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青辽备战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三国志之大白天下最新章节!
东莱尉张奋起初望见海上有大船逼近,还以为是海军领取新船后巡视海疆。后来得渔民的逃回报告,才知是辽东方面的汉军。辽东非何白的辖地,无故前来必是侵犯。只是东莱无舰船相抗,除了通知全郡国防备之外,只得眼睁睁的看着敌军逼近登岸。
眼见辽东军向黄县涌来,更大大咧咧的兵分三路,包围黄县,独留南面。顿时大怒,出兵千人截击西面之敌。然而与辽东军战过一场,发现辽东军并不比东莱兵强多少,只是胜在人多,这才心下稍安。虽对那望而生畏的楼船有些恐惧,但守城之念却也彼坚。
一座巨大的牛皮大帐之中,柳毅冷冷的望着一名东莱士兵,厉声问道:“你说什么?东莱王已在半月前就被人鼓惑逃离了东莱国?”
“是,是……”那名已然奄奄一息的士兵有气无力的应道,“此事还未流传,就被压下。他人不知,但小人是守卫王宫的兵卒,这才有所了解。”
先锋大将杨武冷哼一声,说道:“何天明果然是浪得虚名之徒,好好的一枚棋子就这般的失去,却累得我等空跑一趟。柳将军,我军接下来该如何动作?”
柳毅沉声说道:“主公命我领兵前来,一是看看能否将东莱王请至辽东,增我辽东的声势。二是取青州东莱之地,以观中原的动向,看看有无可能进兵中原。既然东莱王不在东莱,那就取东莱之地改为营州,我好就任营州刺史之职。”
杨武皱眉问道:“青州目前属何白治下,非一群乌合。且青州兵多,我军兵少,我军又是跨海而来,援兵全无。既然不能劫夺东莱王,就该早早退走,何必为了一个小小的东莱,大费力气。”话语中有怪柳毅贪营州刺史一职之意。
柳毅摇摇头,看着性情直爽的杨武失笑道:“打战又岂是全凭兵多兵少,我军是少,且无援军。但在主公的率领下一战破高句骊,二战破乌桓兵,方能雄据辽东,称霸一方。如今我军兵心正盛,岂能一战不打就轻言退兵的。”
“况且此战主要是观水师之争,而不是陆战。何天明陆军纵强,但也不能下海进攻。我军步卒虽少,却有水师可用。青州数千里的海疆,陆战纵败,但哪里不是我军的进击之处?且青州水军目前尚不如我,因此无需太过在意何天明。总要为主公在青州夺得一处地盘,为进攻中原的跳板才是。”
……
渤海是华夏近海之中,最平静的一片海洋,相对于风高浪急,时不时有台风过境的东海、南海等地,渤海就像是太平洋中的一个小池塘一般。
据何白所知,这个时代对于航海业应该不是很重视,只要在青州抢到了这个先手,想成为海上的霸主应该不难。只要青州的海军成熟了,张帆南下,一举可以突破江东的沿江防线。孙吴今世想要割据江东,只怕是难上加难了。谁想此次的先知居然会落了空。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辽东这种同样有半岛地形的地方有水军并不奇怪。但在北方突然出现一个很重视航海的诸侯就很奇怪了,尤其对方还来自那么的一个偏远僻地。辽东……
何白记得历史中的三国时代,孙吴势力首次经营夷洲台湾,到过琉球,以至于更远的吕宋,不过那是在南方。江南水乡的航运本来就十分发达,延伸到航海领域,有些特别的成就并没什么可稀奇的。
但是辽东,那等地方向来是中原王朝从来都没有重视过的地方。那里一贯是汉人眼中的蛮荒之地,流放罪民之所。最多是做为汉王朝的一个伸向匈奴一翼的爪子,在匈奴败后,那爪子的作用也就失去价值了。至少在鲜卑人没有雄起之时,它的作用并不大。
特别是后来的司马懿征服辽东,并大肆的屠杀了当地的汉民后,将辽东抛弃送给高句骊。让高句骊从而接纳了所剩余的汉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已的国家与民族自豪感。
从而辽东这里就养出了诸多的恶寇,比如隋唐时代的高句丽,五代的契丹,宋代的女真,明代的满洲鞑子等等。从此,辽东就与大漠一般,先后都成为了中原王朝一个永远的痛。真算起来,辽东之祸更甚于北方大漠。
尽管何白对这个时代的辽东了解甚少,但有些基本的常识是不会变的。公孙度是一方诸侯,独立性比中原的诸侯还强。若是他的能力更强一些,或者是眼光更长一点,将会成为中原逐鹿得胜者的最强对手。因为最重要的是,他手中拥有一支成熟且成规模的海军。
辽东军是跨海而来的,一万兵马不算多,除了两三千水兵之外,只有七、八千的马步军。以目前青州军的实力,击退他们一点都不难。但是战事一起,想要收尾可就难了。
只恐公孙度是个不认输的,又怕被袁绍挑拨,正面打不赢,就采取反复骚扰的方式。就如彭越扰楚一般,那么,青州全境都会面临辽东军的水上威胁。原本的海上天堑,反而变成了前线。
这会让何白强取青州,截断了历史中曹操、刘备的发家之机。从而的精兵简政、发展民生,采用“高筑墙,广积粮”夺取天下的计划彻底破产。
想要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一是设法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海军来巡视海疆。以青州海军目前的实力,虽稍逊辽东水军,但自保不成问题。只是被动的等着挨打,这也太令人屈辱了。
在所有的兵种当中,海军的消耗是最大的,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而且想要守住数千里的海疆,在兵力上要比偷袭的敌军多得多才行。
来自后世的何白,此世没有人比自已更加了解防御海岸线的难度了。那真的是处处防守,处处都是漏洞。而且面对区区一个三国路人甲般的公孙度,何白还真没有这个隐忍的理由。
不过公孙度的名声不响,但他的能力却不能不令何白小心谨慎。军事上,公孙度东侵高句骊,西击乌丸,交好夫馀,威服三韩,重视水军,南下山东半岛。
政治经济上,他诛除豪强,排除异已,竖立权威,趁势聚拢财富。安顿流民,招纳人口,已确立了称霸之基业。也就是辽东太过偏远,没有人才注意到他。否则此人早就名扬天下了。
一艘六百料的大翼船上,何白安坐船头,听太史慈详细的解说辽东的情况,好对辽东方面实施各种谋划。没有强力的参谋与军师,一切只能自已苦谋苦干了。
太史慈向何白说道:“早在许多年前,辽东就有船只与青州往来,开始只是采买粮食,运输军需。后来有青州人在中原惹了麻烦,或者为了躲避黄巾之乱,就随船去了辽东。后来在中平年间,往来的船队规模就越来越大了,往来的人口也日渐增多。属下当初犯事,便是乘船逃亡辽东的。”
“自中平五年,辽东太守杨终被反贼所杀,郡中群贼乱起,两地的来往才日渐减少。加上主公与卢军师先后入主北海,东莱,逃亡之人几无。只有在前年、去年青州杀破狼横行之际,才又有数千户渡海去往辽东的。自去年下半年起,两地又几近断绝了。”
“说起辽东,当地虽然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一年也无多少收成……”
太史慈所说的这点,何白心中却不赞同。后世人谁不知道东三省白山黑水,土地肥的抓一把都能冒出油来。随便撒上一些种子,当年就会有不错的收成。更别说各种懵懂不畏人的猎物与鲜鱼了。
只是据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篇文章中,大致可以把中国古代社会分为几个阶段,发现:中国五千年来出现了4次温暖期,和4次寒冷期的交替发生。特别是寒冷期,一次比一次时间长,一次比一次强度大,气温低。
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即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代,进入了第二个寒冷时期。而三国时代,恰恰是处于中国第二个寒冷期,所以辽东才会成为寒冷贫瘠之地。不然的话,以汉人的勤劳,纵然此时的粮食低产率,也能养活一千万人以上的人口数。现在么,只要精耕细作,半农半牧半鱼猎,养活五百万人不成问题。
“自前年公孙升济到任后,虽在起初斩杀了百家豪强,引发了一阵不小的动弹,但是之后,却是政通人和,大有平安乐土之象。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公孙升济斩杀了百家豪强虽能令辽东政通人和,却也失了逃亡辽东士人之心。”
“有平原国人王烈,王彦方先生。其少时师从陈太丘,乃闻名遐迩之名士,于董卓作乱时避乱辽东。就因不喜公孙升济的作为,而不乐被其所用,以商贾出身婉拒征召。不过自某归乡时,公孙升济已颇有后悔之意。有闲时,常自前往彦方先生处求教。传闻彦方先生已有意动之心,他若应召,公孙升济于辽东将会不可动摇了。”
何白神色一动,公孙度如此重视王烈,直有三顾茅芦之态了。于是问道:“不知这王彦方先生的才干如何?”
太史慈大加赞誉道:“安邦定国之良才,德行素著,能诲之以道,使人从善远恶……”
何白暗叹道,又是一个崇尚仁道圣人之治,能以自已的行为作风去影响他人的真君子。不过这种人对于安邦定国有大用,但对于国家的发展壮大无用。
他们只知道效仿圣人垂拱而治,以教化之道治理百姓。对外也是保之以宽恕之心,难怪历史中公孙度得其辅佐之后就没了下文,却是被他削去了扩张的野心,只知道紧守辽东的那一亩三分地了。
王烈此类人可以任用,但不能被他的思想牵着鼻子走了。特别是在乱世,真完全听了他的,最终只能是坐以待毙了。需知天下之大,你不发展,不代表别人也不发展。等别人发展起来了,就是你灭亡之时了。(未完待续)
东莱尉张奋起初望见海上有大船逼近,还以为是海军领取新船后巡视海疆。后来得渔民的逃回报告,才知是辽东方面的汉军。辽东非何白的辖地,无故前来必是侵犯。只是东莱无舰船相抗,除了通知全郡国防备之外,只得眼睁睁的看着敌军逼近登岸。
眼见辽东军向黄县涌来,更大大咧咧的兵分三路,包围黄县,独留南面。顿时大怒,出兵千人截击西面之敌。然而与辽东军战过一场,发现辽东军并不比东莱兵强多少,只是胜在人多,这才心下稍安。虽对那望而生畏的楼船有些恐惧,但守城之念却也彼坚。
一座巨大的牛皮大帐之中,柳毅冷冷的望着一名东莱士兵,厉声问道:“你说什么?东莱王已在半月前就被人鼓惑逃离了东莱国?”
“是,是……”那名已然奄奄一息的士兵有气无力的应道,“此事还未流传,就被压下。他人不知,但小人是守卫王宫的兵卒,这才有所了解。”
先锋大将杨武冷哼一声,说道:“何天明果然是浪得虚名之徒,好好的一枚棋子就这般的失去,却累得我等空跑一趟。柳将军,我军接下来该如何动作?”
柳毅沉声说道:“主公命我领兵前来,一是看看能否将东莱王请至辽东,增我辽东的声势。二是取青州东莱之地,以观中原的动向,看看有无可能进兵中原。既然东莱王不在东莱,那就取东莱之地改为营州,我好就任营州刺史之职。”
杨武皱眉问道:“青州目前属何白治下,非一群乌合。且青州兵多,我军兵少,我军又是跨海而来,援兵全无。既然不能劫夺东莱王,就该早早退走,何必为了一个小小的东莱,大费力气。”话语中有怪柳毅贪营州刺史一职之意。
柳毅摇摇头,看着性情直爽的杨武失笑道:“打战又岂是全凭兵多兵少,我军是少,且无援军。但在主公的率领下一战破高句骊,二战破乌桓兵,方能雄据辽东,称霸一方。如今我军兵心正盛,岂能一战不打就轻言退兵的。”
“况且此战主要是观水师之争,而不是陆战。何天明陆军纵强,但也不能下海进攻。我军步卒虽少,却有水师可用。青州数千里的海疆,陆战纵败,但哪里不是我军的进击之处?且青州水军目前尚不如我,因此无需太过在意何天明。总要为主公在青州夺得一处地盘,为进攻中原的跳板才是。”
……
渤海是华夏近海之中,最平静的一片海洋,相对于风高浪急,时不时有台风过境的东海、南海等地,渤海就像是太平洋中的一个小池塘一般。
据何白所知,这个时代对于航海业应该不是很重视,只要在青州抢到了这个先手,想成为海上的霸主应该不难。只要青州的海军成熟了,张帆南下,一举可以突破江东的沿江防线。孙吴今世想要割据江东,只怕是难上加难了。谁想此次的先知居然会落了空。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辽东这种同样有半岛地形的地方有水军并不奇怪。但在北方突然出现一个很重视航海的诸侯就很奇怪了,尤其对方还来自那么的一个偏远僻地。辽东……
何白记得历史中的三国时代,孙吴势力首次经营夷洲台湾,到过琉球,以至于更远的吕宋,不过那是在南方。江南水乡的航运本来就十分发达,延伸到航海领域,有些特别的成就并没什么可稀奇的。
但是辽东,那等地方向来是中原王朝从来都没有重视过的地方。那里一贯是汉人眼中的蛮荒之地,流放罪民之所。最多是做为汉王朝的一个伸向匈奴一翼的爪子,在匈奴败后,那爪子的作用也就失去价值了。至少在鲜卑人没有雄起之时,它的作用并不大。
特别是后来的司马懿征服辽东,并大肆的屠杀了当地的汉民后,将辽东抛弃送给高句骊。让高句骊从而接纳了所剩余的汉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已的国家与民族自豪感。
从而辽东这里就养出了诸多的恶寇,比如隋唐时代的高句丽,五代的契丹,宋代的女真,明代的满洲鞑子等等。从此,辽东就与大漠一般,先后都成为了中原王朝一个永远的痛。真算起来,辽东之祸更甚于北方大漠。
尽管何白对这个时代的辽东了解甚少,但有些基本的常识是不会变的。公孙度是一方诸侯,独立性比中原的诸侯还强。若是他的能力更强一些,或者是眼光更长一点,将会成为中原逐鹿得胜者的最强对手。因为最重要的是,他手中拥有一支成熟且成规模的海军。
辽东军是跨海而来的,一万兵马不算多,除了两三千水兵之外,只有七、八千的马步军。以目前青州军的实力,击退他们一点都不难。但是战事一起,想要收尾可就难了。
只恐公孙度是个不认输的,又怕被袁绍挑拨,正面打不赢,就采取反复骚扰的方式。就如彭越扰楚一般,那么,青州全境都会面临辽东军的水上威胁。原本的海上天堑,反而变成了前线。
这会让何白强取青州,截断了历史中曹操、刘备的发家之机。从而的精兵简政、发展民生,采用“高筑墙,广积粮”夺取天下的计划彻底破产。
想要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一是设法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海军来巡视海疆。以青州海军目前的实力,虽稍逊辽东水军,但自保不成问题。只是被动的等着挨打,这也太令人屈辱了。
在所有的兵种当中,海军的消耗是最大的,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而且想要守住数千里的海疆,在兵力上要比偷袭的敌军多得多才行。
来自后世的何白,此世没有人比自已更加了解防御海岸线的难度了。那真的是处处防守,处处都是漏洞。而且面对区区一个三国路人甲般的公孙度,何白还真没有这个隐忍的理由。
不过公孙度的名声不响,但他的能力却不能不令何白小心谨慎。军事上,公孙度东侵高句骊,西击乌丸,交好夫馀,威服三韩,重视水军,南下山东半岛。
政治经济上,他诛除豪强,排除异已,竖立权威,趁势聚拢财富。安顿流民,招纳人口,已确立了称霸之基业。也就是辽东太过偏远,没有人才注意到他。否则此人早就名扬天下了。
一艘六百料的大翼船上,何白安坐船头,听太史慈详细的解说辽东的情况,好对辽东方面实施各种谋划。没有强力的参谋与军师,一切只能自已苦谋苦干了。
太史慈向何白说道:“早在许多年前,辽东就有船只与青州往来,开始只是采买粮食,运输军需。后来有青州人在中原惹了麻烦,或者为了躲避黄巾之乱,就随船去了辽东。后来在中平年间,往来的船队规模就越来越大了,往来的人口也日渐增多。属下当初犯事,便是乘船逃亡辽东的。”
“自中平五年,辽东太守杨终被反贼所杀,郡中群贼乱起,两地的来往才日渐减少。加上主公与卢军师先后入主北海,东莱,逃亡之人几无。只有在前年、去年青州杀破狼横行之际,才又有数千户渡海去往辽东的。自去年下半年起,两地又几近断绝了。”
“说起辽东,当地虽然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一年也无多少收成……”
太史慈所说的这点,何白心中却不赞同。后世人谁不知道东三省白山黑水,土地肥的抓一把都能冒出油来。随便撒上一些种子,当年就会有不错的收成。更别说各种懵懂不畏人的猎物与鲜鱼了。
只是据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篇文章中,大致可以把中国古代社会分为几个阶段,发现:中国五千年来出现了4次温暖期,和4次寒冷期的交替发生。特别是寒冷期,一次比一次时间长,一次比一次强度大,气温低。
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即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代,进入了第二个寒冷时期。而三国时代,恰恰是处于中国第二个寒冷期,所以辽东才会成为寒冷贫瘠之地。不然的话,以汉人的勤劳,纵然此时的粮食低产率,也能养活一千万人以上的人口数。现在么,只要精耕细作,半农半牧半鱼猎,养活五百万人不成问题。
“自前年公孙升济到任后,虽在起初斩杀了百家豪强,引发了一阵不小的动弹,但是之后,却是政通人和,大有平安乐土之象。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公孙升济斩杀了百家豪强虽能令辽东政通人和,却也失了逃亡辽东士人之心。”
“有平原国人王烈,王彦方先生。其少时师从陈太丘,乃闻名遐迩之名士,于董卓作乱时避乱辽东。就因不喜公孙升济的作为,而不乐被其所用,以商贾出身婉拒征召。不过自某归乡时,公孙升济已颇有后悔之意。有闲时,常自前往彦方先生处求教。传闻彦方先生已有意动之心,他若应召,公孙升济于辽东将会不可动摇了。”
何白神色一动,公孙度如此重视王烈,直有三顾茅芦之态了。于是问道:“不知这王彦方先生的才干如何?”
太史慈大加赞誉道:“安邦定国之良才,德行素著,能诲之以道,使人从善远恶……”
何白暗叹道,又是一个崇尚仁道圣人之治,能以自已的行为作风去影响他人的真君子。不过这种人对于安邦定国有大用,但对于国家的发展壮大无用。
他们只知道效仿圣人垂拱而治,以教化之道治理百姓。对外也是保之以宽恕之心,难怪历史中公孙度得其辅佐之后就没了下文,却是被他削去了扩张的野心,只知道紧守辽东的那一亩三分地了。
王烈此类人可以任用,但不能被他的思想牵着鼻子走了。特别是在乱世,真完全听了他的,最终只能是坐以待毙了。需知天下之大,你不发展,不代表别人也不发展。等别人发展起来了,就是你灭亡之时了。(未完待续)