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先秦百家谈最新章节!
老庄一派对生死的态度,其实就更贴近于生死之体,黄老道家提倡是是生死之用。
用就是要让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其在自然或者社会上产生作用而不是空过的,体和用就像一块金子,体是金子本身,用则是如何雕琢金子,其实这两者仅仅是态度与方法不同,但是实际上却是在阐述一个东西。
之前说了黄老道的用,这里就来说说老庄看待的生死之体。
庄子里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死生如昼夜之交替。又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生死在人文社会来看非常具有价值,但是往大了说,其实如同昼夜一样,本身是自然的一种变化,在道家也说,人生之如寄旅,死方归。就是说人生是自然的造化,好比出行寄宿的旅人一般,死亡不过是回到了来的家而已,即使旅店再好,但人终究要归家。
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站在了自然的大体上,生是一种存在,死后,精神归于道,身体归于尘土,重新参与自然的循环,除了人的生死以外,乃至日月升落,地球的成灭,乃至宇宙的变迁,都是一个变动的过程,从产生到毁灭,又从毁灭到生成,循环往复,本身毫无意义,佛教讲叫诸行无常。
但是人文为其赋予了意义,人文和社会为其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在自然死了就是死了,但是在人来说,会有壮烈有重于泰山,也会有遗臭万年,为人唾骂,这是一种建立在人文属性的存在,而这种人文属性,有一个统称,就是礼。
礼这个词在现代被贬义了,我们说封建礼教,这是一个贬义词,因为认为礼束缚了人的思想,其实礼这个词很大,不光是礼节,其实本身是一种社会人文秩序的统称,比如说中国人说汉语,大家约定俗成说普通话,美国则说英语为主,这就是各自社会建立起来的秩序体系,这种秩序体系统称为礼。
而这种礼的存在,则是为了人类社会的稳定“礼之用,和为贵”礼是为了和才存在的,和就是人类社会秩序的稳定,这种稳定是为了人类的个体结为集体能更好的生存与合作,但是这种礼并非稳定的,儒家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恰恰是那个生产力还不足的时代所最稳定的社会结构,用老马的话说,伴随生产力的提升社会的结构会不断变化,而这种变化,本身也是礼。
如果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不适应社会了,或者说社会秩序的维护不再需要其存在的时候,那么这些旧礼就会退出历史舞台,伴随而出的是新礼,我们现在说的民主,人权等等,这些同样是礼的一部分。
而礼乐崩坏就是战争的时代,人们和野兽一样,为了活下去可以不择手段,可以极尽杀戮之能事,这是人类社会的悲哀,但也是人类社会组成的一部分。
而就自然本身来说,礼的意义却并不重要,因为这只是人类社会一种人文产物,他并不会干涉自然的法则变化,就像生死来说,不会因为你为人类做出多大贡献就不用死了,该死的时候一样会死。
再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说,生死是一体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不光是狭义上的人的生死,而是更广义的就在这个瞬间,人的念头,时间的变化就在生,就在死,现代说的量子化,粒子的变化,几乎是忽然的,生的同时就在死,反之死的同时也在生。
生死不二,两者是一体的,佛教大乘八宗之祖龙树菩萨以中观学闻名,龙树菩萨所著中论里开篇做八不偈,里面这么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这里所说的八不中道,就在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直指其空性,也就是其生死不二的那个体。
庄子大宗师里也说朝彻“三日后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这里讲的见独,独是无二之意,也可以说是见到道体,也就是说继续往里深入,生死本身也是一种相,也是一种用,所以生死之变是一种天道之常。
这种生与死,乃至人类社会的秩序,都是昙花一现,仅仅是时间长河里的一个泡,不会恒常存在,而是在永恒的变化中,相与相的流转,金刚经里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既然是变化的,那么又何必好生而恶死呢?就好像你看到一个向左摆脑袋的金狮子,一个向右摆脑袋的金狮子,两个都是金狮子,样子不一样,但是为什么你喜欢这一个而讨厌另一个呢?
道德经说“故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两者同出而异名。”有与无和生与死,都是同出而异名,但是人们却将其分化了,在这种情况下不是觉得可笑吗?
所以老庄一派对于现实社会乃至生死本身,并不在意,而是追求自我的逍遥于超脱,无拘无束的驰骋于天地间,独与精神万物往来,泉涸,两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看起来更唯美更具有人文理性,而相忘于江湖才是常态。
之前提到了下道家的黄帝阴符经,有吧友说阴符经在历史上出现时代不确认,这是确实的,虽然在汉时有提到阴符经,但是确凿的阴符经的流传并为人注疏已经是隋唐时候的事了,在这之前,黄老一派可以确认的代表之作其实是一部叫《黄帝四经》的经典。
黄帝四经自汉以后,就失传了,在道家学说经史一块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直到近代马王堆汉墓出土黄帝四经,才让其重见天日,也可以比较明确的确认其应该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也可以说是黄老一派的代表作。
道教一般认为,有三祖,黄帝为始祖,老子也就是太上老君是道祖,天师张道陵是教祖。
认为黄帝在崆峒问道广成子,后在首阳山炼铜铸轩辕剑,和太清九鼎神丹,乘龙而飞升得道,所以认为黄帝为道教开端,黄老一派尤其引述黄老,但是就历史学来说,真正道家的开端应该是从老子开始。
而实际上老子和孔子的时代,还不算一家,只能算一种学术的雏形,直到后人逐渐将其完善,我们后来将其归为某一家,实际上是后世为了研究方便而归类,但是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并未划分那么清。
像是法家的慎到,申不害都和黄老道家关系密切,如果有兴趣的去百度《黄帝四经》,里面对法度的谈及是很多的,韩非写解老喻老,而齐国以黄老为本,建立了一所最早的大学稷下学宫,孟子曾和荀子在里面辩论,荀子曾任祭酒,对于黄老也颇为推崇。
但是荀子对于庄子一派,却不是很喜欢,黄老道家普遍也有这种感觉,认为庄子一派过度追求隐世,而忽略了现实的意义,认为这是不足的。
其实对于注重自我的解脱,还是要济世救民,这个话题非常的大,之前看到有吧友说天道就是无情的,认为道家就是说不该作为,其实这是不正确的看法,借用佛家一个名词来说叫做顽空,是对无为的一种错解。
有与无都是相对的,道家所说的无为是超出无与有之上的,也就是说说天道无情不在乎众生生命的,实际上是落于了与有相对的无。并非超脱,如果自以为超脱,那就是断灭。
道德经里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句话详解起来要说很多,大致意思就是说无并非完全没有用,但是这里绝对没有说“有”就是可以忽略的,举个例子,一个瓶子,如果是实心的,就无法盛水装东西,但如果瓶身都没有,那就更谈不上使用了,所以说有与无的共同协作如一体之两面,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四经》里在经法一章中有说:“阳窃者疾,阴窃者几(饥),土敝者亡地,人执者失民,党别者乱,此胃(谓)五逆,五逆皆成,□□□□,□地之刚,变故乱常,擅制更爽,心欲是行,身危有(央)(殃),(是)胃(谓)过极失当。”
道家对于治国也是讲究的,包括道德经里也有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等等,其中顺天时,应地利,安稳民心,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这是无论中西还是古今都不会变化的道理,道家也绝对没有反人类的要去干掉人类一说。
道家更提倡的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玄同,有点类似佛教说的中道,儒家的中庸之意。
至于天道或者统治者对待人民,道家认为的态度,应该是:“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皆含阴阳吉凶之变,唯一卦皆吉,这一卦就是“谦”,这个谦可以用来表示道家的意味,其实就是不自持其能,天下万物非我所有,为我所用,天道造化万物,但这种造化绝对不是说有某一个具象化的天道在冥冥中操控这一切。
这种造化是一种自然的变化,好比江河流动,遇山则转,直至归海,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像是进化论,或者遗传学定律一样,在这种变化和巧合中产生了种种奇妙,这些奇妙的造化就是万物的由来,万物聚变,生发,各随其能,聚散离合,这种自然的属性才可以说是天道。
在佛教有一个词叫缘起,否认一个全能的造物主创造了一切,认为因缘聚合而产生万物,就好比种下种子,这是因,种子到开花结果,需要阳光雨露,需要有机肥料无机盐等等的汇聚,这些东西都是缘。
又好比人的身体,想要做成一件事,需要神经元传递信息给大脑,又从大脑传达到手脚身体,而手脚身体,又汇同很多的肌肉纤维以及细胞释放能量,而这些变化又和五脏六腑等等很多系统的共同协作而完成。
这种自发的组织交汇便是一种缘,这种自然的过程,道家给了它一个统称叫天道,所以绝对没有说天道让谁死之类的,而是说每个人乃至生命,都是天道的一部分,天地一指,万物一马一样。
老庄一派对生死的态度,其实就更贴近于生死之体,黄老道家提倡是是生死之用。
用就是要让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其在自然或者社会上产生作用而不是空过的,体和用就像一块金子,体是金子本身,用则是如何雕琢金子,其实这两者仅仅是态度与方法不同,但是实际上却是在阐述一个东西。
之前说了黄老道的用,这里就来说说老庄看待的生死之体。
庄子里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死生如昼夜之交替。又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生死在人文社会来看非常具有价值,但是往大了说,其实如同昼夜一样,本身是自然的一种变化,在道家也说,人生之如寄旅,死方归。就是说人生是自然的造化,好比出行寄宿的旅人一般,死亡不过是回到了来的家而已,即使旅店再好,但人终究要归家。
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站在了自然的大体上,生是一种存在,死后,精神归于道,身体归于尘土,重新参与自然的循环,除了人的生死以外,乃至日月升落,地球的成灭,乃至宇宙的变迁,都是一个变动的过程,从产生到毁灭,又从毁灭到生成,循环往复,本身毫无意义,佛教讲叫诸行无常。
但是人文为其赋予了意义,人文和社会为其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在自然死了就是死了,但是在人来说,会有壮烈有重于泰山,也会有遗臭万年,为人唾骂,这是一种建立在人文属性的存在,而这种人文属性,有一个统称,就是礼。
礼这个词在现代被贬义了,我们说封建礼教,这是一个贬义词,因为认为礼束缚了人的思想,其实礼这个词很大,不光是礼节,其实本身是一种社会人文秩序的统称,比如说中国人说汉语,大家约定俗成说普通话,美国则说英语为主,这就是各自社会建立起来的秩序体系,这种秩序体系统称为礼。
而这种礼的存在,则是为了人类社会的稳定“礼之用,和为贵”礼是为了和才存在的,和就是人类社会秩序的稳定,这种稳定是为了人类的个体结为集体能更好的生存与合作,但是这种礼并非稳定的,儒家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恰恰是那个生产力还不足的时代所最稳定的社会结构,用老马的话说,伴随生产力的提升社会的结构会不断变化,而这种变化,本身也是礼。
如果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不适应社会了,或者说社会秩序的维护不再需要其存在的时候,那么这些旧礼就会退出历史舞台,伴随而出的是新礼,我们现在说的民主,人权等等,这些同样是礼的一部分。
而礼乐崩坏就是战争的时代,人们和野兽一样,为了活下去可以不择手段,可以极尽杀戮之能事,这是人类社会的悲哀,但也是人类社会组成的一部分。
而就自然本身来说,礼的意义却并不重要,因为这只是人类社会一种人文产物,他并不会干涉自然的法则变化,就像生死来说,不会因为你为人类做出多大贡献就不用死了,该死的时候一样会死。
再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说,生死是一体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不光是狭义上的人的生死,而是更广义的就在这个瞬间,人的念头,时间的变化就在生,就在死,现代说的量子化,粒子的变化,几乎是忽然的,生的同时就在死,反之死的同时也在生。
生死不二,两者是一体的,佛教大乘八宗之祖龙树菩萨以中观学闻名,龙树菩萨所著中论里开篇做八不偈,里面这么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这里所说的八不中道,就在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直指其空性,也就是其生死不二的那个体。
庄子大宗师里也说朝彻“三日后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这里讲的见独,独是无二之意,也可以说是见到道体,也就是说继续往里深入,生死本身也是一种相,也是一种用,所以生死之变是一种天道之常。
这种生与死,乃至人类社会的秩序,都是昙花一现,仅仅是时间长河里的一个泡,不会恒常存在,而是在永恒的变化中,相与相的流转,金刚经里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既然是变化的,那么又何必好生而恶死呢?就好像你看到一个向左摆脑袋的金狮子,一个向右摆脑袋的金狮子,两个都是金狮子,样子不一样,但是为什么你喜欢这一个而讨厌另一个呢?
道德经说“故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两者同出而异名。”有与无和生与死,都是同出而异名,但是人们却将其分化了,在这种情况下不是觉得可笑吗?
所以老庄一派对于现实社会乃至生死本身,并不在意,而是追求自我的逍遥于超脱,无拘无束的驰骋于天地间,独与精神万物往来,泉涸,两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看起来更唯美更具有人文理性,而相忘于江湖才是常态。
之前提到了下道家的黄帝阴符经,有吧友说阴符经在历史上出现时代不确认,这是确实的,虽然在汉时有提到阴符经,但是确凿的阴符经的流传并为人注疏已经是隋唐时候的事了,在这之前,黄老一派可以确认的代表之作其实是一部叫《黄帝四经》的经典。
黄帝四经自汉以后,就失传了,在道家学说经史一块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直到近代马王堆汉墓出土黄帝四经,才让其重见天日,也可以比较明确的确认其应该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也可以说是黄老一派的代表作。
道教一般认为,有三祖,黄帝为始祖,老子也就是太上老君是道祖,天师张道陵是教祖。
认为黄帝在崆峒问道广成子,后在首阳山炼铜铸轩辕剑,和太清九鼎神丹,乘龙而飞升得道,所以认为黄帝为道教开端,黄老一派尤其引述黄老,但是就历史学来说,真正道家的开端应该是从老子开始。
而实际上老子和孔子的时代,还不算一家,只能算一种学术的雏形,直到后人逐渐将其完善,我们后来将其归为某一家,实际上是后世为了研究方便而归类,但是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并未划分那么清。
像是法家的慎到,申不害都和黄老道家关系密切,如果有兴趣的去百度《黄帝四经》,里面对法度的谈及是很多的,韩非写解老喻老,而齐国以黄老为本,建立了一所最早的大学稷下学宫,孟子曾和荀子在里面辩论,荀子曾任祭酒,对于黄老也颇为推崇。
但是荀子对于庄子一派,却不是很喜欢,黄老道家普遍也有这种感觉,认为庄子一派过度追求隐世,而忽略了现实的意义,认为这是不足的。
其实对于注重自我的解脱,还是要济世救民,这个话题非常的大,之前看到有吧友说天道就是无情的,认为道家就是说不该作为,其实这是不正确的看法,借用佛家一个名词来说叫做顽空,是对无为的一种错解。
有与无都是相对的,道家所说的无为是超出无与有之上的,也就是说说天道无情不在乎众生生命的,实际上是落于了与有相对的无。并非超脱,如果自以为超脱,那就是断灭。
道德经里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句话详解起来要说很多,大致意思就是说无并非完全没有用,但是这里绝对没有说“有”就是可以忽略的,举个例子,一个瓶子,如果是实心的,就无法盛水装东西,但如果瓶身都没有,那就更谈不上使用了,所以说有与无的共同协作如一体之两面,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四经》里在经法一章中有说:“阳窃者疾,阴窃者几(饥),土敝者亡地,人执者失民,党别者乱,此胃(谓)五逆,五逆皆成,□□□□,□地之刚,变故乱常,擅制更爽,心欲是行,身危有(央)(殃),(是)胃(谓)过极失当。”
道家对于治国也是讲究的,包括道德经里也有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等等,其中顺天时,应地利,安稳民心,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这是无论中西还是古今都不会变化的道理,道家也绝对没有反人类的要去干掉人类一说。
道家更提倡的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玄同,有点类似佛教说的中道,儒家的中庸之意。
至于天道或者统治者对待人民,道家认为的态度,应该是:“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皆含阴阳吉凶之变,唯一卦皆吉,这一卦就是“谦”,这个谦可以用来表示道家的意味,其实就是不自持其能,天下万物非我所有,为我所用,天道造化万物,但这种造化绝对不是说有某一个具象化的天道在冥冥中操控这一切。
这种造化是一种自然的变化,好比江河流动,遇山则转,直至归海,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像是进化论,或者遗传学定律一样,在这种变化和巧合中产生了种种奇妙,这些奇妙的造化就是万物的由来,万物聚变,生发,各随其能,聚散离合,这种自然的属性才可以说是天道。
在佛教有一个词叫缘起,否认一个全能的造物主创造了一切,认为因缘聚合而产生万物,就好比种下种子,这是因,种子到开花结果,需要阳光雨露,需要有机肥料无机盐等等的汇聚,这些东西都是缘。
又好比人的身体,想要做成一件事,需要神经元传递信息给大脑,又从大脑传达到手脚身体,而手脚身体,又汇同很多的肌肉纤维以及细胞释放能量,而这些变化又和五脏六腑等等很多系统的共同协作而完成。
这种自发的组织交汇便是一种缘,这种自然的过程,道家给了它一个统称叫天道,所以绝对没有说天道让谁死之类的,而是说每个人乃至生命,都是天道的一部分,天地一指,万物一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