节回老家时花二百元买了一对有蒙古特色的工艺小银碗,准备作为老家特产带回去向院长表示感谢。
我和先生从没给任何领导送过礼,这一次送这个小工艺品虽说只是出于感谢,但真拿着“礼物”带着圆圆往院长家走时,心里还是有些不好意思,似乎很害怕别人知道。圆圆不理解我们的心情,她来去都兴高采烈的,很为自己去给别人送了点什么而愉快。所以当我们回来走到楼下,看到和我们同住一个楼的她爸爸单位的同事时,她就兴冲冲地对那人说:“熊伯伯,我们刚才去院长爷爷家,给院长爷爷送礼去了!”她爸爸尴尬得只有嘿嘿笑的份儿。
这些事现在看来只是笑话,很有趣,当时却弄得我们很不自在,有些下不了台。但我们没责怪孩子一句,也没有试图再说任何一点掩饰话来圆这个场。如果当时为了面子,当着孩子的面说些谎话,我们自己可能不尴尬了,却是教给孩子说假话。这样的事不合算。
我们一直注意发展圆圆的诚实品格,除非是极偶尔的情况下出于善意的需要,否则绝不教她说假话;同时我们也注意尽量以身作则,自己首先做诚实的人。
“不说谎”是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一个假话连篇的人,即使他以世俗的标准看有多么“成功”,他实质上也不是个幸福的人,因为他的道德一直悬空着。
小孩子都非常聪明,能很细腻地体察大人的反应。可能是那次“给院长爷爷送礼”让我们一瞬间脸上流露的窘迫太多,圆圆回家后似乎有一些不安,她觉得自己做错事了。我们立即安慰说,没事,原来只是觉得没必要说,你说了也没关系。她爸爸更嘉奖似地抱起她说:爸爸就这么点秘密,全让你给抖落出来了!宛如她做了件有功的事。
我们都笑起来,圆圆一下子轻松了。
圆圆在一天天长大,越来越懂事,她以后肯定不会因为我们这样一种坦然的态度,就总去“抖落爸爸的秘密”。有些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能明白,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她只要有健康的心理,就一定会把握好这个分寸。
如果说某个孩子有说谎的坏毛病,这一定是他的成长环境出了什么问题。
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每个孩子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来的。
首先是模仿大人。虽然没有一个家长故意去教孩子说假话,即使经常说谎的家长也并不喜欢自己的孩子说谎。但如果家长在和孩子相处中,为了哄孩子听话,经常用一些假话来骗他;或者是家长经常对别人说假话,不时地被孩子耳闻目睹,孩子就会慢慢学会说假话。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长出于成人社会里的某种掩饰需求,经常说些虚饰的话,虽说并无道德上的不妥,只是一种社会交往技巧,但如果被年龄尚小的孩子注意到,也会给孩子留下说假话的印象,教会他们说假话。
墨子就染丝这件事比喻教育上的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所以如果孩子出现说谎的毛病,家长一定要首先进行自我反省。
造成孩子说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压力”,即家长比较严厉,对孩子的每一种过错都不轻易放过,都要批评指责,甚至打骂;或者是家长太强势,说一不二,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不体恤孩子的一些愿望。这些都会造成孩子的情绪经常性地紧张和不平衡,他们为了逃避处罚、达到愿望或取得平衡,就去说假话。
一位母亲为她孩子的说谎问题来向我咨询。她和她爱人都是博士,从她身上可以看出知识分子的良好修养,我想她孩子说谎应该不是从父母那里模仿的。
她的孩子是个女孩,当时读初二。我和这位母亲就从具体的事情上聊起。
她说,就拿最近的一次说吧。我花1000多元给我女儿买一个彩屏电子词典,一再嘱咐她不要丢了,因为我这个孩子经常丢东西,她从小就有丢三落四的毛病,说过她多少次也改不了,她爸因为这事有一次惩罚她在房间里一动不动站了两个小时。她得到这个彩屏词典也非常喜欢,向我们保证说要认真保管,肯定丢不了。结果这么贵的词典用了一个多月就丢了,丢了她也不跟我说。我发现她词典不在了,问怎么回事,她说是借给同学了。我让她赶快要回来,结果好几天拿不回来。她开始几天总说那个同学忘了给她带来,追问了几天她说要回来了,但转手又借给另一个同学。我有些怀疑,让她两天后必须拿回来。两天后她对我说要回来了,但放在教室里了。我不信,说要第二天亲自跟着她到教室看看,她到这个时候还装得很镇静。直到第二天早晨我真要跟着她去学校,她才哭了,说词典丢了,承认她这些天一直在骗我。
这位母亲说,以前孩子说谎还有些不自在,现在那么多天编谎话骗家长,居然说得像真的,没事人似的。她不能理解自己那么用心教育孩子,孩子怎么能学会撒谎。她说她能原谅孩子丢东西,但不能原谅她说谎骗人。
我能理解这位妈妈的气愤,但这件事让我听得内心隐隐作痛。这位妈妈只看到了孩子丢东西的过失和撒谎的过错,却没有细心体会孩子在那些日子内心所受的煎熬。
我对这位妈妈说:就这件事情中孩子的表现,应该不叫说谎,她只是想隐藏一件事。孩子丢了东西,根本不是你以为的没事人似的,她内心其实很痛苦。正常情况下,孩子应该寻找父母帮助解决,可你的孩子为什么不去寻求你们的帮助,宁可以拖延和撒谎来应付?这是因为她没有把父母当作不幸的分担者。孩子这样的反应肯定是出于经验,我可以猜测,在你们以前的生活中,一定是孩子一做错了事,总会遭到批评,是这样吗?
这位妈妈想了想,点点头说,我们对她要求是挺严的。
我说,你们认为严格对孩子好,但孩子可不觉得好。她知道,这件事告诉了父母,不但词典不能找回来,还会挨一顿批评——她干吗要把一件坏事变成两件呢。所以她宁可选择隐瞒。
这位妈妈有些吃惊地说,这样分析是有些道理,不过我们从来不打不骂孩子,她做错了事,只是批评她几句,最多罚站一会儿。这有什么呀,哪个孩子不挨父母批评呢。再说,纸包不住火,靠说假话拖延那么些天有必要吗?
这位妈妈不知道儿童其实十分好面子,大人以为无所谓的事,儿童往往会看得很严重。我们绝不能以我们的感觉来衡量孩子的压力。大人经常随口批评孩子几句,就像说平常话一样,可它们给孩子留下的,却是非常消极的情绪体验。尽管孩子也知道纸包不住火,事情用不了几天终会露馅,但为了逃避大人训斥,她就能拖几天算几天,这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
并非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紧张,那几天其实她天天都生活在紧张之中。不管成年人还是孩子,为隐瞒一件事而不断撒谎,是很痛苦的,事实上没有人喜欢撒谎。孩子宁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诉家长——这其实是个信号,说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孩子在潜意识中已不信任家长,并且排斥家长。作为主动方和强势方的家长必须要进行反思,必须要改变自己了,否则以后可能会因此产生一系列的麻烦。
我把这些想法对家长讲了,她不住地点头。我能感觉到她是在真诚地反思自己。她有些为难地问我,那你说我以后该怎么办,孩子犯了错误难道我们装作没看见,就不说吗,那样能行吗?
我说,这不是个装不装的问题,而是你如何理解孩子的问题。你们以前的失误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错误,所以批评一直贯穿在生活中,似乎家长不说,孩子就不懂得改变,不说就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事实上,犯错误是儿童成长的必修课,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错误,用不着一发现孩子哪里做得不好,就批评教育一顿。在让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说”往往是最好的“说”。孩子犯了错误心里已经很难过了,家长给予理解,倒往往比给予批评更能让孩子记住教训。即使说,也要采用不让孩子丢面子的说法。
博士点点头。我看她很愿意听,就继续说:就孩子经常丢东西这个坏毛病,既然已经说过许多遍,而且惩罚过,都没效果,说明这些方法都没用。如果再用下去,不但丢东西的问题解决不了,还让孩子多出了说谎的毛病。以后在这个问题上要用“办法”来帮助她,而不是用“批评”来教育她。
我给她举了自己的例子。比如我女儿圆圆有一次乘出租车把太阳帽摘下来放在旁边座位上,下车忘了拿;又过一段时间和我一起乘出租车,又差点因为同样的原因把新买的一件衣服丢在车上。我们就总结,以后乘出租车,绝不能把东西随手放在座位上,一定要拿在手里,不要嫌麻烦。如果拎了几个袋子,要放在下车的门口,这样就不会丢东西了。
帮助孩子想一些预防方案比批评有效得多。如果孩子真有一个毛病无法改变,只要问题不是太大,可以随他去。用“理解”和“办法”都解决不了的毛病,用“批评”一般来说也解决不了。爱一个人不也包含着对他缺点的接纳吗?
这位博士妈妈是个特别善于学习的人,她是我遇到最能诚恳地探讨并进行反思的家长。我们这次谈话后,她又和我通过几次电话,她对于“不让孩子丢面子”这一点领悟得非常好,夫妻俩在处理方式上想了很多办法,完全不和孩子冲突了。她说孩子不仅不再“说谎”,而且性情也平稳了许多,学习成绩也有明显进步。我仅从她的语气中,就能听出她一家人转变后的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