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铜雀簪与猪胆膏(三)
推荐阅读: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朱心堂最新章节!
杨三郎瞧着床榻上昏沉过去的谢景娘长吁了口气,抬起衣袖拭了拭额上沁出的细汗,唉声叹气地同师傅道:“她这病症,朱先生也瞧见了,这要如何是好?”
师傅不回他的问,自顾自地上前仔细探看谢景娘,听了一回脉,观了一回面色,忽伸手在她散乱的发髻间摸索了两下,拔出一支素银的簪子。
他将这簪子举起对着窗棱反复看了几遍,我略踮起脚,努力将目光越过师傅的后背去看,却见那是再寻常不过的一支银簪子,扁圆的簪身上刻了一只半张了翅了鸾鸟,寥寥数笔,粗犷古朴,竟不似女子用物。
“娘子卧病,怎不将钗环都收起?尖利之物,再伤了皮肉可了不得。”杨三郎一见那簪子,便皱起眉斥了那小婢女几句。小婢女委委屈屈都回道:“怎不知道收好,娘子只不让……”
师傅放下手臂,掂着银簪向杨三郎淡淡笑道:“娘子的头痛症已无大碍,略调养些日子,便能大好。这银簪,便算作诊金。”
“当真?”杨三郎疑惑地瞧着床榻上昏昏睡着的谢景娘,前一刻还痛不欲生,眼下这药铺来的先生不知在何处扎了一针,便说是要大好了,他委实难信。迟疑了几息,他吩咐那小婢女道:“上房去将老大人请来。”
小婢女领命而去,杨三郎请了师傅落座,解释道:“老大人悬心景娘病症,而今朱先生既说她将大安,少不得请老大人来望望。”说着他一顿,指了指师傅手中的银簪子又道:“朱先生于我家有恩德,按说本该重金相酬……这簪子虽不值什么,却也是家中传了几代的物件,拿它来抵诊金倒不是不能,总该教老大人知晓了才是。”
“理应如此。”师傅在座中有礼地一欠身,不急不躁,悠然等候。
分明就是舍不得,我在心里轻轻一哼,这杨三郎当真是不懂掩饰,那满目的不舍连我也瞧得出来。
隔了片时,床榻上的谢景娘轻声一哼,动了动身子。师傅笑向杨三郎:“瞧瞧去罢,看我可有浑说。”
杨三郎几步踏上拔步床,见谢景娘虽不曾转醒,但脖颈上因剧烈的疼痛暴起的青筋已全消退,拧作一团的眉尖也松散开来,气息平和绵长,睡得甚是安稳。
方才去上房请人的小婢女此刻也回了,身边又多了另个婢子,二人一同簇拥着一位年界六十的老妇到了屋前。
杨三郎迎上前搀扶,一面同她低语了几句。那老妇一进屋便向师傅道谢,谢辞说得比杨三郎更堂皇几分,语中却带着隐约可辨的高傲骄矜,师傅似乎并不在意,我听起来却尤其别扭。
师傅回了礼,捧了那银簪子道:“在下既治得了娘子,便以此物作诊金,老大人可肯予我?”
老妇缓缓落座,目光扫过内室的床榻,又扫向杨三郎,虽已有了些年纪,却目光如炬,透着一种教人无勇气抗拒的锐利。杨三郎的眼略偏移开,好似是要躲开老妇的目光,欲言又止。
别说杨三郎显着不自在,当那老妇的目光扫过我时,连我也觉得不舒服呢。
老妇略一迟疑,到底还是点头应许了将那银簪子抵作诊金药资,还算得爽快,适才杨三郎所提家传的话,她一句也不曾提起,只是礼数周全地说了些恩谢之语。
师傅既得了她的应允,带了我起身告辞。杨三郎忙喊了个家仆去套车,好送我们回茱萸巷。瞧这情形,偌大的宅子里头似乎只有四名仆婢,一个小婢子在患病的新妇跟前服侍,大约是随她嫁来的,另一个年长些的仆妇侍奉着杨三郎的母亲,杨三郎的长随一名,另赶车养马人一名,再腾不出一个人手来送我们出去。
杨三郎无法,只得亲自引了师傅往外走。将近二门时,他忽然停了脚,向师傅抱手一揖:“朱先生果真要这簪子作诊金么?此物粗陋,不值什么,朱先生若是喜欢,再好些的钗环头面,家中也能拿出几样来随先生择选。”
师傅笑了笑:“难不成杨主簿同此物有些旧情,舍不出去?”
杨三郎尴尬地扯了扯嘴角,暗自踌躇,很是为难。
师傅索性也不走了,站定在二门前,从怀中取出那支雀纹素银的簪子,执在手中把玩,好整以暇地等着杨三郎诉一番原委。
“我也不瞒朱先生。”杨三郎终是将心一横,叹气道:“这簪子原是我亡妻李氏心爱之物,她未及及笄便嫁来我杨家,这传家的簪子是我赠她的及笄礼,她甚是珍爱,每日簪戴在发髻间。”
说到这些,杨三郎的神色黯了下去,往内院匆匆扫了一眼:“朱先生有所不知,先前在北边,我这一门靠着祖上的荫庇,世代为官,还算头脸体面。家中仆婢不敢说多,但也绝不下三五十人。自跟着朝廷南迁以来,门庭分崩离析,昔日风光不再,渐渐的,度日也艰难了起来,这样大的一座宅子,仆婢不过四人……这些倒还罢了,谁料我妻李氏的气数也跟着消减下去,终是弃世而去,她未有子嗣,只有个把旧物,我留在眼前,好有个念想。”
师傅料想这些话杨三郎也无处去说,便耐着性子将这个门庭衰败、结发病逝的悲伤故事听完后,抬了抬拿着簪子的手臂,淡然问道:“既是杨主簿纪念亡妻的珍爱之物,怎又转赠了现下这位娘子?”
杨三郎摇了摇头:“我并不知她何时自取用了此物,也未曾同我说过。”
“原是如此。”师傅的目光有几息的飘忽,似乎望向了极远处,他握着簪子思忖了片刻,认真地向杨三郎道:“这簪子教杨主簿睹物思人,平添伤怀,若是尊夫人得知它的来历,不免又要起芥蒂,如此看来,它在杨主簿府上倒不十分妥当了,不若我带走的好。”
说罢他拱了拱手,道了声“告辞”,头也不回地往大门外走去。我忙也向杨三郎屈了屈膝,跟了上去。
杨家的车马已在大门前等着,师傅率先上了车,一伸臂将我也拉了上去。待杨三郎追出来时,马车已摇摇晃晃地走了一大段出去,他也只得立在原地跺脚叹息。
回至茱萸巷天色将暮,师傅吩咐了声闭门,吴甲忙跑出来上门板落锁。
师傅坐在柜台后头,将那鸾形银簪子取出来把玩了一阵,抬眼瞧了瞧正忙着闭店门的吴甲,“将门下密实些,今晚恐不能安生了,莫惊扰了左右邻里才好。”
“阿心,今晚……你睡下时将房门闭紧,莫要到前头来。”
一听师傅这口气我便知道今夜必定有些什么事,他越是这样说,我便越觉得不安。
“师傅,我……我不怕,我想跟着师傅。”这话我说得很是心虚,分明是因为害怕才想要跟在师傅身边,偏被我说成是“不怕”。
师傅定定地看了我一眼,仿佛能洞穿我的心虚,我慌忙垂下眼帘。
“不怕?”他顺手理了理我双鬟上的丝绦,点了点头,柔声笑道:“那便一同来罢。”
杨三郎瞧着床榻上昏沉过去的谢景娘长吁了口气,抬起衣袖拭了拭额上沁出的细汗,唉声叹气地同师傅道:“她这病症,朱先生也瞧见了,这要如何是好?”
师傅不回他的问,自顾自地上前仔细探看谢景娘,听了一回脉,观了一回面色,忽伸手在她散乱的发髻间摸索了两下,拔出一支素银的簪子。
他将这簪子举起对着窗棱反复看了几遍,我略踮起脚,努力将目光越过师傅的后背去看,却见那是再寻常不过的一支银簪子,扁圆的簪身上刻了一只半张了翅了鸾鸟,寥寥数笔,粗犷古朴,竟不似女子用物。
“娘子卧病,怎不将钗环都收起?尖利之物,再伤了皮肉可了不得。”杨三郎一见那簪子,便皱起眉斥了那小婢女几句。小婢女委委屈屈都回道:“怎不知道收好,娘子只不让……”
师傅放下手臂,掂着银簪向杨三郎淡淡笑道:“娘子的头痛症已无大碍,略调养些日子,便能大好。这银簪,便算作诊金。”
“当真?”杨三郎疑惑地瞧着床榻上昏昏睡着的谢景娘,前一刻还痛不欲生,眼下这药铺来的先生不知在何处扎了一针,便说是要大好了,他委实难信。迟疑了几息,他吩咐那小婢女道:“上房去将老大人请来。”
小婢女领命而去,杨三郎请了师傅落座,解释道:“老大人悬心景娘病症,而今朱先生既说她将大安,少不得请老大人来望望。”说着他一顿,指了指师傅手中的银簪子又道:“朱先生于我家有恩德,按说本该重金相酬……这簪子虽不值什么,却也是家中传了几代的物件,拿它来抵诊金倒不是不能,总该教老大人知晓了才是。”
“理应如此。”师傅在座中有礼地一欠身,不急不躁,悠然等候。
分明就是舍不得,我在心里轻轻一哼,这杨三郎当真是不懂掩饰,那满目的不舍连我也瞧得出来。
隔了片时,床榻上的谢景娘轻声一哼,动了动身子。师傅笑向杨三郎:“瞧瞧去罢,看我可有浑说。”
杨三郎几步踏上拔步床,见谢景娘虽不曾转醒,但脖颈上因剧烈的疼痛暴起的青筋已全消退,拧作一团的眉尖也松散开来,气息平和绵长,睡得甚是安稳。
方才去上房请人的小婢女此刻也回了,身边又多了另个婢子,二人一同簇拥着一位年界六十的老妇到了屋前。
杨三郎迎上前搀扶,一面同她低语了几句。那老妇一进屋便向师傅道谢,谢辞说得比杨三郎更堂皇几分,语中却带着隐约可辨的高傲骄矜,师傅似乎并不在意,我听起来却尤其别扭。
师傅回了礼,捧了那银簪子道:“在下既治得了娘子,便以此物作诊金,老大人可肯予我?”
老妇缓缓落座,目光扫过内室的床榻,又扫向杨三郎,虽已有了些年纪,却目光如炬,透着一种教人无勇气抗拒的锐利。杨三郎的眼略偏移开,好似是要躲开老妇的目光,欲言又止。
别说杨三郎显着不自在,当那老妇的目光扫过我时,连我也觉得不舒服呢。
老妇略一迟疑,到底还是点头应许了将那银簪子抵作诊金药资,还算得爽快,适才杨三郎所提家传的话,她一句也不曾提起,只是礼数周全地说了些恩谢之语。
师傅既得了她的应允,带了我起身告辞。杨三郎忙喊了个家仆去套车,好送我们回茱萸巷。瞧这情形,偌大的宅子里头似乎只有四名仆婢,一个小婢子在患病的新妇跟前服侍,大约是随她嫁来的,另一个年长些的仆妇侍奉着杨三郎的母亲,杨三郎的长随一名,另赶车养马人一名,再腾不出一个人手来送我们出去。
杨三郎无法,只得亲自引了师傅往外走。将近二门时,他忽然停了脚,向师傅抱手一揖:“朱先生果真要这簪子作诊金么?此物粗陋,不值什么,朱先生若是喜欢,再好些的钗环头面,家中也能拿出几样来随先生择选。”
师傅笑了笑:“难不成杨主簿同此物有些旧情,舍不出去?”
杨三郎尴尬地扯了扯嘴角,暗自踌躇,很是为难。
师傅索性也不走了,站定在二门前,从怀中取出那支雀纹素银的簪子,执在手中把玩,好整以暇地等着杨三郎诉一番原委。
“我也不瞒朱先生。”杨三郎终是将心一横,叹气道:“这簪子原是我亡妻李氏心爱之物,她未及及笄便嫁来我杨家,这传家的簪子是我赠她的及笄礼,她甚是珍爱,每日簪戴在发髻间。”
说到这些,杨三郎的神色黯了下去,往内院匆匆扫了一眼:“朱先生有所不知,先前在北边,我这一门靠着祖上的荫庇,世代为官,还算头脸体面。家中仆婢不敢说多,但也绝不下三五十人。自跟着朝廷南迁以来,门庭分崩离析,昔日风光不再,渐渐的,度日也艰难了起来,这样大的一座宅子,仆婢不过四人……这些倒还罢了,谁料我妻李氏的气数也跟着消减下去,终是弃世而去,她未有子嗣,只有个把旧物,我留在眼前,好有个念想。”
师傅料想这些话杨三郎也无处去说,便耐着性子将这个门庭衰败、结发病逝的悲伤故事听完后,抬了抬拿着簪子的手臂,淡然问道:“既是杨主簿纪念亡妻的珍爱之物,怎又转赠了现下这位娘子?”
杨三郎摇了摇头:“我并不知她何时自取用了此物,也未曾同我说过。”
“原是如此。”师傅的目光有几息的飘忽,似乎望向了极远处,他握着簪子思忖了片刻,认真地向杨三郎道:“这簪子教杨主簿睹物思人,平添伤怀,若是尊夫人得知它的来历,不免又要起芥蒂,如此看来,它在杨主簿府上倒不十分妥当了,不若我带走的好。”
说罢他拱了拱手,道了声“告辞”,头也不回地往大门外走去。我忙也向杨三郎屈了屈膝,跟了上去。
杨家的车马已在大门前等着,师傅率先上了车,一伸臂将我也拉了上去。待杨三郎追出来时,马车已摇摇晃晃地走了一大段出去,他也只得立在原地跺脚叹息。
回至茱萸巷天色将暮,师傅吩咐了声闭门,吴甲忙跑出来上门板落锁。
师傅坐在柜台后头,将那鸾形银簪子取出来把玩了一阵,抬眼瞧了瞧正忙着闭店门的吴甲,“将门下密实些,今晚恐不能安生了,莫惊扰了左右邻里才好。”
“阿心,今晚……你睡下时将房门闭紧,莫要到前头来。”
一听师傅这口气我便知道今夜必定有些什么事,他越是这样说,我便越觉得不安。
“师傅,我……我不怕,我想跟着师傅。”这话我说得很是心虚,分明是因为害怕才想要跟在师傅身边,偏被我说成是“不怕”。
师傅定定地看了我一眼,仿佛能洞穿我的心虚,我慌忙垂下眼帘。
“不怕?”他顺手理了理我双鬟上的丝绦,点了点头,柔声笑道:“那便一同来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