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龙颜一怒重振威11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大明辰最新章节!
经历了小太监的刺杀,撤了魏忠贤侍君之职,换了太监总管王承恩,这是崇祯登基以来,整理宦官集团重大的措施改革,某种意义削弱了魏忠贤的势力。或许,在别人看来,崇祯因为小太监的刺杀,就算逃过一劫,也会在心里留下阴影,吓得不敢上朝。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就是死里逃生的崇祯,看见任何人都会想起小太监刺杀他时流露出凶狠的眼神。然而,崇祯毕竟是崇祯,不是熹宗,不像他哥哥那般窝囊,落了水没被淹死,活活被吓死。
崇祯只用一天时间调整自己,第二日接着上朝,他的心理素质比熹宗强多了。倘若,他比熹宗还要胆小,估计他再也不敢上朝了。面对朝臣,他只字不提被人刺杀。因为朝中没有几个大臣关心他的生死,他死了,还有第二个皇上。这天下是大明的天下,皇帝是老朱家的皇帝,死了他一个朱由检,还有朱由晟、朱由栩,后面还有很多朱油....
这就是皇帝的悲哀,朝中没有心腹大臣,他的喜、他的怒、他的悲、他的伤,只能埋在心里,一个人静下心来慢慢品尝。君和臣,有时候就是分工关系。
太和殿上,崇祯坐在高高的龙椅上,太监王承恩正式伴君入朝,对着殿外的朝臣,高呼道:“吉时已到,百官上朝!”
随着太监王承恩尖着嗓子一声吆喝,殿外的朝臣,文官以施凤来为首,武将由兵部尚书祖大寿领头,分为两排,齐步上阵迈进太和殿。
“臣等拜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各位臣工,平身吧。”
“谢皇上。”
崇祯坐在龙椅上,看着殿下满朝文武,道:“各位臣工,朕登基以来,辽北隐患国事吃紧。先帝在位时,尚有能臣武将克制努尔哈赤,创造了辽远大捷,镇守辽疆守我大明国土不容侵犯。然,先帝驾崩后,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在辽东又开始兴兵闹事,企图南下侵入中原,扰我大明江山。今,江南灾情甚烦朕心,朕惶恐皇太极趁我大明军心不稳,趁虚而入。辽东战事一日不平,朕的江山一日不安。各位臣工,谁愿担当此任,镇守辽东,守我大明国土!”
此话一出,满朝文武议论纷纷,却也无人站出,自告奋勇担当此任。
崇祯见满朝文武交头贴耳,议论此事,摇头叹息,像是遇到了天大的难事,不敢吭声,不悦道:“各位臣工,可有人选?”
满朝文武见崇祯发话,事关国家大事,江山社稷,作为臣子岂敢坐视不理。臣与臣之间,眉目传情,察言观色,似要达成一致,才敢发话。
终于,内阁宰辅施凤来承受不了压力,主动站出,启奏道:“皇上,先帝在位时,曾任震辽将军袁崇焕镇守辽北,三次阻击努尔哈赤,致使努尔哈赤兵败身亡,两年内气数折尽,不敢犯我大明国土。现如今,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卷土重来,意图谋反,臣提议恢复袁崇焕震辽将军一职,即日前往辽东,主持战事。”
施凤来是个老滑头,当年袁崇焕击退努尔哈赤,创造了辽远大捷,熹宗甚为欣喜,准备封赏袁崇焕为护国大将军。只因,袁崇焕为人刚直,不喜和魏忠贤有政治上的来往。魏忠贤就在熹宗面前说袁崇焕的坏话,说袁崇焕杀了努尔哈赤成了辽北最高将领。如果,这时候封赏袁崇焕,封他为护国大将军,难道就不怕他在朝中地位升高,成了三军统帅,到时候向辽东推行战事,杀了努尔哈赤的子孙占领辽阳。铲除了努尔哈赤的余孽,到那时,整个辽北、辽东都在袁崇焕的手中,就不怕袁崇焕成为第二个努尔哈赤吗!
熹宗听信了魏忠贤的谗言,从一开始准备封赏袁崇焕,突然之间变了卦,只字不提袁崇焕在辽北的战果。接着,魏忠贤有意无意向施凤来暗示,熹宗没有打算封赏袁崇焕。如果,施凤来敢在熹宗面前替袁崇焕说一个好字,那就触了熹宗的眉头。左右权衡,施凤来向魏忠贤靠拢,写了折子劝说熹宗要认真对待袁崇焕在辽北取得的战果,不要因为袁崇焕一时的胜利,封赏他、赞美他,不要忘了宋朝的开祖皇帝赵匡胤,是如何黄袍加身的!
施凤来没有直接说出,让熹宗停止袁崇焕的封赏。不过,说了宋太祖的典故,着实令熹宗吓出了冷汗。当皇帝,最忌讳的就是朝中大将手握兵权。取得辽远大捷的袁崇焕,就和当年的赵匡胤差不多,熹宗不得不防。于是,熹宗又听了施凤来的谏言,不仅没有封赏袁崇焕,还撤了他的军衔,贬为县令。
而如今,熹宗驾崩,崇祯做了皇帝。想当年,熹宗听了魏忠贤的谗言,弃袁崇焕不用。不代表,崇祯的想法和熹宗一样,也要听信魏忠贤的谗言,弃袁崇焕不用。
所以,施凤来才会想到重新启用袁崇焕,或许会得到崇祯的肯定。孰不知,施凤来也是见风使舵,没有政治观念、没有节操的人。
崇祯对袁崇焕还是比较理解的,但凡被魏忠贤打压过的人,崇祯都会相信是朝中忠臣。然而,崇祯还没来得及开口,又有大臣站出。
此人是左都御史崔呈秀,是魏忠贤的党羽心腹,奏曰道:“启禀皇上,先帝在位时,袁崇焕有谋反之心,被削职。如今,辽东战事又起,启用被先帝削职的将领,臣担心将士们不服,恳请皇上三思!”
崔呈秀是受魏忠贤的指使,开始阻挠崇祯启用袁崇焕。崇祯不悦,没把崔呈秀的奏请放在心上,挑起眼皮看了看其他大臣,征询道:“各位臣工,可有异议?”
满朝文武都在看魏忠贤的眼色,貌似施凤来的奏请也是敷衍了事。魏忠贤今日看起来,像是不关心国家大事,一言不发站在群臣之首。
崇祯见朝臣无人搭话,只好忍气吞声地盯着魏忠贤,道:“魏忠贤,说说你的看法。”
魏忠贤是个喜怒无常的人,刚刚还在冷着脸,当了一回冷面郎君,见崇祯委下身来向他问话,魏忠贤立马笑得灿烂,贼嘻嘻地道:“皇上,奴才认为袁崇焕这个人,可以用,也可以不用。说他可以用,因为先帝在位时,他有赫赫的战功,威震辽北,是辽军的克星。不可用,是因为我朝中除了袁崇焕,还有很多堪当重任的将领,譬如辽东将军毛文龙、兵部尚书祖大寿,都是将才。奴才担心,任用袁崇焕镇守辽东,只怕袁崇焕会记恨先帝曾经罢了他的官,不肯尽心为朝廷效力。当然,这只是奴才的猜测,不可不防。”
魏忠贤说起这件事,是用商议的语气,和崇祯探讨着。
倘若魏忠贤执意要求崇祯坚决不用袁崇焕,就会适得其反,特招崇祯反感。毕竟,宫中遇刺,崇祯还在记恨魏忠贤想要加害他。
崇祯仔细想想,魏忠贤说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且先不必考虑袁崇焕是否仗着赫赫战功有谋反之心,这些年辽东战事也培养了很多有实际作战的将才,少了他一个袁崇焕,难道我大明就没有会带兵打仗的将军了吗!毕竟是一个没有政治头脑的少年,崇祯还是不太了解,袁崇焕除了会打仗,在军中还有很高的威信。将军会打仗,失了威信,也是空谈。
崇祯从一开始还想着重新启用袁崇焕,被魏忠贤这么一说,又犹豫了。魏忠贤是个老手,他一眼看出崇祯在政治谋略上,缺少了决断。作为一个皇帝,该做决定的时候犹豫,该犹豫的时候又独断,这样的皇帝只能说没有主见。
魏忠贤见崇祯犹豫了,这时候,他又对底下的朝臣使了个眼色。很快,大臣们一个接一个向皇上启奏,恳请皇上打消启用袁崇焕的念头,说袁崇焕是恶虎,不能放虎归山、养虎遗患。大臣们不建议启用袁崇焕,就按九千岁的意思去办,推荐兵部尚书祖大寿接任震辽总兵。
祖大寿当了兵部尚书还不到一年,是从云南被调回来的。兵部尚书是朝中二品大员,掌管军事。祖大寿想不明白,魏忠贤为何盯着他,要把他从兵部尚书的职位上拉下来,调任辽北。
毕竟是当了兵部尚书还不到一年,祖大寿在这个位子上,根基没有扎稳,是个临时工,他的顶头上司,说换人就换人,不需要理由的。
大臣们都举荐祖大寿去辽北,镇守辽东阻击皇太极,到了这个份上,祖大寿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主动请缨,道:“皇上,臣愿往,担当此任。”
既然祖大寿都主动请缨了,崇祯也没什么可说的了,借坡下驴道:“好,朕允了。宣朕旨意,即日起,任祖大寿为震辽总兵,统领辽东军务,阻击皇太极,不得有误!”
“臣领旨,谢皇上隆恩。”
“吾皇英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处理好辽东战事,崇祯这心里直打鼓,也不知道祖大寿这个人靠不靠谱,能否阻击皇太极南下还是一个未知数。只是,君无戏言,崇祯是在大臣们的怂恿下,一时作出了错误的决定。现在想想,还有点孩子气的反悔。当然,贵为九五之尊,立于万人之上,崇祯就算把肠子悔青了,也不能出尔反尔,收回成命。现在,只能赌一把。听起来,崇祯对待国家大事还是儿戏了些,连他自己也搞不清楚,这满朝文武,到底有谁可以镇守辽北!
经历了小太监的刺杀,撤了魏忠贤侍君之职,换了太监总管王承恩,这是崇祯登基以来,整理宦官集团重大的措施改革,某种意义削弱了魏忠贤的势力。或许,在别人看来,崇祯因为小太监的刺杀,就算逃过一劫,也会在心里留下阴影,吓得不敢上朝。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就是死里逃生的崇祯,看见任何人都会想起小太监刺杀他时流露出凶狠的眼神。然而,崇祯毕竟是崇祯,不是熹宗,不像他哥哥那般窝囊,落了水没被淹死,活活被吓死。
崇祯只用一天时间调整自己,第二日接着上朝,他的心理素质比熹宗强多了。倘若,他比熹宗还要胆小,估计他再也不敢上朝了。面对朝臣,他只字不提被人刺杀。因为朝中没有几个大臣关心他的生死,他死了,还有第二个皇上。这天下是大明的天下,皇帝是老朱家的皇帝,死了他一个朱由检,还有朱由晟、朱由栩,后面还有很多朱油....
这就是皇帝的悲哀,朝中没有心腹大臣,他的喜、他的怒、他的悲、他的伤,只能埋在心里,一个人静下心来慢慢品尝。君和臣,有时候就是分工关系。
太和殿上,崇祯坐在高高的龙椅上,太监王承恩正式伴君入朝,对着殿外的朝臣,高呼道:“吉时已到,百官上朝!”
随着太监王承恩尖着嗓子一声吆喝,殿外的朝臣,文官以施凤来为首,武将由兵部尚书祖大寿领头,分为两排,齐步上阵迈进太和殿。
“臣等拜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各位臣工,平身吧。”
“谢皇上。”
崇祯坐在龙椅上,看着殿下满朝文武,道:“各位臣工,朕登基以来,辽北隐患国事吃紧。先帝在位时,尚有能臣武将克制努尔哈赤,创造了辽远大捷,镇守辽疆守我大明国土不容侵犯。然,先帝驾崩后,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在辽东又开始兴兵闹事,企图南下侵入中原,扰我大明江山。今,江南灾情甚烦朕心,朕惶恐皇太极趁我大明军心不稳,趁虚而入。辽东战事一日不平,朕的江山一日不安。各位臣工,谁愿担当此任,镇守辽东,守我大明国土!”
此话一出,满朝文武议论纷纷,却也无人站出,自告奋勇担当此任。
崇祯见满朝文武交头贴耳,议论此事,摇头叹息,像是遇到了天大的难事,不敢吭声,不悦道:“各位臣工,可有人选?”
满朝文武见崇祯发话,事关国家大事,江山社稷,作为臣子岂敢坐视不理。臣与臣之间,眉目传情,察言观色,似要达成一致,才敢发话。
终于,内阁宰辅施凤来承受不了压力,主动站出,启奏道:“皇上,先帝在位时,曾任震辽将军袁崇焕镇守辽北,三次阻击努尔哈赤,致使努尔哈赤兵败身亡,两年内气数折尽,不敢犯我大明国土。现如今,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卷土重来,意图谋反,臣提议恢复袁崇焕震辽将军一职,即日前往辽东,主持战事。”
施凤来是个老滑头,当年袁崇焕击退努尔哈赤,创造了辽远大捷,熹宗甚为欣喜,准备封赏袁崇焕为护国大将军。只因,袁崇焕为人刚直,不喜和魏忠贤有政治上的来往。魏忠贤就在熹宗面前说袁崇焕的坏话,说袁崇焕杀了努尔哈赤成了辽北最高将领。如果,这时候封赏袁崇焕,封他为护国大将军,难道就不怕他在朝中地位升高,成了三军统帅,到时候向辽东推行战事,杀了努尔哈赤的子孙占领辽阳。铲除了努尔哈赤的余孽,到那时,整个辽北、辽东都在袁崇焕的手中,就不怕袁崇焕成为第二个努尔哈赤吗!
熹宗听信了魏忠贤的谗言,从一开始准备封赏袁崇焕,突然之间变了卦,只字不提袁崇焕在辽北的战果。接着,魏忠贤有意无意向施凤来暗示,熹宗没有打算封赏袁崇焕。如果,施凤来敢在熹宗面前替袁崇焕说一个好字,那就触了熹宗的眉头。左右权衡,施凤来向魏忠贤靠拢,写了折子劝说熹宗要认真对待袁崇焕在辽北取得的战果,不要因为袁崇焕一时的胜利,封赏他、赞美他,不要忘了宋朝的开祖皇帝赵匡胤,是如何黄袍加身的!
施凤来没有直接说出,让熹宗停止袁崇焕的封赏。不过,说了宋太祖的典故,着实令熹宗吓出了冷汗。当皇帝,最忌讳的就是朝中大将手握兵权。取得辽远大捷的袁崇焕,就和当年的赵匡胤差不多,熹宗不得不防。于是,熹宗又听了施凤来的谏言,不仅没有封赏袁崇焕,还撤了他的军衔,贬为县令。
而如今,熹宗驾崩,崇祯做了皇帝。想当年,熹宗听了魏忠贤的谗言,弃袁崇焕不用。不代表,崇祯的想法和熹宗一样,也要听信魏忠贤的谗言,弃袁崇焕不用。
所以,施凤来才会想到重新启用袁崇焕,或许会得到崇祯的肯定。孰不知,施凤来也是见风使舵,没有政治观念、没有节操的人。
崇祯对袁崇焕还是比较理解的,但凡被魏忠贤打压过的人,崇祯都会相信是朝中忠臣。然而,崇祯还没来得及开口,又有大臣站出。
此人是左都御史崔呈秀,是魏忠贤的党羽心腹,奏曰道:“启禀皇上,先帝在位时,袁崇焕有谋反之心,被削职。如今,辽东战事又起,启用被先帝削职的将领,臣担心将士们不服,恳请皇上三思!”
崔呈秀是受魏忠贤的指使,开始阻挠崇祯启用袁崇焕。崇祯不悦,没把崔呈秀的奏请放在心上,挑起眼皮看了看其他大臣,征询道:“各位臣工,可有异议?”
满朝文武都在看魏忠贤的眼色,貌似施凤来的奏请也是敷衍了事。魏忠贤今日看起来,像是不关心国家大事,一言不发站在群臣之首。
崇祯见朝臣无人搭话,只好忍气吞声地盯着魏忠贤,道:“魏忠贤,说说你的看法。”
魏忠贤是个喜怒无常的人,刚刚还在冷着脸,当了一回冷面郎君,见崇祯委下身来向他问话,魏忠贤立马笑得灿烂,贼嘻嘻地道:“皇上,奴才认为袁崇焕这个人,可以用,也可以不用。说他可以用,因为先帝在位时,他有赫赫的战功,威震辽北,是辽军的克星。不可用,是因为我朝中除了袁崇焕,还有很多堪当重任的将领,譬如辽东将军毛文龙、兵部尚书祖大寿,都是将才。奴才担心,任用袁崇焕镇守辽东,只怕袁崇焕会记恨先帝曾经罢了他的官,不肯尽心为朝廷效力。当然,这只是奴才的猜测,不可不防。”
魏忠贤说起这件事,是用商议的语气,和崇祯探讨着。
倘若魏忠贤执意要求崇祯坚决不用袁崇焕,就会适得其反,特招崇祯反感。毕竟,宫中遇刺,崇祯还在记恨魏忠贤想要加害他。
崇祯仔细想想,魏忠贤说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且先不必考虑袁崇焕是否仗着赫赫战功有谋反之心,这些年辽东战事也培养了很多有实际作战的将才,少了他一个袁崇焕,难道我大明就没有会带兵打仗的将军了吗!毕竟是一个没有政治头脑的少年,崇祯还是不太了解,袁崇焕除了会打仗,在军中还有很高的威信。将军会打仗,失了威信,也是空谈。
崇祯从一开始还想着重新启用袁崇焕,被魏忠贤这么一说,又犹豫了。魏忠贤是个老手,他一眼看出崇祯在政治谋略上,缺少了决断。作为一个皇帝,该做决定的时候犹豫,该犹豫的时候又独断,这样的皇帝只能说没有主见。
魏忠贤见崇祯犹豫了,这时候,他又对底下的朝臣使了个眼色。很快,大臣们一个接一个向皇上启奏,恳请皇上打消启用袁崇焕的念头,说袁崇焕是恶虎,不能放虎归山、养虎遗患。大臣们不建议启用袁崇焕,就按九千岁的意思去办,推荐兵部尚书祖大寿接任震辽总兵。
祖大寿当了兵部尚书还不到一年,是从云南被调回来的。兵部尚书是朝中二品大员,掌管军事。祖大寿想不明白,魏忠贤为何盯着他,要把他从兵部尚书的职位上拉下来,调任辽北。
毕竟是当了兵部尚书还不到一年,祖大寿在这个位子上,根基没有扎稳,是个临时工,他的顶头上司,说换人就换人,不需要理由的。
大臣们都举荐祖大寿去辽北,镇守辽东阻击皇太极,到了这个份上,祖大寿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主动请缨,道:“皇上,臣愿往,担当此任。”
既然祖大寿都主动请缨了,崇祯也没什么可说的了,借坡下驴道:“好,朕允了。宣朕旨意,即日起,任祖大寿为震辽总兵,统领辽东军务,阻击皇太极,不得有误!”
“臣领旨,谢皇上隆恩。”
“吾皇英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处理好辽东战事,崇祯这心里直打鼓,也不知道祖大寿这个人靠不靠谱,能否阻击皇太极南下还是一个未知数。只是,君无戏言,崇祯是在大臣们的怂恿下,一时作出了错误的决定。现在想想,还有点孩子气的反悔。当然,贵为九五之尊,立于万人之上,崇祯就算把肠子悔青了,也不能出尔反尔,收回成命。现在,只能赌一把。听起来,崇祯对待国家大事还是儿戏了些,连他自己也搞不清楚,这满朝文武,到底有谁可以镇守辽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