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阁 > 武作家秘闻:北洋镖师 > 我所知道的豫东心意拳,可能有点不太一样(1-大小架子形意架)
我所知道的豫东心意拳,可能有点不太一样(1-大小架子形意架)
推荐阅读: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武作家秘闻:北洋镖师最新章节!
这篇文章,几次修改开篇按语,但如何修改都感觉不妥。写了有一半,大概八百字,最后删节成了一句话——我所知道的豫东心意拳,可能有点不太一样。
当今,周口地区的心意拳被传名为“周口心意六合拳”,且申遗成功,有了定名。现在周口心意拳又被强调了“河西”“河南”两系叫法,外界所知,大概如此。原本河北也有练,这一系还挺好,单势拆解练法非常科学,但是近些年销声匿迹了。
周口心意拳被传播开,也是近些年的事,出于人之常情,传播者基本是练哪家时说哪家好,缘于急着表达,就出现了一些阶段性的理解,一会这个好,一会那个好的。理论不成熟,但是口气成熟,慢慢大家也就接受了。
而我所知道的豫东心意拳,比较有点不太一样。
【为什么标题名为“豫东心意拳”】
先说过去。周口原本叫周家口,民国时候还这么叫,所以“周口心意拳”只是当代方便介绍的命名。
所以小说里说“此乃周口心意拳”可以,但要说历史,那个时代是不存在“周口心意拳”这个称呼的,放在当时,最多是“鲁山心意拳”。
周口的心意拳是鲁山买壮图传的。此拳后来天下闻名,有卢嵩高大师的半数功劳。卢嵩高的老师是袁凤仪,袁凤仪学的是鲁山心意拳,卢嵩高练的是周口袁凤仪传的心意拳,这么个关系。
如果标榜门户,还可以细分,具体到某个寺或某个胡同。如果说心意拳,不光周口有,淮阳也有、商水也有、项城也有、漯河也有、南阳也有……都是心意真传。
而我个人认为,从文化考虑,以“豫东”为名更为得体。因为豫东、豫西两地区在旧中国的历史上是个特别典型的地方,可以说是传统中国之缩影。豫东镖师在晚清时代影响很大,而从火器流行后,豫西刀客则在民国时代,把中国搞得波涛汹涌的。
真正好奇历史的可以搜索一下“镇嵩军”,了解下这一支由对抗清兵十数年的刀客架杆(土匪),后被省督张镇芳招安编制,又反过来剿匪十数年的军队的历史,就基本明白了豫东、豫西是一个多么有代表性的地方了。
但定名上,必须得是“周口心意拳”,“豫东”主要适用于文化探讨,这只是一个人文划分的地区,不是具体的某个省或市,没有具体的领导班子。而且豫东心意拳的范畴变大了,也就不像具体某个胡同的心意拳那么容易掌握,能拿豫东说事的人也就不多,我要不是研究剿匪历史,我也没这个魄力拿豫东说事。
豫西地区的刀客集团,光成名的头目大大小小就上一百号,刀客加起来好几万,在这个大背景下,周口只是很小的一个地方,也没有对历史的车轮产生多大的推动作用,更别说某个庄某个寨了。三两个练武的比划两下,也仅仅是三两个比划两下,历史渊源并不深,也没那么难考证。
当时就整个豫东武术界,组织比较庞大的是八卦拳的,跟冀南、豫北的梅花拳类似,是村村都练的那种模式。心意拳与形意拳都太保守了,就包括当时张镇芳的镖师张鹤年,手底下带的都是八卦拳门的。但现在知道这门的反而少,这也说明,宣传跟历史不是一回事。
更大的门户是红枪会,练的金钟罩铁布衫,确切说不能算是拳门,属于庙道会。有的干土匪的事,有的又守寨打土匪,也都装神弄鬼的,比如军阀孙殿英,他也是庙道会的头领,但他在当时,也不过是个小角色。总之那个时代很混乱,经常有整个寨被屠寨的情况。在凶残与枪炮面前,重要的是心齐与人多。
我的传承是顺着张府一系来到,放眼豫东绿林,故事与讲究以及文化意义都比周口多,所以坚持用豫东。刀客看不起打杠子的,但曾有考据者说,某心意拳名家是打杠子出身,待考。
【从地域说,周口河西、周口河南是什么意思】
周口河西、河南之分,是随着沙颍河汇流河道而来的;河西寨、河南寨之成寨,是从修筑寨堡开始的;而寨堡,是同治年间曾国藩打捻军时沿河布防修筑的。
原先寨没多大,一直也没多大。
小说《六合大拳师》与《六合拳宗》系列,时间环境就设置在这里。鲁山买壮图传拳二袁,也是在这个动乱时代。但那个时代,这一系心意拳没有什么影响力,有影响力的是山西帮的镖局镖头戴二闾。
小说开篇祭典为什么设在淮阳呢?不是设在淮阳,原本就是淮阳。因为当时周家口都属于陈州府,淮阳县古称陈州,管着周口。现在反过来了,淮阳县归于周口市了。二袁中的袁长青,祖籍是淮阳的。
叫周口心意拳时,是民国时候,河西袁凤仪的徒子徒孙以尚学礼、卢嵩高、宋国宾为代表,外出周口,打出了威风,这么说起来,是周口心意拳了。后来卢嵩高系叫上海卢式心意拳了,宋国宾的则是蚌埠宋门心意拳。
也不光河西这些老拳师,河南的买金奎等也都往外打了。为什么出去?还得说这个寨,缘出械斗,寨被破了,越斗越凶,不得不离家避祸谋生活。叫械斗不叫战争,是因为跟剿匪相比,这个战斗规模及性质,都还属于街道上的事。
做考证得辩证着听,告诉我这些的人,地位上是较权威的,但我依然不能尽信。事件发生在市场上,看见欺负人的,说了一句公道话,继而引发口角,打伤了人,又引发械斗,打死了人。当时流行群起报复,冤冤相报,称为“打孽”,大矛盾下,一些把兄弟的关系受到破坏,成了仇人,许多规矩也是由此而来,不是自古就有的。
我研究这个,原本是为了弄明白两样特色兵器,攻城守城用的,即是竹标与小镰子。竹标与小镰子是豫东当地的实惠兵器,也并非某一门所独有,农民也经常掂着捅、掂着砍。
豫东心意拳的引进扎根,跟豫东形意拳是同一时期,只是形意拳很保守,真就做到了三代无双传。在当时绿林道上,“张老师”可以说威震几个地区,一直到新中国,很低调了,往事都避而不谈了,但武艺上的传说还是很多。直到十年前,门户都散了,街上遇着老人一打听,说起来还是兴致盎然。不过随着老一辈的陆续离去,网络信息的影响,目前除了八卦拳门的一些传人还以此为荣的说说,基本是不问没人提了。大家都有自己家的事要忙。
豫东地区河流丰富,水、旱、蝗、蹚四大害,当时的河道,有的现在已经干涸看不到了。这个启发性很强了,历史的河流也有可能会干涸消失,或被改道歪曲。趁着河道还在的时候说一说,也算是历史贡献了。
【从风格说,大架子、小架子、过步架子、疾步架子……】
现在周口心意拳有大架、小架说法,也有套上过步、疾步的,分为过步大架与疾步小架,这个说法确实“自古”就有,只是古肯定古不过买壮图。
但“大个适合练大架,小个适合练小架;大架是过步,打罩意,小个是疾步,打钻翻意”,这个说法却不是自古就有。
这个理念从什么时候被奉行的我还不清楚,但是这个说法现在也被传播者套用到了“河南心意拳”与“山西心意拳”上了,说是河南的心意拳适合大个子练,山西的心意拳适合小个子练。说着说着似乎在暗示河南心意拳不太科学,因为就体格来说,“多大算大”?
而且作为举证,小架又跟轻步、韧劲套在了一起,而对应重步与恨劲,则被猜想着套在了大架上。不得不说网络写手的联想能力太强,人也自信,看客也都稀里糊涂跟着盲从了。
如果这个奇异说法是一条人为放出去的蛇,那么现在这条蛇回过头把自己咬了。
按这说法,形意拳的李洛能大概是个大个子,用不惯戴家(山西心意拳)那套,所以改了。而继承风格比较好的郭云深、尚云祥,大概也都是大个子?但传说郭云深个子不大,尚云祥则有个外号叫“小糖瓜”,可想而知。
周口心意门近代公认的第一高手——河西杨老四(杨祥麟),大概也应该是个大个子。不过恰恰相反,杨老四有个外号叫“半截塔”。据我同门叔父回忆,第一次见到杨老四的印象:小个子一点,穿着一身小黑棉袄,显得更小。按着现在的说法推论,如果他不是因为生在河西练大架,他的武学造诣还可以更高。可是,是么?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理解的罩与钻翻,罩是扑盖着从上往下打么?看一些人讲这个理念的时候是这样比划的,但是心意拳里真没有这么不严谨的打法。
说到钻翻就更了,除了讲手,谁能那么轻易让你用“小鸡快跑”的小碎步钻到怀里?那得是多么宽阔的胸怀啊。他就是个子大的要命,他也得瞄着往下打,挨打本能也得捂一捂吧?
然后还有一种是形意架,说法是“形意的架子心意的劲”,说的是豫东形意拳这种。新中国的时候,形意门开始广开门户,即教形意也教心意,有独立体系,但原本心意拳跟形意拳,是一根藤上两个瓜,根上其实是一样的。所以这个,强调不强调无所谓。
拳就怕不懂内涵,不知内劲,那样形式上一个简单的小破格,也许就会被独立起来,好比掂步心意、垫步心意、颠步心意……再或者提手心意、展手心意、藏手心意那名目就多了。
【大架、小架、形意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学习的时候,有大小的概念,恰恰相反,要求是:大个子要把自己练小了,小个子要把自己练大了。小是身架缩小,大是气势展大。
“大练大、小练小”的说法,大概是套路开始公开表演的那个时代的说法,若从实质出发,大的憨、小的奸,这一门也就没个大方人了。尚学礼个子大,还抱着顽石练过步践蹿,压得低才蹿得远,都是常识。
归根结底,练的是个束展。无论大小个子,都是追求“束的紧,展得开”,这样杀伤力才大。不能用推手发放的思路去理解。束展爆烈了,大个子缩得小,小个子展得大,这就算是成手了。筋骨束展厉害了,践蹿自然也不会差,至于垫一步还是过一步的,不是死套路,都是随机应变的事。
所以就大、小之分,用周星驰某部电影里的说法:连你这种脑子都知道有问题,人家能看不出来?咱们学拳的都知道拘泥一方有问题,教拳的能不知道?不对,有可能真看不出来。
因为作家身份,我跟多地心意拳传人关系都不错,跟周口的老师们也都很熟悉,现在想学什么很容易。但我学习的时候,是在写《六合大拳师》前,那时我所接触的心意拳,不大一样。
其实大架子、小架子,主要是说的四把锤,四把锤有定势,弓步架子,手脚摆放,就分了幅度的大小。而十大形走起来都还是那些。
这篇文章,几次修改开篇按语,但如何修改都感觉不妥。写了有一半,大概八百字,最后删节成了一句话——我所知道的豫东心意拳,可能有点不太一样。
当今,周口地区的心意拳被传名为“周口心意六合拳”,且申遗成功,有了定名。现在周口心意拳又被强调了“河西”“河南”两系叫法,外界所知,大概如此。原本河北也有练,这一系还挺好,单势拆解练法非常科学,但是近些年销声匿迹了。
周口心意拳被传播开,也是近些年的事,出于人之常情,传播者基本是练哪家时说哪家好,缘于急着表达,就出现了一些阶段性的理解,一会这个好,一会那个好的。理论不成熟,但是口气成熟,慢慢大家也就接受了。
而我所知道的豫东心意拳,比较有点不太一样。
【为什么标题名为“豫东心意拳”】
先说过去。周口原本叫周家口,民国时候还这么叫,所以“周口心意拳”只是当代方便介绍的命名。
所以小说里说“此乃周口心意拳”可以,但要说历史,那个时代是不存在“周口心意拳”这个称呼的,放在当时,最多是“鲁山心意拳”。
周口的心意拳是鲁山买壮图传的。此拳后来天下闻名,有卢嵩高大师的半数功劳。卢嵩高的老师是袁凤仪,袁凤仪学的是鲁山心意拳,卢嵩高练的是周口袁凤仪传的心意拳,这么个关系。
如果标榜门户,还可以细分,具体到某个寺或某个胡同。如果说心意拳,不光周口有,淮阳也有、商水也有、项城也有、漯河也有、南阳也有……都是心意真传。
而我个人认为,从文化考虑,以“豫东”为名更为得体。因为豫东、豫西两地区在旧中国的历史上是个特别典型的地方,可以说是传统中国之缩影。豫东镖师在晚清时代影响很大,而从火器流行后,豫西刀客则在民国时代,把中国搞得波涛汹涌的。
真正好奇历史的可以搜索一下“镇嵩军”,了解下这一支由对抗清兵十数年的刀客架杆(土匪),后被省督张镇芳招安编制,又反过来剿匪十数年的军队的历史,就基本明白了豫东、豫西是一个多么有代表性的地方了。
但定名上,必须得是“周口心意拳”,“豫东”主要适用于文化探讨,这只是一个人文划分的地区,不是具体的某个省或市,没有具体的领导班子。而且豫东心意拳的范畴变大了,也就不像具体某个胡同的心意拳那么容易掌握,能拿豫东说事的人也就不多,我要不是研究剿匪历史,我也没这个魄力拿豫东说事。
豫西地区的刀客集团,光成名的头目大大小小就上一百号,刀客加起来好几万,在这个大背景下,周口只是很小的一个地方,也没有对历史的车轮产生多大的推动作用,更别说某个庄某个寨了。三两个练武的比划两下,也仅仅是三两个比划两下,历史渊源并不深,也没那么难考证。
当时就整个豫东武术界,组织比较庞大的是八卦拳的,跟冀南、豫北的梅花拳类似,是村村都练的那种模式。心意拳与形意拳都太保守了,就包括当时张镇芳的镖师张鹤年,手底下带的都是八卦拳门的。但现在知道这门的反而少,这也说明,宣传跟历史不是一回事。
更大的门户是红枪会,练的金钟罩铁布衫,确切说不能算是拳门,属于庙道会。有的干土匪的事,有的又守寨打土匪,也都装神弄鬼的,比如军阀孙殿英,他也是庙道会的头领,但他在当时,也不过是个小角色。总之那个时代很混乱,经常有整个寨被屠寨的情况。在凶残与枪炮面前,重要的是心齐与人多。
我的传承是顺着张府一系来到,放眼豫东绿林,故事与讲究以及文化意义都比周口多,所以坚持用豫东。刀客看不起打杠子的,但曾有考据者说,某心意拳名家是打杠子出身,待考。
【从地域说,周口河西、周口河南是什么意思】
周口河西、河南之分,是随着沙颍河汇流河道而来的;河西寨、河南寨之成寨,是从修筑寨堡开始的;而寨堡,是同治年间曾国藩打捻军时沿河布防修筑的。
原先寨没多大,一直也没多大。
小说《六合大拳师》与《六合拳宗》系列,时间环境就设置在这里。鲁山买壮图传拳二袁,也是在这个动乱时代。但那个时代,这一系心意拳没有什么影响力,有影响力的是山西帮的镖局镖头戴二闾。
小说开篇祭典为什么设在淮阳呢?不是设在淮阳,原本就是淮阳。因为当时周家口都属于陈州府,淮阳县古称陈州,管着周口。现在反过来了,淮阳县归于周口市了。二袁中的袁长青,祖籍是淮阳的。
叫周口心意拳时,是民国时候,河西袁凤仪的徒子徒孙以尚学礼、卢嵩高、宋国宾为代表,外出周口,打出了威风,这么说起来,是周口心意拳了。后来卢嵩高系叫上海卢式心意拳了,宋国宾的则是蚌埠宋门心意拳。
也不光河西这些老拳师,河南的买金奎等也都往外打了。为什么出去?还得说这个寨,缘出械斗,寨被破了,越斗越凶,不得不离家避祸谋生活。叫械斗不叫战争,是因为跟剿匪相比,这个战斗规模及性质,都还属于街道上的事。
做考证得辩证着听,告诉我这些的人,地位上是较权威的,但我依然不能尽信。事件发生在市场上,看见欺负人的,说了一句公道话,继而引发口角,打伤了人,又引发械斗,打死了人。当时流行群起报复,冤冤相报,称为“打孽”,大矛盾下,一些把兄弟的关系受到破坏,成了仇人,许多规矩也是由此而来,不是自古就有的。
我研究这个,原本是为了弄明白两样特色兵器,攻城守城用的,即是竹标与小镰子。竹标与小镰子是豫东当地的实惠兵器,也并非某一门所独有,农民也经常掂着捅、掂着砍。
豫东心意拳的引进扎根,跟豫东形意拳是同一时期,只是形意拳很保守,真就做到了三代无双传。在当时绿林道上,“张老师”可以说威震几个地区,一直到新中国,很低调了,往事都避而不谈了,但武艺上的传说还是很多。直到十年前,门户都散了,街上遇着老人一打听,说起来还是兴致盎然。不过随着老一辈的陆续离去,网络信息的影响,目前除了八卦拳门的一些传人还以此为荣的说说,基本是不问没人提了。大家都有自己家的事要忙。
豫东地区河流丰富,水、旱、蝗、蹚四大害,当时的河道,有的现在已经干涸看不到了。这个启发性很强了,历史的河流也有可能会干涸消失,或被改道歪曲。趁着河道还在的时候说一说,也算是历史贡献了。
【从风格说,大架子、小架子、过步架子、疾步架子……】
现在周口心意拳有大架、小架说法,也有套上过步、疾步的,分为过步大架与疾步小架,这个说法确实“自古”就有,只是古肯定古不过买壮图。
但“大个适合练大架,小个适合练小架;大架是过步,打罩意,小个是疾步,打钻翻意”,这个说法却不是自古就有。
这个理念从什么时候被奉行的我还不清楚,但是这个说法现在也被传播者套用到了“河南心意拳”与“山西心意拳”上了,说是河南的心意拳适合大个子练,山西的心意拳适合小个子练。说着说着似乎在暗示河南心意拳不太科学,因为就体格来说,“多大算大”?
而且作为举证,小架又跟轻步、韧劲套在了一起,而对应重步与恨劲,则被猜想着套在了大架上。不得不说网络写手的联想能力太强,人也自信,看客也都稀里糊涂跟着盲从了。
如果这个奇异说法是一条人为放出去的蛇,那么现在这条蛇回过头把自己咬了。
按这说法,形意拳的李洛能大概是个大个子,用不惯戴家(山西心意拳)那套,所以改了。而继承风格比较好的郭云深、尚云祥,大概也都是大个子?但传说郭云深个子不大,尚云祥则有个外号叫“小糖瓜”,可想而知。
周口心意门近代公认的第一高手——河西杨老四(杨祥麟),大概也应该是个大个子。不过恰恰相反,杨老四有个外号叫“半截塔”。据我同门叔父回忆,第一次见到杨老四的印象:小个子一点,穿着一身小黑棉袄,显得更小。按着现在的说法推论,如果他不是因为生在河西练大架,他的武学造诣还可以更高。可是,是么?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理解的罩与钻翻,罩是扑盖着从上往下打么?看一些人讲这个理念的时候是这样比划的,但是心意拳里真没有这么不严谨的打法。
说到钻翻就更了,除了讲手,谁能那么轻易让你用“小鸡快跑”的小碎步钻到怀里?那得是多么宽阔的胸怀啊。他就是个子大的要命,他也得瞄着往下打,挨打本能也得捂一捂吧?
然后还有一种是形意架,说法是“形意的架子心意的劲”,说的是豫东形意拳这种。新中国的时候,形意门开始广开门户,即教形意也教心意,有独立体系,但原本心意拳跟形意拳,是一根藤上两个瓜,根上其实是一样的。所以这个,强调不强调无所谓。
拳就怕不懂内涵,不知内劲,那样形式上一个简单的小破格,也许就会被独立起来,好比掂步心意、垫步心意、颠步心意……再或者提手心意、展手心意、藏手心意那名目就多了。
【大架、小架、形意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学习的时候,有大小的概念,恰恰相反,要求是:大个子要把自己练小了,小个子要把自己练大了。小是身架缩小,大是气势展大。
“大练大、小练小”的说法,大概是套路开始公开表演的那个时代的说法,若从实质出发,大的憨、小的奸,这一门也就没个大方人了。尚学礼个子大,还抱着顽石练过步践蹿,压得低才蹿得远,都是常识。
归根结底,练的是个束展。无论大小个子,都是追求“束的紧,展得开”,这样杀伤力才大。不能用推手发放的思路去理解。束展爆烈了,大个子缩得小,小个子展得大,这就算是成手了。筋骨束展厉害了,践蹿自然也不会差,至于垫一步还是过一步的,不是死套路,都是随机应变的事。
所以就大、小之分,用周星驰某部电影里的说法:连你这种脑子都知道有问题,人家能看不出来?咱们学拳的都知道拘泥一方有问题,教拳的能不知道?不对,有可能真看不出来。
因为作家身份,我跟多地心意拳传人关系都不错,跟周口的老师们也都很熟悉,现在想学什么很容易。但我学习的时候,是在写《六合大拳师》前,那时我所接触的心意拳,不大一样。
其实大架子、小架子,主要是说的四把锤,四把锤有定势,弓步架子,手脚摆放,就分了幅度的大小。而十大形走起来都还是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