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〇一章 十条罪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暗黑大宋最新章节!
“陛下,你不管啦?”司马光借着侍读讲课之机,忍不住说道。
忍无可忍了,而且他有点莫明其妙,这个小屁孩子,自己不但没有斗倒,反而吃了几次小亏。
“司马卿,韩琦杀焦用,与王巨杀人,谁杀得更高明?”
“韩琦杀人不同,他是渭州知州兼安抚经略司。”
“这么说,韩琦知了渭州知州比朕的诏书命令还有效?”
“陛下,这个小国贼早迟会败坏大宋的。”
“卿乃忠厚之人,朕不想再听什么国贼之类的刻薄话了。”赵顼不悦地说。
不过这次王巨杀人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
所有仇恨一起被王安石拉去了。
先是唐介,活活气死了,然后是曾公亮,实际曾公亮对王安石变法还是支持的,就是不大清楚王安石怎么变。然而隐隐感到王安石不大好掌控,并且可能朝堂会不得安宁。于是以老请退。富弼身体不大好,时常请病假。赵抃能力不足,或者反应能力慢,一遇到事,称喏数十声,没有了。因此时人称中书为生老病死故,王安石生,曾公亮老,富弼病,唐介死,赵抃苦。这个中书实权,基本就掌握在王安石手中,但也更招人恨了。
特别是郑獬,更看不惯了。
而且他有大功,在倒韩那一夜,有两道重要的诏书,一道是张方平写的外放韩琦的诏书,一道就是他写的任命张方平与赵抃为参知政事的诏书。
正是这两道诏书,让赵顼顺利倒韩,国家也顺利平稳过渡。
与地域无关,纯粹是眼红,因此很看不惯王安石。
不过有一些南方大臣因为上位了,同样与宋灿们走到一起,不要问为什么,请看XX露薇,不过她这类人很少,包括真正的灿们同样不多。但在宋朝宋灿很多,要命的他们手中都有权利,包括话语权,是宋朝真正的精英。
也不是所有北方大臣都反对变法,如韩绛便是王安石哼哈二将之一,但这个原因也复杂,韩绛从开始便被王安石拉上了战车,并且他们家的家产远不及吕家,受到的伤害不大,因此本质上对变法不大排斥。还有吕家的一些人也支持变法,有的是本心为了国家支持,有的纯粹是为了投机取巧想上位。
所以王巨一句话说得很准确,变法派与保守派,新党与旧党,南人与北人,比如二苏,他们就是旧党,然而他们也是变法派,但属于温和性质的变法派。
暂时是混战。
郑獬对王安石上位很不舒服,他有一个好朋友叫滕甫,滕甫与司马光不是一路子的人,吕诲才是司马光一路子的人。
滕甫与王安石很早也有恩怨,他们为开封府试官时,滕甫屡称一试卷,王安石只好列为高等,拆封后乃是王观,王观平时与滕甫比较亲善,但为人很差,王安石素恶,这时他知道上了滕甫的当,自此以后,与滕甫不再往来。新仇旧恨,涌上心来,滕甫同样恨上了王安石。
他下去治灾,劳苦功高地回来,赵顼召见,滕甫便趁机进言道:“治乱之道,如黑白东西,所以变色易位者,朋党汩之也。”
赵顼没有当一回事,便随心问了一句:“卿知君子小人之党乎?”
滕甫说道:“君子无党。譬之草木,绸缪相附者,必蔓草,非松柏也。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之主也不能治。”
赵顼十分同意,这才象话吗,欧阳修那个朋党论在放屁,都整成朋党了,还是君子!那么牛李二人岂不是君子了?
因此将滕甫提为翰林学士兼知开封府尹。
两人不时地下绊子,王安石同样也不高兴,目为“滕屠郑沽”。
这里又有一个规矩,除罢宰执,必须皇帝下诏,翰林学士草诏,送达银台司,然后在朝会上宣读,才能通过。
然而两制官员的除罢诏书,那就要宰相亲自书写了。
其他四个宰相老病苦死,只有王安石来书写了。王安石久久没有落笔,正好这时候郑獬送了一个机会给王安石,有百姓喻兴与妻子阿牛合谋杀一个叫阿李的妇人,郑獬不按新律处执。于是王安石有此为借口,将郑獬外放到了杭州,滕甫便来救。不是说君子不朋吗,为什么要营救郑獬?
于是将滕甫外到郓州。而且这次王安石执笔很快了,迅速就将两道诏书写好。
钱公辅看不下去了,也来相救,外放到了江宁府。
王拱辰不服气了,也来上书,判应天府。
只放过了一人,吕诲,这时候王安石没有与司马光撕破脸皮,吕诲是司马光的好朋友,因此看在司马光面子上,继续让吕诲呆在御史台。
不但吕诲,王安石继续在拉拢吕公著,这也证明了他感到变法的困难,渴望这些豪门之后,能协助他。
所以至今他还没有大动静,一是没有想清楚,二是继续在观望。
做了,开始做得很小心,比如派刘彝、谢卿材、侯叔献,程颢、卢秉、王汝翼、曾伉、王广廉八人行诸路,察农田水利赋役。究竟全国下面是什么情况,先了解一下。
再者就是这个民不加赋税,比如郑白渠,修好后,不加赋税,但国家收入提高了,还豢养了五万名保厢军。但郑白渠建修难度很大的,若是江东圩,河北水利,除了河工外,其他难度都不大,用钱也不多,也不是用钱不多,主要劳力是免费的,所以真正花钱的地方不多了。然而见效快。
修好了,只要守住,不让豪强吃掉,真正分到百姓手中,国家就能纳到赋税。这也是一种民不加赋税而国用增加。
接着免河北流民夏税秋税,赐河北役兵特支钱,先施下仁政,换取好名声。
接着改革科举,建学校复古,罢诗赋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取进士。
大苏听到后,立即上奏说:……上以孝取人,则勇者割股,怯者庐墓;上以廉取人,则敝车羸马,恶衣菲食;凡可以中上意者,无所不至矣。自文章言之,则策论为有用,诗赋为无益;自政事言之,则诗赋、策论均为无用。然自祖宗以来,莫之废者,以为设法取士,不过如此也。矧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意思没这个必要。
是没有这个必要,但王安石此举大有用心,就象赵顼裁减恩荫,马上大名府就传出了谣言,为何,咽喉也,舆论也。科举改革,什么形式都无所谓,主要就是为了这个舆论,这样一改后,以后就能用新政,做为论策的题目,天下读书人就不得不为新政吆喝鼓吹了。
雅一点就是大义。
赵顼当然不知道了,大苏同样也不知道,只是认为这样做没必要,因此赵顼召见,大苏说道,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
实际大苏不是反对变法,就是希望慢一点,动静小一点……
过节便产生了。
但这时王安石还在观望,这种心理也是在仿佼桑弘羊,王巨说霍光杀桑弘羊是为了赢得豪强的欢心,王安石不会这样认为,他认为桑弘羊之死纯粹是卷入了政治斗争才被处死的。他在变法中,虽有许多豪强反对,但还有一些顶级豪强在支持他。
所以王安石变法有两条没有动,一是恩荫,即便现在赵顼动了恩荫,他自始至终没有表态支持,反而说了一句,陛下,你太急了。
其次是商税,士大夫在王安石变法中,他们家人行商,仍是免税政策。
但王安石没有弄明白就是,捅一刀也是捅了,捅两刀与捅一刀有何区别?于其试图缓和这些人的怒气,何必不拉拢一些温和派大臣?
正是这种心理,他迟迟没有动手。
但两人的变化,终于让他开始了真正的变法。
科举只是一个改革,不能算是变法。
忽然吕诲打了鸡血,上书王安石十条大罪。第一罪,嘉佑时,因开封府争鹌鹑公事不当,御史催促谢罪,傲倨不从,这是对领导不尊敬。
第一条就操蛋,那么你对领导尊敬哪?
第二条,王安石把辞官当成行为艺术,在英宗朝时,“有山林独往之思”,等到“陛下即位”,“自知江宁府除翰林学士”,居然屁颠屁颠地来上任了。这就是对前任领导不尊重而对后任领导极尊重,这是“见利忘义”,是“好名欲进”。
这一条更操蛋,夫子说的,君明则出,君暗则隐,王安石是君明则出,也不能点出来哪,赵顼能高兴吗?况且还有富弼呢。
第三条,王安石居然给小赵上课时想坐下来讲,他到底想干什么?“将屈万乘之重,自取师氏之尊”,“真不识上下之仪,君臣之分”。
帝师是坐着讲还是站着讲,官员早就说明确了,司马光也坐着讲过的。这一条翻将出来,司马光何以情堪哪。
第四条,王安石上任以来,“事无大小,与同列异议”,如果事情做得很好,就把美名自己要了。如果发生了什么错误,就把责任归到领导那里,让老大当冤大头。
事实是其他三个老大是苦病老,议都没得议,何来异议?岂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第五条,王安石判案简直是随心所欲,“与法官争论刑名不一”,比如那件阿云案,王安石就“挟情坏法,以报私怨”。
这又是没影子的事,难道王安石与那阿云有一腿,或者报那一个怨?司马光?两人现在不是没有翻脸吗。
第六条,王安石“初入翰林”,就“称弟安国之才”,请小赵赐王安国进士。对人“小惠必报,纤仇必复”。当上参政以后,则“卖弄威福,无所不至”,有小人“奔走门下,唯恐其后”,阴结朋党,“怙势招权”。
王安石是赐了进士,然而条例司现在只有两个官员,一是小苏,二是吕惠卿,吕惠卿不好说了,但小苏进了条例司,难道也是奔走门下?
第七条,宰相不视朝,王安石任意“逐近臣补外”,“意示作威,耸动朝著”,以“专威害政”。
王安石是逐近臣补外,可其他几个宰相得视朝啊,其他三人病老苦,王安石比吕诲更苦逼,当真中书里不做事吗?
第八条,王安石气死了唐介。他联想道:王安石能气死一个,就能气死第二个,如此下去还了得!
第九条,王安石鼓动章辟光“进危言以惑圣聪”,“意在离间”,“朋奸之迹甚明”。
这一条就更奇怪了。
当年赵曙在闹濮仪,高滔滔与赵顼都不大认同,赵曙闹得越欢,内宫反而越团结。特别赵顼带头,兄弟三感情好,与两个太后关系也不错。因此两个太后对两亲王也十分重视。前年赵顼继位。
著作佐郎章辟光上书,岐王赵颢也渐渐年长,不适宜呆在内宫,让赵顼最好将赵颢迁于宫外开辟王府。这也是好心话,沾到这个皇权,不要说兄弟了,即便父子也往往会反目成仇。
然而高滔滔大怒,认为章辟光是在离间赵顼兄弟。赵顼为了让母亲高兴,便派人将章辟光抓到大牢里关了起来。实际赵顼也不想处理章辟光,但母亲在气头上怎么办?这一拖拖了两年多,赵顼看到母亲气早消了下去,也将这件事差不多忘记了,于是将此案交给中书审问。
王安石看了一下案情,立判章辟光无罪。
本来就没有罪吗,即便说错了,人家也是为了赵顼好,为了宋朝宁。
但正是这个案子引起了吕诲恼火,他坚持章辟光有罪,是离间皇上与亲王。好吧,为了团结,最好将赵允让的几十个孙子一直重新搬到皇宫,那才叫热闹与友爱呢。
实际闹将开来后,现在的高滔滔也都一笑了之了,你一个吕诲就是舔高滔滔屁屁,人家也不会领你的情。
第十条,王安石“居政府与知枢密者同制置三司条例”,意图“兵与财兼领之”,“掌握重轻可知矣”,其所作所为,“实动摇于天下也”
只有这一条说中了,王安石在集权,可这个集权是赵顼准许的。
按照惯例,御史在朝堂上弹劾宰相,宰相是不能还嘴的。
不过私下里可以向皇上申诉。
但还用得着申诉吗?王安石也气着了,俺气出病了,请病假。他这一请病假好了,中书彻底罢工。
赵顼不得己,将曾公亮与王安石喊来问话,问王安石怎么办。王安石说,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于是出吕诲于邓州,苏颂写制书,他问曾公亮这道制书怎么写,曾公亮只说了一句话:“章辟光治平四年上书时,王安石在金陵,吕惠卿在监杭州酒税,如何得教?”
苏颂会意了,于是草写:党小人交谮之言,肆罔上无根之语。
赵顼看到这一句大惊,这句批上了,吕诲算完蛋了,苏颂无奈道,乃是曾公说的。赵顼也无语。
但这个十条大罪,让王安石终于失望了。
于是他推荐吕公著接替吕诲为御史中书,由翰林学士到御史中丞,严格来说,是平级调动。但没那么简单,因为吕公弼是枢密使,按照规矩,吕公著做了御史中丞,吕公弼就得要下去。
这是有意相逼吕公著,我初来京城,孤身一人,巴结你,你可以不睬我,但我现在是参知政事,继续巴结你,你凭什么高高在上?
然而吕公著就是高高在上,甚至默认吕公弼主动辞相,他就是不接过王安石送来的橄榄枝。
吕韩范,吕!
这才是大宋眼下的第一豪门。
王安石没办法了,也不能再拖了,变法开始!R1152
“陛下,你不管啦?”司马光借着侍读讲课之机,忍不住说道。
忍无可忍了,而且他有点莫明其妙,这个小屁孩子,自己不但没有斗倒,反而吃了几次小亏。
“司马卿,韩琦杀焦用,与王巨杀人,谁杀得更高明?”
“韩琦杀人不同,他是渭州知州兼安抚经略司。”
“这么说,韩琦知了渭州知州比朕的诏书命令还有效?”
“陛下,这个小国贼早迟会败坏大宋的。”
“卿乃忠厚之人,朕不想再听什么国贼之类的刻薄话了。”赵顼不悦地说。
不过这次王巨杀人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
所有仇恨一起被王安石拉去了。
先是唐介,活活气死了,然后是曾公亮,实际曾公亮对王安石变法还是支持的,就是不大清楚王安石怎么变。然而隐隐感到王安石不大好掌控,并且可能朝堂会不得安宁。于是以老请退。富弼身体不大好,时常请病假。赵抃能力不足,或者反应能力慢,一遇到事,称喏数十声,没有了。因此时人称中书为生老病死故,王安石生,曾公亮老,富弼病,唐介死,赵抃苦。这个中书实权,基本就掌握在王安石手中,但也更招人恨了。
特别是郑獬,更看不惯了。
而且他有大功,在倒韩那一夜,有两道重要的诏书,一道是张方平写的外放韩琦的诏书,一道就是他写的任命张方平与赵抃为参知政事的诏书。
正是这两道诏书,让赵顼顺利倒韩,国家也顺利平稳过渡。
与地域无关,纯粹是眼红,因此很看不惯王安石。
不过有一些南方大臣因为上位了,同样与宋灿们走到一起,不要问为什么,请看XX露薇,不过她这类人很少,包括真正的灿们同样不多。但在宋朝宋灿很多,要命的他们手中都有权利,包括话语权,是宋朝真正的精英。
也不是所有北方大臣都反对变法,如韩绛便是王安石哼哈二将之一,但这个原因也复杂,韩绛从开始便被王安石拉上了战车,并且他们家的家产远不及吕家,受到的伤害不大,因此本质上对变法不大排斥。还有吕家的一些人也支持变法,有的是本心为了国家支持,有的纯粹是为了投机取巧想上位。
所以王巨一句话说得很准确,变法派与保守派,新党与旧党,南人与北人,比如二苏,他们就是旧党,然而他们也是变法派,但属于温和性质的变法派。
暂时是混战。
郑獬对王安石上位很不舒服,他有一个好朋友叫滕甫,滕甫与司马光不是一路子的人,吕诲才是司马光一路子的人。
滕甫与王安石很早也有恩怨,他们为开封府试官时,滕甫屡称一试卷,王安石只好列为高等,拆封后乃是王观,王观平时与滕甫比较亲善,但为人很差,王安石素恶,这时他知道上了滕甫的当,自此以后,与滕甫不再往来。新仇旧恨,涌上心来,滕甫同样恨上了王安石。
他下去治灾,劳苦功高地回来,赵顼召见,滕甫便趁机进言道:“治乱之道,如黑白东西,所以变色易位者,朋党汩之也。”
赵顼没有当一回事,便随心问了一句:“卿知君子小人之党乎?”
滕甫说道:“君子无党。譬之草木,绸缪相附者,必蔓草,非松柏也。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之主也不能治。”
赵顼十分同意,这才象话吗,欧阳修那个朋党论在放屁,都整成朋党了,还是君子!那么牛李二人岂不是君子了?
因此将滕甫提为翰林学士兼知开封府尹。
两人不时地下绊子,王安石同样也不高兴,目为“滕屠郑沽”。
这里又有一个规矩,除罢宰执,必须皇帝下诏,翰林学士草诏,送达银台司,然后在朝会上宣读,才能通过。
然而两制官员的除罢诏书,那就要宰相亲自书写了。
其他四个宰相老病苦死,只有王安石来书写了。王安石久久没有落笔,正好这时候郑獬送了一个机会给王安石,有百姓喻兴与妻子阿牛合谋杀一个叫阿李的妇人,郑獬不按新律处执。于是王安石有此为借口,将郑獬外放到了杭州,滕甫便来救。不是说君子不朋吗,为什么要营救郑獬?
于是将滕甫外到郓州。而且这次王安石执笔很快了,迅速就将两道诏书写好。
钱公辅看不下去了,也来相救,外放到了江宁府。
王拱辰不服气了,也来上书,判应天府。
只放过了一人,吕诲,这时候王安石没有与司马光撕破脸皮,吕诲是司马光的好朋友,因此看在司马光面子上,继续让吕诲呆在御史台。
不但吕诲,王安石继续在拉拢吕公著,这也证明了他感到变法的困难,渴望这些豪门之后,能协助他。
所以至今他还没有大动静,一是没有想清楚,二是继续在观望。
做了,开始做得很小心,比如派刘彝、谢卿材、侯叔献,程颢、卢秉、王汝翼、曾伉、王广廉八人行诸路,察农田水利赋役。究竟全国下面是什么情况,先了解一下。
再者就是这个民不加赋税,比如郑白渠,修好后,不加赋税,但国家收入提高了,还豢养了五万名保厢军。但郑白渠建修难度很大的,若是江东圩,河北水利,除了河工外,其他难度都不大,用钱也不多,也不是用钱不多,主要劳力是免费的,所以真正花钱的地方不多了。然而见效快。
修好了,只要守住,不让豪强吃掉,真正分到百姓手中,国家就能纳到赋税。这也是一种民不加赋税而国用增加。
接着免河北流民夏税秋税,赐河北役兵特支钱,先施下仁政,换取好名声。
接着改革科举,建学校复古,罢诗赋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取进士。
大苏听到后,立即上奏说:……上以孝取人,则勇者割股,怯者庐墓;上以廉取人,则敝车羸马,恶衣菲食;凡可以中上意者,无所不至矣。自文章言之,则策论为有用,诗赋为无益;自政事言之,则诗赋、策论均为无用。然自祖宗以来,莫之废者,以为设法取士,不过如此也。矧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意思没这个必要。
是没有这个必要,但王安石此举大有用心,就象赵顼裁减恩荫,马上大名府就传出了谣言,为何,咽喉也,舆论也。科举改革,什么形式都无所谓,主要就是为了这个舆论,这样一改后,以后就能用新政,做为论策的题目,天下读书人就不得不为新政吆喝鼓吹了。
雅一点就是大义。
赵顼当然不知道了,大苏同样也不知道,只是认为这样做没必要,因此赵顼召见,大苏说道,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
实际大苏不是反对变法,就是希望慢一点,动静小一点……
过节便产生了。
但这时王安石还在观望,这种心理也是在仿佼桑弘羊,王巨说霍光杀桑弘羊是为了赢得豪强的欢心,王安石不会这样认为,他认为桑弘羊之死纯粹是卷入了政治斗争才被处死的。他在变法中,虽有许多豪强反对,但还有一些顶级豪强在支持他。
所以王安石变法有两条没有动,一是恩荫,即便现在赵顼动了恩荫,他自始至终没有表态支持,反而说了一句,陛下,你太急了。
其次是商税,士大夫在王安石变法中,他们家人行商,仍是免税政策。
但王安石没有弄明白就是,捅一刀也是捅了,捅两刀与捅一刀有何区别?于其试图缓和这些人的怒气,何必不拉拢一些温和派大臣?
正是这种心理,他迟迟没有动手。
但两人的变化,终于让他开始了真正的变法。
科举只是一个改革,不能算是变法。
忽然吕诲打了鸡血,上书王安石十条大罪。第一罪,嘉佑时,因开封府争鹌鹑公事不当,御史催促谢罪,傲倨不从,这是对领导不尊敬。
第一条就操蛋,那么你对领导尊敬哪?
第二条,王安石把辞官当成行为艺术,在英宗朝时,“有山林独往之思”,等到“陛下即位”,“自知江宁府除翰林学士”,居然屁颠屁颠地来上任了。这就是对前任领导不尊重而对后任领导极尊重,这是“见利忘义”,是“好名欲进”。
这一条更操蛋,夫子说的,君明则出,君暗则隐,王安石是君明则出,也不能点出来哪,赵顼能高兴吗?况且还有富弼呢。
第三条,王安石居然给小赵上课时想坐下来讲,他到底想干什么?“将屈万乘之重,自取师氏之尊”,“真不识上下之仪,君臣之分”。
帝师是坐着讲还是站着讲,官员早就说明确了,司马光也坐着讲过的。这一条翻将出来,司马光何以情堪哪。
第四条,王安石上任以来,“事无大小,与同列异议”,如果事情做得很好,就把美名自己要了。如果发生了什么错误,就把责任归到领导那里,让老大当冤大头。
事实是其他三个老大是苦病老,议都没得议,何来异议?岂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第五条,王安石判案简直是随心所欲,“与法官争论刑名不一”,比如那件阿云案,王安石就“挟情坏法,以报私怨”。
这又是没影子的事,难道王安石与那阿云有一腿,或者报那一个怨?司马光?两人现在不是没有翻脸吗。
第六条,王安石“初入翰林”,就“称弟安国之才”,请小赵赐王安国进士。对人“小惠必报,纤仇必复”。当上参政以后,则“卖弄威福,无所不至”,有小人“奔走门下,唯恐其后”,阴结朋党,“怙势招权”。
王安石是赐了进士,然而条例司现在只有两个官员,一是小苏,二是吕惠卿,吕惠卿不好说了,但小苏进了条例司,难道也是奔走门下?
第七条,宰相不视朝,王安石任意“逐近臣补外”,“意示作威,耸动朝著”,以“专威害政”。
王安石是逐近臣补外,可其他几个宰相得视朝啊,其他三人病老苦,王安石比吕诲更苦逼,当真中书里不做事吗?
第八条,王安石气死了唐介。他联想道:王安石能气死一个,就能气死第二个,如此下去还了得!
第九条,王安石鼓动章辟光“进危言以惑圣聪”,“意在离间”,“朋奸之迹甚明”。
这一条就更奇怪了。
当年赵曙在闹濮仪,高滔滔与赵顼都不大认同,赵曙闹得越欢,内宫反而越团结。特别赵顼带头,兄弟三感情好,与两个太后关系也不错。因此两个太后对两亲王也十分重视。前年赵顼继位。
著作佐郎章辟光上书,岐王赵颢也渐渐年长,不适宜呆在内宫,让赵顼最好将赵颢迁于宫外开辟王府。这也是好心话,沾到这个皇权,不要说兄弟了,即便父子也往往会反目成仇。
然而高滔滔大怒,认为章辟光是在离间赵顼兄弟。赵顼为了让母亲高兴,便派人将章辟光抓到大牢里关了起来。实际赵顼也不想处理章辟光,但母亲在气头上怎么办?这一拖拖了两年多,赵顼看到母亲气早消了下去,也将这件事差不多忘记了,于是将此案交给中书审问。
王安石看了一下案情,立判章辟光无罪。
本来就没有罪吗,即便说错了,人家也是为了赵顼好,为了宋朝宁。
但正是这个案子引起了吕诲恼火,他坚持章辟光有罪,是离间皇上与亲王。好吧,为了团结,最好将赵允让的几十个孙子一直重新搬到皇宫,那才叫热闹与友爱呢。
实际闹将开来后,现在的高滔滔也都一笑了之了,你一个吕诲就是舔高滔滔屁屁,人家也不会领你的情。
第十条,王安石“居政府与知枢密者同制置三司条例”,意图“兵与财兼领之”,“掌握重轻可知矣”,其所作所为,“实动摇于天下也”
只有这一条说中了,王安石在集权,可这个集权是赵顼准许的。
按照惯例,御史在朝堂上弹劾宰相,宰相是不能还嘴的。
不过私下里可以向皇上申诉。
但还用得着申诉吗?王安石也气着了,俺气出病了,请病假。他这一请病假好了,中书彻底罢工。
赵顼不得己,将曾公亮与王安石喊来问话,问王安石怎么办。王安石说,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于是出吕诲于邓州,苏颂写制书,他问曾公亮这道制书怎么写,曾公亮只说了一句话:“章辟光治平四年上书时,王安石在金陵,吕惠卿在监杭州酒税,如何得教?”
苏颂会意了,于是草写:党小人交谮之言,肆罔上无根之语。
赵顼看到这一句大惊,这句批上了,吕诲算完蛋了,苏颂无奈道,乃是曾公说的。赵顼也无语。
但这个十条大罪,让王安石终于失望了。
于是他推荐吕公著接替吕诲为御史中书,由翰林学士到御史中丞,严格来说,是平级调动。但没那么简单,因为吕公弼是枢密使,按照规矩,吕公著做了御史中丞,吕公弼就得要下去。
这是有意相逼吕公著,我初来京城,孤身一人,巴结你,你可以不睬我,但我现在是参知政事,继续巴结你,你凭什么高高在上?
然而吕公著就是高高在上,甚至默认吕公弼主动辞相,他就是不接过王安石送来的橄榄枝。
吕韩范,吕!
这才是大宋眼下的第一豪门。
王安石没办法了,也不能再拖了,变法开始!R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