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争斗?平衡?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寡人无疾最新章节!
刘凌跟着两个哥哥一步步来到阶上之后,简直是度日如年。
那些大臣们用自以为别人听不见,其实大部分人都听得见的声音小声议论纷纷,这让站在台阶上的刘凌越发局促。
“是不是太一?尤其那眼睛……”
“三殿下比大殿下和二殿下高那么多……此点肖似高祖啊!”
“我观此子,眼神清澈,举止有度,不像是冷宫里长大的皇子能培养出来的风骨,难道东宫的徐祭酒这么厉害?我家那不成器的儿子也在国子监,怎么整日还是一股纨绔习气?”
“听说方国公家那个幺儿去东宫侍读了?不是说等再大一点送到军中去历练的吗?”
“哎,陛下要他侍读,方国公还能如何?”
“也是,方国公在不在?上朝还能看看小儿子,也算是安慰了。”
一群人正在议论纷纷,刘凌好奇地随着议论的人群扭过头,顺着众人的目光在文官队伍里找到了魏坤的父亲。
魏坤是老来子,方国公魏灵则如今已经年近六十,方口阔鼻,丝毫没有老态龙钟之态,反倒有一种豁达的气度,魏坤眉目和他很像,一望便知是父子。
魏坤等几个侍读都在阶下候着,庄扬波紧张地在宣政殿前找着祖父的踪迹,魏坤和方国公目光有了个交接,互相点点头便再无交流,唯有戴良对着自己的祖父沈国公挤眉弄眼,祖孙两都没有个正经。
不过沈国公家向来如此,大家也见怪不怪,笑笑也没有议论。
“三弟的脸,倒是出众,让为兄的羡慕的很吶!”大皇子有些吃味地看了刘凌一眼,“就是不知道你到底是不是那么像高祖,竟然让这些大人们吃惊成这样!”
“我也不明白,约莫有哪里特别像吧。我倒是羡慕大哥,我也想长得像父皇一样……”
刘凌笑了笑。
三兄弟,论长相确实大皇子最像皇帝,论神态,则二皇子更像,刘凌这么一说,大皇子和二皇子眉头都展开了一点。
然而那些阶上阶下的议论根本没有断绝,反倒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直到五更二刻的更鼓敲过,赞者请了众朝官入殿,三兄弟被引着在殿下一个角落里站定,那些各处扫来的眼光还是不停的在刘凌身上穿梭。
一进殿,最显眼的位置就挂着那副《东皇太一图》,趁着皇帝没入座,这张图前又挤满了大臣,平日看这张高祖图看的眼睛都长茧子的这些大臣都是图新鲜,看看神仙图再看看刘凌,露出各种各样的神色。
“等这孩子长大了,这朝还怎么上……”一个年轻点的官员偷偷和上司吐槽,“就跟高祖看着我们上朝似得……”
“你说这是什么道理?都五世孙了,还跟祖宗长得一样……高祖的血脉就这么厉害?”
刘凌闭了闭眼,定神将将那些窃窃私语抛之脑后,不去考虑这些带来的得失。他根本不明白自己的父皇将这幅东皇太一图挂在这么显眼的位置,又安排他们就站在这幅画下是什么缘故。
简直就像是插标卖儿画个图像似得。
看到以高祖为原型的那位神仙凝视着自己,刘凌觉得脸都有些烧,只能将眼神移向别的位置。
没一会儿,刘未到了。
这位陛下很少迟到,不过听说昨日他的头风又犯了,所以早上起的迟了点。这两年他夜里头风频频发作,能忍着一直不断朝,已经是少有的勤勉了。
刘未坐上御座,眼神从刘凌等三人身上扫过,待看到一身朝服的刘凌满身英气,再看看他们头顶上的《东皇太一图》,满意地点了点头,吩咐岱山准备开朝。
随着赞者的唱和,今日的早朝开始了。
早朝一开始,就犹如宣政殿内被施展了某种法术一般,之前那些充满好奇和八卦的气氛顿时荡然无存,也没有人再看那副画,人人眼观鼻鼻观心,随着宰相出列开始一条条说着今日该议的事情,所有的大臣的心神完全被国政朝事所吸引,重新成为了刘凌和其他皇子们心目中向往的那种大人形象。
这就是我代国的朝堂!
这就是撑起我代国天下的能人志士!
凝望着大臣们一个一个出列各抒己见,有理有据,无论是大皇子还是二皇子,包括刘凌,都激动的整个人都在颤抖。
当今世上,除了他们这些皇子,还有几人能在十几岁的少年时期接触到代国最中枢的政治中心?
身为皇子,就算历经磨难,也能成常人所不能及!
刘恒和刘祁甚至已经开始幻想起自己可以从政的那一日了,到那时,他们该如何的意气风发,挥斥方遒……
唯有刘凌,几乎是立刻被大臣们话中的内容所吸引,聚精会神地凝听着,希望能将自己学过的东西和这些大人话中的意思联系起来。
“……泰山年初地动,不仅耽误了春耕,还使不少百姓的牛羊受到了损伤,现在宋州、中州地方人心惶惶,全靠当地官府赈抚恐怕力不能及,两州刺史都希望京中能够赈济。”
奏事的是中书省的中书令柳原琮,也是位年高德劭的老大人。
可惜中书令的话一出,马上就有户部的官员站出来反对。
“年初地动,又不是春耕之时,那时正在农闲,怎么会耽误了春耕?!春天耕种无非是耕田播种,又不是秋收,只要人力不损,就不会耽误秋收。去年和州发洪水,河工上花了不少赋税,今年各地都要春耕,若年头就掏空了国库,夏季再有灾害,岂不是更要危急?”
户部管着财政,反对的理由也很充分。
“臣建议宋州地方官员向周边四州拆借粮草和物资,秋收后归还……”
“去年的赋税刚刚上缴国库,地方上也是内库空虚,拿什么来拆借!”
工部的大臣上前驳斥。
“地动毁坏了不少房屋倒是其次,中州有回报,中州的河渠也因为地动出现了损毁和破裂的情况,如果人力都用来修补地动毁坏的房屋以及忙着春耕的话,河渠的隐患就会在夏天集中爆发,如果黄河再度泛滥,就会和去年一样,仅仅治水和赈灾就要掏空国库大半的银两!”
“应该先救灾!”
“应该先修河工!”
“春耕要紧!”
“春日多雨,百姓流离失所,若身无可蔽,时疫必定横行,一旦蔓延开来,就不是一州一府之事了!”
“你们都是杞人忧天,泰山的地动只是小灾,当地自己就能解决,他们只是不愿意担这个关系,又想要京中发放赈粮和赈银好层层克扣!”
一时间,刚刚还肃穆庄严的朝堂,顿时吵得犹如集市一般。几位刚刚在阶下还勾肩搭背聊得火热的大人们就差没有挽起袖子干架了。
三位皇子叹为观止地看着他们进行着辩论,再看刘未,就像是没听见他们在吵什么一般冷静地开口:
“关于宋州和中州地动之事,诸位爱卿还有什么要奏的?”
随着刘未的一句话,原本并没有动作的刑部侍郎颤巍巍地从椅子上立起了身子,虚弱地开口:“臣也有奏!”
代国律,朝臣七十而致仕,实际上,很少有人真的到七十岁才致仕,大部分在身体开始变差的时候,皇帝就会委婉地提醒他们该“致仕”了。
但当今的六部,有两位主事都已经超过了六十岁,一位是二皇子的曾外祖父吏部尚书方孝庭,一位是刑部的尚书王昱。
方孝庭是一坐这位置坐了十几年,刘未曾经换过一位吏部尚书,结果根本镇不住吏部错综复杂的关系,那我倒霉蛋的吏部尚书愣是被排挤的没几个月就称病还乡了,结果这个位置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位子,刘未只能把已经升到门下省长官的方孝庭再请回来主持大局。
这位刑部尚书则是年过五十才坐上这个位置,是个无功无过的中庸人物,既没有什么亮点升官,也没有什么错误可以贬下去,一坐也是十年。
如今王尚书得了风痹,上朝都要刘未看座,今年之内大概也要致仕了。
听到一般不发表意见的王尚书居然也开了口,皇帝意外极了。
“陛下,诸位同僚,你们都只注意是否赈灾,会不会有疫病,要不要春耕,却没想过如果春耕受阻,这么多青壮的年轻人无所事事,在乡野间会造成多大的麻烦。每逢大灾过后,地痞无赖路霸山贼越见增多,为何?其实大多数都是活不下去的苦人。为保国之根本,臣提议各地更要注意灾民流窜的问题……”
“正是如此,所以春耕决不能断!京中必须要调粮调种子,想法子租借农户耕牛!”
“户部没钱!”
“如果不能春耕,让年轻人去服徭役,修理河工,反正不能让他们闲着!”
“放屁!不春耕秋收收不上来粮食,国库还是没钱!”
“河工不修,夏天一场大水,种什么淹死什么,白费力气还没收成!”
“我就不信会年年大水!”
“三弟,你有没有觉得这些大人们,有些……”二皇子戳戳身边的刘凌,咋舌道:“有些太激动了?”
刘凌扫了一眼争得唾沫横飞的大臣们,赞同地点了点头:“肝火旺盛,这些大人们身体都很好。”
“他们说的是个死循环,根本没办法解决啊……”
大皇子听得头疼不已,也悄悄加入了议论,“地动之后房屋尽毁,劳力修了房屋就没办法春耕,没办法春耕秋天就没有吃的也没有税交,总不能饿一年吧?可不修房屋春雨连绵老人孩子就要生病,时疫传播开劳力生病还是不能春耕,不但不能春耕,说不定命都没了,还带累别人……”
二皇子点了点头,又补充了一句:“河工不修的话,夏天要是又洪水泛滥,连房子带地都没了……”
刘凌皱着眉头,陷入了思考。
户部不愿意拨银子,是因为如今才是年头,各处都要用钱,这些都是去年年末户部已经分配好的,一旦在赈灾上投入过大,没熬到秋收各地就要告急。
从户部之人的话中也可以听出,地方官员每次一遇到灾害就把事情往严重里报,好获得户部的赈济结果层层盘剥各级吃饱恐怕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户部根本不愿意再当冤大头动国库的钱,希望地方上各级想办法。
这件事,工部是站在户部这里的,所以将河道受损的事情扯出来,希望受灾地区放弃今年的春耕,将劳力投入到河工上去,靠借粮度过难关。因为河工关系到整个黄河沿岸所有州府而非受灾一地,各地的州府为了夏天不被水淹使春耕毁于一旦,多少都要借一点给地方度过难关。
而吏部和刑部恐怕是站在地方这边,刑部的意思委婉地点出了地方上的官员恐怕人手不够,如果赈济不够及时,暴民就要作乱,唯有京中传出会赈灾的消息,百姓们才会留在原地各司其职,不生变故。
吏部并未发言,但不发一言就是最大的支持。地方上的官员赈济出彩,政绩就会很出色,任满一定会得到升迁,但职位就这么多,平调或升迁都会破坏现在的格局,除非宋州和和州有必须要重用的势力,否则一动不如一静。
京中赈济属于朝廷援助,这样的政绩属于户部,地动是天灾不是*,当地官员既不用受罚也不会因为这个得到升迁,无功无过……
兵部和礼部的尚书都一言不发,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底下各位大臣也都在直抒己见,分析厉害,希望皇帝能够听从自己的意见。
“这样根本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
刘祁撇了撇嘴。
“又不是谁大声就听谁的!”
大皇子只将眼睛一眨不眨地望向御座上的皇帝,似乎那样就能从他的脸上看出什么答案似的。
可惜这位陛下无悲无喜,坐在御座上稳如泰山,根本没有露出任何为难或者愤怒的神态。
刘凌虽然能够分析出各部的想法,但是他经验毕竟不足,又是第一次听政,自己脑中都是一团乱,一下子觉得户部的想法是对的,要是层层盘剥那些赈灾之物到不了百姓手里,还不如地方上自己互相拆借解决;
一下子又觉得如果处理不当时疫蔓延,就不是小事。
“可惜太玄真人不在京中,否则问一问他今年夏天可会雨水泛滥,就能知道是先修河工还是先春耕了。”
不知是哪位大臣提起了这个话头,一干大臣像是想到了什么,齐刷刷地看向文官末位里站着的钦天监监正。
可怜那监正被看的浑身冒汗,结结巴巴地说:“去年冬天天暖,雪水融化,多,多雨不能确定,水量量大是有可能的……”
“这般模棱两可!”
工部尚书开始怀念那位道骨仙风、每每准确预报灾情让工部做好准备的老仙人了。
“方尚书,你一向足智多谋,可有什么高见?”
刘未敲了敲御案,突然开口。
听到自己的曾外祖父被点到了名字,刘祁带着复杂的神色向着方孝庭看了去,好奇他会说出什么。
“高见不敢当,臣认为,当务之急,是应该知道当地的灾情如何,再决定是赈抚还是当地官员自行解决。”
方孝庭公允地回答:“如今京中各部的建议都建立在灾情严重或根本不严重的猜测上,但和州和宋州情况是否有地方官员汇报的那么严重,户部的疑虑是不是正当的,应当有御史台的御使去当地进行巡查,再做结论。”
御史台里最后一根硬骨头都死谏去了,现在御史台的御史大夫还是你的门生,还不是你说的算!
几个和方派不对付的大臣只能在心中腹诽。
刘凌原本推测吏部是倾向地方官员的,此时再听方孝庭说着很是公允,顿时有些奇怪。
照理说,应该夸大地方上的灾情,想法子牟利才是。
正因为猜不透,刘凌越发仔细地观察诸位大臣的神色变化,尤其是明显和方孝庭有矛盾的那些,当看到他们的神色不是不以为然就是隐有忿忿之后,便开始怀疑御史台其实也和吏部有所勾结。
往这个方向推断,他的思路也就越发清晰。
莫非御史台其实也受吏部控制,只要御史台派出巡查御史,得回来的消息一定是利于吏部那一方的?
六部之间本身就互有矛盾,御史台倒向吏部,对身为外戚派中坚力量的方孝庭有什么好处呢?
如果……
御史台弹劾谁德行有亏,那位官员肯定是要接受三司共审的。外台监察地方官员德行,同样有风闻奏事、弹劾官员的权利。官员在监察期间职位不能空缺,谁上就是吏部说了算,这么一来,官员的任免,无形中又受到了吏部的控制,方孝庭可以将附庸自己的人换上去。
即使那位官员被查明是冤枉的,为了避嫌也不能再在原本的职务任职,而是平调处理,所有的政绩和人脉关系就毁于一旦。
只是这样的手段不能重复上演,用上这样渠道的对象一定是难啃的硬骨头,可有了这样的能量,谁还敢忤逆这位原本就权势滔天的吏部尚书?
难怪二哥的曾外祖父有“隐相”之称,这样的能量,无怪乎父皇不敢宠爱方淑妃,也只能等着方孝庭到致仕的年纪。
就如同他当年等死了一手遮天的王宰一般。
有御史台的遮阳伞,地方官员也能做的稳稳当当,即使遭受弹劾,也能被御史台压下去,除非再上告到大理寺……
大理寺!
难怪父皇要将大理寺卿的孙子做二哥的伴读!
难怪庄扬波的父亲回京晋升的路上出了事!
不是为了平衡,是为了夺回官员任免之权!
刘凌恍然大悟地向着御座上的皇帝看去,眼神中油然升起了敬佩之情。
不说这他的父皇是不是无情冷酷,待他学到这般的帝王心术,不知还要多久。
就算学到了这样的帝王心术,他真的能如父皇一般运用娴熟,在这么多各怀心思的官员之中达到自己的目的吗?
在刘凌看向刘未之前,刘未就已经悄悄地对三个孩子进行了考察。方孝庭发言之时,他就已经装作换个舒服的姿势微微向着三个孩子的方向偏了偏,心中有了自己的考量。
大儿子刘恒只顾着对他察言观色,见自己看过来,还慌慌张张地低下头去,言行颇有些猥琐,让他心中有些不悦。
昔日他跟着皇后时,因为皇后出身大家,还算是言行有度,现在越发鬼头鬼脑,不似正行。
二儿子刘祁则是看着自己的曾外祖父,满脸迷惑,似乎是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说出这么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
这样的套话换了谁都能说出来,哪里需要一位大员和稀泥!
待看到刘凌时,刘未意外地眯了眯眼。
这孩子好像能听懂?
难道是他对老三抱有太大期望,又在高看了吗?
可是下一刻,刘未就被老三的举动惊得坐直了身子。
刘凌竟将眼神移向了大理寺卿,继而转向了刘祁,面上露出了思考之色!
他竟能想到大理寺卿去?
他到底想到了什么!
刘未根本连底下大臣在讨论什么都顾不得了,余光不停往刘凌方向乱扫。
然后就撞进了一双敬佩的眼神之中。
刘未莫名的产生了些微醺之意,有些像小时候自己做的出色时,母后那种高兴神采。
这么多年了,他又一次感觉到手握大权,运筹帷幄的成就感。
看着殿下在方孝庭的发言后突然默然一片,刘未突然高深莫测地笑了。
“不必让御史台兴师动众去一趟中州,朕这里已经得了消息。”
哈?
啊?
满朝大臣面面相觑,露出意外的神情。
方孝庭的神色倒是自若,可吏部有不少官员的表情却变得紧张起来。
刘祁莫名其妙地看了看皇帝又看了曾外祖父,刘恒则竖起耳朵,仔细听着刘未接下来的话。
“年初朕送走太玄真人的时候,派了禁中侍卫和鸿胪寺官员护送他一程,朕劳烦真人在和州和宋州受灾区域盘桓一阵,细细查看受灾情况。太玄真人精通天文地理,河工水利,对渠道受损情况也会有所察觉,所以朕并没有太过担心此事,只等着消息进京。”
刘未的话如同石破天惊一般,惊起一片议论。
太玄真人春祭过后就走了,谁也没想到他的行程这么快,不过五六日的功夫就已经到了和州和宋州,还把消息送了回来!
那么大的年纪,快马加鞭还带着侍卫和鸿胪寺官员,莫非是用飞的不成?
一群官员想起太玄真人在京中各种鬼神莫测的传闻,顿时露出惊若天人的表情,对刘未不拘一格用了道门众人做耳目也深深地敬畏了起来。
天下道门,何止三千之数?
加上元山道门,崇道的代国在每州每府都有不少道观和信众,就连朝中大臣有许多都是天师道的信众。
难怪太玄真人以年朽之躯来了京中,一任就是这么多年,原来皇帝是等着用的这一天。
刘未见他们诧异够了,也享受够了各方敬畏或惶恐的眼神,微微一笑:“昨天傍晚,鸿胪寺已经用驿站快报送回了太玄真人一行人的查探结果,当地的灾情没有地方官员汇报的那么严重,不过是震塌了一些人的房子罢了,当地官员差用徭役就能修补……”
“陛下,那河工?”
工部尚书面露忧色。
“河道确实受损,但仅有宋州一段,动用千余人就能修复。”刘未昨夜自己估算过了,心中有底,直接点起大理寺卿的名字。
“大理寺卿庄骏!”
“臣在!”
庄骏立刻出列。
“和州、宋州以及各地流刑还未判决的犯人约有多少?”
“若只算和州和宋州,上半年约有三百多人,算上各地,千人绰绰有余,但大多数州府太过偏远,臣不建议千里迢迢调用流刑犯人前往宋州,以免延误河防。可以将重罪的犯人减罪一等,允许犯人戴罪立功,以劳刑替代流刑,在当地服刑,也算是人尽其用。”
大理寺卿庄骏不假思索地回答。
“这主意不错,死了或者关在牢里都是浪费人力,不如罚去做工。动用这些犯人,工期延误就罪加一等,不由得他们不加紧施工。”刘未心中宽慰,同意了大理寺卿庄骏的建议。
“刑部尚书王昱,你协助大理寺卿安排好此事,河道事关万民,并非小事,不得延误!”
“是!”
病弱年老的王尚书虚弱无力地回答完之后,有些迟疑地又开口:“只是陛下,臣从去年入冬以来,风痹越发严重,臣两次请求致仕,陛下都未曾答应,臣也想为陛下分忧,可臣的身体……”
这是不愿意得罪人了。
王尚书也是没办法,大理寺负责审讯裁断、刑部负责复核,若吏部希望他从中作梗,他帮了,就要延误河工,万一夏天有灾,他全家脑袋都不够砍的。
可要不帮,王家子弟又不是没人出仕,他自己也快要到告老还乡的年纪了,弄个晚节不保也是难看。
还不如急流勇退,赶紧跑了好。
偏偏皇帝不知道想什么,死活要把他在火坑上按着。
“这件事朕也思虑过好多次了,只是朝中还需要王爱卿这样的中流砥柱支撑大局,所以迟迟不肯放卿回乡。”
刘未话中颇有倚重之意,但很快就话锋一转:
“如今朕倒是寻了一个合适的人选,即将协助王爱卿你处理部中事务。待您将部中事宜交接完毕确定无误了,朕就命吏部安排你荣归故里,致仕还乡。”
如果说太玄真人早已经探查完了和州和宋州的情况像是往河里丢了一颗巨石的话,那刘未给几次致仕而不成的刑部尚书找了个接替人选,就如同天上掉下了个火球砸中了御座一般。
“陛下,这于理不合,没经过吏部考核、刑部行走就直接……”
方孝庭心中如同擂鼓,强抑着不安上前反对。
“所以朕才说让他先跟着王尚书学习一阵子,等到能够接手后再接替吏部尚书。吏部考核更是不必,此人为官两任吏部评级皆是上上,两任期间治下从无冤假错案,刑部也经过考核确认无误,最是合适的人选!”
刘未站起身子,一指殿外。
“来人啊,去把偏殿候着的湖州刺史庄敬请上来!”
“啊!”
站在刘凌身边的刘祁惊得发出了异响,然后连忙慌张地把嘴掩住。
刘凌也是松了口气,从皇帝开始说话起,他的神经就一直紧绷,生怕错过了父皇说过的每一个字,待听到这里,他便知道一切已经尘埃落定,再无反对的余地。
连传闻中已经失踪在半路上不知生死的庄大人都悄悄回了京中,他原本就是回京接任京中朝官的,资历和才干都足够了。
三个皇子都朝着大理寺卿庄骏看去,只见得这位老大人先也是露出迷茫的神色,然后就是狂喜,可见父皇连他都瞒住了,谋划绝不是一天两天。
随着刘未的声音,殿内的侍卫从偏殿方向请出一位官员来,右臂上还缠着绷带,一看就是受伤未愈,好在脚步轻快,显然不是什么大伤。
此人白面微须,气度闲适,又是在湖州那等富饶之地做官,通身一副富贵乡里养出来的精细,见到皇帝就跪下先叩谢过君恩。
整个早朝一波三折,朝中不少大臣都已经开始在心中默默念诵高祖保佑,要到了这个时候都看不出皇帝开始出手肃清吏治了,那简直就是见鬼。
只是这位皇帝每次不动作则已,一动作起来便是改天换地,一朝上的官员人心惶惶,甚至不知道明日开始如何站队才是。
方孝庭的脸色也是铁青,待看到御座阶下角落里站着的二皇子,神色才算好了一点,给了御史台御史大夫一个眼色。
想要老夫在增外孙面前失去威严,没那么容易!
“陛下,庄敬才干资历虽然足以胜任刑部尚书之职,但其父乃是大理寺卿,其子又是刑部尚书,岂非荒谬!就算为了避嫌……”
御史大夫出列,给出了一个根本无法反驳的理由。
“诸位爱卿不必如此紧张。”
刘未似笑非笑。
“庄敬协助王尚书理事至少还要半年才能接手刑部之务,这半年,大理寺卿庄骏也要渐渐将两位少卿培养起来,日后进入门下省时不会乱了手脚。”
门下省?
一干大臣倒吸了一口凉气。
“门下省江侍郎被太医院诊出患了心疾,已经不适合早起上朝,他提出致仕,朕已经准了,半年后庄敬接手刑部,庄老大人则接任江侍郎的职位,进入门下省,并无勾连之嫌。”
刘未看向同为宰相的江侍郎,这位是太后时期就当权的门下侍郎,他母后提拔起来的人才,也是斗倒昔日王宰的中坚力量,终于在今日步下了历史舞台。
他也算是贯彻了自己对母后的诺言,由始至终都辅佐了自己,并且以致仕离开朝堂成全了自己的道义,理应厚待。
中书侍郎和门下侍郎便是代国俗称的“宰相”,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门下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中书省的中书侍郎被称为“宰”,门下省的门下侍郎被称为“相”,两职已经位极人臣。
为了提拔一个刑部尚书,平衡吏部权利过大的危机,皇帝竟硬生生提拔起一位宰相,让旧相回乡了!
一时间,所有大臣看向二皇子的眼神也愈发莫测起来。
未来宰相的孙子,父亲又是刑部尚书,家中一门纯臣日后前途无限,却留在他身边做伴读,莫非……
刘祁像是没有接受到他们的目光,自顾自的数着地砖。
大皇子脸色变了又变,最终化为一声叹息。
这场博弈,毫无疑问的由皇帝大获全胜,直到散朝以后许多官员都还犹如梦游,像是方孝庭一系的官员,简直是怒不可遏急冲冲地奔出了宣政殿,似乎是不想再呆一刻。
也能理解,失败者总是不愿意让人看到气急败坏的一面的。
三位皇子等群臣散尽都没有被允许离开宣政殿,只能紧张地等着坐在御座上的皇帝进行今日的考核。
第一次听政就看到这种大戏,也不知是惊吓还是惊喜。
殿外传来庄扬波抱着父亲又哭又笑的声音,刘祁忍不住会心一笑。只是没过一会儿,殿外内侍斥责他们御前失仪轰跑他们的声音就紧跟着也传了过来,刘祁忍不住捂住眼睛,对庄扬波那个爹也没了什么期待。
居然被宦官轰跑了!
刘凌倒是好奇的很。他心中已经盘算着若有机会,向那位大难不死的庄敬大人借来《凡人集仙录》后面几卷看一看。
也许对他或有裨益。
可惜那位庄大人刚才一直没什么话,还总是低着头,没什么眼神接触,也没混个脸熟。
为什么他的伴读不是庄扬波呢,这样接触那位大人,二哥一定会生气的吧?
不如直接向二哥求个人情?说不定二哥好借些?
三兄弟各有各的盘算,刘未在御座上等了半天没等到几个儿子敬佩万分马屁连连的结局,有些失望地开口询问:
“你们几个,可有所得?”
大皇子和二皇子张口正准备说出自己的领悟,刘未却像是只是随便问问一般摆了摆手,“第一日听政,没什么领悟也是正常,等听的多了,就能听懂了。朕今日教你们第一课,就是如何维护君臣的道义。”
我们有所得啊,父皇!
让我们说话啊,父皇!
老大和老二被硬生生打断了自己的话,心中泪流满面。
刘未的手指在御座上弹跳,颇为自得地说道:“对老而无用的官员优待致仕,体现的是皇帝的恩赐;不愿意尸位素餐,全身而退,体现的是官员的道义。有时候,道义更是对社稷的一种责任,你们回去后细细思量,好生写一篇策论来。”
咦?
咦?
为什么会转到官员致仕上去?
怎么还有功课?
刘凌听到“功课”头皮就是一紧,眼前显现出薛太妃和陆博士借由他作为传话筒据理力争的场景。
再加上一个父皇……
刘未见到三个儿子如遭雷击的表情,心中老怀大慰,挥挥手,让他们退下了。
“呵呵,你们还有的学呢……”
刘凌跟着两个哥哥一步步来到阶上之后,简直是度日如年。
那些大臣们用自以为别人听不见,其实大部分人都听得见的声音小声议论纷纷,这让站在台阶上的刘凌越发局促。
“是不是太一?尤其那眼睛……”
“三殿下比大殿下和二殿下高那么多……此点肖似高祖啊!”
“我观此子,眼神清澈,举止有度,不像是冷宫里长大的皇子能培养出来的风骨,难道东宫的徐祭酒这么厉害?我家那不成器的儿子也在国子监,怎么整日还是一股纨绔习气?”
“听说方国公家那个幺儿去东宫侍读了?不是说等再大一点送到军中去历练的吗?”
“哎,陛下要他侍读,方国公还能如何?”
“也是,方国公在不在?上朝还能看看小儿子,也算是安慰了。”
一群人正在议论纷纷,刘凌好奇地随着议论的人群扭过头,顺着众人的目光在文官队伍里找到了魏坤的父亲。
魏坤是老来子,方国公魏灵则如今已经年近六十,方口阔鼻,丝毫没有老态龙钟之态,反倒有一种豁达的气度,魏坤眉目和他很像,一望便知是父子。
魏坤等几个侍读都在阶下候着,庄扬波紧张地在宣政殿前找着祖父的踪迹,魏坤和方国公目光有了个交接,互相点点头便再无交流,唯有戴良对着自己的祖父沈国公挤眉弄眼,祖孙两都没有个正经。
不过沈国公家向来如此,大家也见怪不怪,笑笑也没有议论。
“三弟的脸,倒是出众,让为兄的羡慕的很吶!”大皇子有些吃味地看了刘凌一眼,“就是不知道你到底是不是那么像高祖,竟然让这些大人们吃惊成这样!”
“我也不明白,约莫有哪里特别像吧。我倒是羡慕大哥,我也想长得像父皇一样……”
刘凌笑了笑。
三兄弟,论长相确实大皇子最像皇帝,论神态,则二皇子更像,刘凌这么一说,大皇子和二皇子眉头都展开了一点。
然而那些阶上阶下的议论根本没有断绝,反倒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直到五更二刻的更鼓敲过,赞者请了众朝官入殿,三兄弟被引着在殿下一个角落里站定,那些各处扫来的眼光还是不停的在刘凌身上穿梭。
一进殿,最显眼的位置就挂着那副《东皇太一图》,趁着皇帝没入座,这张图前又挤满了大臣,平日看这张高祖图看的眼睛都长茧子的这些大臣都是图新鲜,看看神仙图再看看刘凌,露出各种各样的神色。
“等这孩子长大了,这朝还怎么上……”一个年轻点的官员偷偷和上司吐槽,“就跟高祖看着我们上朝似得……”
“你说这是什么道理?都五世孙了,还跟祖宗长得一样……高祖的血脉就这么厉害?”
刘凌闭了闭眼,定神将将那些窃窃私语抛之脑后,不去考虑这些带来的得失。他根本不明白自己的父皇将这幅东皇太一图挂在这么显眼的位置,又安排他们就站在这幅画下是什么缘故。
简直就像是插标卖儿画个图像似得。
看到以高祖为原型的那位神仙凝视着自己,刘凌觉得脸都有些烧,只能将眼神移向别的位置。
没一会儿,刘未到了。
这位陛下很少迟到,不过听说昨日他的头风又犯了,所以早上起的迟了点。这两年他夜里头风频频发作,能忍着一直不断朝,已经是少有的勤勉了。
刘未坐上御座,眼神从刘凌等三人身上扫过,待看到一身朝服的刘凌满身英气,再看看他们头顶上的《东皇太一图》,满意地点了点头,吩咐岱山准备开朝。
随着赞者的唱和,今日的早朝开始了。
早朝一开始,就犹如宣政殿内被施展了某种法术一般,之前那些充满好奇和八卦的气氛顿时荡然无存,也没有人再看那副画,人人眼观鼻鼻观心,随着宰相出列开始一条条说着今日该议的事情,所有的大臣的心神完全被国政朝事所吸引,重新成为了刘凌和其他皇子们心目中向往的那种大人形象。
这就是我代国的朝堂!
这就是撑起我代国天下的能人志士!
凝望着大臣们一个一个出列各抒己见,有理有据,无论是大皇子还是二皇子,包括刘凌,都激动的整个人都在颤抖。
当今世上,除了他们这些皇子,还有几人能在十几岁的少年时期接触到代国最中枢的政治中心?
身为皇子,就算历经磨难,也能成常人所不能及!
刘恒和刘祁甚至已经开始幻想起自己可以从政的那一日了,到那时,他们该如何的意气风发,挥斥方遒……
唯有刘凌,几乎是立刻被大臣们话中的内容所吸引,聚精会神地凝听着,希望能将自己学过的东西和这些大人话中的意思联系起来。
“……泰山年初地动,不仅耽误了春耕,还使不少百姓的牛羊受到了损伤,现在宋州、中州地方人心惶惶,全靠当地官府赈抚恐怕力不能及,两州刺史都希望京中能够赈济。”
奏事的是中书省的中书令柳原琮,也是位年高德劭的老大人。
可惜中书令的话一出,马上就有户部的官员站出来反对。
“年初地动,又不是春耕之时,那时正在农闲,怎么会耽误了春耕?!春天耕种无非是耕田播种,又不是秋收,只要人力不损,就不会耽误秋收。去年和州发洪水,河工上花了不少赋税,今年各地都要春耕,若年头就掏空了国库,夏季再有灾害,岂不是更要危急?”
户部管着财政,反对的理由也很充分。
“臣建议宋州地方官员向周边四州拆借粮草和物资,秋收后归还……”
“去年的赋税刚刚上缴国库,地方上也是内库空虚,拿什么来拆借!”
工部的大臣上前驳斥。
“地动毁坏了不少房屋倒是其次,中州有回报,中州的河渠也因为地动出现了损毁和破裂的情况,如果人力都用来修补地动毁坏的房屋以及忙着春耕的话,河渠的隐患就会在夏天集中爆发,如果黄河再度泛滥,就会和去年一样,仅仅治水和赈灾就要掏空国库大半的银两!”
“应该先救灾!”
“应该先修河工!”
“春耕要紧!”
“春日多雨,百姓流离失所,若身无可蔽,时疫必定横行,一旦蔓延开来,就不是一州一府之事了!”
“你们都是杞人忧天,泰山的地动只是小灾,当地自己就能解决,他们只是不愿意担这个关系,又想要京中发放赈粮和赈银好层层克扣!”
一时间,刚刚还肃穆庄严的朝堂,顿时吵得犹如集市一般。几位刚刚在阶下还勾肩搭背聊得火热的大人们就差没有挽起袖子干架了。
三位皇子叹为观止地看着他们进行着辩论,再看刘未,就像是没听见他们在吵什么一般冷静地开口:
“关于宋州和中州地动之事,诸位爱卿还有什么要奏的?”
随着刘未的一句话,原本并没有动作的刑部侍郎颤巍巍地从椅子上立起了身子,虚弱地开口:“臣也有奏!”
代国律,朝臣七十而致仕,实际上,很少有人真的到七十岁才致仕,大部分在身体开始变差的时候,皇帝就会委婉地提醒他们该“致仕”了。
但当今的六部,有两位主事都已经超过了六十岁,一位是二皇子的曾外祖父吏部尚书方孝庭,一位是刑部的尚书王昱。
方孝庭是一坐这位置坐了十几年,刘未曾经换过一位吏部尚书,结果根本镇不住吏部错综复杂的关系,那我倒霉蛋的吏部尚书愣是被排挤的没几个月就称病还乡了,结果这个位置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位子,刘未只能把已经升到门下省长官的方孝庭再请回来主持大局。
这位刑部尚书则是年过五十才坐上这个位置,是个无功无过的中庸人物,既没有什么亮点升官,也没有什么错误可以贬下去,一坐也是十年。
如今王尚书得了风痹,上朝都要刘未看座,今年之内大概也要致仕了。
听到一般不发表意见的王尚书居然也开了口,皇帝意外极了。
“陛下,诸位同僚,你们都只注意是否赈灾,会不会有疫病,要不要春耕,却没想过如果春耕受阻,这么多青壮的年轻人无所事事,在乡野间会造成多大的麻烦。每逢大灾过后,地痞无赖路霸山贼越见增多,为何?其实大多数都是活不下去的苦人。为保国之根本,臣提议各地更要注意灾民流窜的问题……”
“正是如此,所以春耕决不能断!京中必须要调粮调种子,想法子租借农户耕牛!”
“户部没钱!”
“如果不能春耕,让年轻人去服徭役,修理河工,反正不能让他们闲着!”
“放屁!不春耕秋收收不上来粮食,国库还是没钱!”
“河工不修,夏天一场大水,种什么淹死什么,白费力气还没收成!”
“我就不信会年年大水!”
“三弟,你有没有觉得这些大人们,有些……”二皇子戳戳身边的刘凌,咋舌道:“有些太激动了?”
刘凌扫了一眼争得唾沫横飞的大臣们,赞同地点了点头:“肝火旺盛,这些大人们身体都很好。”
“他们说的是个死循环,根本没办法解决啊……”
大皇子听得头疼不已,也悄悄加入了议论,“地动之后房屋尽毁,劳力修了房屋就没办法春耕,没办法春耕秋天就没有吃的也没有税交,总不能饿一年吧?可不修房屋春雨连绵老人孩子就要生病,时疫传播开劳力生病还是不能春耕,不但不能春耕,说不定命都没了,还带累别人……”
二皇子点了点头,又补充了一句:“河工不修的话,夏天要是又洪水泛滥,连房子带地都没了……”
刘凌皱着眉头,陷入了思考。
户部不愿意拨银子,是因为如今才是年头,各处都要用钱,这些都是去年年末户部已经分配好的,一旦在赈灾上投入过大,没熬到秋收各地就要告急。
从户部之人的话中也可以听出,地方官员每次一遇到灾害就把事情往严重里报,好获得户部的赈济结果层层盘剥各级吃饱恐怕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户部根本不愿意再当冤大头动国库的钱,希望地方上各级想办法。
这件事,工部是站在户部这里的,所以将河道受损的事情扯出来,希望受灾地区放弃今年的春耕,将劳力投入到河工上去,靠借粮度过难关。因为河工关系到整个黄河沿岸所有州府而非受灾一地,各地的州府为了夏天不被水淹使春耕毁于一旦,多少都要借一点给地方度过难关。
而吏部和刑部恐怕是站在地方这边,刑部的意思委婉地点出了地方上的官员恐怕人手不够,如果赈济不够及时,暴民就要作乱,唯有京中传出会赈灾的消息,百姓们才会留在原地各司其职,不生变故。
吏部并未发言,但不发一言就是最大的支持。地方上的官员赈济出彩,政绩就会很出色,任满一定会得到升迁,但职位就这么多,平调或升迁都会破坏现在的格局,除非宋州和和州有必须要重用的势力,否则一动不如一静。
京中赈济属于朝廷援助,这样的政绩属于户部,地动是天灾不是*,当地官员既不用受罚也不会因为这个得到升迁,无功无过……
兵部和礼部的尚书都一言不发,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底下各位大臣也都在直抒己见,分析厉害,希望皇帝能够听从自己的意见。
“这样根本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
刘祁撇了撇嘴。
“又不是谁大声就听谁的!”
大皇子只将眼睛一眨不眨地望向御座上的皇帝,似乎那样就能从他的脸上看出什么答案似的。
可惜这位陛下无悲无喜,坐在御座上稳如泰山,根本没有露出任何为难或者愤怒的神态。
刘凌虽然能够分析出各部的想法,但是他经验毕竟不足,又是第一次听政,自己脑中都是一团乱,一下子觉得户部的想法是对的,要是层层盘剥那些赈灾之物到不了百姓手里,还不如地方上自己互相拆借解决;
一下子又觉得如果处理不当时疫蔓延,就不是小事。
“可惜太玄真人不在京中,否则问一问他今年夏天可会雨水泛滥,就能知道是先修河工还是先春耕了。”
不知是哪位大臣提起了这个话头,一干大臣像是想到了什么,齐刷刷地看向文官末位里站着的钦天监监正。
可怜那监正被看的浑身冒汗,结结巴巴地说:“去年冬天天暖,雪水融化,多,多雨不能确定,水量量大是有可能的……”
“这般模棱两可!”
工部尚书开始怀念那位道骨仙风、每每准确预报灾情让工部做好准备的老仙人了。
“方尚书,你一向足智多谋,可有什么高见?”
刘未敲了敲御案,突然开口。
听到自己的曾外祖父被点到了名字,刘祁带着复杂的神色向着方孝庭看了去,好奇他会说出什么。
“高见不敢当,臣认为,当务之急,是应该知道当地的灾情如何,再决定是赈抚还是当地官员自行解决。”
方孝庭公允地回答:“如今京中各部的建议都建立在灾情严重或根本不严重的猜测上,但和州和宋州情况是否有地方官员汇报的那么严重,户部的疑虑是不是正当的,应当有御史台的御使去当地进行巡查,再做结论。”
御史台里最后一根硬骨头都死谏去了,现在御史台的御史大夫还是你的门生,还不是你说的算!
几个和方派不对付的大臣只能在心中腹诽。
刘凌原本推测吏部是倾向地方官员的,此时再听方孝庭说着很是公允,顿时有些奇怪。
照理说,应该夸大地方上的灾情,想法子牟利才是。
正因为猜不透,刘凌越发仔细地观察诸位大臣的神色变化,尤其是明显和方孝庭有矛盾的那些,当看到他们的神色不是不以为然就是隐有忿忿之后,便开始怀疑御史台其实也和吏部有所勾结。
往这个方向推断,他的思路也就越发清晰。
莫非御史台其实也受吏部控制,只要御史台派出巡查御史,得回来的消息一定是利于吏部那一方的?
六部之间本身就互有矛盾,御史台倒向吏部,对身为外戚派中坚力量的方孝庭有什么好处呢?
如果……
御史台弹劾谁德行有亏,那位官员肯定是要接受三司共审的。外台监察地方官员德行,同样有风闻奏事、弹劾官员的权利。官员在监察期间职位不能空缺,谁上就是吏部说了算,这么一来,官员的任免,无形中又受到了吏部的控制,方孝庭可以将附庸自己的人换上去。
即使那位官员被查明是冤枉的,为了避嫌也不能再在原本的职务任职,而是平调处理,所有的政绩和人脉关系就毁于一旦。
只是这样的手段不能重复上演,用上这样渠道的对象一定是难啃的硬骨头,可有了这样的能量,谁还敢忤逆这位原本就权势滔天的吏部尚书?
难怪二哥的曾外祖父有“隐相”之称,这样的能量,无怪乎父皇不敢宠爱方淑妃,也只能等着方孝庭到致仕的年纪。
就如同他当年等死了一手遮天的王宰一般。
有御史台的遮阳伞,地方官员也能做的稳稳当当,即使遭受弹劾,也能被御史台压下去,除非再上告到大理寺……
大理寺!
难怪父皇要将大理寺卿的孙子做二哥的伴读!
难怪庄扬波的父亲回京晋升的路上出了事!
不是为了平衡,是为了夺回官员任免之权!
刘凌恍然大悟地向着御座上的皇帝看去,眼神中油然升起了敬佩之情。
不说这他的父皇是不是无情冷酷,待他学到这般的帝王心术,不知还要多久。
就算学到了这样的帝王心术,他真的能如父皇一般运用娴熟,在这么多各怀心思的官员之中达到自己的目的吗?
在刘凌看向刘未之前,刘未就已经悄悄地对三个孩子进行了考察。方孝庭发言之时,他就已经装作换个舒服的姿势微微向着三个孩子的方向偏了偏,心中有了自己的考量。
大儿子刘恒只顾着对他察言观色,见自己看过来,还慌慌张张地低下头去,言行颇有些猥琐,让他心中有些不悦。
昔日他跟着皇后时,因为皇后出身大家,还算是言行有度,现在越发鬼头鬼脑,不似正行。
二儿子刘祁则是看着自己的曾外祖父,满脸迷惑,似乎是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说出这么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
这样的套话换了谁都能说出来,哪里需要一位大员和稀泥!
待看到刘凌时,刘未意外地眯了眯眼。
这孩子好像能听懂?
难道是他对老三抱有太大期望,又在高看了吗?
可是下一刻,刘未就被老三的举动惊得坐直了身子。
刘凌竟将眼神移向了大理寺卿,继而转向了刘祁,面上露出了思考之色!
他竟能想到大理寺卿去?
他到底想到了什么!
刘未根本连底下大臣在讨论什么都顾不得了,余光不停往刘凌方向乱扫。
然后就撞进了一双敬佩的眼神之中。
刘未莫名的产生了些微醺之意,有些像小时候自己做的出色时,母后那种高兴神采。
这么多年了,他又一次感觉到手握大权,运筹帷幄的成就感。
看着殿下在方孝庭的发言后突然默然一片,刘未突然高深莫测地笑了。
“不必让御史台兴师动众去一趟中州,朕这里已经得了消息。”
哈?
啊?
满朝大臣面面相觑,露出意外的神情。
方孝庭的神色倒是自若,可吏部有不少官员的表情却变得紧张起来。
刘祁莫名其妙地看了看皇帝又看了曾外祖父,刘恒则竖起耳朵,仔细听着刘未接下来的话。
“年初朕送走太玄真人的时候,派了禁中侍卫和鸿胪寺官员护送他一程,朕劳烦真人在和州和宋州受灾区域盘桓一阵,细细查看受灾情况。太玄真人精通天文地理,河工水利,对渠道受损情况也会有所察觉,所以朕并没有太过担心此事,只等着消息进京。”
刘未的话如同石破天惊一般,惊起一片议论。
太玄真人春祭过后就走了,谁也没想到他的行程这么快,不过五六日的功夫就已经到了和州和宋州,还把消息送了回来!
那么大的年纪,快马加鞭还带着侍卫和鸿胪寺官员,莫非是用飞的不成?
一群官员想起太玄真人在京中各种鬼神莫测的传闻,顿时露出惊若天人的表情,对刘未不拘一格用了道门众人做耳目也深深地敬畏了起来。
天下道门,何止三千之数?
加上元山道门,崇道的代国在每州每府都有不少道观和信众,就连朝中大臣有许多都是天师道的信众。
难怪太玄真人以年朽之躯来了京中,一任就是这么多年,原来皇帝是等着用的这一天。
刘未见他们诧异够了,也享受够了各方敬畏或惶恐的眼神,微微一笑:“昨天傍晚,鸿胪寺已经用驿站快报送回了太玄真人一行人的查探结果,当地的灾情没有地方官员汇报的那么严重,不过是震塌了一些人的房子罢了,当地官员差用徭役就能修补……”
“陛下,那河工?”
工部尚书面露忧色。
“河道确实受损,但仅有宋州一段,动用千余人就能修复。”刘未昨夜自己估算过了,心中有底,直接点起大理寺卿的名字。
“大理寺卿庄骏!”
“臣在!”
庄骏立刻出列。
“和州、宋州以及各地流刑还未判决的犯人约有多少?”
“若只算和州和宋州,上半年约有三百多人,算上各地,千人绰绰有余,但大多数州府太过偏远,臣不建议千里迢迢调用流刑犯人前往宋州,以免延误河防。可以将重罪的犯人减罪一等,允许犯人戴罪立功,以劳刑替代流刑,在当地服刑,也算是人尽其用。”
大理寺卿庄骏不假思索地回答。
“这主意不错,死了或者关在牢里都是浪费人力,不如罚去做工。动用这些犯人,工期延误就罪加一等,不由得他们不加紧施工。”刘未心中宽慰,同意了大理寺卿庄骏的建议。
“刑部尚书王昱,你协助大理寺卿安排好此事,河道事关万民,并非小事,不得延误!”
“是!”
病弱年老的王尚书虚弱无力地回答完之后,有些迟疑地又开口:“只是陛下,臣从去年入冬以来,风痹越发严重,臣两次请求致仕,陛下都未曾答应,臣也想为陛下分忧,可臣的身体……”
这是不愿意得罪人了。
王尚书也是没办法,大理寺负责审讯裁断、刑部负责复核,若吏部希望他从中作梗,他帮了,就要延误河工,万一夏天有灾,他全家脑袋都不够砍的。
可要不帮,王家子弟又不是没人出仕,他自己也快要到告老还乡的年纪了,弄个晚节不保也是难看。
还不如急流勇退,赶紧跑了好。
偏偏皇帝不知道想什么,死活要把他在火坑上按着。
“这件事朕也思虑过好多次了,只是朝中还需要王爱卿这样的中流砥柱支撑大局,所以迟迟不肯放卿回乡。”
刘未话中颇有倚重之意,但很快就话锋一转:
“如今朕倒是寻了一个合适的人选,即将协助王爱卿你处理部中事务。待您将部中事宜交接完毕确定无误了,朕就命吏部安排你荣归故里,致仕还乡。”
如果说太玄真人早已经探查完了和州和宋州的情况像是往河里丢了一颗巨石的话,那刘未给几次致仕而不成的刑部尚书找了个接替人选,就如同天上掉下了个火球砸中了御座一般。
“陛下,这于理不合,没经过吏部考核、刑部行走就直接……”
方孝庭心中如同擂鼓,强抑着不安上前反对。
“所以朕才说让他先跟着王尚书学习一阵子,等到能够接手后再接替吏部尚书。吏部考核更是不必,此人为官两任吏部评级皆是上上,两任期间治下从无冤假错案,刑部也经过考核确认无误,最是合适的人选!”
刘未站起身子,一指殿外。
“来人啊,去把偏殿候着的湖州刺史庄敬请上来!”
“啊!”
站在刘凌身边的刘祁惊得发出了异响,然后连忙慌张地把嘴掩住。
刘凌也是松了口气,从皇帝开始说话起,他的神经就一直紧绷,生怕错过了父皇说过的每一个字,待听到这里,他便知道一切已经尘埃落定,再无反对的余地。
连传闻中已经失踪在半路上不知生死的庄大人都悄悄回了京中,他原本就是回京接任京中朝官的,资历和才干都足够了。
三个皇子都朝着大理寺卿庄骏看去,只见得这位老大人先也是露出迷茫的神色,然后就是狂喜,可见父皇连他都瞒住了,谋划绝不是一天两天。
随着刘未的声音,殿内的侍卫从偏殿方向请出一位官员来,右臂上还缠着绷带,一看就是受伤未愈,好在脚步轻快,显然不是什么大伤。
此人白面微须,气度闲适,又是在湖州那等富饶之地做官,通身一副富贵乡里养出来的精细,见到皇帝就跪下先叩谢过君恩。
整个早朝一波三折,朝中不少大臣都已经开始在心中默默念诵高祖保佑,要到了这个时候都看不出皇帝开始出手肃清吏治了,那简直就是见鬼。
只是这位皇帝每次不动作则已,一动作起来便是改天换地,一朝上的官员人心惶惶,甚至不知道明日开始如何站队才是。
方孝庭的脸色也是铁青,待看到御座阶下角落里站着的二皇子,神色才算好了一点,给了御史台御史大夫一个眼色。
想要老夫在增外孙面前失去威严,没那么容易!
“陛下,庄敬才干资历虽然足以胜任刑部尚书之职,但其父乃是大理寺卿,其子又是刑部尚书,岂非荒谬!就算为了避嫌……”
御史大夫出列,给出了一个根本无法反驳的理由。
“诸位爱卿不必如此紧张。”
刘未似笑非笑。
“庄敬协助王尚书理事至少还要半年才能接手刑部之务,这半年,大理寺卿庄骏也要渐渐将两位少卿培养起来,日后进入门下省时不会乱了手脚。”
门下省?
一干大臣倒吸了一口凉气。
“门下省江侍郎被太医院诊出患了心疾,已经不适合早起上朝,他提出致仕,朕已经准了,半年后庄敬接手刑部,庄老大人则接任江侍郎的职位,进入门下省,并无勾连之嫌。”
刘未看向同为宰相的江侍郎,这位是太后时期就当权的门下侍郎,他母后提拔起来的人才,也是斗倒昔日王宰的中坚力量,终于在今日步下了历史舞台。
他也算是贯彻了自己对母后的诺言,由始至终都辅佐了自己,并且以致仕离开朝堂成全了自己的道义,理应厚待。
中书侍郎和门下侍郎便是代国俗称的“宰相”,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门下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中书省的中书侍郎被称为“宰”,门下省的门下侍郎被称为“相”,两职已经位极人臣。
为了提拔一个刑部尚书,平衡吏部权利过大的危机,皇帝竟硬生生提拔起一位宰相,让旧相回乡了!
一时间,所有大臣看向二皇子的眼神也愈发莫测起来。
未来宰相的孙子,父亲又是刑部尚书,家中一门纯臣日后前途无限,却留在他身边做伴读,莫非……
刘祁像是没有接受到他们的目光,自顾自的数着地砖。
大皇子脸色变了又变,最终化为一声叹息。
这场博弈,毫无疑问的由皇帝大获全胜,直到散朝以后许多官员都还犹如梦游,像是方孝庭一系的官员,简直是怒不可遏急冲冲地奔出了宣政殿,似乎是不想再呆一刻。
也能理解,失败者总是不愿意让人看到气急败坏的一面的。
三位皇子等群臣散尽都没有被允许离开宣政殿,只能紧张地等着坐在御座上的皇帝进行今日的考核。
第一次听政就看到这种大戏,也不知是惊吓还是惊喜。
殿外传来庄扬波抱着父亲又哭又笑的声音,刘祁忍不住会心一笑。只是没过一会儿,殿外内侍斥责他们御前失仪轰跑他们的声音就紧跟着也传了过来,刘祁忍不住捂住眼睛,对庄扬波那个爹也没了什么期待。
居然被宦官轰跑了!
刘凌倒是好奇的很。他心中已经盘算着若有机会,向那位大难不死的庄敬大人借来《凡人集仙录》后面几卷看一看。
也许对他或有裨益。
可惜那位庄大人刚才一直没什么话,还总是低着头,没什么眼神接触,也没混个脸熟。
为什么他的伴读不是庄扬波呢,这样接触那位大人,二哥一定会生气的吧?
不如直接向二哥求个人情?说不定二哥好借些?
三兄弟各有各的盘算,刘未在御座上等了半天没等到几个儿子敬佩万分马屁连连的结局,有些失望地开口询问:
“你们几个,可有所得?”
大皇子和二皇子张口正准备说出自己的领悟,刘未却像是只是随便问问一般摆了摆手,“第一日听政,没什么领悟也是正常,等听的多了,就能听懂了。朕今日教你们第一课,就是如何维护君臣的道义。”
我们有所得啊,父皇!
让我们说话啊,父皇!
老大和老二被硬生生打断了自己的话,心中泪流满面。
刘未的手指在御座上弹跳,颇为自得地说道:“对老而无用的官员优待致仕,体现的是皇帝的恩赐;不愿意尸位素餐,全身而退,体现的是官员的道义。有时候,道义更是对社稷的一种责任,你们回去后细细思量,好生写一篇策论来。”
咦?
咦?
为什么会转到官员致仕上去?
怎么还有功课?
刘凌听到“功课”头皮就是一紧,眼前显现出薛太妃和陆博士借由他作为传话筒据理力争的场景。
再加上一个父皇……
刘未见到三个儿子如遭雷击的表情,心中老怀大慰,挥挥手,让他们退下了。
“呵呵,你们还有的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