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不战而逃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我不是汉献帝最新章节!
不动则亦,一鸣惊人!汉军势如破竹,拿下许都的游奕、踏白二军兵分两路,游奕直奔陈留,踏白直扑汝南,一路上望风而降者不计其数,直至陈留城下才暂缓脚步。
面对汉军的凶猛攻势,程昱不得不中止了对曹昂的寻找营救,亲自坐镇陈留,指挥全局,一面派人向主公曹操告急,一面加固城防,做好死守的准备。
之前借曹洪的贪财混入兖豫二州的朝廷说客对汉军的推进起了大作用。刘协开出的条件很诱人,袖手旁观保证人身安全与财产,出手相助则可得封赏。兖州先不提,那里的世家本就对曹操一直心存敌意,否则曹操也不会将治所迁到许都。单说豫州,这里的世家比起兖州只多不少,而对曹操心存不满者,更是多如牛毛。
为何世家反感曹操,究其原因,就是曹操在用人制度上的错误……与其说是错误,倒不如说是阻碍了世家子弟步入仕途的途径。大汉选拔人才用的是举孝廉,说白了就是当地有名望的人向朝廷推荐贤才,世家在各地根深蒂固,买通官府以后举孝廉制度也就成了世家的私有物,可以说世家垄断了大汉官员输出渠道。
谁也不愿平白无故推荐与自己无有利害关系的外人,毕竟举孝廉也是需要承担风险的,若是举荐之人名不符实,作为举荐人也是要受到惩罚。久而久之,举孝廉制度就成了私相授受的产物。
曹操本人也是通过举孝廉才得以入仕,所以他对举孝廉的弊端心知肚明。可与袁绍不同,曹操没有四世三公,门生故旧遍布天下的便利条件,想要招揽人才,曹操只能另辟蹊径。当时刘协不论出身提拔人才的作法给了曹操提醒,得不到世家的支持,那就任用寒门为己用就是。
唯才是举的做法给曹操带来了莫大的好处,但同时也在曹操的内部埋下了隐患。一个边让死不足惜,边让充其量不过是个兖州名士,而在汉末,真正能获得人尊敬的名士如凤毛麟角。边让,不过一哗众取宠的小丑。曹操杀他,只为试探世家的底线,而陈宫、张邈反曹,也不过是拿边让之死为借口罢了。
一场兖州之争,让曹操意识到了自己对待世家态度的不妥,而兖州世家也因此对曹操提高了警惕。为了安全起见,曹操将治所安置在了许都,并且调整了自己对世家的态度,但即便如此,曹操与世家之间的矛盾也不是能够轻易消除的。
曹操不是刘协,他的身后没有名扬天下的大儒支持,也没有汉室正统这块招牌可用,世家即便不满刘协的唯才是举,也不敢明火执仗的和刘协对着干,顶多就是躲在暗处捣乱,但手中有一支大军可用,刘协又怎么会怕别人的捣乱。尤其是在吸收了贾诩、李儒这两个擅长阴谋诡计的专家以后,刘协相当于是继承了董卓时期留下的情报资源,谁支持谁反对,对刘协来说几乎一清二楚。
在历史上,曹操真正算是发迹,那也是在得到刘协以后才算开始,有了天子在手,曹操可假借朝廷之名征讨不臣,大义在手,世家即便心有不满,也只能暗藏心底。可如今刘协并没有落到曹操的手里,曹操的唯才是举也就给他拉了不知道多少的仇恨。之前曹操大军在侧,世家不敢轻举妄动,可现在朝廷出兵征讨中原,那些本就对曹操心存不满的世家当即行动起来,随着商队混入中原的朝廷使者也只不过是给了世家反抗曹操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借口。身为汉人,自然要听汉家天子的话。
这话听着冠冕堂皇,可实际上能有几人是真的忠心为汉,那就只有说这话的人自己心里明白。
远在长安的刘协不信任世家,严格来说,他不信任世家中的大多数,像荀彧、钟繇这些早年就表态支持自己的世家,当然不在其列。刘协很清楚一个现实,世家是消灭不了的。从人类建立部落,出现阶级以后,世家就难以在人类社会被根除。或许每个时代的叫法或者存在形式有所不同,但权力永远只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少数人领导多数人,这是社会的常态。
人类总是有贤有愚,聪明的人领导愚笨的人,可以更好的保证这个族群在竞争中存活下来。而那些聪慧过人的人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占据大量劳动成果,也就成了必然会发生的事情。为了保住自己的成果,聪明人不择手段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但物竞天择,当聪明人的后代变成了愚笨的人,而在愚笨的人中出现了聪明的人,那改朝换代也就不显得奇怪了。
创业难,守业更难。没人愿意看到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被自己的不肖子孙败光,可保证自己的家族不会出现败家子,这又太难。所以聪明人们想要建立起一种制度,以确保自己的家族地位不会被动摇。举孝廉只是这种手段之一,三国中期陈群所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其实就是世家为了维护自身家族地位的完整版。不论才能,只看出身,你若是出身豪门,那么恭喜你,就算你是个智力低下的白痴,那你也能当上上九品的大官,可你要是个贩夫走卒,那对不起,就算你的才能能够胜任宰相,那也只能出任下九品的小官。
九品中正制,刘协是不打算用的,那种以出身论能力的做法本就不科学,而且聪明的人若是被阻在仕途以外,是不会甘心低人一等的,一旦这样的人多了,那改朝换代的时候也就到了。
刘协中意的是科举制,当然他看中的科举制并不同于那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科举制。在刘协的计划里,能够参加科举的并非只能是读书人,术业有专攻,想要做官也不是只有读书这一条路可走。刘协希望将来这天下不光有文人的科举,也要有武人的科举,不光有武人的科举,还要有各行各业选拔顶尖人才的科举。
九品中正制是将为官的渠道尽力收拢在手中,而刘协的科举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要收拢天下英才为己用。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刘协身为天子,要做的就是尽量多的为那些身怀一技之长的人提供一个入仕为官的渠道。
如今在刘协所能控制的区域范围内,科举制的土壤还在继续培养中。决定先拿文人的科举开刀的刘协没有着急,他很清楚世家的势力很庞大,现在就废举孝廉兴科举并不适宜,即便世家不反对,除去那些身上带着世家标签的读书人,真正有资格参加科举的读书人并不是很多。而刘协要做的,就是培养出更多的读书人。
村、乡、县、郡、国,这五级的教育阶段已经铺设下去,利用大量退役伤兵的返乡,刘协基本上完成了对村学的控制。那些对大汉忠心的退役老兵,不光光是刘协放在各地的拥护者,更是传播刘协思想的扩音器。如今的大汉官军,不仅仅是战力让各路诸侯畏惧,更让诸侯不安的,就是大汉的官军人人皆能识文断字。虽然读书识字对战场搏杀没多大作用,可多学一门可以用来谋生的技能,又有谁会去反对?
如今的大汉,刘协若是不考虑死伤,是可以完成一统这个目标的。猛将悍卒,智者谋主,粮草辎重,刘协一样都不缺。可刘协却并不打算现在就结束乱世,因为刘协发现,乱世,也是势力重新洗牌的时候,想要对付世家这个庞然大物,唯有在乱世才有可能成功,否则那就是一场等同于同归于尽的豪赌。
刘协需要把握节奏,用以辅助自己完成从根本上削弱世家的布局。兖、豫二州的世家妄想通过出卖曹操讨好刘协,那是打错了算盘。刘协现在不动他们,只是因为还有曹操更需要解决的目标存在,一旦解决了曹操,那接下来就该收拾那些墙头草了。
刘协不会明火执仗的对付那些世家,那样只会激起世家更激烈的反抗,刘协习惯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而对掌握着话语权的朝廷来说,有的是办法收拾那些不肯乖乖就范的世家。
……
青州
袁熙的不肯罢兵并未出乎曹操的预料,所以当使者董昭回禀曹操的时候,曹操也并不失望,当即便宣布执行与郭嘉商量好的第二方案。兵分两路,一路回援兖州,一路继续与袁熙对峙谈判。
眼下朝廷兵进中原,朝廷的大军固然让曹操担心,可更让曹操担心的是兖州世家的举动。他需要尽快回去亲自坐镇,唯有他亲自现身,才能震慑那些心怀二意之人不敢轻举妄动,仅凭程昱一人,他镇不住。
郭嘉很清楚曹操这回返回兖州的意义,并且向曹操推荐陈登随行。陈登虽然心里不愿离开徐州,可主命难违,陈登就是再不愿意,也只能收拾行囊跟随曹操一同行动。至于郭嘉本人,则带着臧霸、于禁以及许褚留在青州与袁熙周旋。
今时不同往日,朝廷一出兵,曹军原先占据的主动就拱手相让给了袁军。而袁熙听从了田丰的建议,在拒绝了曹军和谈的提议以后,留下田丰率领颜良文丑对付曹军,自己则率军前往邺城,准备结束袁家的这场内部纷争。
远在邺城的袁尚得知曹军退兵,袁熙率军赶来的消息以后也是不由慌了手脚,急忙下令去召许攸来见,没想到却被告知许攸早在三日前就携带家眷离开了邺城。袁尚大怒,他是因为信任许攸才会下定决心请曹操出兵河北,可现在曹操忙着去救自己的中原,而许攸这个始作俑者又放了自己的鸽子,不用问他肯定是也不看好自己的前途才舍自己而去的。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在袁尚最需要人帮助的时候,原本让袁尚一脚踢到并州辅佐高干的逢纪回到了邺城。不过逢纪给袁尚带来的也是一个坏消息,并州的高干也放弃了袁尚,放逢纪回来也是为了给袁尚传个话。
“逢先生也打算舍我而去?”袁尚已经对抛弃自己的人生不出气来了,次数多了,逐渐也习惯了。
“……主公,逢纪当年和田丰、郭图等人的关系不怎么和睦,要是去了,恐怕要被刁难。”
“那逢先生可有化解当前危机的办法?”袁尚急忙问道。
“呃……办法倒也不是没有,只是不知主公舍不舍得?”
“逢先生请说。”袁尚此时哪还有什么舍得不舍得,不管逢纪的主意是好是坏,总要先听听再说。
“既然主公发问,那逢纪就说了。当前形势,对主公来讲极为不利,主公之前因听信了许攸的谗言,导致如今落得众叛亲离的局面,想要重整旗鼓,几乎已经不可能的。即便主公不计较那些背弃主公之人,恐怕那些人也不会再奉主公为主。这河北,如今已然没有主公容身之处。”
“……”逢纪的话让袁尚好生难受,他不想承认,可心里也明白逢纪的话并没有错,沉默了好一会才对逢纪说道:“逢先生请继续说。”
逢纪闻言点点头,继续说道:“既然河北已经难保,主公当下要考虑的就应该是保全自身。主公若是誓与河北共存亡,那逢纪就没有什么要说的了。可若是主公还想苟活于世,那就必须要面临两个选择,是选择向二公子袁熙低头,从此过上被圈禁的生活,还是选择远走他乡,去过仰人鼻息的臣子生活。”
“……逢先生建议我去投谁?”袁尚沉默了片刻,问逢纪道。让他袁尚向平日里看不起的袁熙低头,这比杀了袁尚还要难受,倒不如去投他人,虽然没有主公的身份,可好歹凭着自己平生所学,混个一官半职还是没问题的。
“主公想去投谁都可以,唯独不能去投曹操?”逢纪摇头答道。
“唔?这是为何?”袁尚不解的问道。
“曹操虽与先主是故交,主公去了想必也能得到曹操善待,可问题是许攸这个奸贼此时已经投奔了曹操。曹操可以不对已经对他构不成威胁的主公不利,可许攸却不会轻易放过主公,他必会在曹操面前说尽谗言,谋害主公性命。”
“……那逢先生觉得我去投谁比较合适?”袁尚对许攸恨得牙根痒痒,却不得不承认逢纪的分析没错。自己去投曹操,曹操说不定为了将来能够收复河北,还会善待自己,可许攸这个混蛋却绝对不会让自己安心待在曹操那边。
“当今天下,能与曹操相争的,唯有长安朝廷,主公若是觉得无处可去,不妨去长安试试。离开了河北,主公就不再是河北之主,与朝廷也就不再是敌对关系。即便主公不愿为朝廷效力,凭着袁家数代积累的财富,一个富家翁的生活还是可以保证的,只要主公安分守己,朝廷也不会故意为难主公……”
“逢先生,你莫不是做了朝廷的说客?”袁尚忽然狐疑的看着逢纪问道。
逢纪闻言心里不由一叹,“主公既然担心逢纪别有用心,那逢纪就不多嘴了,主公保证,逢纪告退。”
“哎~逢先生,逢先生留步……是袁尚方才口不择言,误会了逢先生,还请逢先生莫怪。”袁尚见逢纪转身就走,不由急了,急忙跑过去拦住逢纪说道。
“主公,当断不断,必受其乱,二公子留给你离开的时间已然不多,你还是早做准备为好。逢纪贪生怕死,也要回去准备离开邺城了。”
“……不知逢先生打算去哪?”袁尚问道。
“听闻朝廷如今正在招募教化异族人的先生,逢纪读过几年书,打算去碰碰运气。”
“逢先生,这兵荒马乱,路上肯定不安全,不如由我带人送逢先生一程如何?逢先生不必客气,就这么定了,来人,送逢先生回府收拾行囊。”袁尚根本就不给逢纪拒绝的机会,吩咐一声,立刻有人将逢纪送了出去。
袁尚去了后宅,拜见了母亲刘氏。刘氏作为袁尚的生母,当初袁绍还活着的时候,刘氏就一直希望可以看到亲生儿子成为河北霸主的那一天,可没想到这河北霸主还没当安稳,就要离开生活了好些年的邺城。
前程未卜,让刘氏对离开邺城有些抗拒,可刘氏同样清楚自己留在邺城不会有好日子过。即便袁熙不计较当初她在袁绍面前说他的坏话,但自己终究还是会担惊受怕,倒不如跟在亲生儿子身边。
早在袁尚向逢纪问计之前,刘氏就吩咐家眷开始打点行囊,相比起袁尚,刘氏的眼光要更加长远一些,她很清楚,邺城已经保不住了,那些生活在邺城的世家,说不定正在打着用她们母子讨好河北新主人的主意。
夜幕之下,一队人马打开西城门,悄悄离开了邺城……
不动则亦,一鸣惊人!汉军势如破竹,拿下许都的游奕、踏白二军兵分两路,游奕直奔陈留,踏白直扑汝南,一路上望风而降者不计其数,直至陈留城下才暂缓脚步。
面对汉军的凶猛攻势,程昱不得不中止了对曹昂的寻找营救,亲自坐镇陈留,指挥全局,一面派人向主公曹操告急,一面加固城防,做好死守的准备。
之前借曹洪的贪财混入兖豫二州的朝廷说客对汉军的推进起了大作用。刘协开出的条件很诱人,袖手旁观保证人身安全与财产,出手相助则可得封赏。兖州先不提,那里的世家本就对曹操一直心存敌意,否则曹操也不会将治所迁到许都。单说豫州,这里的世家比起兖州只多不少,而对曹操心存不满者,更是多如牛毛。
为何世家反感曹操,究其原因,就是曹操在用人制度上的错误……与其说是错误,倒不如说是阻碍了世家子弟步入仕途的途径。大汉选拔人才用的是举孝廉,说白了就是当地有名望的人向朝廷推荐贤才,世家在各地根深蒂固,买通官府以后举孝廉制度也就成了世家的私有物,可以说世家垄断了大汉官员输出渠道。
谁也不愿平白无故推荐与自己无有利害关系的外人,毕竟举孝廉也是需要承担风险的,若是举荐之人名不符实,作为举荐人也是要受到惩罚。久而久之,举孝廉制度就成了私相授受的产物。
曹操本人也是通过举孝廉才得以入仕,所以他对举孝廉的弊端心知肚明。可与袁绍不同,曹操没有四世三公,门生故旧遍布天下的便利条件,想要招揽人才,曹操只能另辟蹊径。当时刘协不论出身提拔人才的作法给了曹操提醒,得不到世家的支持,那就任用寒门为己用就是。
唯才是举的做法给曹操带来了莫大的好处,但同时也在曹操的内部埋下了隐患。一个边让死不足惜,边让充其量不过是个兖州名士,而在汉末,真正能获得人尊敬的名士如凤毛麟角。边让,不过一哗众取宠的小丑。曹操杀他,只为试探世家的底线,而陈宫、张邈反曹,也不过是拿边让之死为借口罢了。
一场兖州之争,让曹操意识到了自己对待世家态度的不妥,而兖州世家也因此对曹操提高了警惕。为了安全起见,曹操将治所安置在了许都,并且调整了自己对世家的态度,但即便如此,曹操与世家之间的矛盾也不是能够轻易消除的。
曹操不是刘协,他的身后没有名扬天下的大儒支持,也没有汉室正统这块招牌可用,世家即便不满刘协的唯才是举,也不敢明火执仗的和刘协对着干,顶多就是躲在暗处捣乱,但手中有一支大军可用,刘协又怎么会怕别人的捣乱。尤其是在吸收了贾诩、李儒这两个擅长阴谋诡计的专家以后,刘协相当于是继承了董卓时期留下的情报资源,谁支持谁反对,对刘协来说几乎一清二楚。
在历史上,曹操真正算是发迹,那也是在得到刘协以后才算开始,有了天子在手,曹操可假借朝廷之名征讨不臣,大义在手,世家即便心有不满,也只能暗藏心底。可如今刘协并没有落到曹操的手里,曹操的唯才是举也就给他拉了不知道多少的仇恨。之前曹操大军在侧,世家不敢轻举妄动,可现在朝廷出兵征讨中原,那些本就对曹操心存不满的世家当即行动起来,随着商队混入中原的朝廷使者也只不过是给了世家反抗曹操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借口。身为汉人,自然要听汉家天子的话。
这话听着冠冕堂皇,可实际上能有几人是真的忠心为汉,那就只有说这话的人自己心里明白。
远在长安的刘协不信任世家,严格来说,他不信任世家中的大多数,像荀彧、钟繇这些早年就表态支持自己的世家,当然不在其列。刘协很清楚一个现实,世家是消灭不了的。从人类建立部落,出现阶级以后,世家就难以在人类社会被根除。或许每个时代的叫法或者存在形式有所不同,但权力永远只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少数人领导多数人,这是社会的常态。
人类总是有贤有愚,聪明的人领导愚笨的人,可以更好的保证这个族群在竞争中存活下来。而那些聪慧过人的人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占据大量劳动成果,也就成了必然会发生的事情。为了保住自己的成果,聪明人不择手段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但物竞天择,当聪明人的后代变成了愚笨的人,而在愚笨的人中出现了聪明的人,那改朝换代也就不显得奇怪了。
创业难,守业更难。没人愿意看到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被自己的不肖子孙败光,可保证自己的家族不会出现败家子,这又太难。所以聪明人们想要建立起一种制度,以确保自己的家族地位不会被动摇。举孝廉只是这种手段之一,三国中期陈群所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其实就是世家为了维护自身家族地位的完整版。不论才能,只看出身,你若是出身豪门,那么恭喜你,就算你是个智力低下的白痴,那你也能当上上九品的大官,可你要是个贩夫走卒,那对不起,就算你的才能能够胜任宰相,那也只能出任下九品的小官。
九品中正制,刘协是不打算用的,那种以出身论能力的做法本就不科学,而且聪明的人若是被阻在仕途以外,是不会甘心低人一等的,一旦这样的人多了,那改朝换代的时候也就到了。
刘协中意的是科举制,当然他看中的科举制并不同于那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科举制。在刘协的计划里,能够参加科举的并非只能是读书人,术业有专攻,想要做官也不是只有读书这一条路可走。刘协希望将来这天下不光有文人的科举,也要有武人的科举,不光有武人的科举,还要有各行各业选拔顶尖人才的科举。
九品中正制是将为官的渠道尽力收拢在手中,而刘协的科举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要收拢天下英才为己用。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刘协身为天子,要做的就是尽量多的为那些身怀一技之长的人提供一个入仕为官的渠道。
如今在刘协所能控制的区域范围内,科举制的土壤还在继续培养中。决定先拿文人的科举开刀的刘协没有着急,他很清楚世家的势力很庞大,现在就废举孝廉兴科举并不适宜,即便世家不反对,除去那些身上带着世家标签的读书人,真正有资格参加科举的读书人并不是很多。而刘协要做的,就是培养出更多的读书人。
村、乡、县、郡、国,这五级的教育阶段已经铺设下去,利用大量退役伤兵的返乡,刘协基本上完成了对村学的控制。那些对大汉忠心的退役老兵,不光光是刘协放在各地的拥护者,更是传播刘协思想的扩音器。如今的大汉官军,不仅仅是战力让各路诸侯畏惧,更让诸侯不安的,就是大汉的官军人人皆能识文断字。虽然读书识字对战场搏杀没多大作用,可多学一门可以用来谋生的技能,又有谁会去反对?
如今的大汉,刘协若是不考虑死伤,是可以完成一统这个目标的。猛将悍卒,智者谋主,粮草辎重,刘协一样都不缺。可刘协却并不打算现在就结束乱世,因为刘协发现,乱世,也是势力重新洗牌的时候,想要对付世家这个庞然大物,唯有在乱世才有可能成功,否则那就是一场等同于同归于尽的豪赌。
刘协需要把握节奏,用以辅助自己完成从根本上削弱世家的布局。兖、豫二州的世家妄想通过出卖曹操讨好刘协,那是打错了算盘。刘协现在不动他们,只是因为还有曹操更需要解决的目标存在,一旦解决了曹操,那接下来就该收拾那些墙头草了。
刘协不会明火执仗的对付那些世家,那样只会激起世家更激烈的反抗,刘协习惯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而对掌握着话语权的朝廷来说,有的是办法收拾那些不肯乖乖就范的世家。
……
青州
袁熙的不肯罢兵并未出乎曹操的预料,所以当使者董昭回禀曹操的时候,曹操也并不失望,当即便宣布执行与郭嘉商量好的第二方案。兵分两路,一路回援兖州,一路继续与袁熙对峙谈判。
眼下朝廷兵进中原,朝廷的大军固然让曹操担心,可更让曹操担心的是兖州世家的举动。他需要尽快回去亲自坐镇,唯有他亲自现身,才能震慑那些心怀二意之人不敢轻举妄动,仅凭程昱一人,他镇不住。
郭嘉很清楚曹操这回返回兖州的意义,并且向曹操推荐陈登随行。陈登虽然心里不愿离开徐州,可主命难违,陈登就是再不愿意,也只能收拾行囊跟随曹操一同行动。至于郭嘉本人,则带着臧霸、于禁以及许褚留在青州与袁熙周旋。
今时不同往日,朝廷一出兵,曹军原先占据的主动就拱手相让给了袁军。而袁熙听从了田丰的建议,在拒绝了曹军和谈的提议以后,留下田丰率领颜良文丑对付曹军,自己则率军前往邺城,准备结束袁家的这场内部纷争。
远在邺城的袁尚得知曹军退兵,袁熙率军赶来的消息以后也是不由慌了手脚,急忙下令去召许攸来见,没想到却被告知许攸早在三日前就携带家眷离开了邺城。袁尚大怒,他是因为信任许攸才会下定决心请曹操出兵河北,可现在曹操忙着去救自己的中原,而许攸这个始作俑者又放了自己的鸽子,不用问他肯定是也不看好自己的前途才舍自己而去的。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在袁尚最需要人帮助的时候,原本让袁尚一脚踢到并州辅佐高干的逢纪回到了邺城。不过逢纪给袁尚带来的也是一个坏消息,并州的高干也放弃了袁尚,放逢纪回来也是为了给袁尚传个话。
“逢先生也打算舍我而去?”袁尚已经对抛弃自己的人生不出气来了,次数多了,逐渐也习惯了。
“……主公,逢纪当年和田丰、郭图等人的关系不怎么和睦,要是去了,恐怕要被刁难。”
“那逢先生可有化解当前危机的办法?”袁尚急忙问道。
“呃……办法倒也不是没有,只是不知主公舍不舍得?”
“逢先生请说。”袁尚此时哪还有什么舍得不舍得,不管逢纪的主意是好是坏,总要先听听再说。
“既然主公发问,那逢纪就说了。当前形势,对主公来讲极为不利,主公之前因听信了许攸的谗言,导致如今落得众叛亲离的局面,想要重整旗鼓,几乎已经不可能的。即便主公不计较那些背弃主公之人,恐怕那些人也不会再奉主公为主。这河北,如今已然没有主公容身之处。”
“……”逢纪的话让袁尚好生难受,他不想承认,可心里也明白逢纪的话并没有错,沉默了好一会才对逢纪说道:“逢先生请继续说。”
逢纪闻言点点头,继续说道:“既然河北已经难保,主公当下要考虑的就应该是保全自身。主公若是誓与河北共存亡,那逢纪就没有什么要说的了。可若是主公还想苟活于世,那就必须要面临两个选择,是选择向二公子袁熙低头,从此过上被圈禁的生活,还是选择远走他乡,去过仰人鼻息的臣子生活。”
“……逢先生建议我去投谁?”袁尚沉默了片刻,问逢纪道。让他袁尚向平日里看不起的袁熙低头,这比杀了袁尚还要难受,倒不如去投他人,虽然没有主公的身份,可好歹凭着自己平生所学,混个一官半职还是没问题的。
“主公想去投谁都可以,唯独不能去投曹操?”逢纪摇头答道。
“唔?这是为何?”袁尚不解的问道。
“曹操虽与先主是故交,主公去了想必也能得到曹操善待,可问题是许攸这个奸贼此时已经投奔了曹操。曹操可以不对已经对他构不成威胁的主公不利,可许攸却不会轻易放过主公,他必会在曹操面前说尽谗言,谋害主公性命。”
“……那逢先生觉得我去投谁比较合适?”袁尚对许攸恨得牙根痒痒,却不得不承认逢纪的分析没错。自己去投曹操,曹操说不定为了将来能够收复河北,还会善待自己,可许攸这个混蛋却绝对不会让自己安心待在曹操那边。
“当今天下,能与曹操相争的,唯有长安朝廷,主公若是觉得无处可去,不妨去长安试试。离开了河北,主公就不再是河北之主,与朝廷也就不再是敌对关系。即便主公不愿为朝廷效力,凭着袁家数代积累的财富,一个富家翁的生活还是可以保证的,只要主公安分守己,朝廷也不会故意为难主公……”
“逢先生,你莫不是做了朝廷的说客?”袁尚忽然狐疑的看着逢纪问道。
逢纪闻言心里不由一叹,“主公既然担心逢纪别有用心,那逢纪就不多嘴了,主公保证,逢纪告退。”
“哎~逢先生,逢先生留步……是袁尚方才口不择言,误会了逢先生,还请逢先生莫怪。”袁尚见逢纪转身就走,不由急了,急忙跑过去拦住逢纪说道。
“主公,当断不断,必受其乱,二公子留给你离开的时间已然不多,你还是早做准备为好。逢纪贪生怕死,也要回去准备离开邺城了。”
“……不知逢先生打算去哪?”袁尚问道。
“听闻朝廷如今正在招募教化异族人的先生,逢纪读过几年书,打算去碰碰运气。”
“逢先生,这兵荒马乱,路上肯定不安全,不如由我带人送逢先生一程如何?逢先生不必客气,就这么定了,来人,送逢先生回府收拾行囊。”袁尚根本就不给逢纪拒绝的机会,吩咐一声,立刻有人将逢纪送了出去。
袁尚去了后宅,拜见了母亲刘氏。刘氏作为袁尚的生母,当初袁绍还活着的时候,刘氏就一直希望可以看到亲生儿子成为河北霸主的那一天,可没想到这河北霸主还没当安稳,就要离开生活了好些年的邺城。
前程未卜,让刘氏对离开邺城有些抗拒,可刘氏同样清楚自己留在邺城不会有好日子过。即便袁熙不计较当初她在袁绍面前说他的坏话,但自己终究还是会担惊受怕,倒不如跟在亲生儿子身边。
早在袁尚向逢纪问计之前,刘氏就吩咐家眷开始打点行囊,相比起袁尚,刘氏的眼光要更加长远一些,她很清楚,邺城已经保不住了,那些生活在邺城的世家,说不定正在打着用她们母子讨好河北新主人的主意。
夜幕之下,一队人马打开西城门,悄悄离开了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